第20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4 16:0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历史解释: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数学、天文等科技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文化成就。
史料证实、唯物史观: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家国情怀: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学习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导入
有人将古代中国100项居世界第一的发明与发现作了统计和归类,发现这100项成就属于商周时期的有3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有19件,秦汉时期的有32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20件,隋唐五代时期的有14件,宋元时期的11件,明清时期的则只有1件。魏晋时期的科技成就你知道多少?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成就?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 作者
《齐民要术》
时代
简历
籍贯
主要成就
北朝
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
任北魏高阳郡太守; 经营过农牧业生产。
2. 内容
贾思勰青年时代,正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高峰,朝廷议政以农为首,督办农业,违者免官。太和九年(485年)又实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规定种植五谷和瓜果蔬菜,植树造林。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作品目录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
卷三:种葵(蔬菜)、蔓菁等12篇。
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卷五:栽桑养蚕1篇,榆、白杨、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
卷六:畜、禽及养鱼6篇。
卷七:货殖、涂瓮各1篇(酿造)、酿酒4篇。
卷八、九:酿造酱、醋,乳酪、储存22篇,煮胶、制墨各1篇。
卷十:非中国(指北魏以外)物产者1篇,记热带、亚热带植物100余种,野生可食植物60余种。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3.地位
《史记》曰:“齐民无盖藏。”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要术”指谋生方法。
如何理解“齐民”和“要术”?
研究整理前人农业著作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贾思勰主张济世救民,重视农业。所到之处认真考察研究当地农业生产技术,虚心请教, 积累了许多农业知识。还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获得大量确切的第一手资料。他重视吸收前人经验。在《齐民要术》中,他引用的古书有156种。历经约10年完成《齐民要术》。
4.影响
①这部农业科学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②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齐民要术》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二、科学家祖冲之
1.人物扫描
祖冲之(429—500年),南朝时期人,原籍是范阳郡蓟县(现天津市蓟州区)。在西晋末年,祖家由于故乡遭到战争的破坏,迁到江南居住。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是南朝时期科学家、数学家。
2.成就
数学:(1)圆周率——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运算工具——算筹;著作——《缀术》。
祖冲之计算所使用的工具——算筹
《缀术》是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这部书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唐代数学考试多从中出题,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的课本。
B
C
A
南朝
西汉
曹魏
刘歆——3.1547
刘徽——3.1416
祖冲之——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
创造“割圆术”
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正多边形的周长就无限接近圆的周长。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割圆术”来计算圆周率,把圆周率精确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后人将“这个精确推算值”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
天文历法:
祖冲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并上书朝廷,请求实行新历法。510年,《大明历》正式颁行。
机械制造:
水碓磨
祖冲之千里船
祖冲之很擅长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duì)磨、千里船等。史书上称他造的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指南车
其他方面成就:
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有人将古代中国100项居世界第一的发明与发现作了统计和归类,发现这100项成就属于商周时期的有3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有19件,秦汉时期的有32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20件,隋唐五代时期的有14件,宋元时期的11件,明清时期的则只有1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北方民族大交融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书法: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
图1 汉字演进图
(1)、曹魏
锺繇:擅长行书、草书、隶书;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胡昭:擅长行书、草书、隶书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宣示表》
(2)、西晋
设置书博士,教学生书法,规定用钟、胡书法为标准书体
(3)、东晋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当时人们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好友,在山阴(今浙江从 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原作失传,后世所传皆为摹本。
王羲之(303—361),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他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4)、北魏
影响: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2、绘画: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史的一个转折点,从秦汉时期不自觉地美术形式发展,开始走向了自觉地美术形式。绘画题材,开始从外部着重于内部(自身),绘画理论也在逐渐形成,强调写实传情...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影响着中国绘画史的格局。
顾恺之,江苏无锡人,中国东晋时代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博学多才,工诗赋,精于绘画,曾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画线条连绵流畅,如“春蚕吐丝”,时人称其“才绝、画绝、痴绝”。代表作品有流传下来的摹本《女史箴(zhēn)图》和《洛神赋图》。
其中一个妇女正对镜自理,镜中映出整个面容,画家巧妙地展现出那种顾影自怜的神态。另一妇女照镜,身后有一女子在为其梳头,梳头的少女表现的尤为秀丽。旁边放有镜台仓具。三个人的姿态各不相同,却都让人感觉到幽雅文静,姿态端庄。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洛神赋图》现存有宋代摹本,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画面奇幻而绚丽,情节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飘逸浪漫、诗意浓郁的气氛。《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3、雕塑:
江 南 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背景: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
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时期开始,延续前后60多年。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大同市西郊,现存53窟,佛像5万余尊。其中第20窟的露天大佛,高13.7米。佛像造型雄伟,面部丰满而柔和,两肩宽厚,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南的龙门山,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绝,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2000年洛阳龙门石窟被国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佛像的面目、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国家文物局官网
特点: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在民族融合中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4、其他:
南朝思想家范缜
《神灭论》
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他曾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黄淮流域,也到过长江流域的一些地方。他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出《水经注》一书。全书共40卷,30多万字,记载了1252条河流的源头、河道、支流,介绍了这些河流流经地区的水文、地形、气候、土壤、物产,以及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等,这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也是一部山水散文汇集,对后世的游记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局面,但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拓展提升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外来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提。
启示: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在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优秀先民继承了秦汉时期留下来的文化成果,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创新,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特点: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方民歌的风格迥异;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又有战歌,牧歌)。
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
思想领域的异常活跃。
科技成果突出(科学、农学)。
合作探究
本课小结
1.贾思勰在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这体现了贾思勰( )
A.敢于创新的精神 B.积极乐观的品质
C.百折不挠的毅力 D.求真务实的态度
2.《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这表明( )
A.各民族的饮食习惯改变 B.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C.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先进 D.胡汉之间差别消失
D
检测提升
B
3.下列关于祖冲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南北朝时杰出科学家 ②设计制造出指南车
③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④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领先世界近千年
⑤代表作品《洛神赋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祖冲之广泛搜集资料并认真考察,“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证实了岁差的存在,改造了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并在前人基础上创造了水转连碓磨。材料反映了祖冲之( )
A.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B.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
C.身体力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D.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A
C
5.2023年春晚主视觉标识从“兔圆圆”奔跃向上的姿态定格而来,同时又是书法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从中国书法艺术的草书意象,幻化出一个全新“卯”字。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这一状况出现的客观条件是( )
A.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C.人们对书法美的追求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6.河南卫视的水下舞蹈《祈》(又称《洛神水赋》)惊艳四座,网友称赞其完美再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水下飞天,洛神水赋”的唯美场景。“洛神”这一形象曾在下列哪位人物的作品中出现过( )
A.祖冲之 B.顾恺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A
B
7.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唇厚鼻隆,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民族交流不断加强 B.统治区域逐步扩大
C.中印交流日渐频繁 D.文明成果相互吸收
8.龙门石窟的装饰纹样中,多有西域乃至欧洲的图案造型。如古阳洞北魏龛楣常见的联珠纹、葡萄纹、忍冬卷草纹雕刻等。据此可知( )
A.龙门石窟吸收了印度佛教造型的特点B.丝绸之路把西域的物产运到中原地区
C.龙门石窟继承了秦汉雕塑艺术的传统D.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