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 2022年,天文学家在地球和金星的轨道之间新发现了三颗近地小行星,其中一颗是近八年来发现的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最大的天体。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新发现的三颗近地小行星位于图中的(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e之间
2.与地球相比,d行星( )
A.距太阳更近 B.体积质量更大
C.液态水更多 D.表面均温更低
【答案】1.B
2.D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1.根据八大行星分布特征判断,图中、b、c、d、e分别表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文字信息表明,天文学家在地球和金星的轨道之间新发现了三颗近地小行星,因此位于b和c之间。
故答案为:B。
2.依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可知,c为地球、d为火星。与地球相比,d行星距太阳更远,体积质量更小、液态水更少、表面温度更低。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某次日全食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所指的太阳大气圈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是( )
A.色球、耀斑 B.日冕、太阳风
C.色球、黑子 D.光球、黑子
4.照片中未被遮住的太阳大气圈层所产生的太阳活动可能导致( )
A.流星现象异常增多 B.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
C.全球降水异常增加 D.乌鲁木齐的夜空出现绚丽极光
【答案】3.D
4.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一些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关。
3.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为光球层,在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为黑子,D正确。色球层和日冕层在平常是看不到的:色球层太阳活动是耀斑,日冕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ABC错误。
故答案为:D。
4.图示是日全食的照片,太阳大气平时肉眼只能看到光球层,而当日全食时,明亮的光球层被遮挡,则能看到色球层和日冕层;色球层的太阳活动是耀斑,耀斑活动时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电离层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B正确。流星现象为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所产生,与太阳活动无关,A错误。全球降水异常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C错误。极光出现在极圈以内的高纬度地区,乌鲁木齐看不到极光,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 2022年4月,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附近海拔5800米区域发现了距今1500万年的高山栎叶片植物化石。读地质年代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①地质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
A.铁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B.动物逐渐适应陆地环境
C.被子植物开始大量出现 D.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6.高山栎生长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7.高山栎叶片植物化石的发现有助于( )
A.重现海陆变化的格局 B.促进山地植被的进化
C.研究古冰川面积的变化 D.研究古地理环境的变迁
【答案】5.B
6.D
7.D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一→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地质时期为泥盆纪末期到二叠纪未,属于晚古生代。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A错误。晚古生代脊椎动物繁盛,鱼类逐渐进化成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B正确。被子植物开始大量出现以及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均在新生代,CD错。
故答案为:B。
6.根据材料“发现了距今1500万年的高山栎叶片植物化石”以及地质年代表可知,距今1500万年应属于新生代。
故答案为:D。
7.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了解古地理环境,所以高山栎叶片化石的发现有助于研究古地理环境的变迁,D正确。仅通过研究该植物化石,难以重现海陆变化的格局以及研究古冰川面积的变化,AC错误。该化石的发现不能促进山地植被的进化,B错误。
故答案为:D。
8.(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当前利学家仍主要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对地球内部的结构进行探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其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横波只可以在固体中传播,遇到液体速度降为0,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遇到液体传播速度降低,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地球的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是(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10.图中的各圈层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9.C
10.B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9.读景观图,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一共是4个圈层。题干中要求是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那就是3个: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故答案为:C。
10.水圈连续而不规侧的,其它圈层则不是,但相互联系,A错误。图中各个圈层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B正确,C错误。外部圈层的能量来自太阳辐谢,内部圈层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下图为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对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氧气,氧是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B.a——氮气,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C.b——氧气,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D.b——氮气,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12.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 )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增多
13.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11.C
12.D
13.B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点评】自然状态下,大气是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为78.09%的氮,20.94%的氧,0.93%的氩。这三种气体占总量的99.96%,其它各项气体含量计不到0.1%,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
11.干洁大气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主要成分有氮气、氧气、氩、二氧化碳等,其中氮气体积分数占比约为78%,氧气占比约为21%,其他气体占比约为1%,因此图中为a氮气,b为氧气,因此AD错误;氮是生物体构成的基本元素,氮气不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B错误;氧气是生物呼吸作用必需的物质,因此氧气是地球生物维持生命话动年必需的物质,C正确。
故答案为:C。
12.人类使用制冷设备,释放的氯氟碳化物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A项错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不会使大气中的氧气和水汽增多,B、C项错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所以目前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了,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3.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是森林破坏、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故②④对,①③错。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缺月挂疏桐,漏断(漏断:指深夜,约半夜时分)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词中描写的情景发生在( )
A.阴雨的白天 B.阴雨的夜晚 C.晴朗的白天 D.晴朗的夜晚
15.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出现“沙洲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强 B.地面反射强
C.大气逆辐射弱 D.大气削弱作用弱
【答案】14.D
15.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沙。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4.“注:漏断:漏声已断,指深夜,约半夜时分”已经提示半夜,即夜晚。“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中提到“月”,表明描写的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所以词中描写的情景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故答案为:D。
15.A、因为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夜晚大气逆辐射减弱;若地面辐射强,气温就会比较高,就不会出现“沙洲冷”的现象了,故A错误。
B、夜晚没有太阳辐射,所以晚上的地面反射也比较弱,故B错误;
C、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谢弱,近地面气温低,所以会出现“沙洲冷”的现象,故C正确;
D、晚上大气的主要作用是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白天才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绝地求生》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一款游戏,其中蕴含着不少地理知识。下图中甲示意某海岛,乙示意某队员跳伞时该岛东部地区海陆热力环流、丙示意气温变化特征。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6.某队员在该岛从1500米左右高空跳伞,在其降落过程中,仅从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气温和气压的变化状况是( )
A.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B.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C.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D.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17.图乙中,①②③④四地气温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读图丙,队员降落后可能感觉到海风的时段是( )
A.8时至16时 B.16时至次日8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答案】16.B
17.D
18.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1)温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其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其对应的高空形成低;(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16.某队员在该岛从1500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是位于对流层中,由于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故跳伞降落过程中气温升高;在下降的过程中,大气的密度变大,气压升高。
故答案为:B。
17.近地面大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故温度①④大于②③,①大气下沉故推算出大气温度低,④处大气上升故为温度高大气上升,故温度最高的是④处。
故答案为:D。
18.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得知,当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时,海洋大气下沉形成高压陆地为低压。即吹海风,由图可知,在8时至16时时海洋温度低干陆地,故此时吹海风。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等现象的天气过程。下图为某年冬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局部),该日前后发生了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强寒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北京此时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0.下列地区风力最强的地方是( )
A.M地 B.N地 C.郑州 D.呼和浩特
【答案】19.A
20.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
19.北半球寒潮主要发生的时节是冬季,影响我国寒潮的强冷空气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判定某地的风向,首先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做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一般为30°~45°),由此可判断北京的风向是东北风。
故答案为:A。
20.风力的大小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决定,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也会越大。M地、N地都位于高压中心附近,气流下沉,风力较弱,呼和浩特、郑州二地相比,呼和浩特的等压线比明显密集的多,所以风力最强,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垂直分层(部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1.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 D.低纬度的平流层
2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
C.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D.人类活动
23.下列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利于高空飞行
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50℃左右
【答案】21.B
22.C
23.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三层,各层的气温变化特点。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降0.6℃);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21.图示大气层从12千米高空向上气温逐渐升高,赤道地区热量充足,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大约有17-18千米;极地全年低温,对流弱,对流层的厚度大约8-9千米;中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平均为12千米。故图示大气层是中纬度的平流层,B正确。
故答案为:B。
22.A、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A错误;
B、二氧化碳气体吸收地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是对流层,B错误;
C、臭氧吸收紫外线是平流层增温的主要来源,C正确;
D、人类活动主要位于对流层,与本题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23.A、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对无线典通信有重要作用,而非平流层,A错误;
B、对流旺盛是对流层出现的天气现象,非平流层,B错误;
C、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上部热,下部冷,C错误;
D、平流层底部温度大约为-50℃,顶部温度大约为0℃左右,其温差相差50度左右,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4.图中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5.与晴天相比,阴天( )
A.①强 B.②弱 C.③强 D.④强
26.下图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
A. B.
C. D.
【答案】24.C
25.D
26.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4.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由于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故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来自地面长波辐射,图中③表示地面辐射。
故答案为:C。
25.阴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③弱,云层厚,大气逆辐射④强。
故答案为:D。
26.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晚上阴天,云多,大气逆辐射较强,则气温不会太低,故昼夜温差最小,排除AC,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上昼夜温差要比陆地上小,故D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7.图中数码①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径流
28.通过增强下渗环节,提高城市地下水资源储量的可行性措施是( )
A.缩减城市绿地 B.铺设地面透水砖
C.治理水体污染 D.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答案】27.A
28.B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下渗受到土壤特性、降水特性、流域植被、地形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透水性越好,前期含水量越小,下渗能力越大;降水特性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时空分布,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小有利于水分下渗;通常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的滞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大了下渗量。相同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小;人类活动即能增大下渗也能抑制下渗。如植树造林、蓄水工程均增加水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大下渗:反之,砍伐森林,不合理耕作、则加剧水土流失,减小下渗。
27.序号①从大气水指向地表水,表明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应表示降水环节,而不是蒸发、下渗或径流。
故答案为:A。
28.铺设地面透水砖,可增加地表水的下渗,提高城市地下水资源储量,B正确;缩减城市绿地会减少下渗,A错误;治理水体污染是对水质的改善,并没有有效增强下渗环节,C错误;增加地下水开采会减少城市地下水资源储量,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城市内涝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图示意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9.城市产生内涝的原因有( )
①a过大 ②b变小 ③c增大 ④d受阻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下列能有效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的措施有( )
①铺设透水砖 ②加强雨水回灌 ③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绿地面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29.A
30.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缓解城市内涝需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城市绿地、水体(或海绵城市、城市雨水花园等),可以蓄水,以减少地表径流量;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或减少硬化率),可以增加下渗,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可以迅速排走地表径流,以减少城市内的地表径流。
29.读图分析,图中为降水,b为蒸腾,c为下渗,d为地表径流,为地下径流。由材料可知,城市内涝是指油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现象,因此其原因应为a过大、d受阻。
故答案为:A。
30.采用透水砖,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①正确;加强雨水回灌,可以提高地下水位,但不能防御内涝,②错误;保护天然池塘、河道和扩大绿地面积可以增加下渗,增加对径流的调节能力,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题,共40分。)
31.(2021高二下·秦皇岛开学考)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昆明和重庆年太阳辐射量的数值特征,解释两地年太阳辐射量差异的原因。
(2)简述台湾岛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这一差异的原因。
(3)简要评价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优缺点。
【答案】(1)比较昆明、重庆年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并分别阐释原因。差异:昆明年太阳总辐射量丰富,重庆年太阳总辐射量贫乏;原因:重庆属于盆地地形,雨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且日照时间短,故年太阳辐射弱;昆明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日照时间长,故年太阳辐射量强。
(2)简述台湾岛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特征:西多东少(或者是东北向西南递增)原因:东部是迎风坡,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3)简要评价利用太阳能大规模发电的优缺点。优点:太阳能分布范围广,能量巨大,清洁无污染。缺点:占地面积大,成本高;受纬度、天气、季节、昼夜等因素影响较大,不稳定。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从图中太阳辐射量的数值可以看出昆明140,重庆90,昆明年太阳辐射量丰富,重庆年太阳辐射量贫乏。原因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地形地势方面进行分析。重庆属盆地地形,雨雾天气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强,且日照时间短,故年太阳辐射弱,昆明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小,日照时间长,故年太阳辐射强。
(2)从图中的数值可以看出同纬度的地区台湾岛东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西侧小,原因主要是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东部是迎风坡,雨天多,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
(3)评价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优缺点主要是从能源总量、能量密度、污染情况、稳定性方面去分析。优点:能量巨大;分布广泛;清洁无污染。缺点: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积大,成本高);不稳定(受纬度、天气、季节、昼夜等因素影响较大)。
【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32.(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8月17日以来,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重庆多地连续发生森林火灾。灭火过程中,消防人员采用“反向点火,以火攻火”的方法灭火,效果显著。“以火攻火”必须考虑风向、风力,并有隔离带做保障。下图示意“以火攻火”方法。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从可燃物、氧气两方面解释“以火攻火”灭火的原因。
(2)有人建议在火灾后的土地上栽种速生树种,尽快让山地复绿。你是否同意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火场气温高,气流强烈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吸引“反向点火带”的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两火相遇,火势增强,将之间的可燃物(树木)烧光,氧气耗尽,然后林火熄灭。
(2)同意。火灾过后,山体岩土裸露,易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生态环境问题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场周围气温高,气流强烈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吸引“反向点火带的气流向火场运动,即反向点火点向火场方向燃烧;两处火点相遇,火势增强,将之间的可燃物带烧光,氧气耗尽,然后林火熄灭。
(2)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同意与否均可。若同意,火灾过后,植被覆盖率低,山体岩土裸露,易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栽种速生树种可以快速恢复植被,保持水土。若反对,则森林有自身修复功能,要尊重自然规律,使其自然恢复;速生树生长快,不利于其他树种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和该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等。
【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3.(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水循环示意图
(1)图中由②③环节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 ,由③①④⑤环节组成的水循环类型 。
(2)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 。
(3)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受人类修水库影响最显著的是 。(填序号)
(4)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水资源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为什么
【答案】(1)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3)⑤
(4)不是。陆地水体的补充和更新主要靠海陆间循环完成。在一定时间内,海陆间循环的速度及参与循环的水量都是有限的,即能补充给陆地的水量有限。在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如果能保证水资源的利用速度和数量不超过水循环的速度和数量,水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否则,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年方便面,②为降水,③为海上蒸发,由②③环节组成的冰循环类型为海上内循环,①为水汽输送,④为降水,⑤为地表径流,由③①④⑤环节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
(2)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重力能)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
(3)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受人类修水库影响最显著的是⑤地表径流。
(4)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陆地水体的补充和更新主要靠海陆间循环完成。在一定时间内,海陆间循环的速度及参与循环的水量都是有限的,即能补充给陆地的水量有限。在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如果能保证水资源的利用速度和数量不超过水循环的速度和数量,水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否则,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
【点评】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1 / 1四川省广安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 2022年,天文学家在地球和金星的轨道之间新发现了三颗近地小行星,其中一颗是近八年来发现的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最大的天体。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新发现的三颗近地小行星位于图中的(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e之间
2.与地球相比,d行星( )
A.距太阳更近 B.体积质量更大
C.液态水更多 D.表面均温更低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某次日全食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所指的太阳大气圈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是( )
A.色球、耀斑 B.日冕、太阳风
C.色球、黑子 D.光球、黑子
4.照片中未被遮住的太阳大气圈层所产生的太阳活动可能导致( )
A.流星现象异常增多 B.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
C.全球降水异常增加 D.乌鲁木齐的夜空出现绚丽极光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 2022年4月,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附近海拔5800米区域发现了距今1500万年的高山栎叶片植物化石。读地质年代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①地质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
A.铁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B.动物逐渐适应陆地环境
C.被子植物开始大量出现 D.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6.高山栎生长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7.高山栎叶片植物化石的发现有助于( )
A.重现海陆变化的格局 B.促进山地植被的进化
C.研究古冰川面积的变化 D.研究古地理环境的变迁
8.(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当前利学家仍主要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对地球内部的结构进行探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其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A. B.
C. D.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地球的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是(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10.图中的各圈层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下图为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对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氧气,氧是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B.a——氮气,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C.b——氧气,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D.b——氮气,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12.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 )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增多
13.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缺月挂疏桐,漏断(漏断:指深夜,约半夜时分)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词中描写的情景发生在( )
A.阴雨的白天 B.阴雨的夜晚 C.晴朗的白天 D.晴朗的夜晚
15.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出现“沙洲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强 B.地面反射强
C.大气逆辐射弱 D.大气削弱作用弱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绝地求生》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一款游戏,其中蕴含着不少地理知识。下图中甲示意某海岛,乙示意某队员跳伞时该岛东部地区海陆热力环流、丙示意气温变化特征。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6.某队员在该岛从1500米左右高空跳伞,在其降落过程中,仅从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气温和气压的变化状况是( )
A.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B.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C.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D.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17.图乙中,①②③④四地气温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读图丙,队员降落后可能感觉到海风的时段是( )
A.8时至16时 B.16时至次日8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等现象的天气过程。下图为某年冬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局部),该日前后发生了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强寒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北京此时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0.下列地区风力最强的地方是( )
A.M地 B.N地 C.郑州 D.呼和浩特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垂直分层(部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1.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 D.低纬度的平流层
2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
C.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D.人类活动
23.下列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利于高空飞行
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50℃左右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4.图中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5.与晴天相比,阴天( )
A.①强 B.②弱 C.③强 D.④强
26.下图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
A. B.
C. D.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7.图中数码①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径流
28.通过增强下渗环节,提高城市地下水资源储量的可行性措施是( )
A.缩减城市绿地 B.铺设地面透水砖
C.治理水体污染 D.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城市内涝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图示意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9.城市产生内涝的原因有( )
①a过大 ②b变小 ③c增大 ④d受阻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下列能有效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的措施有( )
①铺设透水砖 ②加强雨水回灌 ③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绿地面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题,共40分。)
31.(2021高二下·秦皇岛开学考)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昆明和重庆年太阳辐射量的数值特征,解释两地年太阳辐射量差异的原因。
(2)简述台湾岛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这一差异的原因。
(3)简要评价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优缺点。
32.(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8月17日以来,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重庆多地连续发生森林火灾。灭火过程中,消防人员采用“反向点火,以火攻火”的方法灭火,效果显著。“以火攻火”必须考虑风向、风力,并有隔离带做保障。下图示意“以火攻火”方法。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从可燃物、氧气两方面解释“以火攻火”灭火的原因。
(2)有人建议在火灾后的土地上栽种速生树种,尽快让山地复绿。你是否同意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3.(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水循环示意图
(1)图中由②③环节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 ,由③①④⑤环节组成的水循环类型 。
(2)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 。
(3)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受人类修水库影响最显著的是 。(填序号)
(4)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水资源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1.根据八大行星分布特征判断,图中、b、c、d、e分别表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文字信息表明,天文学家在地球和金星的轨道之间新发现了三颗近地小行星,因此位于b和c之间。
故答案为:B。
2.依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可知,c为地球、d为火星。与地球相比,d行星距太阳更远,体积质量更小、液态水更少、表面温度更低。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3.D
4.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一些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关。
3.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为光球层,在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为黑子,D正确。色球层和日冕层在平常是看不到的:色球层太阳活动是耀斑,日冕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ABC错误。
故答案为:D。
4.图示是日全食的照片,太阳大气平时肉眼只能看到光球层,而当日全食时,明亮的光球层被遮挡,则能看到色球层和日冕层;色球层的太阳活动是耀斑,耀斑活动时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电离层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B正确。流星现象为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所产生,与太阳活动无关,A错误。全球降水异常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C错误。极光出现在极圈以内的高纬度地区,乌鲁木齐看不到极光,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5.B
6.D
7.D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一→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地质时期为泥盆纪末期到二叠纪未,属于晚古生代。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A错误。晚古生代脊椎动物繁盛,鱼类逐渐进化成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B正确。被子植物开始大量出现以及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均在新生代,CD错。
故答案为:B。
6.根据材料“发现了距今1500万年的高山栎叶片植物化石”以及地质年代表可知,距今1500万年应属于新生代。
故答案为:D。
7.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了解古地理环境,所以高山栎叶片化石的发现有助于研究古地理环境的变迁,D正确。仅通过研究该植物化石,难以重现海陆变化的格局以及研究古冰川面积的变化,AC错误。该化石的发现不能促进山地植被的进化,B错误。
故答案为:D。
8.【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横波只可以在固体中传播,遇到液体速度降为0,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遇到液体传播速度降低,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答案】9.C
10.B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9.读景观图,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一共是4个圈层。题干中要求是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那就是3个: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故答案为:C。
10.水圈连续而不规侧的,其它圈层则不是,但相互联系,A错误。图中各个圈层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B正确,C错误。外部圈层的能量来自太阳辐谢,内部圈层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1.C
12.D
13.B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点评】自然状态下,大气是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为78.09%的氮,20.94%的氧,0.93%的氩。这三种气体占总量的99.96%,其它各项气体含量计不到0.1%,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
11.干洁大气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主要成分有氮气、氧气、氩、二氧化碳等,其中氮气体积分数占比约为78%,氧气占比约为21%,其他气体占比约为1%,因此图中为a氮气,b为氧气,因此AD错误;氮是生物体构成的基本元素,氮气不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B错误;氧气是生物呼吸作用必需的物质,因此氧气是地球生物维持生命话动年必需的物质,C正确。
故答案为:C。
12.人类使用制冷设备,释放的氯氟碳化物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A项错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不会使大气中的氧气和水汽增多,B、C项错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所以目前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了,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3.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是森林破坏、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故②④对,①③错。
故答案为:B。
【答案】14.D
15.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沙。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4.“注:漏断:漏声已断,指深夜,约半夜时分”已经提示半夜,即夜晚。“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中提到“月”,表明描写的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所以词中描写的情景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故答案为:D。
15.A、因为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夜晚大气逆辐射减弱;若地面辐射强,气温就会比较高,就不会出现“沙洲冷”的现象了,故A错误。
B、夜晚没有太阳辐射,所以晚上的地面反射也比较弱,故B错误;
C、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谢弱,近地面气温低,所以会出现“沙洲冷”的现象,故C正确;
D、晚上大气的主要作用是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白天才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6.B
17.D
18.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1)温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其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其对应的高空形成低;(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16.某队员在该岛从1500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是位于对流层中,由于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故跳伞降落过程中气温升高;在下降的过程中,大气的密度变大,气压升高。
故答案为:B。
17.近地面大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故温度①④大于②③,①大气下沉故推算出大气温度低,④处大气上升故为温度高大气上升,故温度最高的是④处。
故答案为:D。
18.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得知,当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时,海洋大气下沉形成高压陆地为低压。即吹海风,由图可知,在8时至16时时海洋温度低干陆地,故此时吹海风。
故答案为:A。
【答案】19.A
20.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
19.北半球寒潮主要发生的时节是冬季,影响我国寒潮的强冷空气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判定某地的风向,首先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做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一般为30°~45°),由此可判断北京的风向是东北风。
故答案为:A。
20.风力的大小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决定,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也会越大。M地、N地都位于高压中心附近,气流下沉,风力较弱,呼和浩特、郑州二地相比,呼和浩特的等压线比明显密集的多,所以风力最强,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答案】21.B
22.C
23.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三层,各层的气温变化特点。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降0.6℃);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21.图示大气层从12千米高空向上气温逐渐升高,赤道地区热量充足,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大约有17-18千米;极地全年低温,对流弱,对流层的厚度大约8-9千米;中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平均为12千米。故图示大气层是中纬度的平流层,B正确。
故答案为:B。
22.A、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A错误;
B、二氧化碳气体吸收地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是对流层,B错误;
C、臭氧吸收紫外线是平流层增温的主要来源,C正确;
D、人类活动主要位于对流层,与本题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23.A、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对无线典通信有重要作用,而非平流层,A错误;
B、对流旺盛是对流层出现的天气现象,非平流层,B错误;
C、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上部热,下部冷,C错误;
D、平流层底部温度大约为-50℃,顶部温度大约为0℃左右,其温差相差50度左右,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24.C
25.D
26.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4.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由于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故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来自地面长波辐射,图中③表示地面辐射。
故答案为:C。
25.阴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③弱,云层厚,大气逆辐射④强。
故答案为:D。
26.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晚上阴天,云多,大气逆辐射较强,则气温不会太低,故昼夜温差最小,排除AC,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上昼夜温差要比陆地上小,故D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27.A
28.B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下渗受到土壤特性、降水特性、流域植被、地形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透水性越好,前期含水量越小,下渗能力越大;降水特性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时空分布,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小有利于水分下渗;通常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的滞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大了下渗量。相同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小;人类活动即能增大下渗也能抑制下渗。如植树造林、蓄水工程均增加水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大下渗:反之,砍伐森林,不合理耕作、则加剧水土流失,减小下渗。
27.序号①从大气水指向地表水,表明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应表示降水环节,而不是蒸发、下渗或径流。
故答案为:A。
28.铺设地面透水砖,可增加地表水的下渗,提高城市地下水资源储量,B正确;缩减城市绿地会减少下渗,A错误;治理水体污染是对水质的改善,并没有有效增强下渗环节,C错误;增加地下水开采会减少城市地下水资源储量,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9.A
30.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缓解城市内涝需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城市绿地、水体(或海绵城市、城市雨水花园等),可以蓄水,以减少地表径流量;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或减少硬化率),可以增加下渗,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可以迅速排走地表径流,以减少城市内的地表径流。
29.读图分析,图中为降水,b为蒸腾,c为下渗,d为地表径流,为地下径流。由材料可知,城市内涝是指油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现象,因此其原因应为a过大、d受阻。
故答案为:A。
30.采用透水砖,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①正确;加强雨水回灌,可以提高地下水位,但不能防御内涝,②错误;保护天然池塘、河道和扩大绿地面积可以增加下渗,增加对径流的调节能力,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C。
31.【答案】(1)比较昆明、重庆年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并分别阐释原因。差异:昆明年太阳总辐射量丰富,重庆年太阳总辐射量贫乏;原因:重庆属于盆地地形,雨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且日照时间短,故年太阳辐射弱;昆明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日照时间长,故年太阳辐射量强。
(2)简述台湾岛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特征:西多东少(或者是东北向西南递增)原因:东部是迎风坡,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3)简要评价利用太阳能大规模发电的优缺点。优点:太阳能分布范围广,能量巨大,清洁无污染。缺点:占地面积大,成本高;受纬度、天气、季节、昼夜等因素影响较大,不稳定。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从图中太阳辐射量的数值可以看出昆明140,重庆90,昆明年太阳辐射量丰富,重庆年太阳辐射量贫乏。原因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地形地势方面进行分析。重庆属盆地地形,雨雾天气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强,且日照时间短,故年太阳辐射弱,昆明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小,日照时间长,故年太阳辐射强。
(2)从图中的数值可以看出同纬度的地区台湾岛东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西侧小,原因主要是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东部是迎风坡,雨天多,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
(3)评价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优缺点主要是从能源总量、能量密度、污染情况、稳定性方面去分析。优点:能量巨大;分布广泛;清洁无污染。缺点: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积大,成本高);不稳定(受纬度、天气、季节、昼夜等因素影响较大)。
【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32.【答案】(1)火场气温高,气流强烈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吸引“反向点火带”的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两火相遇,火势增强,将之间的可燃物(树木)烧光,氧气耗尽,然后林火熄灭。
(2)同意。火灾过后,山体岩土裸露,易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生态环境问题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场周围气温高,气流强烈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吸引“反向点火带的气流向火场运动,即反向点火点向火场方向燃烧;两处火点相遇,火势增强,将之间的可燃物带烧光,氧气耗尽,然后林火熄灭。
(2)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同意与否均可。若同意,火灾过后,植被覆盖率低,山体岩土裸露,易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栽种速生树种可以快速恢复植被,保持水土。若反对,则森林有自身修复功能,要尊重自然规律,使其自然恢复;速生树生长快,不利于其他树种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和该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等。
【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3.【答案】(1)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3)⑤
(4)不是。陆地水体的补充和更新主要靠海陆间循环完成。在一定时间内,海陆间循环的速度及参与循环的水量都是有限的,即能补充给陆地的水量有限。在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如果能保证水资源的利用速度和数量不超过水循环的速度和数量,水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否则,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年方便面,②为降水,③为海上蒸发,由②③环节组成的冰循环类型为海上内循环,①为水汽输送,④为降水,⑤为地表径流,由③①④⑤环节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
(2)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重力能)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
(3)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受人类修水库影响最显著的是⑤地表径流。
(4)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陆地水体的补充和更新主要靠海陆间循环完成。在一定时间内,海陆间循环的速度及参与循环的水量都是有限的,即能补充给陆地的水量有限。在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如果能保证水资源的利用速度和数量不超过水循环的速度和数量,水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否则,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
【点评】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