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鲁教版4.2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鲁教版4.2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9 10:4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2张PPT。导入新课请欣赏恐龙灭绝假说的动画。恐龙原始中华龙古

龙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学习重难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写作背景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更是世界闻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达百七十余本。《响铃》是他的一篇科幻小说,《新疆域》是他晚年的科普著作。本课两篇科普短文都选自他的《新疆域》,并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阿西莫夫 资料链接  儿童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青年时代攻读生物化学,此后他投身写作,并成为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读准字音遗骸( ) 蟾蜍( )
褶皱( ) 劫难( )
追溯( ) 两栖( )
鸟臀目(  )háichánzhějiésùqītúnzhòuchú词语解释遗骸:
蟾蜍:
褶皱:
追溯:遗留下来的骨骸。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致密:
天衣无缝:细致精密。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整体感知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总 起)大陆漂移学说成立(分 说)(总结)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徙大陆漂移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讲解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的推论思路。①南极发现恐龙化石②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③大陆在迁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④“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⑤由此推断“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
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由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六大板块示意图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6、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句: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实际。  (3)第6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这句话中的“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无生命的东西借助外力移动,“迁移”是有生命的东西有目的的朝某一个地方去,换了以后就不准确了。疑难解析  1、第5段与第6段是通过什么方式联结的?有何好处?  通过一个设问句联结起来。能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2、想一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恐龙板块理论地质理论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生物学  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本文依据在南极洲发现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生物学(恐龙)和地质学(板块理论)。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课堂小结发现问题找出答案 得出结论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沙子小行星撞击地球(想象图片)火山爆发彗星陨落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5—17):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课文讲解  1、 文章提出了哪两种观点 ?作者是怎样证明其中一种看法是正确的? 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  观点:“撞击说”和“火山说” 。
  依据:斯石英的形成和性质。
  结论:撞击造成恐龙灭绝 。
  小结: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行文。  2、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用课文语言叙述)  “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同时爆发,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  “撞击说”: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 星或者彗星撞击地球,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3、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  在沉积物薄层中,发现稀有金属铱,一些人认为,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4、怎样引出“火山说”的?  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5、科学家是怎样证明“撞击说”的? 一是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一是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天然金刚石 6、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7、第7自然段的括号中的补充说明文字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用“非常纯的沙子”来说明“二氧化硅”。  使这个科学术语变得通俗易懂,更容易被读者理解。(用这句话来说明普通沙子是完全有可能由撞击作用而形成石英的,但是斯石英形成以后再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这是不可能的)。  8、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这句话中的“大灭绝”“大劫难”分别指什么?  大灭绝是指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的灭绝;大灾难指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而引起火山喷发、大火、潮汐大浪等一系列灾难。  9、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0、“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疑难解析  1、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2、比较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相同之处: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说明角度: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说明语言:准确浅显,生动易懂。不同之处(如下表):品味语言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课堂小结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课堂练习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举例子  (2)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成为“泛大陆”。
( )
  (3)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下定义打比方  (4)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5)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6)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课后作业  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有许多种猜测。一种是课文中提到的“撞击说”;一种是:气候突然变寒,地表披上厚厚的冰层,恐龙饥寒交迫而死;一种是:恐龙中突然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一种更奇特的猜想是:由于恐龙是孵化雌性不是雄性小恐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温度高低,所以当全球气温下降时,恐龙只能孵出雄性小恐龙……  说说你猜测恐龙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选择以上的猜测,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想想当时恐龙灭亡的情景,自己写一篇想象性的小文章。恐龙灭亡的情景拓展阅读  大约一直到七千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六千五百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恐龙灭亡之谜,科学家仍在探索。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后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作者思维的活跃。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