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一、本诗的时空背景: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朗读要点: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译文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内容解析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________;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________。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________的气氛。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________而感到________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时间绵长空间辽阔孤单寂寞悲哀苦闷苍凉悲壮报国无门孤独凄凉文章主旨: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思考讨论文中古人、来者指的是什么人? 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8个字以内回答)孤独、寂寞、凄凉 《登幽州台歌》的丰厚内涵
1、孤独的慨叹 2、生之短促的感喟
孤独人类摆脱不了的命运1、孤独 2、生之短促3、怀才不遇弗洛伊德 (1856—1939) 《自我与本我》:“我”{本我自我 超我要求要求要求死亡等生存和被爱建功立业公元696年,陈子昂
北征契丹受挫深入探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中的“古人”和“来者”是时间概念还是空间概念?那么,“不见”中的“见”呢? “前”和“后”呢? 提示“古人”是时间之流中过去的存在,“来者”是时间之流中未来的存在。是时间结构中的概念。 “见”是空间结构中目触的结果,
是空间结构中的概念。 “前”和“后”既在时间结构中,又在空间结构中。“前”,既可以指时间之流的“古人”,又可指空间结构中与“后”相对的另一半空间;“后”既可以指时间之流的来者,又可指空间结构中与“前”相对的另一半空间。 这样,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整个诗句中,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差别就消失了,这个时空结构的形态有两个特点:无限、虚空。时间是无限的,空间(在幽州台上所见)也是无限的,两个无限开拓了该诗的境界 ,但是,这个虚空又不是绝对的“无”,而是若有却无的空,似实却虚的空。“不见”是不可见,古人是存在的,来者也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却是茫远的,在诗人的感官中也是不存在的,在感觉上也是似有若无的 赏析这个无限虚空的统一的时空结构,面对的是一个渺小的人。不是没有古人,也不是没有来者;周围不是没有亲人,也不是没有朋友,有的只是你的虚空的感觉,你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古人不可依,来者不可凭,你在时间之流中是孤立存在的;亲人不可依,朋友不可凭,他们对你来说等于不存在。存在是你在理智上的知识,不存在才是你在实感中的事实。赏析如果说生命是一条长长的路程,那么这路程上的每一个脚印都只有你自己去完成,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代替你走完你自己的人生之路,你必须完全依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任何人也无法代替你自己所要完成的事业。在这里,你孑然独存,无所依凭。你是孤独的,如处于空旷的莽原。置身在广阔的天地和悠久的历史中,个体是多么的渺小,所以,两相比较,不得不油然而生孤独的感觉,感觉自己是如此无所凭依。 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综合了上两句给人的心灵感受,“悠悠”则综合传达了这种似有实无、若实还虚的存在形态和主观感觉。“念”字是主体感觉,它首次把主体作为有生命实感的因素推称在读者的印象中。在这无限的时间之流和无限的空间组成的天地中,存在的只是一个广大无边、悠远无尽的虚空,主体就孤零零地存在于这样一个虚空中。在这时,孤独的感觉已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了。末句的一个“独”字兀然把这种感觉凝聚在了一起,霍然让它活在了人们的心灵里。“独怆然而涕下”则把主体的感受倾诉出来。赏析应该这样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种绝无依傍的巨大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通过开头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如飓风骤至,瞬间就把人抛出过去与未来连绵不绝的时间之外,掷入存在的无家可归的虚空之中。而此时此地的“我”,在“天地悠悠”的永恒的常数中,只能作为一个短暂而渺小的变数独自“怆然而涕下”。全诗归结干“涕下”二字,不仅使这首悲歌当哭的千古绝唱泪雨滂沱,而且活画出人在悠悠天地面前的卑微、绝望和无奈。这种“怆然而涕下”的大悲哀是整个人类在赤裸裸地面对不可言说的存在时所共有的惊惧而茫然的心态。赏析中国古代人对人的孤独是常有感觉的,所谓人乃“沧海一粟”,就表现了人的这种孤独感觉。屈原说“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昔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楚辞·远游》);苏轼说: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辛弃疾说:“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杜甫说“独立苍茫自咏诗”,诉说的都是孤独的感觉。赏析2、生之短促人活在这个世上,有很多欲望和要求,当欲望和要求得到满足时,人就会得到快乐;当欲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做过一个有意思的比较“痛苦的哲学家和快乐的猪”, 《登幽州台歌》诗歌中就表现了诗人本能建功立业的欲望动机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之大,个人独立在空旷的尘世上。就是把人生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切断、抽离出来,使人生显得如一瞬间,把人们引入霎时与永恒的沉思,从而产生人生苦短的悲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很明显,这是对于宇宙无限久远,不生不灭,自己生命万分短促,倏忽即逝的一种铭心刻骨的伤感,是对于功业未成,死之将至的无法遣怀的恐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