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7《包身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7《包身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4 17:4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包身工》优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作品记述了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分析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同时,要关注到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家生平及报告文学相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叙述脉络,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细节描写及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充分认识帝国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压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起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还有比普通工人更悲惨的群体,他们卑微弱小,无法发出自己的呼声,纵有抗争,也更容易被中外反动势力扼杀。这个群体就是包身工。
著名的剧作家夏衍,将目光投射到这一被欺凌压榨的群体上,完成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任务一:了解相关知识
1.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简单地说,报告文学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种特点。
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读者首先关心的是报告文学的事实内容。他们只要事实,只要真相。作者可以而且应该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和爱憎,但是这些必须寓于事实之中,作者不能把他的哭泣或者欢笑照直地倾吐出来,而是要渗透在、凝结在那使人哭泣或欢笑的对象里面,这样即令读者在字面上看不出他的哭泣或欢笑,但形象本身是你不能不哭泣,不能不欢笑,只有这样,作品才充分显示它的力量。——陈坚《报告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2.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著名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报告文学《包身工》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3.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略、各种黑暗势力残酷压迫下日益破产。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带工”老板诱骗走,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工。包身工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被当作“机器”“灌装了的劳动力”,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
另一方面,从“一·二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上海的工人运动重新抬头,日本资本家为了减少工人罢工的威胁,需要用包身工来代替“外头工人”,因此这一时期的包身工人数突然增加了。
作者亲赴上海,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实地考察,目睹包身工的非人生活,用包含血泪的笔,撰写了这篇报告文学,愤怒地揭露了这个人间地狱的真相,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表达了中国人民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锁的信心。
任务二:梳理线索,感受写实艺术导语:
1. 活动一:以芦柴棒为例,制作包身工的身份卡片
活动二:依据课文,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
活动三: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1—7段 (四点一刻)起床 恶劣的住宿条件
8—11段 包身工的来源 、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12—14段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15—22段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23—33段 (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34段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35—47段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48—50段 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作用:
①揭示造成包身工的悲惨命运的直接原因是凋敝破败的农村经济,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
②围绕包身工制度选取看似散乱却典型的材料,用分散穿插的办法安排思路,事实描述和制度分析交相进行,结构分明,主线清晰。
③为文末作者沉痛的概括和愤怒的控诉作铺垫,使抒情和议论自然爆发,压抑的愤怒变为激越的声讨,从沉痛的揭露递进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作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时又借用文学的形象来描绘这一幅血淋淋的图景,进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任务三:赏析语言,领悟文学妙处
1. 活动一: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例如,作品开始写包身工喝粥的场景:
1.楼下的那些席子……轮值烧稀饭的就将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放在板桌中央。
2.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3. 洋铅桶空了……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 们面前。
这些描写准确,细致入微。从放下挂在墙上的桌、一窝蜂地抢粥、到粥不够、老板娘用自来水冲拌粥桶等细节,淋漓尽致地表明:这些廉价的“机器”们正过着道道地地的猪一般的生活。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要通过这样一个整体的描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例如,作品对芦柴棒的三次描写:
第一次: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第二次:真的挣扎不起来了……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
第三次: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了她的“瘦”和受压迫下本能的动作。芦柴棒遭遇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例如,作品对小福子受罚的描写: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拿莫温学着同样生硬的调子说:“这样她就打不成瞌睡了!”
通过拿莫温和东洋婆的语言、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小福子的惩罚是随意的、残忍的。对小福子受罚的描写正体现了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一点。
真实地揭示出他们悲惨的处境和受到的残酷压迫,也具体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揭露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点面结合
作者选取的这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与前面对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的描写,形成了“点”与“面”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两者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这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和前面调研性的分析、说明结合起来,既富有感染力,又不失客观、理性,更好地激起读者对帝国主义残酷压迫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顾及全局,体现广度)(骨架)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突出重点,体现深度)(血肉)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2. 活动二:找出其他语言表达特色并分析效果
①排比修辞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②列举数字
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通过列举数字,说明剥削者谋取利益之巨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可恶和残忍,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恶痛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准确性。
③象征手法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黑夜象征着旧社会旧制度,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终将走向灭亡,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必将来到的信心。
④对比手法
包身工住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浆糊一般”的薄粥,穿“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只得到每天仅三角八分的工钱。
而带工老板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
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
⑤类比手法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作用: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总结主题
《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在行文中,作者综合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向读者叙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帝国主义、国内封建势力的种种罪恶。
在叙述的关节处,作者也常常直抒胸臆,将自身的深切感受、强烈爱憎伴随着对事实的记叙抒发出来,表现出了客观叙述和主观评判的完美融合,并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观看视频)
课后作业
旧时的包身工制度已不复存在,今日的劳动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颂。我们歌唱劳动,我们致敬劳动者!
在田间地头、在桥梁隧道、在街头巷尾、在边境线上、在科技攻关一线、在教书育人讲台,劳动者的身影总是让我们感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们是逆行者;洪灾火灾面前,他们是无畏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们是奋斗者;决战脱贫攻坚,他们是冲锋者……
每个劳动者都在用汗水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也都在用双手实现出彩人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成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动精神。
请你走访身边的普通劳动者,聚焦他们的劳动生活,发掘他们身上的劳动精神,以“致敬劳动者”为题写一段文字。字数不少于400字。
结束语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悲惨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