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不盲从,敢质疑(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不盲从,敢质疑(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4 22:5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不盲从,敢质疑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英国的课本讲拿破仑是被英国人打败的,德国的书本则说拿破仑是被德国人打败的。有人问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让我们的孩子相信谁呢?”罗素答:“让英国的孩子读德国的读本,德国的学生看英国的教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根据对以下材料的理解和体会,写一篇作文。
有一座直冲云宵的擎天峰。众多猴子受到了登山勇士的鼓舞,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攀登擎天峰的体育竞赛,却从来没有任何一只猴子登上顶峰。
猴群中一位极有威望的长者说:“人,是宇宙之精华,是万物之主宰。尽管人有时比我们猴子爬的还低,但我们猴子永远爬不到人那样高。”众多猴子越来越相信,任何猴子都不可能登上擎天峰:“登上擎天峰肯定不行!”“我们不能再做力所不能及的蠢事了!”
在这种舆论氛围的压力下,除了一只猴子还在坚持之外,其他的猴子开始泄气了,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最后,正是那只屡败屡战的猴子创造了奇迹,登上了擎天峰!
其他猴子都很想知道它究竟是怎么成功的,结果它们意外地发现:这只猴子原来是个聋子!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少年华罗庚不仅对数学感兴趣,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阅读文学大师胡适的《尝试集》,并分享读后感。华罗庚对该书扉页的胡适题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提出质疑,他认为首句的“尝试”是说从来就没有尝试一次就成功的;尾句的“尝试”则是强调自古成功都在于不懈的尝试,两者含意不同,因而胡适的“尝试”并不能构成对陆游的“尝试”的反驳。这篇读后感也赢得了老师的赞赏,认为华罗庚的文章不落窠臼。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小学两名四年级学生大胆质疑并探索求证,成功推翻官方用书上的“标准”答案,并给新世纪小学教材(北师大版)编写组发去了邮件,并收到了编写组的回信。回信中,教材编写组肯定了两名学生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同时表示,在教材修订时,会采纳他们的建议。这则新闻一经报道就在网上走红,不少网友连连点赞、给予好评。
中科院“雁栖青年论坛”邀请你作为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敢质疑勇探索,赶考新征程”为主题的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不盲从,敢质疑
英国的课本讲拿破仑是被英国人打败的,德国的书本则说拿破仑是被德国人打败的。可见课本上的知识难免带上创作者的主观认识,要想获得真实情况,最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当面对某大师的侃侃而谈,抑或是某知名学者教授的高谈阔论,你是会无条件的接受,还是会有所质疑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面对哲学教授十分绝对的言词依然大胆的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疑惑,让教授哑口无言。世界上没有谁是绝对的对,我们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这样方能触到真理之光。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敲铜盘让他听;过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过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为是太阳。可见,偏听偏信多幼稚可笑。
  敢于质疑,是一种不轻易盲从、拒绝迷信的睿智。总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喜欢随大流,抱大腿。没有自己的主见,盲目听从些高调的言论。这种人是最可悲的,因为他从来没有发现过,也没有实践过。谁是在亲手做过实验之后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是伽利略,他没有跟从当事人的脚步去听信哲人的话,这不正体现了不盲从、不迷信的品格吗
  凡事无绝对,尽信书不如无书,更不要轻易的迷信权威,因为权威有时也会犯错,要敢于质疑。只要有疑惑就大胆地说出来。敢于质疑,是一种懂得思考,善于发现的清醒。哲学家帕斯卡尔:“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本事。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不会思考,更不发表认知,与随风飘动的蒲公英有什么两样呢
在那个信奉地心说的时代,是谁开动自己大脑,通过亲身观察,提出了日心说?哥白尼和布鲁诺敢于质疑,具有一种勇于挑战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才让我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他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独立见解,严谨勤奋和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呀!若无对真理的渴求,又如何能提出真知灼见?不要总是轻易相信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勇敢地挑战自己吧,大胆地说出来,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敢于质疑,或许某天我们也能发现真理之光。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这个故事结尾是这样的——什么时候大家不再轻易相信什么,教育就有成效了。谈的是罗素对教材以及对教育的看法,涉及了教育的目标,涉及了认得思维方式。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的观点——绝不盲从别人。教育是要让人学会怀疑,就是善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找到独立思考之途径,最根本的方法是亲自实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知识,正如苏东坡《石钟山记》所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当然,也可以谈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更全面,更客观。要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也可论述片面性的危害、全面看问题的好处。
立意:
(1)不要轻易相信一种观点,要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勤于实践。
(2)要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
(3)可论述片面性的危害、全面看问题的好处。
素材: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孟德尔的杂交豌豆,袁隆平的高产水稻,只有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才能得出真理,千万不要想赵括那样纸上谈兵。只有时间,我们才能进步,才能更好成长。
(2)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对行星的不断观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转。”日心说的提出和以往科学家所接受的地心说相左,是像常人那样接受地心说,还是坚持自己?是相信权威,还是忠于实践?又经过数年计算,他终于肯定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将真理公之于众,引发了一场子让革命。
(3)古希腊有句名言:吃过葡萄的人才知道它的酸甜。只有亲自去体验、去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动物园请来的哲学教授,只知空谈大道理,纸上谈兵,殊不知井底之蛙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也是真理。这是一只勇于挑战权威,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青蛙,是一只富有探索精神的伟大的青蛙。动物如此,人类亦有这样的伟人。
(4)澳洲服装制造商克里斯原本是一个喷漆厂员工,但因为着迷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喷灌服装,他毅然辞去工作搞研究。很多人都认为他不可能成功,经过几年的摸索,拜访各大科学家,他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将衣服装在罐中喷在身上穿的衣服。这使服装界掀起了又一场风暴,他的名字也被世人铭记。正是实践,促成他们的辉煌。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亮明观点:实践出真知。文章举历史上长平之战的例子,说明要善于实践;文章接下来又列举盲人和没人的例子,阐述了实践出真知;举鲁班的例子,得出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举马伶、李伶的例子,说明实践活动,为他赢得巨大的成功;爱迪生和法拉第的例子,表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文章结尾点题: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2.例文:
穿越众人的目光
猴子的成功离不开客观存在的身体因素——聋,正是因为它的聋,才使它听不到别人的言论,而最终达到顶峰。这一小概率事件却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称不上哲理的哲理:无畏流言,无畏权威,穿越众人的目光,方能天阔地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记得那雍容婀娜的尤三姐;;记得那温润可人的尤二姐;记得那痛后悔醒遁入空门的柳湘莲;记得那冰冷寒刺的鸳鸯剑。长剑挥,红颜殒,情意绝,试问如果没有那对讹语谣言的不堪忍受,又何以有红消香断的寂寥,又何以有忘穿世事浪荡天涯的愁恨。人言可畏吗?人心不立!
穿越众人的目光,人言也罢,讹语也罢,坚执追求,不做那空留感伤的一地落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想起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想起了心远地自偏的陶潜,想起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想起了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想起了刘兰芝南飞的孔雀,想起了金钏儿的屈辱赴井。想起了古今,也想起了中外。想起了不顾上流社会的礼仪,毅然追求爱情的斯嘉丽的热情坚韧;想起了家人的挑唆,坚持高傲品性的伊莉莎白的傲慢与偏见。想起了一切忍受冷言蜚语而坚定不移的斗士的高远情怀,
也想起了一切无法忍受恶言讹语而黯然神伤的悲者的哀戚悲冷。
生活就是由一个个不等的圆环组成的同心圆,太在意打碎墙后的碎屑,只能拖延前进的步伐。
穿越众人的目光,面对暖冬良言,伤人恶语,不卑不亢,做那山间破崖而出的青松。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巴金《家》中曾出现的一句诗。叹息于鸣凤的命运,乱世浮沉中她不顾众人冷语爱上了高家的三公子,生死相许。在高府的老爷太太威逼嫁人时,她选择的是留下爱情,将生命献给纯洁的水,而作为高家二公子的觉民却受不了离宗之恶名弃权而回。生,成了屈辱;死,却成为传奇。
穿越众人的目光,尘世之名,善恶之鉴,不迫不抑,坚执于自己的传奇。
人生有时真的像作家写作,一千个读者,不止一.万个哈姆雷特,但不管评价好坏,真正的作品永远不会湮没。穿越众人的目光,不管那权威、讹语,坚执于星空,天地自然辽阔。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这则材料中的故事紧一件事和三件对象来展开,一件事是指攀登擎天峰,三个对象是指猴群中的长者、其他猴子和聋猴。其他猴子没有登上擎天峰,而聋猴登上了,原因何在?似乎是信心、毅力和恒心的问题,因为材料中提到其他猴子泄气了,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而聋猴则屡败屡战。但我们再往深层一想,其他猴子为什么会泄气?聋子为什么能做到屡败屡战?细读材料,不难发现,关键在于长者的话,其他猴子听到并相信了这些丧气话,而聋猴没有听到。可见,审题时要抓住这一关键,才最切合题意。
【立意】不可轻信权威或长者;不可妄自菲薄;消极舆论的消极影响;气可鼓而不可泄;永不言弃。
【结构】题目文艺范,《穿越众人的目光》,第一段联系材料、点题,“无畏流言,无畏权威,穿越众人的目光,方能天阔地远”。第二段围绕“人言可畏吗?人心不立”,写尤三姐、尤二姐、柳湘莲;第三段围绕“穿越众人的目光,人言也罢,讹语也罢,坚执追求,不做那空留感伤的一地落櫻”,写苏东坡、宋荣子、屈原、刘兰芝;第四、五、六、七、八段围绕“也想起了一切无法忍受恶言讹语而黯然神伤的悲者的哀戚悲冷”,写各种感受。最后,点题“穿越众人的目光,不管那权威、讹语,坚执于星空,天地自然辽阔”。
【素材】1.书中的奶酪,在我们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可以代表我们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好的学习成绩,也可能是友谊,幸福……然而要想得到或长时间拥有这些“奶酪”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需要永不放弃的精神。李时珍为了编成了《本草纲目》一书,他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历经30年,终于在61岁编成了《本草纲目》。爱迪生造福大众、不畏艰辛。为寻找灯丝,他试验了数千种材料;为试制一种新的蓄电池,他失败了八千次。人们在为这些成功人士送去鲜花和掌声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学习他们那种不怕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呢?
2.其实,在生活中,像哼哼一样的人比比皆是。不少人总以为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不珍惜时间,直到老了才发现自己一事无成,追悔莫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令我惭愧的是,以前的我也成其中的一员。当我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而是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当我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常常轻易选择放弃;当好朋友各类竞赛超过我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嫉妒颓丧,不思进取……看了这个故事,我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找到了指引我前进的灯塔。
3.人生之河依旧没有尽头,或许阳光明媚,或许波澜不惊,或许风急浪高,我也许还会常常丢失了自己的“奶酪”,迷茫自己前进的航向。但我不会害怕,我要永不放弃,最先迈开步子,继续寻找自己的“奶酪。”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3.例文:
天下之事必作于细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我国古代就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大事必须先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张瑞敏曾说过: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淡。华罗庚对扉页上的胡适题诗提出质疑,这一细节体现了华罗庚读书的细致与投入,即使是扉页上的内容,他也认真品读。从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出华罗庚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不盲从权威,对于名家之见,敢于质疑。
一位智者曾说过:避免一渺小的失误,就能减少巨大的意外挫折,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我的学习,也适用我们的一生,因为性子急,做事果断,往往把事看得太简单或过于复杂,情绪也很强烈,“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对我们挺有用,平时很容易犯精心大意的毛病还容易丢三落四。
有一个参加长跑比赛的选手每天在赶路,有一次,在跑过一片沙滩的时候,鞋里灌满了沙子,他匆匆把鞋子脱下,胡乱地把沙了例出来,便又急急奔向前面的路,可是还有一粒沙子留在他鞋里,那粒沙磨着他的脚,使他跑一步,痛下下,但他不想停下来倒掉那粒沙,他怕浪费时间,在太阳落山前赶不到住宿地。
于是,在痛苦的折磨中,他终于赶到那里,天晚了,疲惫的他忘了脱鞋倒掉那沙子,躺在床上沉沉睡去。第二天,天微亮他便匆匆起程,就这样,在痛苦中疲惫、痛苦中起程,始终未曾把那粒沙子倒掉。
终于有一天,在离终点不远的地方,因脚痛难忍,他不得不止步,最后放弃了比赛,当懊恼、痛苦的他忍着揪心的痛痛把鞋子脱掉时,发现让自己痛苦了几天并最终放弃比赛的仅仅是一粒不起眼的沙子。
多可惜呀!如果他仔细检查鞋子,也不会让自己放弃比赛,失去夺冠的机会。
生活、学习中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情、小危险、小障碍、小错误,如果没有认真对待,存有侥幸心理终究会酿成大祸或招来损失。
西班牙思想家巴尔塔沙·格拉西安说:“完成一幅美完的画卷很难,需要每一个细节都完美,但只要一个细节没有画好,整幅画卷就会功亏一篑。”美国哲学家罗素说:“一个人的命运就取决于某个不为人知的细节。”
细节是一种功夫,一种观念,一种智慧,一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
“了解细节精髓的人,是聪明的人;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成功的人,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于细节可见不凡,于瞬间可见永恒,于滴水可见太阳,于小草可见春天,因此摩天大楼是一砖一瓦从平地砌造的,浩瀚的大海是小流小溪汇聚而成的,只有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一点一滴做起,才有最后的收获和成功。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深层次的素质。”
【详解】试题分析:对材料和含义的理解。
内容解读:这是一则隐含驱动任务的叙事体新材料,即所选材料不是名言名句,诗词寓言故事等,而是现实中发生的、有矛盾冲突的、不同价值观碰撞的时事热点或现实故事。叙事性新材料驱动作文,需要我们全面综合理解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建立驱动任务,具体操作上,需要把握叙事性材料的主要情节与事件(或者关键句)、重要细节以及它们的延伸拓展内涵、并在全过程扫描事件中提取相关要素去建立驱动任务。在写作过程中,无论从哪个角度审题立意,主要情节与事件(或者关键句)及其拓展延伸内涵必须涉及,否则属于偏题离题。
开端:老师让同学们阅读文学大师胡适的《尝试集》,并分享读后感。发展:华罗庚对该书扉页胡适的题诗提出质疑。胡适在题诗中反驳了陆游“尝试成功白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高潮:华罗庚的读后感无甚溢美之词而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解释了质疑的理由。他认为首句的“尝试”是说从来就没有尝试一次就成功的;尾句的“尝试”则是强调自古成功都在于不懈的尝试,两者含意不同,因而胡适的“尝试”并不能构成对陆游的“尝试”的反驳。结局:老师认为华罗庆的文章不落窠臼并表示了赞赏。叙事体中的人物:华罗庚、老师叙事体的主要内容:华罗庚在阅读中敢于质疑名家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叙事体材料细节内涵解析:
1.少年华罗庚不仅对数学感兴趣,对语文也很用心。一位日后优秀的数学家,从年少起就养成了对待学习严谨认真的态度,除了对数学感兴趣,也能在对待语文学习时做到踏实用心。这种品质是华罗庚之所以会成为卓越数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2.华罗庚对扉页上的胡适题诗提出质疑。首先,这一细节体现了华罗庚读书的细致与投入,即使是扉页上的内容,他也认真品读。其次,从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出华罗庚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不盲从权威,对于名家之见,敢于质疑。
3.他认为首句的“尝试”是说从来就没有尝试一次就成功的;尾句的“尝试”则是强调自古成功都在于不懈的尝试,两者含意不同,因而胡适的“尝试”并不能构成对陆游的“尝试”的反驳。从华罗庚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对于成功的艰辛有着清醒的认识,深知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浅尝辄止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另一方面,他也对成功有着执着的追求,因为他知道自古成功都源于不懈的尝试和努力。此外,从他对自己观点的论证可以看出华罗庚是一个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人,并非为了质疑而质疑。他的质疑方向明确,也肯定了胡适本身的观点,只是认为胡适在诗中对陆游观点的驳斥不成立。事实上对于这首题诗,华罗庚似乎缺少了些许理解中国文人语境的灵活性,但我们不应放大这一局限,更要从中看到少年华罗庚身上可贵的品质。
4.这篇读后感虽然没有表达出什么溢美之词,但也赢得了老师的赞赏,认为华罗庚的文章不落窠臼。这一细节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如果从读后感的角度,我们可以认识到阅读并非只能获得正面启发,读后感也无须全为溢美之词,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经过了自己思考的阅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而从老师的角度,正面肯定学生的个性化、有创意的解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辨热情。教育本身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按照同样的轨迹思考同样的问题得到同样的答案,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思考的能力。
二、结合材料内容和含义立意。
1.从华罗庚角度可立意:(1)对待学习应该踏实认真,不应唯兴趣是从。(2)细致严谨是成动的重要保证,天下大事必作于细。(3)不迷信盲从,坚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才能不断前进。
2.从胡适角度可立意:(1)成功没有捷径,不会一蹴而就,浅尝辄止是不能成功的。(2)成功需要坚持不懈,任何成功都要经过无数次努力尝试的淬炼。(3)敢于尝试,不怕失败,才能走向成功。
3.从读后感的角度可立意:(1)阅读不是单向接受的过程,尽信书不如无书。(2)经过了思考阅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3)读后感的意义就在于在阅读中充分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体会,不应流于形式,成为纯粹粹的赞美与歌颂。
4.从老师的角度可立意:(1)正确的学习方法比”标准答案”更重要。(2)保护和鼓励学生学习思考的热情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5.综合材料可立意:“华罗庚“是怎样炼成的(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尝试、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科学开明的教育引领)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本题材料,考生可以探究从网络谣言风行的原因入手立意。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例如,本则材料中,“查证”“辟谣”可以看出,命题这对传播谣言的批判态度。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4.例文:
质疑已知世界,探索未知世界,助力民族复兴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相信大家也看到了近日一则新闻,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小学两名四年级学生发现教材中疑似错误后,大胆质疑并探索求证,成功推翻官方用书上的“标准”答案,最终获得教材编写组回信肯定以及诸多网友的一致好评。对此,或许有人会钦羡这两位小学生的勇气,但我却想说,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敢质疑勇探索,这是成长、蜕变、活出本真的必要手段。极其困难,又极尽重要。
换个生活化的说法,疑问本身就包含了思考的意味。在实践与疑问的过程中,人类得以与其他生命区分开而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但作为躺在信息海洋里长大的一代,太多人习惯了被输入、被投喂,“思考”成为了大量“习惯与懒惰”的牺牲品,以至于质疑一开始就变得困难,遑论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近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张衡研制出“候风地动仪”,但当代人却无法推想其原理,大多数人在享受少数人带来的科技红利时,是否是时候质疑缺失的智慧被遗弃在了哪里?随着Chat-GPT的强大,甚至更迭到第六、七代时,“质疑”这一人类核心素养是否该被你我牢牢地攥在手心?探寻到现实世界的错误后,我们是否更应该鼓起勇气去探索追寻未知,找到世界的真相?
生之须臾,求索以诚。探索未知世界是个人获得成长的不二法门。培根曾言:“一看见汪洋就认定没有陆地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诚哉斯言,真正的探索者应该有对理想的执着,对真理的坚守。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探索未知的领域,源于好奇,更源于对国家的爱与责任。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探索陌生世界是肩负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一如于敏,放弃已经卓有成绩的基础物理研究,转向陌生的氢弹技术理论领域,从一张白纸开始,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对国家的热忱,在陌生的领域里不懈探索,直至氢弹问世,惊诧了世界。一如姜文汉,为了国家发展需求,多次改行从头开始,用十几年的坚持不懈在陌生的领域里辛勤耕耘,在国内开拓自适应光学研究方向,使我国自适应光学研究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清澈的爱与肩上的使命,是新征程路上的号角,激发我们去自愿探索陌生的世界。
路源心始,心并路长,我们秉持探索的信念,在一次次前行中不断历练成长,从暗夜沉沉走向天光初透。质疑错误,探索陌生的世界是一段颠簸之路,考验着每个行者,幸而我们有热爱为灯,有勇气为伴,有责任为剑,纵然前路崎岖也缓缓迈向未来,走向复兴!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叙述了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小学两名四年级学生看到新世纪小学教材(北师大版)中的错误后,能大胆质疑,并积极探索求证加以验证后联系编写组的事例,展现了他们敢于质疑、积极探索的精神。近年来,小学生指出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答案“不正确”的新闻,不时出现。这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反映出教材编写存在不严谨、疏漏的问题。但对于教材使用、学生培养来说,却是好消息。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鼓励学生探究、批评与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从这一角度看,被指有疏漏的教材编写者,也要有开放的心态,听取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完善教材编写,提高教材质量,共同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这一事件对我们这些高中生来说,也是颇具教育意义的。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甚至步入社会,仔细观察、大胆质疑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永远都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品质。
行文构思时,应把“敢质疑勇探索,赶考新征程”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对此,可以列举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等能体现质疑、探索等的科学精神的例子来加以论述。他们用科学精神引领时代,感召青年。此后,对于“赶考新征程”这一话题,可紧接着论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同向同行,说明当下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所追求的,正是敢于质疑、积极探索的精神,因此我们也应当积极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意识,释放新时代青年的创造活力;最后升华主题,总结说明广大青年应勇担重任,敢于质疑、积极探索,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质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保持质疑的精神,大胆开拓创新。
3.质疑有道,智慧前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