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15 19:4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乐昌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抽测
八年级地理科试卷
(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为6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观察实验:用打开的手电筒模拟“太阳”,将地球仅放置在手电筒前方,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按图中所示方向拨动地球仪,可以演示( )
A.四季的变化 B.五带的形成
C.昼夜更替 D.昼夜长短的变化
2.如图中四个地点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晴空万里,我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航天人再次向星辰大海迈进。完成下面小题。
3.中国空间站距离地面高度400多千米,其在轨运行绕转中心是( )
A.地球 B.月球 C.北极星 D.火星
4.远在美国的华人观看神舟十六号发射实况时正处于夜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一时间差异 B.地球自转—纬度划分
C.地球公转—四季变化 D.地球公转—五带划分
5.神舟十六号发射当天,酒泉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全天皆昼 D.昼夜平分
北回归线穿过广东省汕头市,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如图为汕头市北回归线标志塔,“北”字形支架支撑着直径5米的地球模型,模型设计有垂直贯穿球心的直径40厘米、长5米钢管,可从地面仰窥天空。完成下面小题。
6.观测者通过钢管看到太阳,当日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7.一年中,观测者通过钢管看到太阳当日,当地( )
①日出最早②日出最晚③日落最早④日落最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分别在四个节气当天,于当地正午时刻测量学校旗杆影子长度,数据记录见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测量时间/节气 ① ② ③ ④
旗杆影长/米 5.2 0 5.2 12.9
8.该学校最有可能位于下列哪个省(区、市)( )
A.黑龙江 B.广东 C.新疆 D.北京
9.影长为②时,极地光照图(其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与以下哪个最接近( )
A. B. C. D.
北极燕鸥是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当北半球夏季时,在北极圈附近繁殖后代,随着气温降低,它们开始长途迁徙到南极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如图为“北极燕鸥迁徙路径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北极燕鸥迁徙路线主要经过(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1.摄影记者拍摄北极燕鸥在越冬地活动时,可能还会拍摄到的景象有( )
A.工人在采矿 B.北极熊正在觅食 C.企鹅在游泳 D.因纽特人在捕鱼
12.研究发现,大西洋的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原因可能是( )
A.板块张裂运动 B.板块挤压运动 C.入海河水增多 D.沧海桑田变化
2020年5月,陕西省地质科考队在汉中天坑区内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并基本确定其为海洋生物化石,为开展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科考队在汉中天坑区内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 )
A.化石是人们从海边带来的 B.这些古生物曾生活在陆地上
C.当地由海洋变成陆地 D.海平面曾上升并淹没陆地
14.下列地理现象,属于“沧海桑田”的是( )
A.工厂废水排放导致河流污染 B.过度砍伐导致土地沙化
C.北方春季雨少形成沙尘 D.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
读 “四个大洲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成为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中国位于图中哪个大洲?
A.甲 B.乙 C.丙 D.丁
16.图中哪两个大洲轮廓吻合,成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之一。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雅安2022年5月20日8时36分,四川省雅安市发生4.8级地震,震区提前14秒接到预警,学生第一时间躲在书桌下,随后有序撤到空旷地带,上演了“教科书式撒离”。读世界局部板块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雅安市地震多发是因为该地位于( )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18.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当地震来临时,不恰当的做法是( )
A.躲避时尽量用棉被、枕头或其他软物保护头部
B.在家中,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C.在野外,应到空旷的地方避震
D.在建筑高层,应迅速进电梯撤离
下图示意某学习小组所做“影响气候的因素”分组实验及其数据记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此实验验证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季风
20.通过该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B.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C.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 D.陆地气温年较差大于海洋
下图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世界年降水量大致规律是( )
A.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B.两极地区距海近,降水多
C.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向内陆减少
D.赤道地区距海远,降水少
22.世界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南美洲北部 B.非洲北部 C.亚洲东部 D.欧洲西部
23.②地与①地相比,降水量多的原因是( )
A.纬度更低 B.距海更近 C.海拔更低 D.受季风影响大
猴面包树是热带稀树草原中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乔木,树干粗大,喜温耐旱,干季时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湿季时可大量储水于树干中。读左图甲、乙两地位置与气候资料图、右图猴面包树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4.根据猴面包树的生长习性,推断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全年高温少雨 D.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25.右图示意湿季时的猴面包树景观,可能拍摄于( )
A.甲地2月 B.乙地2月 C.甲地8月 D.乙地8月
26.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菲律宾薄荷岛中部丘陵上的草在雨季时为绿色,旱季则被炎热的太阳晒干变成咖啡色,酷似巧克力,因此得名“巧克力山”。读“薄荷岛地形图”和“薄荷岛气候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27.薄荷岛( )
A.气温年较差大 B.降水季节变化不明显
C.为热带雨林气候 D.为热带季风气候
28.下列时间中,能够欣赏到咖啡色“巧克力山”的最佳时间是( )
A.2-4月份 B.6-7月份 C.7-8月份 D.9-10月份
电影《长津湖》讲述了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饥寒交迫、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将美韩军队完全赶出了朝鲜东北部的感人故事。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9.盖马高原上的长津湖,与地处华北平原的北京纬度相当,但冬季却比北京寒冷。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
30.此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遭受了极端的灾害性天气。下列天气符号中,能正确表示当时情境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 的旋转运动,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小时。
(2)图中A、B、C、D、E、F各点正值黑夜的是: 两点,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3)用手拨动地球仪,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4)图中所示太阳直射: (填纬线名称),北半球的节气是 ,此时北极圈以内出现 现象。
(5)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我市新装路灯采用智能光控路灯装置。智能光控路灯是一种新型自动化照明设施,它能根据天空的阴暗程度自动开启和关闭,比传统路灯更加节能、环保。图示当日,路灯照明时长可能是一年中最 (选填“长”或“短”)的时段,原因是
3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近50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不仅使极地生物受到危害,而且海平面的升高也威胁着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
材料二 下图“北极地区示意”
(1)据图,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亚洲、 洲、北美洲,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海峡。从右图可知黄河站的气候类型为: 气候
(2)在下列方框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
① ;② ;③ ;
(3)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会遇到哪些困难?
(4)为了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1.C 2.D
3.A 4.A 5.A
6.B 7.B
8.B 9.B
10.B 11.C 12.A
13.C 14.D
15.C 16.B
17.C 18.D
19.B 20.C
21.C 22.B 23.D
24.D 25.A 26.C
27.D 28.A
29.C 30.D
31.(1) 地轴 24
(2) A、B E
(3)B
(4) 北回归线 夏至 极昼
(5) 短 我市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故路灯照明时长最短。
32.(1) 欧 白令 苔原
(2) 升高 融化 沿海
(3)大风、极寒、黑夜、大雾、海冰断裂、野生动物攻击;
(4)回收垃圾;保护北极地区的动物;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