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人
类
的
聚
聚落
居
地
情境导入
让我们跟随莉莉的脚步一起出发吧!
行前准备
1.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哪里?
2.为什么中华先民最早选择在黄河流域聚居?
3.随着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如何对待传统村落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01
聚落的分类
02
聚落形成
的条件
03
聚落的形态
04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境导入
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小探险家莉莉沿着黄河流域进行考察发现了不同的景观
聚落的分类
01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根据生产活动不同)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按照规模大小不同)
大城市
小城市
中等城市
活动一
给同学们5分钟进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图,对比二者的差异,讨论完成表格。
(2)为什么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在景观上出现这么明显的差异呢?
聚落 房屋 道路 商店 学校 医院 农田 鱼塘 人口 改造
乡村
城市
活动一
(1)观察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图,对比二者的差异,讨论完成表格
聚落 房屋 道路 商店 学校 医院 农田 鱼塘 人口 改造
城市
乡村
房屋建筑
乡村:建筑密度小,高度小
城市:建筑密度大,高度大
稀疏矮
密度高
道路建设
宽阔,交通便利
道路较窄,交通不便
窄小
宽阔
活动一
(1)观察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图,对比二者的差异,讨论完成表格
聚落 房屋 道路 规模 数量 医院 农田 鱼塘 人口 改造
城市
乡村
稀疏矮
密度高
窄小
宽阔
乡村:规模小,数量少
城市:规模大,数量多
小
大
少
多
少
多
无
有
无
有
少
多
小
大
活动一
给同学们5分钟进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2)为什么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在景观上出现这么明显的差异呢?
城市:服务业、工业、商业
乡村:农业生产
生产活动不同
人口多、规模大
人口少、规模小
思考
为什么中华先民最早选择在黄河流域聚居?
聚落的形成条件
02
活动二
给同学们5分钟进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我是大侦探——找一找
根据给出图片,找出中华先民最早选择在黄河流域聚居的原因?(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资源、交通等方面考虑)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
气候适宜,光热充足
自然条件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归纳整理
影响聚落的分布条件
其他条件
历史因素
宗教因素
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
①
③
②
乡村
城市
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地形平坦开阔,为城市规模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交通便利。
实践应用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呈团块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会影响聚落的 ……
形态
03
聚落的形态
03
认识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04
莉莉在考察的路上,发现了各种独特的民居,这些民居跟当地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认识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04
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土层深厚,土质十分坚固,黄土的直立性很强,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可就地取材, 住窑洞冬暖夏凉。
窑洞
认识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04
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风沙大,缺乏植被,地坑院建在地下,可以阻挡风沙;中间通常种一棵树,防止行人跌入,起到警示作用。
地坑院——下沉式窑洞
认识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04
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但草场广布,可发展畜牧业,蒙古包搭盖迅速,适合游牧生活。
蒙古包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聚落发展面临的问题
谈谈
传统民居逐渐消失
节假日人满为患
环境破坏
谋发展
传统聚落是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请你为保护传统聚落出谋划策。
1.要确定保护的标准。即确定哪些是值得我们保护的传统聚落,不能把所有的旧建筑看成是传统民居。
2.要在保护中注重开发,否则就失去了对传统聚落保护的意义。
3.要加强保护传统聚落的教育,使保护传统聚落的观念深入人心。
课堂小结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类型
乡村
城市
区别与联系
形成
形态
条件:水源、土壤、地形、气候、交通、资源等
特色民居
团块状
条带状
发展
聚落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