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嗔怪(chēn) 调停(tiáo) 聒噪(guō) 顿开茅塞(sāi)
B.怨怅(chàng) 逞能(chěng) 带挈(xié) 面面厮覷(qù)
C.行事(xíng) 报帖(tiě) 桑梓(zǐ) 不省人事(xǐng)
D.纶巾(guān) 拜谒(è) 发怔(zhèng) 箪食壶浆(dān)
2.(3分)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细细______一盏清茶,里面有着说不尽的意蕴。清幽淡雅的绿茶,清澈透明,沁人心脾;雅俗共赏的花茶,齿颊留香,妙不可言;外刚内柔的乌龙茶,甘而不浓,回味无穷。文人喝茶,喝出的是茶外茶。郑板桥喝出了“汲来江水烹新茗”的______,杜耒喝出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______,梁启超喝出了“饮茶之乐乐无穷”的______。
A.品尝 绝妙意境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B.品赏 浓情厚谊 绝妙意境 无限乐趣
C.品赏 浓情厚谊 闲情逸致 无限趣味
D.品味 闲情逸致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众多球迷汇集到世界杯举办地,谁都不能否认这不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B.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公园,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
C.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召开,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令人瞩目。
D.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语言运用
4.(4分)仿照下列画波浪线的句子再仿写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阅读名著,可以欣赏到许多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红楼梦》我们可以领略到黛玉葬花的哀愁情思;读《水浒传》我们可以领略到鲁智深大智大勇的雄风; , ; , 。
三、名著阅读
5.(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 (捏、抓、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缩、收、取)了回去,往腰里 (放、揣、摆),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1)从文中括号里选出最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上文横线上所填的动词,刻画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范进称呼他为“老爹”,这种称谓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上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试举例说明。
6.(6分)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回答问题。
①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兄弟。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了。”
②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1)从上述两段选文中可以看出宋江 、 的性格特点。
(2)结合整部小说,简要分析宋江以上性格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7.(11分)阅读《水浒传》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A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枚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A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钱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么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乙]A 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选自《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选文中A是 (填人名)
(2)甲文中的“两个公人”和乙文中的“三个人”都是受人指使要来谋害A性命的人,请分析A对这两拨人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四、默写
8.(7分)填空。
(1)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 、 、 、 。
(2)《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古代长篇讽刺小说 ,作者是 。课文主要通过 这一情节,反映了 对人们灵魂的残害。
(3) ,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五、现代文阅读
9.(19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髫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回来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科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里。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向人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
(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不见簪子→爷爷寻找→ →(田垄上找→菜地里找→ )→找到簪子
(2)文中划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
(3)“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
(5)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六、作文
10.(50分)请以“____,我的最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6)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嗔怪(chēn) 调停(tiáo) 聒噪(guō) 顿开茅塞(sāi)
B.怨怅(chàng) 逞能(chěng) 带挈(xié) 面面厮覷(qù)
C.行事(xíng) 报帖(tiě) 桑梓(zǐ) 不省人事(xǐng)
D.纶巾(guān) 拜谒(è) 发怔(zhèng) 箪食壶浆(dān)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顿开茅塞”的“塞”应读作“sè”。
B.有误,“带挈”的“挈”应读作“qiè”。
C.正确。
D.有误,“拜谒”的“谒”应读作“yè”。
故选:C。
2.(3分)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细细______一盏清茶,里面有着说不尽的意蕴。清幽淡雅的绿茶,清澈透明,沁人心脾;雅俗共赏的花茶,齿颊留香,妙不可言;外刚内柔的乌龙茶,甘而不浓,回味无穷。文人喝茶,喝出的是茶外茶。郑板桥喝出了“汲来江水烹新茗”的______,杜耒喝出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______,梁启超喝出了“饮茶之乐乐无穷”的______。
A.品尝 绝妙意境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B.品赏 浓情厚谊 绝妙意境 无限乐趣
C.品赏 浓情厚谊 闲情逸致 无限趣味
D.品味 闲情逸致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品味,有鉴赏、玩味的意思,品尝指,辨别味道,品赏,有品味、鉴赏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前者符合语境;结合语境中郑氏的行为的随意,可辨析“闲情逸致”恰当;结合“寒夜客来茶当酒”理解,“浓情厚谊”恰当;结合“饮茶之乐乐无穷”理解,“独特感受”恰当。
故选:D。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众多球迷汇集到世界杯举办地,谁都不能否认这不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B.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公园,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
C.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召开,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令人瞩目。
D.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深刻的思想内涵。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结合病句常见类型及通过读来辨析作答。常见的病句的类型包括: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否定不当、成分赘余等。
【解答】A.否定不当,不合逻辑,“不会”应改为“会”;
B.缺主语,可把“建设了”改为“建设的”;
C.搭配不当,可把“的桥梁”去掉;
D.没有语病。
故选:D。
二、语言运用
4.(4分)仿照下列画波浪线的句子再仿写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阅读名著,可以欣赏到许多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红楼梦》我们可以领略到黛玉葬花的哀愁情思;读《水浒传》我们可以领略到鲁智深大智大勇的雄风; 读《红楼梦》 , 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 ; 读《格列佛游记》 , 我们可以了解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 。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定向“话题”参照例句仿句,仿照例句为并列关系,修辞为排比。例如: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可以了解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
【解答】答案示例:
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可以了解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
三、名著阅读
5.(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 攥 (捏、抓、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缩 (缩、收、取)了回去,往腰里 揣 (放、揣、摆),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1)从文中括号里选出最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上文横线上所填的动词,刻画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范进称呼他为“老爹”,这种称谓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上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阅读语段出自课文《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主要通过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事,给予封建读书者以有力的嘲讽,对封建科举制度以无情的鞭挞。选文内容主要描写了范进发疯的丑态,以及妻子和母亲的不同表现,读来令人发笑,又引人深思。
【解答】(1)本题考查动词的填写。阅读全文,可知胡屠户的势利,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第一空根据胡屠的性格,以及后面的“紧紧的”,应是“攥”最合适,写出他假意推辞,实则想拥有之态。所以第二空在听范进说用完再来讨时,赶紧的又把拳头“缩”了回来,“缩”字形象地写出他收回拳头的位置,生怕别人来抢或是丢失,而“收”则显得太随意,“取”字与“攥”不相呼应。第三空“放”“摆”都太随意,不能表现胡屠户对金钱的看重,所以应是“揣”。如果对课文内容很熟悉,可凭记忆直接填写。
(2)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上题填写的动词分别为“攥”“缩”“揣”,第一个动词,表现胡屠户拿银子的力度之大,可是他却又舒了过来,进行假意的推辞,可见他的虚伪;第二个动词“缩”,表现他在范进推说不要后,收回钱的动作之快,并生怕丢失或是范进又要了回去,所以“揣”在腰里,表现他的贪财。
(3)本题考查人物称谓的分析。在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可见他对长辈的尊敬,因为那时他地位低,有求于胡屠户。中举后,范进的地位发生的变化,而且开始有钱了,所以他不必再惧怕自己的丈人并有求于他,自然骄傲之态尽显,称他为“老爹”。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判断。第一题填写的三个动词,可以判定是对胡屠户的动作描写,中间又有范进与胡屠户的对话,是语言描写。找出相对应的例句即可。
答案:
(1)攥 缩 揣
(2)见钱眼开、虚伪做作。
(3)中举后,范进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改变,所以他便得意忘形,变得趾高气扬。
(4)①动作描写,如: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②语言描写,如:“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
6.(6分)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回答问题。
①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兄弟。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了。”
②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1)从上述两段选文中可以看出宋江 义 、 忠 的性格特点。
(2)结合整部小说,简要分析宋江以上性格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综合性阅读。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名著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段内容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了。”两句体现了宋江讲义气的性格特点;“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等语句体现宋江忠于国家、忠于朝廷的性格特点。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结合第(1)题中的性格特点,并联系原著中的有关故事情节。宋江的讲义气得到了其他好汉们的一致拥护,从而成为梁山的领袖;忠于国家的性格特点,为后来的朝廷招安埋下伏笔。
答案:
(1)义、忠
(2)义使宋江成为梁山义军的领袖,忠使宋江最终引导义军走向招安。
7.(11分)阅读《水浒传》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A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枚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A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钱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么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乙]A 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选自《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选文中A是 林冲 (填人名)
(2)甲文中的“两个公人”和乙文中的“三个人”都是受人指使要来谋害A性命的人,请分析A对这两拨人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分析】《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名著内容熟悉,才能准确把握所给语段是什么故事情节,其中人物是谁,人物的性格怎样。通读文段,[甲]文段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林冲”的情节,鲁智深要杀掉加害林冲的两个公人,林冲劝阻;[乙]文段是“火烧草料场”之后林冲杀死来加害自己的陆谦等三个人。综合两个文段的内容和林冲的处境分析,林冲之所以阻止鲁智深杀死两个公人,是不想罪上加罪,对统治者还抱有希望,还想服刑结束回到东京去;后杀死三个人,是因为他看清了统治者的真面目,不再对他们抱有任何希望,彻底与他们决裂。这表现了林冲性格从委曲求全、隐忍妥协转变为敢于反抗。
答案:
(1)林冲。
(2)林冲先前不想杀两个公人,是不想罪上加罪,对统治者还抱有希望,还想回到东京去;后杀死三个人,是因为他看清了统治者的真面目,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毅然决定杀死他们走上反抗道路,这表现了林冲性格从委曲求全、妥协忍让转变为敢于反抗。
四、默写
8.(7分)填空。
(1)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2)《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古代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 ,作者是 吴敬梓 。课文主要通过 范进因中举后极度兴奋而发疯 这一情节,反映了 科举制度 对人们灵魂的残害。
(3)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古诗文的默写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记忆。
【解答】答案:
(1)《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2)《儒林外史》吴敬梓 范进因中举后极度兴奋而发疯 科举制度
(3)少年不识愁滋味
五、现代文阅读
9.(19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髫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回来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科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里。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向人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
(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不见簪子→爷爷寻找→ 父亲寻找 →(田垄上找→菜地里找→ 老屋里找 )→找到簪子
(2)文中划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
(3)“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
(5)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分析】本篇文章记叙了母亲丢簪子叫回儿子找簪子的经过,在找玉簪的过程当中,一家人也一点一点找回了曾经美好的旧时光,同时也让儿子顿悟:应该多回家陪陪父母。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爷爷找不到丢的玉簪,于是叫回儿子继续找,田里,菜地,老屋,最后在老屋的木箱里找到簪子。读到这里,就可以补充情节了。
(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这句话中,“抚摸”一词能够看出奶奶看儿子的眼神的温柔与慈爱;结合后文得知,儿子三年没回家,奶奶甚是想念,于是设计骗回儿子,非常珍惜与儿子在一起的时光,才“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地会长了翅膀飞走”。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线索。通读全文,文中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玉簪子”展开的,所以,“玉簪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本文考的是提炼文章主题。从结尾“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一句话我们很快就能明白,母亲找不到丢了的簪子,叫回儿子找,目的就是想和儿子见面。找簪子的过程当中一家人回忆起当年美好的时光,也让儿子恍然大悟:应该多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5)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用意和对作品的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答题比较自主。发表观点后,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要有具体理由,并且不能脱离文本。答题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如情节是否完整,主题是否明确,是否影响人物塑造,能否与前文照应等。
答案:
(1)父亲寻找 老屋里找
(2)奶奶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与思念,十分珍惜相见的时光,生怕儿子很快离开。
(3)“玉簪子”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4)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
(5)不能删去。因为:①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②深化了小说主题;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④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能删去。因为:①删去后情节结构是完整的;②仍有明确的主题;③仍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④结尾“奶奶的精气神又回来了”照应前文。
六、作文
10.(50分)请以“____,我的最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请你以“____,我的最爱”写一篇记叙文。关键词为“我”和“最爱”,“我”最爱的是什么,可以是一本名著,可以是一种颜色,也可以是一种生活,还可以是一个人。比如一本名著,“最爱”一部名著,说明这本名著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书中的人的美好品质,书中的情感的表达,书中的事件的记叙等等,但是我们的文章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地去写。可以写你最喜欢名著里的一个人,可用一二件事突出表现他(她)的美好品质。或者可以写在这本名著里,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收获,为什么让我们喜欢,这又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文末可以用议论做结尾突出这一点。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记叙事件要清楚完整,内容要有真情实感,突出中心。
【解答】
《鲁滨逊漂流记》,我的最爱
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基石,多少人通过读一本书而使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曾经读过不少名著,但是有一本珍贵的书却一直在我心底珍藏着,它在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
去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做《鲁滨逊漂流记》,刚刚拿到书我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读得津津有味。
我才翻开书看完前几章后,就觉得鲁滨逊是一个对父母极不孝顺的孩子,为了追求自己航海的梦想竟然弃自己的父母于不顾,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的第一次航行就出事故差一点葬身大海,这是上天给他的报应,是他罪有应得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了,而我对鲁滨逊的看法也在慢慢地改变。直到我把这本书看完,我的心被触动了,我被鲁滨逊这种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看完之后,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情景,他像一个野人般的在岛上生活了35年,在岛上他随时要提防着野人的攻击和病痛的折磨。自强不息是他能够在这个孤岛上独自生活35年的唯一精神支柱。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是鲁滨逊,我能够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岛上孤单的生活35年吗?不,我不能,我没有鲁滨逊那么坚强,那么自强不息。
如果我是鲁滨逊,我会看到野人在吃自己同类时会上去和野人搏斗,不惜一切代价挽救自己的同类吗?不,我不能,我宁愿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不要发现我。
《鲁滨逊漂流记》教给我很多,我们应该像鲁滨逊一样自强不息,乐观自信,不能够被自己的恐惧心理所打败。
我终于读懂了《鲁滨逊漂流记》,虽然很长,但让我吸取了书中的智慧。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从书中得到了启迪: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不怕困难,有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