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基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基础)(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5 17:2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基础)
一、选择题
1.(4分)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朴(pō)刀 庖(páo)官 纶(lún)巾 面面厮觑(qù)
B.恁(rén)地 禀(bǐng)请 愧赧(nǎn) 恃(sì)才放旷
C.聒(guǒ)噪 侥(jiǎo)幸 砒(bǐ)霜 戗(qiàng)金
D.谮(zèn)害 琥珀(hǔ pò) 发怔(zhèng) 筵(yán)席
2.(4分)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穷愁撩倒 火候 如雷贯耳 繁衍
B.顿开矛塞 记较 经世奇才 桑梓
C.不省人事 轩敞 步覆蹒跚 滇沛
D.寻衅闹事 岔气 箪食壶浆 筵席
3.(4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A.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
B.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
C.孔明曰:“昨夜书意,足见将军忧国忧民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D.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4.(4分)下面对人物的言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众军汉公开对抗杨志,表明押送队内部的矛盾已经深化,为下文众军汉最终凑钱买酒喝埋下伏笔。
B.“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白胜故意卖关子,欲擒故纵,为的是增强酒的诱惑力。
C.《智取生辰纲》中众好汉互相配合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劝解→买酒→喝酒→付钱→争执→抢酒→夺瓢→下药。
D.七位客人喝酒前不讲好价钱,是为了再讨一瓢酒吃时,好引起争端,趁机下药,让杨志消除疑虑。
5.(4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是一篇杰出的讽刺小说,它描写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讽刺了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嘴脸。
B.《智取生辰纲》主要写了两大矛盾,一是杨志与运送生辰纲的厢禁军之间的矛盾,一是杨志与众好汉之间的矛盾。
C.《三顾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D.《刘姥姥进大观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明事理、重情义,有着坚韧不拔毅力的老太太形象。
二、综合读写
6.(6分)语言运用——仿照划线句续写两个句子。
冬日离去,暖春中一觉醒来,你会发现大自然已开始分配工作了:小草,就交给细密的春雨去染绿吧;繁花,就交给辛勤的蜜蜂去细数吧;   ,   ;   ,   。
7.(8分)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    
(2)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3)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4)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8.(15分)综合性学习。
重阳节也称“老人节”。又是一年重阳到,学校为了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组织学生走进当地养老院,为老人们献上祝福卡片,打扫卫生,表演了朗诵、唱歌、跳舞等精彩节目,陪老人们度过了一个欢声笑语的重阳节。
(1)下面是这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结合上句,补写下句。要求:切合主题,句式整齐。
欢声笑语迎重阳,   
(2)小明的爷爷奶奶住在乡下,小明一家已有半年没回去看望老人了。活动结束后,小明想劝爸爸常回去看看。下面是小明和爸爸的交谈,请结合情境,完成对话。
小明:爸爸,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没回乡下看望爷爷奶奶了。
爸爸:嗯,是应该回去看看了,只是爸爸最近工作太忙了。
小明:①   
爸爸:儿子,你说的很对。我前几天才给爷爷奶奶寄了一笔钱和一些生活用品。
小明:②   
爸爸:好,好,那我们今晚和爷爷奶奶视频!
小明:③   
听了小明的话,爸爸陷入了沉思……
三、现代文阅读
9.(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公弼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还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字子瞻,另外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自不免有大材小用之感。说实话,他全靠“苏贤良”这个尊称活着呢!
但是,自从那个陈黑子上任以后,这个称呼竟然被无情取缔了。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东坡心中熨帖,颔首微笑,口中回复,俨然谦谦君子。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以后谁敢再叫,重责四十大板!”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已经见过面了。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没多少文化。不过他自称是青神县人,和自己是老乡。正待有机会聊聊,不想这么不给面子。东坡不由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
不想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向他,厉声说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你的进士也是考的呢,难道也要叫出来吗!记住你现在的身份就是签判,赶快去给我整理文书,本官等着签发上报!”
“陈黑子!”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
不想这陈公弼比他心眼还小,竟然开始找他的麻烦。东坡很快将一些文稿拟就上报,自觉文采飞扬,也好让陈黑子见识一下新科进士的厉害,不想那厮一看,竟然又是牛眼一瞪;“我说苏轼,请问你写的这是公文呀还是花花文章啊,给我重写!”
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他压起来不做回复。
大名鼎鼎的苏轼,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凤翔任职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他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要竣工了,要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他看懂了,就会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这又让东坡十分郁闷。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点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以为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从这天开始,东坡和陈公弼成了忘年交。多年以后,陈公弼去世,轻易不为人作传的东坡满怀深情,为他写了墓志铭:
“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苏贤良”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下是对此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文中语句 批注
A “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此处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同僚对苏轼才华的认可。
B “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此处有陈公弼故意刁难之嫌。
C “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此处是苏轼忍着满腹怨气解释“贤良”称谓的来历。
D “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此处为陈公弼称赞苏轼的文采和见识过人。
(2)全文讲述了苏轼和陈公弼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作答。
(3)请简要分析本文以写基志铭作结有何作用。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四、作文
10.(50分)我身边的_____
要求与提示:
1.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最真实的情感。
2.选择一个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文章不少于500字。
3.请注意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基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4分)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朴(pō)刀 庖(páo)官 纶(lún)巾 面面厮觑(qù)
B.恁(rén)地 禀(bǐng)请 愧赧(nǎn) 恃(sì)才放旷
C.聒(guǒ)噪 侥(jiǎo)幸 砒(bǐ)霜 戗(qiàng)金
D.谮(zèn)害 琥珀(hǔ pò) 发怔(zhèng) 筵(yán)席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纶巾”的“纶”应读作“guān”。
B.有误,“恁地”的“恁”应读作“nèn”,“恃才放旷”的“恃”应读作“shì”。
C.有误,“聒噪”的“聒”应读作“guō”,“砒霜”的“砒”应读作“pī”。
D.正确。
故选:D。
2.(4分)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穷愁撩倒 火候 如雷贯耳 繁衍
B.顿开矛塞 记较 经世奇才 桑梓
C.不省人事 轩敞 步覆蹒跚 滇沛
D.寻衅闹事 岔气 箪食壶浆 筵席
【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解答】A.有误,“穷愁撩倒”的“撩”应为“潦”;
B.有误,“顿开矛塞”的“矛”应为“茅”,“记较”的“记”应为“计”;
C.有误,“步覆蹒跚”的“覆”应为“履”,“滇沛”的“滇”应为“颠”;
D.正确。
故选:D。
3.(4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A.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
B.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
C.孔明曰:“昨夜书意,足见将军忧国忧民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D.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古今异义词的积累。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今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解答】A.吹嘘:古义,气喘吁吁;今义,夸耀;
B.分付:同“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C.恨:古义,遗憾;今义,怀恨;
D.计较:古义,计谋;今义,计算比较得失或计划、商量。
故选:B。
4.(4分)下面对人物的言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众军汉公开对抗杨志,表明押送队内部的矛盾已经深化,为下文众军汉最终凑钱买酒喝埋下伏笔。
B.“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白胜故意卖关子,欲擒故纵,为的是增强酒的诱惑力。
C.《智取生辰纲》中众好汉互相配合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劝解→买酒→喝酒→付钱→争执→抢酒→夺瓢→下药。
D.七位客人喝酒前不讲好价钱,是为了再讨一瓢酒吃时,好引起争端,趁机下药,让杨志消除疑虑。
【分析】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白胜这样说,是为了让杨志相信酒中没有蒙汗药。
故选:B。
5.(4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是一篇杰出的讽刺小说,它描写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讽刺了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嘴脸。
B.《智取生辰纲》主要写了两大矛盾,一是杨志与运送生辰纲的厢禁军之间的矛盾,一是杨志与众好汉之间的矛盾。
C.《三顾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D.《刘姥姥进大观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明事理、重情义,有着坚韧不拔毅力的老太太形象。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刘姥姥进大观园》没有刻画刘姥姥“有着坚韧不拔毅力”。
故选:D。
二、综合读写
6.(6分)语言运用——仿照划线句续写两个句子。
冬日离去,暖春中一觉醒来,你会发现大自然已开始分配工作了:小草,就交给细密的春雨去染绿吧;繁花,就交给辛勤的蜜蜂去细数吧; 柳叶 , 就交给温柔的春风去唤醒吧 ; 大地 , 就交给细密的春雨去滋润吧 。
【分析】此句属仿写、续写语句题。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对被仿句的分析,包括句式,内容,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解答】柳叶,就交给温柔的春风去唤醒吧;大地,就交给细密的春雨去滋润吧。
7.(8分)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  动作描写 
(2)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外貌描写 
(3)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心理描写 
(4)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环境描写 
【分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根据积累作答。
(1)根据“取”“捧”“开”“舀”等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
(2)根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可知是对孔明的肖像(外貌)描写。
(3)根据“自心里想”可知,这是范进内心思忖,属于心理描写。
(4)根据“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可知写了当时炎热的自然环境,属于环境描写。
【解答】答案:
(1)动作描写
(2)外貌描写
(3)心理描写
(4)环境描写
8.(15分)综合性学习。
重阳节也称“老人节”。又是一年重阳到,学校为了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组织学生走进当地养老院,为老人们献上祝福卡片,打扫卫生,表演了朗诵、唱歌、跳舞等精彩节目,陪老人们度过了一个欢声笑语的重阳节。
(1)下面是这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结合上句,补写下句。要求:切合主题,句式整齐。
欢声笑语迎重阳, 孝亲敬老传美德。 
(2)小明的爷爷奶奶住在乡下,小明一家已有半年没回去看望老人了。活动结束后,小明想劝爸爸常回去看看。下面是小明和爸爸的交谈,请结合情境,完成对话。
小明:爸爸,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没回乡下看望爷爷奶奶了。
爸爸:嗯,是应该回去看看了,只是爸爸最近工作太忙了。
小明:① 爸爸,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啊! 
爸爸:儿子,你说的很对。我前几天才给爷爷奶奶寄了一笔钱和一些生活用品。
小明:② 爸爸,钱财无法传递亲情的温度。 
爸爸:好,好,那我们今晚和爷爷奶奶视频!
小明:③ 爸爸,线上视频无法替代现实的探望。 
听了小明的话,爸爸陷入了沉思……
【分析】本题考查综合性学习。
(1)本题考查补写宣传标语。题干已给出了上句,考生联系“孝亲敬老”的活动主题,写出下句即可。注意字数相同,结构基本一致。
(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考生作答此题,要结合爸爸的话补全对话,小明的目的是劝爸爸常回去看望爷爷奶奶,因此在对话时应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爸爸说工作太忙所以没有回去看望爷爷奶奶,小明应强调亲情的重要性,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爸爸说给爷爷奶奶寄了钱和生活用品,小明应表明这些都不及陪伴重要。爸爸说要与爷爷奶奶视频,小明应进一步表明现实的相处和探望更能体现孝心。写对话时注意要有称呼,语言要简洁。
【解答】答案:
(1)孝亲敬老传美德。
(2)①爸爸,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啊!
②爸爸,钱财无法传递亲情的温度。
③爸爸,线上视频无法替代现实的探望。
三、现代文阅读
9.(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公弼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还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字子瞻,另外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自不免有大材小用之感。说实话,他全靠“苏贤良”这个尊称活着呢!
但是,自从那个陈黑子上任以后,这个称呼竟然被无情取缔了。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东坡心中熨帖,颔首微笑,口中回复,俨然谦谦君子。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以后谁敢再叫,重责四十大板!”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已经见过面了。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没多少文化。不过他自称是青神县人,和自己是老乡。正待有机会聊聊,不想这么不给面子。东坡不由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
不想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向他,厉声说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你的进士也是考的呢,难道也要叫出来吗!记住你现在的身份就是签判,赶快去给我整理文书,本官等着签发上报!”
“陈黑子!”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
不想这陈公弼比他心眼还小,竟然开始找他的麻烦。东坡很快将一些文稿拟就上报,自觉文采飞扬,也好让陈黑子见识一下新科进士的厉害,不想那厮一看,竟然又是牛眼一瞪;“我说苏轼,请问你写的这是公文呀还是花花文章啊,给我重写!”
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他压起来不做回复。
大名鼎鼎的苏轼,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凤翔任职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他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要竣工了,要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他看懂了,就会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这又让东坡十分郁闷。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点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以为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从这天开始,东坡和陈公弼成了忘年交。多年以后,陈公弼去世,轻易不为人作传的东坡满怀深情,为他写了墓志铭:
“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苏贤良”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下是对此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选项 文中语句 批注
A “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此处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同僚对苏轼才华的认可。
B “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此处有陈公弼故意刁难之嫌。
C “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此处是苏轼忍着满腹怨气解释“贤良”称谓的来历。
D “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此处为陈公弼称赞苏轼的文采和见识过人。
(2)全文讲述了苏轼和陈公弼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作答。
(3)请简要分析本文以写基志铭作结有何作用。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分析】这是一篇富有社会意义的历史小说。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初出茅庐、才华横溢的青年判官苏轼;另一位是年老持重的知府大人陈公弼。判官是新科榜眼,到知府处来做判官,春风得意,结果却在知府面前连连碰壁。后来通过写《凌虚台记》,苏轼才对知府对待自己的行为恍然大悟,感激不尽,明白了知府是受韩琦宰相之托,严格要求苏轼,以磨炼他的脾性。
【解答】(1)本题考查语句的批注。
ABD.正确。
C.有误,“忍着满腹怨气解释”理解有误。结合第⑧段“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没多少文化。不过他自称是青神县人,和自己是老乡。正待有机会聊聊,不想这么不给面子”分析,此处苏轼还想和陈公弼聊一聊,并没有满腹怨气。联系下文第⑩段“‘陈黑子!’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可知,自此,才满腹怨气。
故选:C。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第⑦段“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以后谁敢再叫,重责四十大板!”、第⑧段“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第⑨段“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你的进士也是考的呢,难道也要叫出来吗!记住你现在的身份就是签判,赶快去给我整理文书,本官等着签发上报!”、第⑩段“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概括得出:苏轼因为陈公弼不让别人称呼自己苏贤良辩解,辩解不成后记恨陈公弼。根据第 段“我说苏轼,请问你写的这是公文呀还是花花文章啊,给我重写!”、第 段“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他压起来不做回复”概括得出:陈公弼在工作中故意刁难苏轼;根据第 段“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要竣工了,要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第 段“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第 段“他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这又让东坡十分郁闷”概括得出:苏轼借写《凌虚台记》的机会讽刺陈公弼,但陈公弼不提此事,让苏轼郁闷。根据第 段“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第 段“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第 段“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第 段“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第 段“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以为没送吗?”、第 段“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第 段“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概括得出:在凌虚台开台仪式上苏轼与陈公弼的对话,解开谜底,让苏轼听了,又羞又愧。根据第 段“陈公弼去世,轻易不为人作传的东坡满怀深情,为他写了墓志铭”概括得出:苏轼给陈公弼写了墓志铭。
(3)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即可。内容上,结合“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回忆了与陈公弼的交往的过程。“已而悔之”表达了自己的悔悟之情。结构上,为陈公弼写墓志铭照应了题目“陈公弼”,具有点题的作用。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根据第②段“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自不免有大材小用之感”可知,做人处事不能陶醉于名声。根据第⑧段“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可知,做人处事,不要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争论。根据第 段“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可知,做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根据第 段“大名鼎鼎的苏轼,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分析,做人处事一定要心平气和。根据第 段“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分析,做人处事要大度,不能斤斤计较、记恨别人。
答案:
(1)C
(2)苏轼因为陈公弼不让别人称呼自己苏贤良辩解,辩解不成后记恨陈公弼;苏轼借写《凌虚台记》的机会讽刺陈公弼,但陈公弼不提此事,让苏轼郁闷;在凌虚台开台仪式上苏轼与陈公弼的对话,解开谜底,让苏轼听了,又羞又愧;苏轼给陈公弼写了墓志铭。
(3)内容上,回忆了与陈公弼的交往的过程。“已而悔之”表达了自己的悔悟之情。结构上,照应题目。
(4)做人处事不能陶醉于名声;做人处事不要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争论;做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做人处事一定要心平气和;做人处事一定大度,不能记恨别人。
四、作文
10.(50分)我身边的_____
要求与提示:
1.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最真实的情感。
2.选择一个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文章不少于500字。
3.请注意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考查考生能不能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富有内涵的思考。
【审题立意】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或者人。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或者人。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思路点拨】通过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人。没有限制时间、地点。这样,写作时就可以不去考虑时间、地点因素,选材的范围大多了。
【写作指导】必须继续思考几个问题:所谓“事或者人”,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或者人,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或者人。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特别是夹叙夹议的抒情散文,不适合写议论文。
【解答】【例文】
我身边的灰姑娘
我的邻居家有个大姐姐,她叫田××,今年二十五岁。她的个子很高,一米七二,身材很苗条。她长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下有一个小巧的鼻子,鼻子下有一张樱桃般的小嘴。
大姐姐学习很认真。她的爸爸妈妈不识字,没办法辅导她,她就上课时认真听,不懂问同学问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回家后认真复习、预习。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成绩总是班级前五名;她考初中时,考了楚州区第一名,被外国语学校录取,学费全免,还拿到8000元奖学金;考高中时,考了淮安市第四名,被淮安市中学录取,学费全免,拿到5000元奖学金,免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高考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她的父母以她为荣,她的学校以她为骄傲。
大姐姐不但学习好,而且也很懂事。以前她家很穷,父母都是下岗工人,爸爸蹬三轮车,妈妈身体不太好,靠做点手工贴补家用。小学时,她的学费都是学校给免掉的,她看父母这么辛苦,学校又这么关心她、帮助她,她就很努力地学习,希望用好的成绩来报答父母和学校。在家里,她能做的事都自己做;在学校,她是老师的好帮手,只要能做的事,她都尽心尽力地做,来报答学校和老师。上大学时,她靠帮别人翻译资料和给小学生当家教来维持生活,从来不跟爸爸妈妈要一分钱,有时还寄点钱回来给妈妈买药。
现在好了,大姐姐大学毕业了,由于她各方面都很优秀,许多单位都争着聘请她,最后她选择了北京的一家外资企业,月薪一万元,根据工作表现和业绩,还有奖金。即便是这样,她还省吃俭用,长期打零工,用积攒下来的钱在北京买了一套住房,将她的父母接去一起住。她说:“父母为了我受苦受累,把我培养成才,现在我上班了,有点经济实力了,有能力让我的父母享享清福了。”最近她打电话给我,说他们一家生活得很好,叮嘱我要好好学习。
我真为她感到高兴!她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她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名副其实的“灰姑娘”!我真羡慕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