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4 21:1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侵、略”等 8 个生字,会写“侵、略”等 10 个字。理解“侵略、不计其数”等词语的意思。
2. 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重难点:
1. 重点: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难点: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吗?这部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利用地道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地道战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冀中的地道,了解那里的人们是如何利用地道与敌人进行斗争的。
二、初步感知
1.生字: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包括读音、写法和词义。可以通过查阅字典、拼音标注、抄写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2.多音字:注意文中出现的多音字,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正确读音和用法。例如:“任”字在“任丘”中读“rén”,在“任务”中读“rèn”。
3.形近字:识别并区分文中的形近字,避免混淆。例如:“妨”和“纺”、“蔽”和“敝”等。
4.词语理解: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造句等方式来巩固对词语的理解。
5.近义词和反义词:找出文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对比学习,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6.词语运用:运用所学词语进行造句和口语表达,提高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7.作者简介
周而复(1914 年 1 月 3 日-2004 年 1 月 8 日),原名周祖式,祖籍安徽旌德,生于江苏南京,是中国著名作家、书法家。
周而复自幼入私塾,勤奋好学,擅长诗文。抗日战争爆发后,周而复参加了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8 年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等职。
周而复的代表作有《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等。他的作品以写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深入课文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日本侵略军在 1942 年到 1944 年期间对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的情景。
文章指出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进行了“大扫荡”,试图消灭抗日武装力量。
文章提到日本侵略军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以限制抗日武装的活动。这些封锁沟和封锁墙是为了阻止抗日武装的人员和物资流动,从而削弱他们的战斗力。
文章通过“十里一碉,八里一堡”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修筑的碉堡和堡垒之多,以及他们对这一地区的严密控制。
总的来说,这段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强调了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的暴行,以及他们对这一地区的严密控制。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对抗日本侵略军的“扫荡”而创造了地道战这一新的斗争方式。
文章指出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了新的斗争方式。
文章通过“这就是地道战”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新的斗争方式就是地道战。
总的来说,这段简洁明了的语言,强调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对抗日本侵略军的“扫荡”而创造了地道战这一新的斗争方式。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描述地道战的形式和作用,强调了它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地道战是一个奇迹,通过“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道的数量之多和分布之广。
文章通过“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这句话,说明了地道战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让人民躲避敌人的攻击,还可以让人民在敌人离开后继续正常的生活,并在适当的时候对敌人进行打击。
文章通过“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这句话,强调了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性。它是人民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依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这段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强调了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体现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描述任丘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强调了地道在战争中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文章指出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通过“就拿任丘的地道来说吧”这句话,引出了对任丘地道的具体描述。
文章通过“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这句话,说明了地道的位置选择。地道有四尺多高,个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这体现了地道的设计巧妙,既可以隐藏地道,又不影响农业生产。
然后,文章通过“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这句话,说明了地道的结构稳固。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这体现了地道的多功能性,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接着,文章通过“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这句话,说明了地道的容量大,可以容纳大量的人员。
文章通过“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这句话,说明了地道的生活设施完备,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文章还提到了气孔的设计,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这体现了地道的隐蔽性和安全性。人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这体现了地道的通风良好和光线充足。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这体现了地道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总的来说,这段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强调了地道在战争中的实用性和便利性,以及它所体现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描述地道出口的隐蔽性和防御性,强调了地道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指出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这体现了地道出口的隐蔽性和危险性,可以有效地防止敌人发现和攻击地道。
文章提到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这体现了地道的防御性和迷惑性,可以让敌人陷入困境,增加他们的攻击难度。
文章指出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体现了地道的狭窄和易守难攻,可以让防守者以少胜多,有效地抵御敌人的进攻。
总的来说,这段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强调了地道出口的隐蔽性和防御性,以及地道内部的狭窄和迷惑性。这些特点使得地道在战争中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工具,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人民群众在面对敌人的破坏时,如何利用地道进行有效的防御。
文章指出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使用了火攻、水攻、毒气攻等各种手段。这体现了敌人的狡猾和残忍,以及地道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提到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不断地想出各种方法来应对敌人的攻击,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文章指出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这体现了地道的连通性和灵活性,使得人民群众可以在地道之间相互支援和转移,增加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
总的来说,这段生动形象的描述,强调了地道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利用地道进行有效的防御,不断地想出各种方法来应对敌人的攻击,为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人民群众在地道中如何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通讯联络。
文章指出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他们通过分布在各处的人员进行观察和吆喝,及时传递敌情信息,保证了地道内的安全。
文章提到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这说明人民群众利用简单的方法进行通讯联络,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这种“有线电”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却非常有效,可以在地道内快速传递信息。
文章指出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智慧,他们在战争中不断地想出各种方法来应对敌人的攻击,为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总的来说,这段生动形象的描述,强调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各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并进行通讯联络,为地道内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指出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这体现了地道战的有效性,它有效地抵御了敌人的攻击,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文章提到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这说明地道战不仅为人民提供了安全的保障,还使得他们能够继续生产和生活,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支持。
文章指出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这体现了地道战的重要历史意义,它是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为后来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简洁明了的语言,强调了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有效地抵御了敌人的攻击,还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保障,成为了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四、总结:
《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地道战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
文章通过介绍地道战的产生原因、作用、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展现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他们通过地道与敌人进行周旋,不仅保护了自己,还打击了敌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让读者了解了地道战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同时也表达了对冀中人民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