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说》 品韩如潮
一、导入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说的就是“千古文章四大家。宋代学者李耆卿曾以水为喻,说柳宗元的文章如同泉水,精致细腻;欧阳修的文章如江上波涛,雄浑有力;苏轼的文章如大海,波浪壮阔;而韩愈文章则如江上潮,层层递进,浪推千里,“文起八代之衰”,如潮水般席卷了唐代文坛。今天就让我们再读《马说》,感受韩愈如“潮”的文风!
二、教学过程
(一)形象生动叙马——韩愈独特的思维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我们来回顾一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马的哪些遭遇呢?
生1:惨死:“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生2:挨饿:“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
生3:孤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生4:蒙冤:“天下无马!”
师:短短151个字叙进了千里马悲惨的一生。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惨死是千里马的结局,而蒙冤才是千里马的开端,如果我们调整顺序,发现这才符合逻辑。
“天下无马!”——蒙冤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孤独
“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挨饿
“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惨死
作者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呢?
生:千里马惨死的结局最触目惊心,最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
师:确实,先声夺人抓住读者的心灵,能起到很好的共鸣作用,但效果不仅于此。
有时候结局并不一定是让你最痛苦的,而导致这个结局的原因才是最让你痛彻心扉的。当我们跟随着韩愈一点点去探寻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原因时,内心由对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的痛惜到对饲马者愚妄无知埋没千里马的愤懑,情感骤然变化,当饲马者狂妄自大地站在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无马!”时,你发现这个原因是你无法改变的,这样悲惨的结局是会不断重复发生,那种针砭控诉的悲鸣呼之欲出,情感如潮水般倾泻,层层推进。
韩愈独特的反逻辑思维,加持了他的文章,动容了读者。
而韩愈独特的风格不只在于思维上的独特,还在于语言上的独特。
(二)言语如潮议马——韩愈独特的风格
师:文言文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键点,精髓处。《马说》一文中哪些字写出了作者如潮般层层推进的情感,体现韩如潮的文风,请小组交流找出来和大家分享。
生1:文中有很多“不”字,层层推进感情,体现了韩愈的文风。
最开始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字暗示了千里马的命运——被埋没,也写出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和无奈。“不以千里称也。”可见作者心情的悲哀和痛惜。又因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里连续运用“不”字,语势很强,愤怒之情油然而生。接着,“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作者的愤懑之情到了极点。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又运用了三个“不”字,形成排比,食马者愚蠢无狂妄自大的丑态跃然纸上,作者的嘲讽之情不言而喻。最后一句“其真不知马也!”更是作者对食马者无情的批判与嘲讽。这一层一层情感的激发,把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怒、嘲讽之情强烈地抒发出来。
师:太棒了,抓住了一个“不”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韩愈的整个情感变化过程,层层递进,如 潮水般不断涌来,动人心魄。还有哪组来分享。
生2:文中也有很多“也”字的重复。第一段末“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加强了肯定语气,沉痛的心情直接描写出来,表达了作者无限痛惜与无奈之情。第二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也”字也在段末,是一个反问句式,把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情发展到高潮。文章的最后一句“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食马者的愚蠢无知是原罪,段末的“也”字加强了这种推断的肯定性,更揭示了人才被统治者埋没,摧残的现实,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形象跃然纸上,深刻讽刺、控诉了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师:注意到了“也”字重复出现的妙用,很有深度,也深深让我们共鸣,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为那些被摧残的千里马,被埋没的人才深感不平。
韩愈曾为孟郊写了篇文章送行,文中写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发出了悲鸣,还有很多古代文人也同样为不平而鸣!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呐喊与悲愤!
(三)呐喊与愤懑——独特的诗歌美学。
(四)作业:文中还有很多遣词炼句体现韩愈如潮的风格,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读,勾画出来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