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认识“汛、谴”等 7 个生字,会写“汛、挽”等 10 个生字,会写“汛期、山洪”等 16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2. 难点: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叫做《搭石》。你们知道什么是搭石吗?搭石是人们在过河时,为了方便行走而在水中放置的石头。这些石头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它们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家乡的搭石,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平凡而又美丽的乡村生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那么,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呢?他想通过搭石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生字学习,我会读
“汛”:xùn,组词:汛期、汛情。造句:进入汛期后,这个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增加。
“挽”:wǎn,组词:挽留、挽救。造句:尽管医生尽力挽救,他的生命还是无法挽回。
“间”:jiān/jiàn,组词:中间、间隔。造句:在两棵树中间,有一个小鸟巢。
“惰”:duò,组词:懒惰、惰性。造句:他因为懒惰而失去了很多机会。
“衡”:héng,组词:平衡、衡量。造句: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协”:xié,组词:协调、协作。造句:这个团队的成员之间协作得非常好。
“绰”:chuò,组词:绰号、绰约。造句:他的绰号在学校里广为流传。
三、生字学习,我会写
“汛”: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讯”字。注意右边“讯”的笔顺是:横斜钩、横、竖、横折、横、横、竖。
“访”: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方”字。注意“方”的第三笔是横折钩,不要写成横折弯钩。
“鞋”:左边是革字旁,右边是“圭”和“辶”。注意“圭”的笔顺是:横、竖、横、横、竖、横。
“挽”: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免”字。注意右边“免”的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
“隔”:外面是门字框,里面是“鬲”字。注意“鬲”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横折钩、点、撇、横、竖、竖、横折、横。
“懒”: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赖”字。注意右边“赖”的第三笔是竖,不要写成撇。
“惰”: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隋”字。注意右边“隋”的笔顺是: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横、撇、横折钩、横、横。
“稳”: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急”字。注意右边“急”的笔顺是:撇、横撇/横钩、横折、横、横、点、斜钩、点、点。
“衡”:中间是“鱼”字,下面是“大”字。注意“鱼”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四、“协”:左边是十字旁,右边是“办”字。注意右边“办”的笔顺是:横折钩、横、横、竖、横折、撇。
五、作者简介
《搭石》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诗人,出生于 1939 年,河北兴隆人。他在农村生活了 20 多年,后来调到北京工作,先后在《诗刊》、《人民日报》、《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
刘章的诗作大多取材于家乡的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作品清新质朴,语言简练,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深受读者喜爱。他的代表作有《刘章诗选》、《刘章散文选》、《刘章乡情诗》等。
五、深入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家乡的一条无名小溪以及人们在小溪上搭建石头以方便过河的情景。
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这说明了小溪的水源稳定,但在汛期时会有洪水。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这说明了洪水过后,小溪的水变得很深,人们需要脱鞋挽裤才能过河。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这说明了人们为了方便过河,会在小溪上搭建石头。这些石头按照一定的间隔横着摆放在小溪里,让人们可以从上面踏过,而不需要脱鞋挽裤。
这段话通过对小溪和搭石的描写,展示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家乡人们摆放搭石的情景以及人们对搭石的重视。
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人们在秋凉以后会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这说明了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责任感。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说明了人们对搭石的重视和认真态度。他们不仅会摆放好搭石,还会检查搭石是否平稳,如果不平稳,他们会主动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并在上边踏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为止。
这段话通过对家乡人们摆放搭石的情景的描写,展示了家乡人民的勤劳和责任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家乡人们走搭石时的情景以及走搭石的技巧。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意思是走搭石要快走,过桥要慢走。这是因为搭石是由天然石块组成的,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时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说明了走搭石需要协调有序,前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节奏。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句话用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人们走搭石时的协调和美感。他们的动作像是有节奏的舞蹈,脚步声像是轻快的音乐,清波荡漾,人影晃动,给人一种如画般的美感。
这段话通过对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的描写,展示了家乡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山里人在走搭石时的情景以及年轻人对待老人的态度。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这说明了山里人的淳朴和友善,他们会互相礼让,让对方先走。
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说明了山里人之间的亲近和融洽,他们会在过河后聊上几句,才各自离开。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说明了年轻人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他们会主动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河,而这种行为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段话通过对山里人在走搭石时的情景的描写,展示了山里人的淳朴、友善、亲近和尊重老人的优良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第5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通过对一排排搭石的描写,表达了它们在故乡小路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任人走,任人踏”表示搭石是供人们随意行走和踩踏的,它们没有任何怨言或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人们的脚步。这说明了搭石的坚固和耐用,它们可以承受人们的重量和压力。
“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表示搭石是故乡小路上的一部分,它们和小路一起构成了故乡的景观和记忆。这说明了搭石在故乡的重要性,它们是人们行走和交流的通道,也是故乡文化和历史的见证。
“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表示搭石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它们还联结着乡亲们之间的情感和纽带。这说明了搭石在乡亲们心中的特殊意义,它们是乡亲们交流和互助的场所,也是乡亲们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这段话通过对搭石的描写,展示了它们在故乡小路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厚情感。
六、总结:
《搭石》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刘章。这篇课文通过对家乡小溪中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作者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同时,作者也通过对搭石这一平凡事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扬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自然美和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