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国美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 中国美食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4 23: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4课
④中国美食
【教材分析】
学段作用
低年级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二年级下册的识字学习承载着巩固并熟练掌握识字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故在课堂上为学生留足自主识字与交流的空间,如:分类合作识字、发现交流汉字规律、感悟汉字与美食文化的联系等有趣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形成。
本册位置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和《中国美食》四篇识字课文。每一篇都特点鲜明,渗透韵语识字、同偏旁归类识字、生活识字等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识字写字习惯的重要载体。在识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传统文化的欲望。
《中国美食》是本单元最后一课,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本单元的识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并将识字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课文特点
《中国美食》是一篇以中国美食为主题的集中识字课文。全文共7张图片,11个美食名称,要会认16个字,会写9个字。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带有“火”、 “灬”和“扌”的汉字都属于烹饪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可以感受到烹饪方法与火候有着密切的关系,热菜、凉菜需食材而定,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美食的“色香味”俱全。而食材中带有“艹”、“鸟”和“饣”的汉字则能反映出中国美食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文化内涵。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独立识记汉字的能力,《中国美食》是本册教材中最后一篇集中识字课,承载着复习、巩固与应用学过的字理识字、字族识字、生活中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的学习任务,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在小组内自主完成识记活动并不是学习的难点。适宜鼓励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汉字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为升入下一学段自主识记生字奠定方法上的基础。《中国美食》虽然是一篇识字课,却真实展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对于美食很熟悉,喜欢吃,也经常吃。但对于中国美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因此,本课的教学要紧紧将学生的识字学习与探究美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分层学习、圈画归类、联系生活实际、观看视频、对比理解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感悟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激发其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并通过本课的学习愿意继续深入研究与传承中国的美食文化。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定评价标准及手段,通过学生、教师、同学多角度分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课后的全过程学习评价,可以较为全面地反馈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
课中评价
学习目标 评价方面 自评 教师评 同学评
识记生字 分类识记主动性 ☆☆☆ ☆☆☆ ☆☆☆
朗读美食名称 ☆☆☆ ☆☆☆ ☆☆☆
读准字音 ☆☆☆ ☆☆☆ ☆☆☆
书写生字 观察结构 ☆☆☆ ☆☆☆ ☆☆☆
规范书写 ☆☆☆ ☆☆☆ ☆☆☆
感受
美食文化 与生活实际联系 ☆☆☆ ☆☆☆ ☆☆☆
火候大小,长短 ☆☆☆ ☆☆☆ ☆☆☆
举例说明食材 ☆☆☆ ☆☆☆ ☆☆☆
有民族自豪感 ☆☆☆ ☆☆☆ ☆☆☆
课后评价
能搭配出与家人人数匹配的午餐,讲究荤素搭配、有菜有饭。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美食,通过偏旁归类、联系生活实际、字理识字等方法自主识记“菠、煎、腐”等16个生字,在运用中规范书写“烧、烤、炒”3个生字。
2.通过分层学习、圈画归类、联系生活实际、观看视频、对比理解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中国美食在烹饪中讲究火候的准确拿捏,食材的充分使用,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初步感悟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
3.通过学习,爱上中国美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认识文中美食,通过偏旁归类、联系生活实际、字理识字等方法自主识记“菠、煎、腐”等16个生字,在运用中规范书写“烧、烤、炒”3个生字。
教学难点
通过分层学习、圈画归类、联系生活实际、观看视频、对比理解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中国美食在烹饪中讲究火候的准确拿捏,食材的充分使用,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初步感悟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学生已经二年级下学期了,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按照班级预习的常规要求提前自主朗读课文中的词语,读准字音。
教师为了更好地将中国美食文化渗透整个识字过程,对中国美食的分类、内涵做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有机与识字教学结合。既落实了语文要素的要求,又传递了热爱中国美食文化的人文情感。并将识字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PPT中设计了寻找生活中的字,观看视频、图片,引导学生要在生活中识字、学习语文;同时,还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填补菜谱、书写北京早餐菜谱、回家制作家庭午餐菜谱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识字方法,迁移学习新知
㈠复习旧知,引发思考
——复习带有“贝字旁”的生字,思考:“贝字旁”与什么有关系?
㈡小结规律,引出新知
——小结:中国汉字真有趣,偏旁可以表意思。今天,我们继续认识更多的生字朋友。
【教学意图】从本单元学习过的生字入手,小结学习方法,温故知新,为本节课运用归类识字方法学习汉字做好准备。
二、初感中国美食,激发学习兴趣
㈠借助课文插图,感受美食不同特点
1.出示课文中的美食图片,了解好吃的也叫美食。
——板书“美食”
2.依次出示水煮鱼、烤鸭、小鸡炖蘑菇三道美食图片。
——水煮鱼,很多的辣椒,典型的川菜
北京烤鸭,全聚德最有名
小鸡炖蘑菇,东北菜
㈡见识八大菜系,感叹中国美食博大
1.三道菜分别来自祖国三个地方,有谁知道中国美食根据地域可以分为几大菜系吗
——出示八大菜系的美食图片
2.每个菜系,美食都是多得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美食。
——板书“中国”,齐读课题,读出喜爱之情。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分步板书课题目的有二:其一是肯定学生的发现,懂得好吃的就是美食;其二是逐步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有中国特色的美食上来,初步感知中国美食博大精深,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读准美食名称,感知菜香饭美
㈠图文结合,自读词语
——打开书35页,先看看图片,再读读下面的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㈡读准美食,有菜有饭
1.出示书中美食,朗读正音。
⑴依次出示有图的美食,重点强调轻声。
——香煎豆腐、红烧茄子、小鸡炖蘑菇
⑵集中出示没有图的美食,知道有菜就要有饭。
——蒸饺、炸酱面、小米粥、蛋炒饭
2.去掉拼音认读,再次识记。
——这么香的饭菜,去掉拼音还能读好吗?
【教学意图】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正音,强调有的字音到了词语里就要读轻声。通过分层出现有图的美食和无图的美食,引导学生发现中国美食要有菜有饭,相互搭配。
四、分层归类识字,感悟美食文化
㈠圈画烹饪方法,感受火候的讲究
1.圈画生字,聚焦烹饪方法
⑴教师圈画,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什么了?
—— 依次圈出“拌”、 “煎”、 “烧”
预设:圈出的都是做菜的方法。
⑵教师小结:做菜的方法就是“烹饪方法”。 其他美食中还有很多烹饪方法呢!像老师这样,你也找一找、圈一圈,打开书,快试试。
⑶全班反馈。
重点关注“小米粥”没有写出烹饪方法,请你为它添上一个?
预设:煮、熬
2.归类识字,发现火候奥秘
⑴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请同学们拿出1号学具袋,从中拿出一个生字,大家一起读一个,然后给这些汉字分分类,看看有什么新发现?随机请同学帮忙将老师的大卡片也这样分类贴到黑板上。
预设:按照偏旁分类
⑵聚焦观察,联想发现
四点底
①指名读读,思考:四点底和什么有关系?
预设:火、水
②看看古字,到底和什么有关呀?
——在汉字慢慢的演变过程中,写在汉字下面的火就变成了四点底。
③中国的汉字中,偏旁里有点的汉字可不少。
——两点水的字有什么?表示什么?
——三点水的字呢?表示什么?
——现在又加了一个四点底,跟火有关系。
火字旁
①四点底是与火有关系,这火字旁就更与火有关系了,读读六个生字。
②这么快就能读准它们的字音,有什么诀窍吗?
预设:一边表意,一边表音。
——小结:真的是这样,中国汉字真有趣,又表意来又表音。
③既然它们都是用火来做饭,为什么还会生出来这么多种烹饪方法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火的大小不一样,用的时间不一样
④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火候的不同。
——观看两段视频,猜猜是哪种烹饪方法?怎么区分出来的?
——用它们烹制出的美味你吃过什么?
预设:爆肚、葱爆羊肉、爆米花、宫爆鸡丁……
西红柿炒鸡蛋 炒土豆丝、炒豆角……
——用火的大小不同,就能烹饪出不同的美味,再来读读这两个字。
——读读这两个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炖的时间长些,煮的时间短些。
——其实这两种烹饪方法所耗时间都挺长的,你们还能区分出哪个更长,一定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妈妈为你炖过什么?煮过什么?
预设:炖羊蝎子、炖牛肉、炖排骨、小鸡炖蘑菇……
煮米粥、煮鸡蛋、煮螃蟹……

①这个字也是烹饪方法,读一读思考:它为什么不是火字旁啊?
预设:凉拌菠菜,放点调料,用手拿着筷子搅拌一下就行,用不到火。
②家里还吃过什么菜,是用这种烹饪方法做出来的?
预设:凉拌西红柿、小葱拌豆腐、凉拌茄泥、大拌菜……
③简简单单,连火都不用,又能做出这么多的美食,快读读这个字—拌。
3.区分凉热,感受火候讲究
⑴回读烹饪方法,用到火的有哪些?不用火的是哪个?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用火做出的就是热菜,没用火的就是凉菜。
⑵总结:用不用火因材而异,有的菜适合生食,有的菜讲究火候,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色、香、味”俱全。除了火候,刀功、调昧也极为讲究,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㈡圈出其余生字,感受食材的丰富
1.圈出生字,自主分类学习
⑴自主圈画其它生字,不同形式读准字音。
⑵这些字可以怎样分类记忆呢?读一读,想一想 给黑板上的字分分类。
预设:
2.荤素搭配,感知营养的讲究
⑴读读“艹”的字,你发现什么了?
预设:都是蔬菜,用草字头表示;上表意,下表声。
⑵读读“鸟”的字,发现什么了?
预设:他们都是家禽,用鸟表示。
⑶出图:看看这些食材,你又发现什么了?
预设:蔬菜做出的是素菜,鸡鸭做出的是荤菜。
⑷小结:中国饮食特别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有菜有饭,满足身体的需要
⑴读读“饣”的字,发现什么了?
预设:都是主食
⑵读读美食名称,感受香美。
⑶书上还给我们介绍了哪些食材?调料?
预设:肉、蛋、豆腐、酱油、大米还可以做成粥
⑷小结:有菜还得有主食,主食还会做成不同的样式满足我们的胃口,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一天的需要。
4.联系生活,感受食材的丰富
⑴除了这些,你还见过哪些食材?
预设:牛、羊、猪、鱼、螃蟹、鹌鹑……
⑵这真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中国的劳动人民穷尽了天下的食材,才呈现出“舌尖上的中国”。
⑶回读词语。
【教学意图】本环节是分为两个步骤进行教学的。第一个步骤通过圈画烹饪方法中的生字,学生通过偏旁归类自主识记,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发现中国美食为了让食材充分体现其独特的美味,非常的讲究火候,所以尽管这些字都是与火有关,但还是会区分出这么多种烹饪方法。另外,通过“拌”明白还有不需要火的凉菜,从而感受到中国美食对于火候的讲究。第二个步骤通过自主圈画食材中的生字并分类识记,联系生活理解意思,感受中国地大物博食材丰富,美食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进而感受到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
五、结合菜谱文化,汉字学以致用
㈠走近菜谱,感受各地美食特点
1.其实,饮食与当地的文化、气候、盛产食材及人们的味道喜好密切相关,总的来说,中国饮食习惯的总特点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当你走进不同地方的饭店,从他们的菜谱上就可以感受到。上面不但可以欣赏到美食,还能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2.我们一起欣赏一些有特点的菜谱
㈡补充菜谱,将所学汉字学以致用
1.我们来看看老北京早餐桌上有什么?请你从资料袋2中找到相应的生字卡贴在菜谱的空缺部分。谁愿意到前面来补充?
2.一起读读
【教学意图】本环节由内及外,先是欣赏菜谱,感受到菜谱就是一个饭店的文化标签。接着补充菜谱,将所学汉字学以致用,在运用中达到巩固识记的目的。
六、规范书写生字,亲手制作菜谱
㈠观察结构,找准关键笔画
1.出示生字: “烧”“烤”“炒”。
2.仔细观察,怎么才能把它们写规范?
预设:都是左右结构字,左窄右宽、左低右高;关键笔画“撇”穿插到左半部分“火”的下面
3.教师范写:烧、烤、炒
㈡选择填写,汉字书写规范
1.学生选择相应的汉字写在菜单中的田格里,要填写正确、规范、紧凑,看谁写的菜单最吸引人?
2.交流、反馈、评价
【教学意图】本环节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将汉字写规范。通过观察汉字结构,尤其是关键笔画的位置体会中国汉字非常讲究穿插避让。最后学生书写在菜单上,菜单上的位置与教师范写的顺序不同,学生不但要会写,还要会用。
七、作业设计午餐,讲清搭配理由
俗话说:早吃饱,午吃好。请同学们回家制作一个属于全家人的午餐菜单,上面画图,下面写上美食名称,要写清食材和烹饪方法。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搭配?烹制多少合适?下节课交流一下。
【教学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汉字与生活实际运用紧密结合,感受中国美食的丰富精美,并为之自豪。需要讲清搭配理由,是为了引导学生健康生活,节约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