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大象的耳朵
一、教材分析
1.单元特色
语文二(下)第七单元紧扣“改变”的人文主题,选编了《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糖泥》《小毛虫》这四篇生动有趣而又个性迥然的童话故事。编者因文而已,在课后练习中,提供“借助提示讲故事”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复述课文,进而有效地落实“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的内容”的语文要素。
如《大象的耳朵》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练习复述故事;《蜘蛛开店》利用多向度的关键词语,形成清晰的网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示意图复述故事;《青蛙卖糖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缘由,复述课文;《小毛虫》利用词句结合的提示图,展示小毛虫的蝶变,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通过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在系统性的语文训练中,既学习复述课文的多种方法,也得到能力提升,同时还为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进一步学习简要地复述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文特点
《大象的耳朵》这篇童话主要讲述小动物们觉得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很奇怪。受大家说法的影响,大象怀疑自己的耳朵有毛病。于是,他就用竹竿把自己的耳朵撑起来。没想到这一做法,让他又头痛又心烦。当他把耳朵放下后,烦恼随之消失。这时,他明白了自己的耳朵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作者冰波借用这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旨在让读者阅读后,由此明白:别人说好的,不一定最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盲目地模仿或照搬别人的做法,有时候往往会适得其反。
课后题指向了本课应达成的语文要素:一是读好问句。二是勾出大象的话,从中了解大象的想法是怎样改变的。回应本单元的主题,并暗伏下利用文中关键语句复述故事的语文要素支架。
二、学情分析
1.喜读童话,有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可爱小动物,更喜欢阅读有趣的童话故事。因此,他们对学习这篇课文,有较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识字写字,有基础
本课要求学生会认七个生字,会辨析两个多音字,会写八个字。如本课会认的生字多由熟悉的部件构成,有的能据形识义,有的在生活中常见。因此,宜鼓励学生在随文识字中,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或猜字,或读词,或连句。又如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正确的书写规律与方法。因此,写本课汉字时,宜继续关注其间架结构,在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书写指导”中半包围结构的字撇画舒展的基础上,在本课三个字里外搭配的书写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具象感知半包围结构的字部件搭配的方法。另外,因为本课第一次书写“禺”这个偏旁,笔顺是学生易错的地方,所以书写不能忽略写正确的指导。
3.读好问句,需落点
本册书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便是朗读要注意语气和重音。问句要读出问话的语气,疑问词要上扬、重读等要求学生早已比较熟悉。那本课读好问句的增长点在哪里呢?通过对比本文出现的四个问句,不难发现,虽说是问句,如果落实了对问句内容的理解,那就会发现问句的语气是不一样的:
(1)小动物们对大象说的问句,明显是因为对大象耳朵感到奇怪而提出的,因此,这个问话里有奇怪的味道 。
(2)大象自言自语的问句,明显是因为大象内心矛盾着,怀疑着自己和耳朵而提出的,因此,这个问话里有怀疑、不确定、不安的味道
(3)后来,大象的问话是因为他不知道办法是什么,很想知道而提出的,因此,这个问话里有急切、有疑惑的味道。
当问句的朗读成为自己理解的表达时,读好问句这个要求就有了落点。
如何实现学生对问句有理解呢?把理解落到重要字词的情境化的还原中,上
下文内容的关联中,那么低段学生的理解也就有了落点,更落实了。
4.阅读复述,需助力
二年级学生要读懂这篇课文,要了解大象想法的改变,要初步感悟作者冰波写这篇童话的真正目的,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宜根据本文的表达特色与课后练习的提示,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耷拉”“竖”等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从人物的语文中发现其想法,并能把想法串起来,练习复述故事;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学习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进而明白这篇童话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1.认好本课七个生字,在读词、读句、读文中,理解“耷拉”“竖”等词语意思,相机辨析两个多音字;比对辨别,分类规范书写八个汉字,提升学生书写的审美能力。
2.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抓住“咦”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初步感受人物的心情,读好相关问句;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复述故事,感受阅读童话的乐趣。
3.联系课文内容与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意思;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为了跟别人一样,盲目地改变自己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二点。
五、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详)
八、课时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读词、读句、读文中,理解“耷拉”“竖”等词语意思,相机辨析两个多音字。
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能抓住“咦”等词语,联系上下文,感受人物心情,读好问句;画出大象的话,从中了解大象想法的改变。
3.分类规范书写“痛”“扇”“遇”三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能注意部件的搭配,提升学生书写的审美能力。
九、教学过程
(一)随文“读认”,突破字音难点,读通难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通生字词较多的句子。
(1)相机抽认生字词。
(2)联系已知,辨析多音字“似”。
(3)读好词句。
(二)随文“解意”,理解字词意思,了解想法,读好问句
1.随文解“耷”,了解大象耳朵的特点。
(1)故事的开头介绍了大象的耳朵。一起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了这段,你知道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样的吗?
(2)关注字形,结合插图猜生字“耷”的意思,并理解“耷拉”的意思。
(3)齐读第一自然段。
2.随文解“咦”“竖”,读好问句里奇怪的语气。
(1)呈现起点 :看着大象这样的耳朵,小兔、小羊怎么问的呢?出示问句,读一读。
(2)探究深入:
情境中理解“咦”,初步感受问句中的奇怪。
结合下文了解奇怪原因,理解“竖”,进一步感受问句中的奇怪。
(3)展示生长:
带着对问句理解,自己练习读好问句。展示,评价。
其他小动物都要说他的耳朵。他们会怎么说,怎么问呢?
3.勾画“象语”, 了解大象想法,读好问句里不安的语气。
(1)对于大象的耳朵,大家都觉得奇怪,那大象自己有什么想法呢?请孩子们默读2-9自然段,用“——”画出大象说的话。
(2)交流勾画内容。
(3)合作学习:读大象的话,同桌讨论大象的想法是什么?
(4)展示交流。
相机梳理大象想法,板书:生来这样 有毛病
相机引导学生沉入大象的话里,理解问句,感受大象内心的怀疑、不安……
情境中理解“是不是”,感受大象此时对自己耳朵的怀疑……
能连接着大象作的决定,发现大象此时对自己耳朵的看法。
(5)带着理解,读好大象的话,读好问句。
4.关联前面读好问句的方法,读好问句里疑惑,迫切的语气。
(1)有了这样的想法,问题又来了!这个问句该怎么读?读出点什么味道
呢?自己试一试。(学生自由读)
(2)谁来学着小象问一问。
(3)评价中小结:同样是问句,但问的语气是不一样的。理解了,我们就
能读出问句不同的味道啦!
(三)归类书写,关注部件搭配,写好半包围。
1.写正确:观察本课要的三个半包围,哪里容易写错,赶快给大家提个醒?(引导关注:正确写,笔画别漏掉;正确写,笔顺要有序)
2.写美观:
(1)回顾已有认知——一单元《语文园地》“书写指导”中半包围结构的字撇要写舒展。
(2)带着已知尝试写“痛”,老师范写时舒展如果做到了,里面部分怎么和病字旁搭配才好看呢?请同学们观察后给老师提建议。
注意关注:部件间距要合适;部件大小要照应。
(3)自主练写。
(4)评议书写,再修改。
十、板书设计
19.大象的耳朵
生来这样
耷拉 有毛病 竖
?
第二课时(略)
一、课时目标
1.在语境中,复习巩固会认的七个生字词;比对辨别,分类规范书写“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五个汉字,提升学生书写的审美能力。
2.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大象想法的改变,并根据板书的提示,复述故事。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意思。
4.抄写词句,积累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好课文。根据板书,复述前半段故事。
(二)借助生词串,说后面的故事,了解大象想法的改变。
(三)理解句意,明白道理。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意思。明白这篇童话故事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为了和别人一样,盲目改变自己。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理解。
(四)根据板书中想法的提示,讲故事。
(五)巩固生字词,创设情境运用实践。
(六)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引导关注部件搭配。
19.大象的耳朵
生来这样
耷拉 有毛病 竖
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