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5 06: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回顾作者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回顾作者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16部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
人物介绍
柔石
  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
  1909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白莽
人物介绍
  1907生于广东潮州。冯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女时,曾寄宿礐石女校,后就读于汕头友联中学高中部,冯铿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被国民政府逮捕,2月7日被枪决,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
冯铿
人物介绍
  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李伟森
人物介绍
  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胡也频
人物介绍
资料链接:左联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左联”及其成员借助文学阵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文学创作上以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情节的生动和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斗》是“左联”的主要刊物。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写作背景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军事“围剿”,一方面利用反对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包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的文章。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之手。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带着妻子,领着儿女(挈、将:带领;雏:喻指儿女)。
惟:是;危:险恶。 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
是指挣扎着勉强活下去。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
明珠投暗:
情随事迁:
挈妇将雏:
人心惟危:
延口残喘:
成语积累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
说是“为了忘却” 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理解。
“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
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 “埋得不 能呼吸”。
“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 “倒要
将他们忘却了”。
郁结心中的悲愤和
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
使他感到十分窒息。
这是从主观方面
强调“忘却”。
文题解读
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
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 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 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 拔的精神去战斗。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
忘却,不说的好罢。”
文题解读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 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 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为 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将悲哀摆 脱、搁置
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文题解读
读课文,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1
烈士遇害
2
抒发悲愤
3
回忆白莽
4
追忆柔石
5
柔白被捕
概括各章节标题
时隔七年,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笔触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的?请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至第四部分,完成表格填写。
交往概括 人物品质
白 莽 第一次见面是白莽送来原版的《彼得斐传》
第二次见面是鲁迅送他藏的两本集子,并做了交谈 第三次见面是白莽被捕获释后于鲁迅家中相见 热情忠厚、爱憎分明、自尊敏感、直率坦诚,
追求理想,富有革命精神。
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裴多菲·山陀尔(Pet fi Sándor,1823年~1849年),原来译名为彼得斐,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代表作:诗歌《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激流》以及大量小说散文戏剧。
引白莽自己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实际上是用裴多菲类比和衬托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纪念。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翻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已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赞扬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交往概括 人物品质
柔 石 合办朝花社、做印本、做杂务,拼命译书还借款
他视力不好,过马路却又担心鲁迅的安全 终于决定改变创作的路子,答应做期刊编辑 介绍冯铿女士与鲁迅认识 鲁迅托柔石带书给白莽将合同交他带给书局 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中还在挂念我 对失明母亲的拳拳之心 耿直、忠诚,有台州式的硬气,而且颇有点迂
记述柔石时忽想起方孝孺,有何用意?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 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P45 宁死不屈的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明朝学者、文学家、思想家。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就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5月,燕王攻进南京,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朱棣。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朱棣命他为自己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吧,诏书我绝不能起草。”
终被朱棣下令车裂于市。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
方孝孺:
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
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书生气,缺乏经验。
方孝孺因朱允效、朱棣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 族,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 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通过类比手法,写出了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说岳全传》一个高僧的故事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 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 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 却还有 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P47《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
秦桧假托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岳飞在回杭州的途中作了一个噩梦,他预感不祥,便到镇江金山寺的高僧道悦那里去释梦。道悦劝岳飞要么出家,要么逃走,否则必有大祸。岳飞没听,回到杭州后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死后,秦桧并不罢休,追问看守岳飞的人,岳飞死前说了什么话,回答说,岳飞说悔不该没听道悦的话。于是秦桧便派何立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便留下一个“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去”的偈子而“坐化”了。
第四部分
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相似点: 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不同之处:高僧坐化,消极反抗;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用典(言简意丰)
三则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简洁含蓄 意蕴丰富
用典,表达效果?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增强说服力。
②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简洁、精练。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充实内容、丰富内涵。
不足:用典过多或者用典邪僻,也会给读者带来理解障碍。
(情感、主题)
(语言)
(作品内涵、 读者感受)
(议论文)
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五部分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第五部分
国民党导致鲁迅写《为了……》 以纪念柔石等而 “没写处”
引用向子期与《思旧赋》
司马氏导致向子期写《思旧赋》 以悼念亡友 而文短
揭露
专制黑暗
映衬
心情悲愤
类比
处境危殆
揣摩结尾关键句中饱含的情感:
(1)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两年来无论何时何地,鲁迅始终没有忘记对烈士的怀念,更没有忘记悲愤。
(2)“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的不能呼吸”
(3)“夜正长,路也正长”
(4)“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作者意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必须摆脱悲哀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是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坚信反动派必然灭亡,正义事业一定胜利;是对革命烈士精神永垂不朽的赞扬,激励后人以烈士为榜样,前赴后继,坚持斗争,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行。
有人评价《记念刘和珍君》“直抵中国历史的“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任何时候读都会有惊心动魄之感”。而冯雪峰同志在得到五烈士就义消息后去见鲁迅,看到他很沉默,“许广平先生告诉我,过度的愤怒或过度的悲哀,却会使他一声不响的。当时他说话不超过十句”。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散文,同样是纪念死难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但是两篇文章在抒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原因何在
《记念刘和珍君》
事情概括 形象品质
在艰难生活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女师大风潮中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在鲁迅赁屋授课后,多来听鲁迅的讲义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并至府门喋血 向往革命,追求真理
不畏强暴,敢于反抗
思想进步,坚毅乐观
有责任感,胸襟广大
为国为民,勇于抗争
比较鉴赏
回忆烈士生前的事迹是文章的基础,这两篇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共同点?
探讨比较,把握特点
回忆烈士生前的事迹是文章的基础,这两篇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共同点?
作者在叙述上很少运用过多的形容和渲染,仅从自己与刘和珍、柔石、白莽等人的交往中,匠心独运地撷取了最能代表革命青年形象和品质的片段,采用“以点带面”“简笔勾勒”的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和概括了爱国热血青年的事迹。
文章紧承而来的议论和抒情都是在这些简明扼要的勾画基础之上的升华。这种“点面结合”‘叙述简省“的表达策略既可以压缩写作空间,也能突出表达重点,效果显著。
探讨比较,把握特点
两篇文章虽然都采用了“简笔勾勒”的粗线条式的叙述方法,但在叙述上还是存在不同点,请概括。
选材角度不同
《记念刘和珍君》主要叙述了刘和珍与“三一八”惨案有关的事情,突出她一直以来的革命热情和英勇献身的精神,以此揭露流言家的诬陷和当局者的虐杀。
《为了忘却的记念》主要叙述了几位烈士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以此来控诉反动派的无耻罪行。
表达方式各有侧重
《记念刘和珍君》以议论和抒情为主,对刘和珍的回忆写得简练且分散,是因为“三一八”惨案广为人知,不必赘述。文章更多是为了揭露执政府的罪行和总结惨案的教训。
《为了忘却的记念》以记叙为主,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后,鲁迅在文章前部分主要记叙了和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这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烈士的品质,认清反动派的本质。
不同点:《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犀利,语调高昂,锋芒毕露如洪水奔涌不可抑制:《为了忘却的记念》语言朴实,语调沉缓,含蓄深沉,静水流深般隐晦曲折。
时间节点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的第14天,鲁迅处于事件发生的当下期,悲愤不能自已,抒情自然浓烈直露,这也正体现了革命者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五烈士”遇害后两周年,鲁迅蓄积内力,引而不发,使得本可如洪水倾泻的情感以“原来如此”这样最丰富最厚重最节制的语言形式流露了出来。
革命思想有发展:“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是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者;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他成长为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长期的革命斗争,让他能更加冷静更加深刻地面对黑暗现实,更深入地体会革命的艰难。
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③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写作特色总结
鲁迅名言
1.唯沉默是最大的轻蔑
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3.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7.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