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学4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第18课《永生的眼睛》导学案
四下第18课 永生的眼睛
【学习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法指导】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自主学习1、自读。正确、流利朗读诗歌。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2、再读,边读边画出生词。标出自然段.。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4、课文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一理。(完成课后第一题)5、思考边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情境,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预习练习1、试着补充下边的词语。 与( )长( ) ( )( )横溢 重见( )( )( )泪( )眶 ( )( )其来 ( )( )如生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不但……而且…… 宁可……也不…… 因为……所以…… 虽然……可是…… (1)《永生的眼睛》一课( )使我感动,( )引起我许多的想法。 (2)父亲( )死去了,( )他那话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我们的捐献给了别人快乐,( )这种做法是很高尚的。 (4)( )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帮助别人,( )应当处处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 )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 )。4、根据意思写四字词语。(1)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 )(2)形容十分逼真,像真的一样。( ) (3)形容差别很大,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4)形容极有才华。 ( )(5)形容声势极大。 ( )5、 选词填空。 萦绕 围绕 环绕(1)小温迪的话( )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2)太空系中地球( )着太阳不停地转着,形成了一年四季。【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课文中“我”对母亲、父亲、女儿捐献角膜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1)针对母亲捐献角膜,“我”的态度: ——————————————————————2)针对父亲捐献角膜,“我”的态度: ——————————————————————3)针对女儿捐献角膜,“我”的态度: —————————————————————— 2、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家庭涌现出这么多眼角膜捐赠者 ? 3、说一说“永生的眼睛”你是怎样理解的? 4、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5、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交流一下或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悟。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语言积累。ABB式( )AABC式( )ABCC式( )2、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重 ( )_______ 给(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学习收获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一、完成《实践园地》上本课的练习。 二、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1、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2、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3、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4、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5、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6、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 7、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看了以上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 学生自学课文,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方法。学生自主预习,读熟课文,基本完成理解识记,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堂用2—3分钟小组长检查,教师点拨强调。学生结合文本独立思考,形成初步认识,再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形成共识,最后在班上展示。教师根据汇报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议边读,通过探讨研究进行深层次的领悟。学生结合所学,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老师适时点播。全班交流答案。 学生反思或质疑。自主完成,老师或各小组长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