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 ,谥号 ,苏州吴
县(今江苏苏州)人, (朝代) 家、 家。
他力行新法,巩固边防,欧阳修评价他:“公少有大志,
每以天下为己任。”其词作仅存五首,其中《渔家傲·秋
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开 词风之先河。有《范
文正公集》传世。
【名家名作】
希文
文正
北宋
政治
豪放
文学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
表达思想感情。
⊙反复朗诵《渔家傲·秋思》,感受词的音韵美,并注意
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一、朗诵,整体感知
羌( )管 千zhàng( )里人 不mèi( )
【字音字形】
qiāng
嶂
寐
【合作交流】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②〔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
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④〔千嶂〕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⑤〔征夫)出征的士兵。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体会情感——
批注关键词、句
上片:写 。
塞外秋景
下片: 。
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西北边疆的秋天到来,风景和中原大不相同,大雁也一直
往南向衡阳飞去,毫无逗留之意。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
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边塞特有的声音,坐落在崇山峻岭
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端起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惜边
功未建,敌寇未破,归家无期。只听见羌笛悠悠如诉如泣,月
光朗照,满地寒霜,将士们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
家乡,)将军满头白发,出征的士兵流下了眼泪。
【参考译文】
巩固练习:借助译文读背诗词。
二、品悟鉴赏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
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
宋廷调兵遣将,扬言讨伐,但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以致每战辄败。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据
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
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西夏人称赞他道:“小
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渔家傲·秋思》就是他在
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选自《范仲淹全集》
【背景资料】
用典:
1.借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出了塞下天气极其寒冷。
炼字:
1.“ ”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 与中原的
不同,为下文写西北边境 、 的秋景做铺垫。
2.借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将士们既思念相
距万里的家乡,又因尚未建功立业,不甘于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异
塞下秋景
肃杀
凄凉
2.“闭”字透露出边关 、 的军事形势。
战事紧张
防守任务重大
下片因景生情,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的 之情。
“羌管悠悠霜满地”表明已 ,又传来了悠悠 之
声,加重了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悲怆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
的感慨和 的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
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 之情。
手法(衬托):
“ ”的空旷与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 ”的紧闭,
衬托出塞外的 与 ,点明了 、 的
特殊背景。
长烟落日
孤城
荒凉
寂寥
战事吃紧
戒备森严
内容、情感:
思乡
夜寒霜浓
羌笛
征人的愁思
壮志难酬
思乡忧国
愤懑不平
《渔家傲·秋思》通过对 的描写,表现
了戍边将士 的艰辛和 、 的心
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
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课文主旨】
边塞秋季肃杀景物
塞外生活
忧国思乡
孤独愁苦
三、拓展练习
1.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写了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城门早闭之景,为下文的
抒情做了铺垫。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反映了宋朝守军力量薄弱,
军情紧急。
C.“燕然未勒归无计”中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暗示战争
已经取得胜利。
D.这首词抒发了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想建功立业的复杂感情。
C
作者用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首先表现
出塞下的天气 ——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南飞去,毫
无 之意, 了这个地方秋季以后是一片 、 、
的景象。其次, 、 同起伏不断的 混杂
在一起,构成了 特有的声音,渲染了边塞严峻的军事形势,
充满 气氛。
2.《渔家傲·秋思》中,作者所描写的塞下风景,“异”
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异
极为寒冷
留恋
衬托
萧索
荒凉
冷落
风吼
马嘶
号角声
塞下
肃杀
四、课后达标
1.读背并默写《渔家傲·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