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将相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 将相和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4 22:1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璧、臣”等 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 12 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 15 个词语。
2. 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3. 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提高阅读速度,了解课文内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2. 难点: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故事的主人公是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成为刎颈之交。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的。
通过这个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生字学习,我会读
1. 璧(bì):璧玉、完璧归赵。
- 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地从秦王手中夺回了和氏璧,完璧归赵,得到了赵王的赏识。
2. 臣(chén):大臣、君臣。
- 君臣:在古代中国,君臣关系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蔺(lìn):蔺相如、马蔺。
- 蔺相如:蔺相如以其智勇双全和忠诚正直而闻名于世。
4. 强(qiáng):强大、勉强。
- 勉强:他勉强同意了我们的请求,但看起来并不太情愿。
5. 诺(nuò):诺言、许诺。
- 诺言:他信守诺言,按时归还了借的钱。
6. 划(huà):计划、划船。
- 计划: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7. 罪(zuì):犯罪、罪过。
- 犯罪:他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8. 廉(lián):廉洁、廉政。
- 廉洁:他是一位廉洁的官员,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9. 抵(dǐ):抵抗、抵达。
- 抵抗:战士们奋起抵抗,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10. 御(yù):防御、抵御。
- 防御:我们需要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家的防御能力。
11. 辞(cí):辞别、辞职。
- 辞别:他辞别了家人,踏上了漫长的旅途。
12. 辱(rǔ):侮辱、辱没。
- 侮辱:他的言论侮辱了我的人格,我感到非常愤怒。
13. 擅(shàn):擅长、擅自。
- 擅长:他擅长绘画,尤其是山水画。
14. 卿(qīng):爱卿、公卿。
- 爱卿:爱卿平身,不必多礼。
15. 削(xuē):剥削、削弱。
- 剥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16. 袍(páo):长袍、旗袍。
- 长袍:他穿着一件黑色的长袍,看起来非常神秘。
三、书写指导
1. 召:上下结构,上面是“刀”,下面是“口”,“口”要写得稍宽一些。
2. 臣:独体字,第一笔的“横”要写得短一些,下面的“竖”要写得长一些。
3. 议:左右结构,左边的“言字旁”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义”要写得宽一些。
4. 缺:左右结构,左边的“缶”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要写得宽一些。
5. 宫:上下结构,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吕”,“吕”要写得稍宽一些。
6. 献:左右结构,左边的“南”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犬”要写得宽一些。
7. 诺:左右结构,左边的“言字旁”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若”要写得宽一些。
8. 典:上下结构,上面是“曲”,下面是“八”,“曲”要写得稍宽一些。
9. 抄:左右结构,左边的“扌”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少”要写得宽一些。
10. 罪:上下结构,上面是“四”,下面是“非”,“四”要写得稍宽一些。
11. 怯:左右结构,左边的“忄”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去”要写得宽一些。
12. 拒:左右结构,左边的“扌”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巨”要写得宽一些。
13. 荆:左右结构,左边的“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刑”要写得宽一些。
四、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描述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大约从公元前 475 年持续到公元前 221 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兼并。
秦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位于中国的西部,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制度。秦国的统治者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法家思想、实行军功爵制等,使得秦国的国力不断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秦国的进攻对象包括其他的诸侯国,如赵国、魏国、韩国等。这些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领土,也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抵抗秦国的进攻。
这句话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让人们了解到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秦国的强大地位。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注意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和氏璧的故事。
故事中,赵王得到了一块无价之宝,叫做和氏璧。这块和氏璧非常珍贵,据说价值连城。秦王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非常想要得到这块和氏璧,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和氏璧。
这封信显示了秦王对和氏璧的重视和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在那个时期,城池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和战略资源,因此秦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可以说是非常大方的条件。
然而,赵王并不想轻易地把和氏璧交给秦王,因为他担心秦王会反悔,不兑现承诺。于是,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决定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与秦王进行交换。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手段,同时也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他在面对秦王的威胁和欺骗时,能够保持冷静和果断,最终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并回到了赵国。
这段话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让人们了解到和氏璧的珍贵和秦王的贪婪,同时也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赵王在接到秦王的信后,内心的焦虑和困惑。
赵王接到了秦王的信,信中秦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这封信让赵王非常着急,因为他知道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而十五座城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局面,于是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臣们的意见分歧很大。有些大臣认为,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他们认为,如果答应了秦王的要求,秦王可能会反悔,不兑现承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骗赵国。因此,他们建议赵王不要轻易答应秦王的要求。
然而,另一些大臣则担心,如果不答应秦王的要求,他可能会派兵来进攻赵国。他们认为,赵国的实力不如秦国,如果秦国发动进攻,赵国可能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这段话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让人们了解到赵王面临的困境和大臣们的不同意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以及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在赵王为如何应对秦王的要求而感到困惑时,有人推荐了蔺相如,认为他可能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
在这个情境中,赵王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秦王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的要求。这个问题让他感到非常为难,因为他需要考虑到赵国的利益和安全。
就在这时,有人提到了蔺相如,认为他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也许能够想出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这个人对蔺相如的评价表明,蔺相如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能够在困难的情况下想出应对之策。
这段话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让人们了解到在赵王面临困境时,有人推荐了蔺相如,认为他可能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为后面蔺相如的出场和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赵王在面对秦王要求用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的难题时,决定召见蔺相如并向他请教该如何应对。
在这个情境中,赵王意识到自己需要寻求帮助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他把蔺相如找来,显示了他对蔺相如的信任和对他智慧的认可。赵王希望从蔺相如那里获得建议和指导,以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这段话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让人们了解到赵王在面对难题时采取的行动,即召见蔺相如并向他请教。这也为后面蔺相如的建议和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展示了蔺相如在赵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他的智慧与谋略。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在面对秦王要求用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的难题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蔺相如经过思考后,表示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他就把璧交给他;如果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座城,他一定会把璧送回来。蔺相如的这个方案是基于他对形势的判断和对秦王心理的推测。
蔺相如认为,如果秦王真的想要和氏璧,他会为了得到它而兑现承诺,交出十五座城。然而,如果秦王不愿意交出十五座城,那么蔺相如就有理由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这样一来,秦国就会理亏,没有了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好接受了蔺相如的建议,派他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他们可能认为,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能够在这个复杂的情况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段话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让人们了解到蔺相如提出的解决方案和赵王的决定。同时,也展示了蔺相如在赵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他的智慧与果断。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在秦国与秦王的一次会面,以及他如何通过机智和果敢来保护和氏璧并维护赵国的利益。
蔺相如到了秦国后,进宫见了秦王,并献上了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但绝口不提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的事。蔺相如通过观察秦王的行为,判断出他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为了保护和氏璧,蔺相如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告诉秦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然后请求指给他看。秦王信以为真,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接着,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表示,他认为秦王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他以强硬的态度威胁秦王,如果秦王强逼他,他将与和氏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这一举动显示了蔺相如的果敢和决心。
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将和氏璧撞碎,连忙表示一切都好商量。他叫人拿出地图,指出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蔺相如坚持认为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求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和氏璧。
最终,秦王不得不与蔺相如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这段话展示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他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坚定的态度,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并为赵国争取了利益。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在面对秦王的欺诈行为时,采取了果断的行动,成功地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并在之后与秦王的对峙中展现了坚定和果敢的态度。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于是他一回到驿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这个行动显示了蔺相如的机智和果断,他意识到秦王的真实意图,为了保护和氏璧,采取了迅速而隐秘的行动。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他直接坦诚地告诉秦王这个事实,显示了他的坚定和果敢。蔺相如接着表示,如果秦王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赵国将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这是蔺相如在维护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他要求秦王以实际行动证明其诚意。如果秦王不愿意这样做,蔺相如表示即使秦王杀了他也没有用,因为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最终,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这段话展示了蔺相如在面对强大的秦王时,能够坚定地维护赵国的利益,并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他的行为展示了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第9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是对“完璧归赵”故事的总结,并描述了蔺相如因此次功劳而受到赵王的封赏。
“完璧归赵”的故事描述了蔺相如在面对秦王的欺诈和威胁时,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并将其送回赵国的过程。蔺相如通过机智和果敢的行动,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由于蔺相如立下了功劳,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这是对他卓越表现的认可和奖励。上大夫是古代中国官职的一种,位于大夫之上,是一种高级官员的职位。这个封赏显示了赵王对蔺相如才能和贡献的高度评价。
这段话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总结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并强调了蔺相如因此而获得的封赏。它展示了蔺相如在赵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他的智慧与勇气所带来的回报。
【第10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赵王和大臣们在面对秦王约会的困境时,蔺相如的建议以及最终的决定。
赵王和大臣们在商议是否要参加秦王在渑池之会的邀请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去吧,担心会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这种犹豫反映了他们对秦国的担忧和对自身安全的考虑。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他的观点显示了他对赵国的尊严和立场的重视。他认为如果不去参加约会,可能会被视为胆怯,从而削弱赵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赵王最终决定动身,并让蔺相如随行。这个决定显示了赵王对蔺相如的信任和对他观点的认可。同时,为了确保安全,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并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段话展示了赵国在外交事务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蔺相如和廉颇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角色和决策。他们的行动反映了赵国在维护自身利益和尊严方面的决心。
【第1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之会上的一次互动,以及秦王对这次互动的记录。
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进行了会面。在会面中,秦王要求赵王鼓瑟。瑟是一种古代乐器,类似于古筝。赵王可能不好推辞,于是鼓了一段瑟曲。
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这次事件,称在渑池之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这一记录可能是为了强调秦王的地位和权威,显示赵王在他面前演奏乐器的顺从。这种行为在古代可能被视为一种象征性的屈服或礼节。
这段话展示了秦王在会面中对赵王的要求以及他对这一事件的记录。它反映了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权力动态。同时,也显示了赵王在面对秦王的要求时的被动和无奈。
【第1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在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时,表现出的坚决和果敢。
蔺相如看到秦王这样侮辱赵王,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直接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缶是一种古代乐器,类似于陶罐。蔺相如要求秦王击缶,是为了回应秦王让赵王鼓瑟的行为,以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的要求。蔺相如再次坚持,秦王仍然拒绝。蔺相如表现出了坚定的态度,他说:“您现 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句话显示了蔺相如准备以死相拼的决心,他不惧秦王的权势,坚决维护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在蔺相如的坚决要求和威胁下,秦王最终不得不屈服,敲击了一下缶。这一举动显示了秦王在面对蔺相如的坚定立场时的无奈。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次事件,说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一记录是为了强调赵国在这次会面中取得了平等对待,回应了秦王让赵王鼓瑟的行为。它也显示了蔺相如在维护赵国利益和尊严方面的成功。
这段话展示了蔺相如在面对秦王的侮辱时,毫不退缩,坚决维护赵国的尊严和利益的态度。他通过勇敢和果断的行动,成功地使秦王为赵王击缶,为赵国争取了平等对待。这一事件展示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在外交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第1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秦王在与赵王会面后未能占到便宜的情况。
秦王在渑池之会上要求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以显示他的权威。然而,蔺相如以坚决的态度回应,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并也让人记录下来,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尽管秦王在会面中对赵王进行了侮辱,但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廉颇是赵国的一位将军,他率领的军队在边境上严阵以待,准备抵御任何可能的侵犯。秦王意识到,如果他对赵王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可能会引发廉颇和赵国军队的强烈反应,这对他来说是不利的。
因此,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这显示了秦王在面对廉颇和赵国军队的准备时的谨慎和考虑。他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最终选择让赵王安全返回赵国。
这段话展示了赵国在外交事务中采取的坚决立场和军事准备的重要性。通过廉颇的战备和蔺相如的果敢行动,赵国成功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第1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再次立功后,受到了赵王的封赏。
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坚决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成功地使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让人记录下来。这一行为显示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为赵国争取了平等对待。
因此,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上卿是古代中国官职的一种,位于大夫之上,是一种高级官员的职位。这个封赏显示了赵王对蔺相如才能和贡献的高度评价。
这段话展示了蔺相如在赵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他的智慧与勇气所带来的回报。他的职位提升也反映了他在外交事务中的成功和对国家的贡献。
【第1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廉颇对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感到不服气,并对别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廉颇自认为是一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领,立下了许多大功。他对蔺相如凭借口才而获得高位感到不满,认为自己的战功和能力应该得到更高的职位。
因此,廉颇表示如果他碰到蔺相如,会让他下不了台。这显示了廉颇对蔺相如的不满和想要羞辱他的意图。
蔺相如听到了廉颇的话后,为了避免与廉颇直接冲突,选择请病假不上朝。这样可以避免两人在朝廷上相遇,减少冲突的可能性。
这段话展示了廉颇的自负和不满,以及蔺相如为了维护和谐而采取的回避策略。它反映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关系。
【第16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在面对廉颇时的避让态度以及他对部下的解释。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门,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蔺相如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避开与廉颇的直接相遇。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的避让行为表示不满,认为他害怕廉颇。
蔺相如解释说,他并不是害怕廉颇,而是考虑到廉颇和秦王之间的比较。他们都认为秦王比廉颇更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显示了他对自己勇气的自信。
蔺相如进一步解释说,秦王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赵国有廉颇这样的武将和他自己这样的文臣。如果他们两人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给秦国可乘之机。因此,他选择避让廉颇,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和安全。
这段话展示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大局观。他明白个人的恩怨和矛盾不应影响国家的利益,因此选择采取避让的策略,以维护赵国的稳定和安全。他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第17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廉颇在听到蔺相如的话后,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主动向蔺相如请罪的过程。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这让廉颇开始冷静思考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为了争一口气,而不顾国家的利益,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向蔺相如道歉并改正自己的行为。
于是,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荆条在古代常被用作刑具,廉颇背着荆条表示他愿意接受惩罚,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悔过之情。廉颇的这一举动显示了他对自己错误的深刻认识和愿意改正的决心。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蔺相如的热情迎接表明他接受了廉颇的道歉,并愿意和解。这显示了蔺相如的宽容和大度。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廉颇和蔺相如的和解使得他们能够放下过去的矛盾,共同为赵国的利益而努力。他们的合作和团结对于保卫赵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段话展示了廉颇的悔过和蔺相如的宽容,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利益而放下个人恩怨的精神。他们的和解和团结为赵国的稳定和安全做出了贡献。
六、总结:
《将相和》这篇文章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这篇文章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