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A考查西周政治。根据材料“我国、我邦、邦家”“克奔走于王家”“由家族长演化来的政府官员”“在朝中担
任公职的周宗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周时期的政治统治深受血缘关系的影响,故选A
项。B项指的是秦朝那县制建立的影响,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家国一体”观念在西周之前就
已出现,故排除D项。
2.C考查文官制度。“1887年~1899年”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后,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日本对文官的
选拔进行了一系列立法工作,使官员选拔有章可循,故选C项。材料中是废除了文官选拔中帝国大学毕业生
的特权,并非淡化官员文化素养,故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文官脱离党派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看出
高等教育为选官提供条件,不能说明高等教育以选官为中心,故排除D项。
3.D考查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八种权贵人物”“官府不得专断”“凤议条之列,竞免处死”等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这一时期法律呈现出浓厚的特权性色彩,故选D项。其他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
旨,故排除。
4.A考查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根据材料“大国一致原则”“核均衡”“主张和推动其他价值…均不能以战
争或武力来达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这些举措意在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故选A
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D两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5.C考查宋代纸币的发展。根据材料“现钱大半人官,市井少有转用”“巧伪有素,销毁钱宝,习以成风”“今民
之输官与其所以自养者,悉以钱为重…非钱不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加剧了
宋朝的“钱荒”问题,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纸币的发展,故选C项.排除A项。B项材料并米反映,故排除;材料
反映了宋朝“钱荒”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史实,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铜钱的铸造母圆乏,而主要是由
于铜钱的流通量不足,故排除D项。
6.B考查中国古代数济。根据材料“为了数助贫困的知识分子,乃‘捐己帑,紧良田,岁取其阁,给助乡里贤土
大夫之后贫无以丧葬嫁遗若。附于学,而以义名之”“又设义庄,以济贫苦的孕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些举措体现了土大关的杜会资任感,故选B项。其他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自,故排除。
7.C考查原始农业。根据材料可知,印第安时期的美洲人的生产方式体现出“粗放”的特点,而在“不需要努力
改进工具和施肥手段”的前提下,便能以简单的手工劳作,凭借水利、土地等资源优势,满足生存需求,这義明
当时美洲原始农业依靠自然资源优势,故选C项,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出渔猎与农业的并存,故排除A
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8.B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推行占田令,为贽族土地兼并提供了政策
依据,这利于推动封建大十地所有制的发展,故选B。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佃灰或
庄园里的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加强,故排除A、C、D三项。
9.A考查物种交流。根据材料可知,两则史料分别展示了玉米在意大利传播中经历了由观赏植物到食物的
转变,在意大利其价值的变化,故选A项。玉米原产于美洲,故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0.D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传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的传人促进了美洲游牧业的发展
甘蔗种植及其制造技术的传人,“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说明物种传播促进了美洲人生
活方式的改变,故选D项。A、C两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在新航路开辟前欧亚作物就已经开
始影响美国,故排除B项。
11.D考查现代食物生产。根据材料可知,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大力发展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致力于农业产业
链的延伸,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还进一步发展食品加工业,故选D项,排除
A、B、C三项。
I2.D考查粮食安全。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对苏联的粮食禁运,最终影响到美国自身的粮食安全,而世界粮食
安全也与俄罗斯息息相关,这表明粮食安全问题在全球化范固来说,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当代粮
食安全呈现出全球化的倾向,故选D项。俄罗斯的案例无法体现霸权主义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且“主导”说
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13.C考查食品安全。根据材料可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食品安全的意见,可见政府监督管理职能对食品
安全的重要性,故选C项。材料只体现了国家重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没有体现食品安全“是民主政治的重
婴标志”或“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故排除A、B项,材料突出的是“政府监督管理职能”,不是市场的调节作
用,故排除D项。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6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尚书》《诗经》及金文中,贵族有时称周国为我国、我邦、邦家,也常自称是“克奔走于王家”,其中“子”“小子”“宗子”等称谓,指由家族长演化来的政府官员,而庶士、有正、庶伯、君子亦指在朝中担任公职的周宗子。这说明西周时期
A.政治统治深受血缘关系影响 B.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
C.诸侯对王室的隶属关系增强 D.“家国一体”观念开始出现
2.下表所示为19世纪末日本文官制度变迁大事记。这表明,当时日本
A.淡化官员文化素养 B.文官中立原则不断深化
C.官员选拔有章可循 D.高等教育以选官为中心
3.曹魏时期,将“八议”人律,实施八议制度,指对八种权贵人物,“大者必议,小者必赦”,官府不得专断。史载,东晋成帝时,庐陵太守羊聃为非作歹,滥施刑杀,一次错杀一百九十人,“有司奏聃罪当死”,但因景献皇后是其祖姑,届议条之列,竟免处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较为盛行 B.儒家的伦理道德渗透到法律中
C.法律成为世家大族人仕的工具 D.法律呈现出浓厚的特权性色彩
4.《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武力使用或威胁,“大国一致原则”和“核均衡”是禁止使用武力条款赖以实施的“双支柱”。同时,联合国主张和推动其他价值,如自决权、人权及公正的国际秩序,但是这些价值均不能以战争或武力来达成。联合国的这些举措
A.意在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 B.颠覆了欧洲旧有的国际法规
C.体现出大国之间协调合作加强 D.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5.下表反映了宋朝经济发展的情况(部分)。这些现象的出现
A.有效缓解了“钱荒”的问题 B.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日益增加
C.客观上促进了纸币的发展 D.源于铜钱的铸造量严重匮乏
6.南宋时期绍兴知府史浩,为了救助贫困的知识分子,乃“捐己帑,置良田,岁取其赢,给助乡里贤士大夫之后贫无以丧葬嫁遣者。附于学,而以义名之’’。后来他出任知福州,又设义庄,以济贫苦的孕妇。这些举措
A.成为宋朝主要的救济方式 B.体现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C.加强了地方世家大族势力 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7.印第安时期的美洲人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粗放”,如阿兹特克人的“浮动园地”。而印第安人并不需要努力改进工具和施肥手段,即使采用简单的手工劳动形式也能凭借水利、地广人稀等因素满足数万人口的土著帝国的生存需要。据此可知,印第安时期美洲
A.渔猎采集业与定居农业并存 B.生产耕作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
C.原始农业依赖于优越的资源 D.农业发展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8.西晋时期,政府颁布占田令。据《晋书》记载:“诸侯王大国在近畿占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并制定了不同官品占田的具体数额:“官品第一至于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田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这些规定有利于
A.八削弱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B.推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促进自耕农经济的迅速发展 D.加速社会各阶层间的相互流动
9.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记载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A.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 D.准确把握玉米传人欧洲的时间点
10.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推动了大平原上的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据此可知,这些物种传播
A.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 B.使欧亚作物开始影响美国农业
C.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 D.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11.近年来,日本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农户注重专业化生产,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如苹果农场着力发展苹果汁、苹果酱生产;韩国以京畿道为例,在政府农村创业支持下,大量农村居民引进设备,开展生产桔梗粉、桔梗饮料、桔梗糖稀等产品及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12. 1982年,美国对苏联实行粮食禁运,苏联被迫向南美等国寻找卖家,直接导致阿根廷和巴西等国的粮食出口份额增加,从而促使美国在世界粮食出口市场份额的下降。2010年,世界粮食价格高涨,俄罗斯也采取出口禁令,防止国内粮价高涨。这些可用于佐证
A.霸权主义主导全球粮食贸易 B.世界粮食贸易缺乏制度保障
C.全球性的粮食危机频繁出现 D.粮食安全问题的全球化倾向
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等食品,督促和指导生产企业依法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这表明食品安全
A.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 B.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C.应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D.靠社会主义市场调节
14.战国时期,魏国主张利用“耜”等解决人地矛盾,提倡“尽地力之教”;睡虎地秦简《金布律》有“百姓叚(假)公器’’等官府租借铁犁等工具给民众的记录。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意在打击土地兼并行为 B.铁犁牛耕已普及
C.政府重视农业的精耕细作 D.官营手工业繁荣
15.唐代元稹《织妇词》中有“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广异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传染业’,‘富于财,索为州里之豪氓,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这些记载可用于印证中国古代
A.官营手工业的技艺更新缓慢 B.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传统婚姻观念束缚经济发展 D.商品生产呈现出地域性特征
16. 13、14世纪时,西欧部分庄园中小麦、黑麦、豆子等作物的种植和役用牲畜的养殖比重下降,而棉花等作物及生猪、专门用于产奶的奶牛比重占据了整个庄园种植和养殖结构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西欧部分庄园
A.呈现出与市场密切联系的趋势
B.打破了农业集体生产模式
C.封建剥削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
D.农业经营领域的获利颇丰
17.右面是1700~1850年牛津、约克和伦敦工人工资水平波动图。这反映出英国
A.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工
B.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生活水平
C.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D.工业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民众的消费转型
18. 19世纪初期,英国城市犯罪率快速攀升,犯罪类型也呈现出与此前不一样的特征:经济犯罪占比日趋增大,特别是以偷盗生产原料、伪造工厂账目等为典型;此外失去父母管教的青少年犯罪比例也急剧增多。这表明英国
A.工业化阻碍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 B.伦敦逐渐丧失城市化的优势
C.工业文明进步应关注社会整体发展 D.社会基层自治制度严重缺失
19. 1961年,苏联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太空飞行,而美国在此后为载人航天计划拨款5亿元,在10多年间催生了液体燃料火箭、无线电制导等一大批技术成果。1985年美国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机、通讯设备和测试设备等方面的投资约占当年投资总额的50%,实力超过苏联,但苏联在核动力反应堆、工业机器人和航天工业方面超过美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美苏之间矛盾得到了缓和 B.大国博弈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
C.世界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 D.冷战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20. 2023年,中国多家企业参加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欧洲2023智慧能源展”,并与德国太阳能系统研究所达成了光伏产业中工业生产和安装领域的合作意向,这将为欧洲同中国联合突破能源利用关键技术提供巨大空间和平台。这表明
A.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B.国家间经济竞争聚焦高科技领域
C.新形势下中西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D.国际合作利于推进全球能源转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6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李种《论黄金货币地位的演变与前景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世界史发展脉络划分‘‘黄金货币地位演变”的发展阶段,
并予以说明。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昊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有学者估算,1851年英国3~15岁人群入学率约为43%,其中大部分人就读的是主日学校(又名“星期日学校”,是一种私人创办的,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识字教育、传授工艺知识的免费学校)。办学对慈善的依赖带来校舍、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贴补家用的需求也导致学生因做工而缺课的现象严重,以及随处可见的体罚管教等种种问题,引发了关于国家是否应该干预教育的激烈讨论。自由主义者、圆教徒(信仰新救者)、
工厂主、上层阶级等纷纷加入反对干预的一方,而支持干预的一方则认为,自由、平等地接受教育是天赋人权之一,国家应该承担教育人民的责任。
——摘编自王晓晋《19世纪英因初等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对干预一方的意图。请你站在支持干预一方的立场上,进一步阐释干预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