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探索的主题是“中体西用”,其含义是( )
A.以封建传统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强国富民之路
C.将维护封建制度与学习西方技术相结合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解析: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不可能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A、B两项只是表达了其中一个方面,不全面。
答案:C
2.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冯桂芬 D.梁启超
解析:“器物层面”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层面”是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魏源和张之洞都属于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代表人物;冯桂芬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晚于冯桂芬。
答案:C
3.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解析:郭嵩焘的观点是:西方国家在国家建设方面把政治制度建设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经济发展。所以,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正确答案为D项。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切勿一看到题干中的“洋务派第一流人才”就错误地选择A项。
答案:D
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主流思想这样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代表性地体现在下列哪一人物身上( )
A.魏源 B.张之洞
C.康有为 D.梁启超
解析:鲁迅实际上评价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B
5.严复翻译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其目的是( )
A.倡导社会变革
B.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
D.适应外国侵略中国的社会现实
答案:A
6.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权自由”可以判断这与D项对立,排除D项;从“何必定出于革命乎”可判断此人反对以革命手段改造社会。既主张民权自由,又反对暴力革命的形式,故可以推断这是维新派人物的主张。
答案:B
7.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解析:由材料可知,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民贼政体”即封建专制政体,在这种政体之下,人民毫无权利可言,即没有民权。
答案:D
8.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维新派认为只要清帝下诏,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就能“庶政尽举,民心知戴”,这未免想得太简单了,可以看出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答案:D
9.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解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和历史依据,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因而被清政府毁版。
答案:D
10.“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解析:抓住材料中“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这一关键信息,判断该思想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即中西结合。
答案:B
11.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抵抗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答案:D
12.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A项可排除;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由“民主”一词的频繁出现可排除D项。
答案:C
13.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
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B.弘扬传统文化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D.主张政治变革
解析: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康有为等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为其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阻力,故C项是两者的共同点。
答案:C
14.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防患于未然。据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解析:孙中山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资矛盾尖锐、贫富分化严重,中国革命应避免这一问题出现,为此提出了民生主义。
答案:C
15.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是因为( )
A.“新政”的措施仅涉及军事问题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
解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晚清的“新政”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答案:C
16.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
A.孙中山 B.蔡锷
C.宋教仁 D.袁世凯
解析:依据“1913年”“国民党”“国会”“责任内阁”等关键词可以判断是指宋教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之后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他希望能组建责任制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答案:C
17.孙中山曾说:“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的官僚,顽固的旧党,复辟的宗社党凑合在一起,叫做五族共和,岂知根本的错误就在这个地方。”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是( )
A.反对五族共和
B.守旧势力参加革命导致革命失败
C.辛亥革命使守旧势力趋向革命
D.三民主义没有反帝主张
解析:孙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而其并非是旧官僚、旧党及宗社党凑合在一起。正是这些守旧势力渗透到革命中,并支持袁世凯,使辛亥革命的成果让袁世凯窃取。
答案:B
18.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
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
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
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解析:“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说明袁世凯统治集团内部已四分五裂。“卖不了票了”说明社会各阶层都加入了反对袁世凯的行列,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
答案:A
19.鲁迅先生在《自选集自序》中意味深长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表明鲁迅先生( )
A.对中国的民主共和运动产生动摇
B.认为辛亥革命属于完全失败的政治运动
C.认识到革命道路的曲折和复杂性
D.对于孙中山以往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怀疑
解析:鲁迅先生是一位革命者,不会对中国的民主共和运动产生动摇,排除A项;从题干来看,鲁迅先生并没有否认辛亥革命,排除B项;同样,也没有表现出他认识到革命道路的曲折和复杂性,排除C项;题干中提到了“怀疑”和“失望”,是指他是对孙中山以往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怀疑,仅仅单纯依靠会党和革命党人,而不广泛发动群众是不会取得革命胜利的,D项正确。
答案:D
20.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解析:A项仅仅表述了近代化的一个方面,即国内阶级矛盾方面,但没有看清中国的社会性质;B项仅仅看到中外民族矛盾,没有兼顾阶级矛盾;C项迷惑性较强,但实际上也是只表述了中外民族矛盾;D项全面表述了近代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结束时……西方的生产力飞速发展,他们(西方列强)决心把自己的国际交往标准强加给中国,由此爆发的冲突挑战了中国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批人在奏折中提出中国须“自强”并提高本国技术能力。然而中国士大夫阶层和思想保守的平民百姓对他们的建议疑虑重重,不少人把引进外文书籍和西方技术视为对中国国粹的威胁。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二 民族存亡的危机促发了学西方反传统的运动,思想启蒙的新思潮又推动了政治上的救亡,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近代中国的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挑战了中国对世界的根本看法”的具体表现。(8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变的认识。(12分)
答案:(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都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传统士大夫和平民百姓排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思想落后。
(2)近代社会思潮的产生与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人们思想的解放是逐步深入的;要把先进的思想和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要勇于解放思想,探索创新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中国户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承是国家自身唯一在定宪法,无宪法则无一定国是,而国家安得有标准。”
——《郑观应集》
材料二 中国宪政百年的曲折历程,固然因缘与风云际会、世事沧桑,救亡压倒了启蒙而难有所为,迄今仍未能尽如人意,然则国人对宪政的基本无知亦不可不谓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与宪政、民主理念格格不入,实乃阻碍中国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最大掣肘。
——《宪政讲堂》
(1)据材料一概括郑观应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仁人志士为实现宪政民主所做的重大努力。(12分)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宪政百年曲折历程的原因。(8分)
答案:(1)思想:特别重视议院的作用,认为议院有强国之用;重视宪法的作用,呼吁早立宪法。
努力: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起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发起辛亥革命。
(2)中国政局动荡,民族危机严重;国人对宪政的无知;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