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单元检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化。诸多蛮族王国林立,彼此之间或联合或斗争。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法兰克王国的建立②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③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④查理曼的孙子三分帝国
A. ①②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2.“基督教传播日益广泛,被统治阶级承认乃至推崇,其影响越来越大。到了中世纪,它在欧洲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举足轻重”地位的有①西欧庄园 ②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③查理制定“什一税” ④西欧城市的兴起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3.若将“基督教的诞生”“封君封臣”“查理曼帝国分裂”等词语纳入同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
A. 封建时代的欧洲 B. 古代亚非文明
C. 希腊城邦的兴亡 D.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4.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关于法兰克王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王查理统治时期的版图与罗马帝国相当
B. 实行限制基督教的政策
C. 国王与下属关系不同于中国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D. 分裂后形成了德意志、法兰西和英国的雏形
5.生活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把希望寄托于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基督教应运而生。下列与基督教传教有关的史实有( )
①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使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基督教
③查理统治时期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④教皇利奥三世为矮子丕平加冕,称丕平为“罗马人的皇帝”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直接促使基督教会变得富有起来的措施是
A.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并赐给教会土地 B. 教会领地上兴起了西欧庄园
C. 查理划分教区并贡献“什一税”给教会 D. 查理曼帝国的一分为三
7.12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据此可知,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 )
A. 投入监狱 B. 处以罚金 C. 驱逐出庄园 D. 处以仗刑
8.西欧中世纪乡村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庄园,胖虎同学的学习笔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 9世纪开始出现,大约11世纪遍布欧洲各地
B. 庄园可耕地的1/3到1/2属于自营地
C. 佃户通过耕种“自营地”获得“份地”
D. 佃户不能参与庄园法庭案件的审理
9.西欧庄园法庭的特点:第一,非常设机构,根据地方问题多少和庄园主本身意愿决定开庭间隔。第二,规定开庭时,当地农民都要参加,也非所有人有发言权,由代表组成陪审团……只涉及庄园的内部事务,为处理“家务事”。对庄园法庭解读有误的是( )
A. 目的仅是维护庄园主的权力 B. 开庭时庄园内的农民必须参加
C. 不处理庄园以外的其它事务 D. 开庭时间不确定,是非常设机构
10.《唐顿庄园》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英剧之一,讲述了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由家产继承问题而引发的种种纠葛,呈现了英国上层贵族与其仆人们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的人间百态。有关中世纪西欧庄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庄园中的农民要向国王缴税 B. 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军事单位
C. 领主可随意没收农民的土地 D. 农民可以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
11.某剧组要拍摄一部反映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电视连续剧,他们设计了以下场景,但其中一处有明显错误。它是( )
A. 管家在地头的大树下召集众人处罚怠工的农奴
B. 农奴在为领主修盖房屋
C. 庄园中有领主的城堡、农奴的农舍、教堂
D. 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利益,佃户利益完全受到漠视
12.庄园以农业为主,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还有铁匠、金银匠等,很少需要对外交换物品。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 )
A. 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B.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C. 维护领主的经济利益 D. 拥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
13.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
A. 大学兴起和市民阶级产生 B. 制度危机和资产阶级革命
C. 大学兴起和文艺复兴开始 D. 庄园瓦解和新航路的开辟
14.有人这样评价中世纪西欧: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的主流体制之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材料重在描述中世纪西欧()
A.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 手工工场不断发展
C. 教师行会推动大学自治 D. 城市的复兴和自治
15.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A. 西欧庄园的流行和庄园法庭的出现 B. 封君封臣观念出现和王权的加强
C. 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D. 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
16.农奴科特威在某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后,他的境遇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他就获得了某市市民的身份 B. 他从此享有自由
C. 领主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 D. 他在城市里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
17.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A. 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 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 受到世俗力支配 D. 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18.西方大学的兴起,曾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下列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有关的是()①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②教师和学生行会的出现 ③国王与教皇的支持 ④选拔官吏的需要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9.“法治”是现代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早在古代社会,各国就制定了法律,加强法制建设。有这样一部文件,它承认奴隶制度,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它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 《法学汇纂》 B. 《十二铜表法》 C. 《新法典》 D. 《查士丁尼法典》
20.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材料评价的帝国指的是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5至11世纪之间,与拜占庭帝国相比,西方是原始的、无足轻重的,但是,在这几个世纪中,西方正在为一个新文明奠定基础,而拜占庭却在靠其辉煌的、然又令人无法忍受的遗产生存。直到其1453年声誉扫地、不可避免地灭亡为止。作者认为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
A. 兼收并蓄 B. 承前启后 C. 守旧保守 D. 野蛮落后
22.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延续时间达一千多年之久,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的大帝国是
A. 罗马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亚历山大帝国
23.德国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对“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理解正确的是( )
A. 罗马帝国疆域地跨三大洲 B. 罗马法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C. 基督教成为世界主要宗教 D. 古罗马法律体系系统完备
24.帝国继承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传播了基督教文明,对西欧文艺复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的民法对后世欧洲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段话中的帝国指的是()
A. 阿拉伯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拿破仑帝国
25.历史传承,历来是各个国家最为重视的。下列人物,与拜占庭帝国有传承渊源的是
A. 克洛维 B. 查理 C. 伯里克利 D. 屋大维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孕育并成长起来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宣扬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类与生俱来即有“原罪”,耶稣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人们只要信奉耶稣,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基本特征是封君和封臣的臣属关系的建立。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君,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则没有臣属关系。
材料三:
(1) 材料一提到的是哪一宗教的信仰?4世纪末,什么原因促进了这一宗教的传播?
(2) 材料二中“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在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种怎样的观念?
(3) 材料三的图片反映了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某位皇帝举行加冕礼的情形,这位皇帝是谁?他的加冕产生了什么影响?
27.中世纪的欧洲是指封建制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材料二 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罚款。不按规定价格卖酒,也要罚款。
材料三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建立起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缴纳定额赋税。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国的巴黎、奥尔良、里昂和英国的伦敦、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材料四 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 ——《世界通史 中世纪卷》
材料五 13世纪的西欧,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司法权,根据所学知识猜测主持法庭的是哪些人?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归纳,为了取得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城市经常采用采取哪些手段?
(3)材料四提到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那么城市的基本居民除了手工工匠外,还有什么人?什么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4)材料五中,13世纪的西欧,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权以及其它哪两项权利上?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经济上 ,城市的发展导致商品经济繁荣,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治上,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力量,往往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国内的封建大贵族,从而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应运而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恰恰因为它们再从头开始,且处于政治上分裂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的框架中,所以市民们从开头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其他任何地方所没有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西欧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的不同在哪里
( 3)材料三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大学自治地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的封建土地制度实际上是私有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使封土基本固定,并逐渐发展为封土世袭,步入封建主义状态。与采邑制紧密联系之下,在契约基础上的封君封臣关系渐渐成为维系西欧各国政治统治的重要支柱……但是,这些制度并没有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除英国外,西欧其他国家多处于权力松散的状态。
——黄瑞玲《采邑契约等级》
材料二:城市兴起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促使商品交换的加强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市民阶级的产生,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同时新的世俗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对近代西欧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材料三:他们(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选聘教师、决定学费、确定入学条件,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于是,多数城市形成了世俗教育学校……到12世纪以后……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1)材料一中的“这些制度并没有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与封君封臣关系的哪一特点有关 西欧的封君封臣契约关系是以什么为纽带建立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二说明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世俗教育学校形成的原因和作用。(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本次探究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30.文明的冲撞与交流是古代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文化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由于和东方文化的交流,希腊本身的特性和文化也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比如亚历山大也开始穿起了细软的衣服,同时他要求进贡者吻他脚下的尘土,这些只是东方专制君王采用的方式。
——(美)海斯等著《人类简史: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
材料二 圣德太子派出的遣隋使,及以后的遣唐使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层面极其广泛这是日本全方位地学习中国,加以吸收、融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日本自己的文字、制度、文学、艺术的时期。
——摘自陈钦庄等著《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十字军历次进军经过的地区都被贪婪的西方骑士大肆抢劫,这是阿莱克修斯一世始料不及的。如果说他的这种引狼入室的行为尚属无知,那么其后的皇帝则是千方百计地勾结西方势力参与帝国政治角逐,从而给拜占庭帝国带来更大的灾难。
——摘自陈志强著《拜占庭帝国史》
材料四 拜占庭帝国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亚历山大东征最远到达哪里 有何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7世纪中期,日本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叫什么名称 这一改革标志日本进入什么社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阿莱克修斯一世对“引狼入室的行为尚属无知”“始料不及”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拜占庭的“保存”主要表现为什么 这一“保存”对后来欧洲哪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A2.C3.A4.C5.A6.C7.B8.D9.A10.D
11.D12.B13.A14.D15.C16.C17.D18.D19.B20.C
21.C22.B23.B24.C25.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小题1】宗教:基督教。原因: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小题2】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必须保护封臣。
【小题3】皇帝:查理。影响:查理成为“罗马人的皇帝“,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27.(1)领主或他的管家;习惯法或村法;罚金。
(2)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3)商人;大学的兴起。
(4)司法特权和教育自主权。
28.(1)经济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产生了城市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2)中古西欧城市有自治权;市民们的自信和独立。
(3)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和教育自主权。
29.(1)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土地的封赐。
(2)原因: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影响:促使商品交换的加强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市民阶级产生并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新的世俗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
(3)原因:新兴市民的要求,支持或者城市发展的需要。作用:为大学的兴起奠定基础。
(4)封建时代的欧洲。
30.(1)印度河流域;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2)大化改新;封建社会。
(3)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帝国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
(4)大量的希腊、罗马文化古籍;文艺复兴运动。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