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5 09:53:11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和下层白领”“近期成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
智能的研发”“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
1.D本题考查筛逃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希望的‘任何工作’…这是更可怕的威胁”等内
D项,张冠李戴。由材料二第1段可知,技术主义
容可知,材料一着重展示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
者重视机器的“形式逻辑”,而人类可以“非逻辑、
威胁,态度是悲观的;根据材料二“人的契悟、直
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因此,同步利用“错
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雏…都有‘大
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
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这一类人类
盾信息的能力,应属于非形式逻辑的范畴。
常有的心领神会…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
2.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
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可知,
能力。C项,曲解文意。“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
材料二着重阐述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
算法…最终超越人类”错误,根据原文“即使机
的观点,所以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态度不同。
器人有了遗传算法·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
“不同意”的看法:根据材料一“近期威胁的一个
知,机器无法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
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
地工作,因而也无法超越人类。
层白领”“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
3.C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的研发”“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
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做对比,列举人类
的任何工作’…这是更可怕的威胁”可知,材
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
料一主要注重的是科技领域:根据材料二“人类
的局限性。C项所举例子说的正是人工智能的局
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文学正是这种智能
限性,故可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优势所在的一部分”“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
4,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
‘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
力。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
瘫痪”可知,材料二注重的是文学领拔:材料一和
方法。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文学之所以区别于
材料二关注的领战不同,故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
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
态度并非截然相反。
传导价值观”可知,材料二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做
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
比较。根据“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
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
匠’…守护人间的情与义”“技术主义者恰恰在
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
这里严重缺弦…·只能让机器人迷湖”可知,材
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
料二将好作家与一般“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
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每点3分)
进行对比。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在生活中…
[示例二]不同意。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
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可知,作者列举了
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
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论证了人类具有的特殊能
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②因为关注领
力。此外,材料二第2段最后也运用了比喻论证,
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
将人类的心领神会这一抽象事物形象化。
相反的关系。(每点3分)
答案: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6.B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
一般“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举
能力。B项,无中生有。“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
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
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
具有的特殊能力,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
唐气象”错。根据文本一第3段“他告诉我,李白
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
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非李白
然”。(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写不出的”可知,林庚提起李白这首诗,是为了表
5,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明他对这首诗与别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盛唐气
分析两则材料的观点态度,需筛选整合材料中的
象”无关。根据文本一第4段“我特别喜欢他51
信息。“同意”的看法:根据材料一“近期威胁的
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这样铿锵的韵律,
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
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断鲜的感受和语保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 文 考 试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 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 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 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 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 类 智 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 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 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 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 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 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某网站售价 15 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请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燕南园 62 号---记恩师林庚①
袁行霈
燕南园 62 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 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 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在20世纪 50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 26 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 51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 不管什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1962 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 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40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90 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
静希师在燕南园 62 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 60年了。 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 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文本二:
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 建安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 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 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 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
(选自林庚《盛唐气象》,有删改)
[注] ①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燕南园 62 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
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经修炼的独特的气度和风范。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
B.林庚先生告诉袁行霈,坚持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自信和风骨。
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说“木叶”》中对“木叶”的美学辨析,体现出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8.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 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4分)
9.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 62 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 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昔商君明于开塞之术,假当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是以战胜攻取,并近灭远,乘燕、赵,陵齐、楚,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 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瑜之河北,若坏朽折腐。 何者 商君之遗谋,备饬素修也。故举而有利,动而有功。”文学曰:“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 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 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业。今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虽以获功见封,犹食毒肉愉饱而罹其咎也。 苏秦合纵连横,统理六国,业非不大也;桀、纣与尧、舜并称,至今不亡,名非不长也。 然非者不足贵。故事不苟多,名不苟传也。”
(节选自桓宽《盐铁论》①)
材料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 ①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是一部政论文集,主要记载了以 贤 良 文学为一方和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等问题展开的辩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君子A进B必以道C退D不失义E高F而 勿 矜 G劳H而不 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河,这里指黄河,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中的“河”含义不同。
B.举,意为攻占,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含义相同。
C.合纵连横,六国联盟抗秦称合纵,秦与诸侯结交称连横,文中偏指合纵。
D.有司,指负有专责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中桑弘羊大夫认为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贤能的人踏踏实实做事而不只说空话,他认为商鞅是这种贤能的人。
B.材料一中贤良文学举苏秦和桀、纣、尧、舜的事例,意在说明尽管功劳大、名声久的先例很多,但名声流传是很困难的事。
C.材料二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逐一辩驳,先立后破,指出在名实相符的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指责没有依据。
D.两则材料均展现了变法引起的争议。材料一就商鞅变法的利弊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材料二是因立场导致的政见不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4.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批评,贤良文学是从哪些角度批评商鞅变法的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 题。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①
黄庭坚
黄州逐客来赐环②,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③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注] ①元祐二年(1087),苏轼任翰林学士时,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 熙 画平远山水》,诗人依 苏 轼 原 韵和作一诗。 ②环:同“还”。③玉堂:翰林院代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未从苏轼观画写起,荡开笔墨从子瞻贬黄州写起,时空转换大开大合。
B.苏轼观看郭熙的《秋山》图,意兴焕发,神驰魄动,仿佛置身于青林之间。
C.《秋山》图幅虽然短小,但笔致曲折,所画之景荒旷杳远,让人心生悲凉。
D.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柑橘渐黄,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
16.诗歌的第七、八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有何作用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 ”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 ”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
(2)《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与李贺《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诗中的“ ”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 ”存在方化关联。
(3)“鸥鸟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存世俗机心,不以世事为怀。古诗词中处处可见鸥鸟意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清晰地记得柿子树是父亲栽种的。起初她只是一根 ① 的低矮小树苗,近二十年过去,她已长得粗壮,身高都越过房顶了。花褪柔黄青柿小。小小的青柿子遇见阳光雨露就如同发酵的馒头,逐渐膨胀。 圆鼓鼓的样子又像小孩儿青涩的面庞,好像正要给人们讲一个好笑的故事,自己却 ② ,还要努力憋着。每到这个时候,村里就有人来家里和母亲闲话,她们说着说着,脚步总是不由自主地从前屋挪到院子里,仰着头观望枝头的柿子,指指点点对她们 ③ 。 憋着劲的柿子,终于不胜众人评说,娇羞的脸蛋微微泛起橙红色的光。 渐渐地,整个树就成了红彤彤的一片。 一入深秋,母亲就说,院子里的柿子已经全红了,有时间就回来。白了头发的母亲抬头看着橙红色的柿子,等我回去共赏那秋天缤纷的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段中描写柿子成熟的过程时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这两种修辞手法有何特点及表达效果 请简要说明。(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 题。
曾有一个时期,新上市的慢锅成为主妇的新宠。把要煮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丢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煮它一个天翻地覆,完完全全不用守候看火,非常省事。对职场女性来说,慢锅当然是时代的恩赐: ① 上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菜是菜,“泾渭分明”,② 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早已“你侬我侬”地融进汤里了。
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形,然而让人( )的是,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我常用老母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钻! ③
女儿负笈英伦之后,对鱼翅瓜汤( )。有一回,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她竟然拨来长途电话,苦苦( )我给她寄一钵好汤,我回应着:“好,好,明天就用快邮寄出。 ④ ”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 )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
20.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① B.②
C.③ D.④
2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叹为观止 如痴如醉 央求 浸润
B.叹为观止 魂牵梦萦 哀求 浸透
C.啧啧称奇 魂牵梦萦 央求 浸润
D.啧啧称奇 如痴如醉 哀求 浸透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1840~2020”“1921~2021”“2020~2035~2050”这一组数字让我们百感交集,心潮澎湃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有无数有志青年勇立时代潮头。
不忘初心,接力使命。征途漫漫,唯有奋斗。2021 年,我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你对未来有着怎样的憧憬与畅想 又有怎样的准备和行动
学校举办“新时代,新青年”主题演讲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 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张冠李戴。 由材料二第 1段可知,技术主义者重视机器的“形式逻辑”,而人类可以“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 因此,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应属于非形式逻辑的范畴。
2. C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最终超越人类”错误,根据原文“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知,机器无法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因而也无法超越人类。
3. C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做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的局限性。C项所举例子说的正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故可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4.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根据材料二第 1段中“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可知,材料二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做比较。 根据“好作家之所以 区 别于一般‘文匠’……守护人间的情与义”“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知,材料二将好作家与一般“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根据材料二第 2 段中“在生活中……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可知,作者列举了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论证了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此外,材料二第2段最后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将人类的心领神会这一抽象事物形象化。
答案: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一般“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5.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分析两则材料的观点态度,需筛选整合材料中的信息。“同意”的看法:根据材料一“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这是更可怕的威胁”等内容可知,材料一着重展示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态度是悲观的;根据材料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可知,材料二着重阐述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的观点,所以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态度不同。“不同意”的看法:根据材料一“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这是更可怕的威胁”可知,材料一主要注重的是科技领域;根据材料二“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可知,材料二注重的是文学领域;材料一和材料二关注的领域不同,故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态度并非截然相反。
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每点3分)
[示例二]不同意。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每点 3分)
6. B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 “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错。根据文本一第3段“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非李白写不出的”可知,林庚提起李白这首诗,是为了表明他对这首诗与别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盛唐气象”无关。根据文本一第 4段“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40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可知,《新秋之歌》表达了林庚对青年的爱与期望,包含着昂扬的激情,言其“表现了‘盛唐气象’”欠妥。
7. D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近体诗”错误,近体诗是古代诗歌体裁,林庚的这两句诗是现代诗歌。B项,“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错误。从文本一第3段“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来看,选这首诗的原因是这首诗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与治学严谨无关。C项,“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错误。从文本一第3段“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来看,林庚的这一见解并不是一直遭到反对,而是最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8.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根据文本二“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分析可知,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由“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分析可知,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答案:①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2 分)②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2分)
9.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要求给文章写小评论,并且限定了评论的主题“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这个主题是从三个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故可以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方面来进行评论。既然是刻画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故可以从突出人物独特之处来评论文章。“诗歌魅力”是人物的文学创作,“学术魅力”指的是人物的治学能力,“人格魅力”指人物的为人处世,“交融”指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故可以从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关联角度进行评论。
答案:①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②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③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每点 2 分)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做官时必须依靠道德,辞官后也不失掉礼义,才能很高但不骄傲,有功劳也不自夸。“进必以道”“退不失义”,句式对称,句意相关,C 处断开;“高而勿矜”“劳而不伐”,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EG 处断开。故在 CEG 三处断句。
答案:CEG
11.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含义相同”错误,文中“举而有利,动而有功”中的“举”是“动”的意思。 句意:所以一举就能收到利益,一动就能得到成功。/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故选 B。
12.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意在说明尽管功劳大、名声久的先例很多,但名声流传是很困难的事”错误,原文为“苏秦合纵连横,统理六国,业非不大也;桀、纣与尧、舜并称,至今不亡,名非不长也。 然非者不足贵。故事不苟多,名不苟传也”,意思是举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做坏事的人得不到尊重,事情不能随便赞美,好名声也不是随便流传的。故选 B。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相”,作宰相;“饬”,整顿;“无所容”,没有地方被容纳。 (2)“不为”,不是;“辟”,驳斥;“难壬人”,排斥巧辩的小人。
答案:(1)昔日商鞅作秦国宰相的时候,对内制定了法令制度,严明了刑罚,整顿了政令和教化,奸伪没有地方被容纳。
(2)替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驳斥错误言论,排斥巧辩的小人,不算是拒绝别人的意见。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可概括出,刑罚本已严酷,又滥增刑罚和罪名。结合“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可概括出,赋税繁重,禁止开发资源。结合“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可概括出,重利、轻义、尚武。
答案:①刑罚本已严酷,又滥增刑罚和罪名。②赋税繁重,禁止开发资源。③重利、轻义、尚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桑弘羊大夫说:“昔日商鞅作秦国宰相的时候,对内制定了法令制度,严明了刑罚,整顿了政令和教化,奸伪没有地方被容纳。 对外采取了许多增加国家收入的措施,向开发山川湖泽的事业征税,因而国富民强,农具和兵器完备,物资储备充足有余。 因此去征服敌人,攻打敌国,夺取土地,开疆拓土,不必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军队的给养就很充足。 由于财物用不完而百姓不知道(困难),把国土扩大到黄河以西,百姓也不觉得劳苦。说起来不难,做起来才难。所以,有才能的人是踏踏实实地建立功勋,而不是只说空话。昔日商君(商鞅)懂得开疆拓土的策略,凭借当时秦孝公给他的权力,为秦国增长财利,成就伟业,因此才能一打仗就胜利,一进攻就占领,并吞邻国,消灭远国,战胜燕、赵,打败齐、楚,使各国诸侯不得不恭恭敬敬地归顺西面的秦国。后来蒙恬以摧枯拉朽之势征讨匈奴,开拓了千里土地,把匈奴赶到黄河以北。为什么能这样呢 就是因为继承了商鞅遗留下来的谋略,平时加以整顿,有所准备的结果。 所以一举就能收到利益,一动就能得到成功。”贤良文学说:“善于凿井的人建成圆形的井壁而不会动摇,善于打地基的人建成高楼而不会倒塌。伊尹用尧舜的治国之道作为商朝治国的基础,因此子孙继承王位,经过一百代没有断绝。 商鞅用严酷的法律.作为秦国统治的基础,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刑罚已经很严峻了,商鞅又制定了连坐法,定了“诽谤”罪,增加了肉刑,弄得老百姓胆战心惊,手脚不知所措。征收的赋税已经.很繁重了,还要禁止人民开发山林湖泊的资源,把巨额利润收归国有,使得人民没有地方发表自己的意见。 重视财利而轻视礼义,提倡武力而奖励军功,这并不是不能扩充领土,增加地盘,但这就好像人得了水肿病一样,喝水越多病就越重。君子做官时必须依靠道德,辞官后也不失掉礼义,才能很高但不骄傲,有功劳也不自夸,地位尊贵而举止谦逊,功劳大但通情达理,所以世人就不会憎恶他的才能,不会嫉妒他的功业。 现在商鞅抛弃仁义而玩弄权术,废除仁德而依靠暴力,提倡严刑峻法,以暴虐为习惯,用欺骗老朋友的手段立功,以对宫室贵族施加刑罚建立威势,虽然他以此建立功劳,获得封地,但这就像吃了有毒的肉一样,吃得越饱就越是遭殃。 苏秦合纵,统理六国,功业不能说不大。桀、纣和尧、舜的名声同时流传到现在,不算不长远。 然而干坏事的人永远不会被尊重。所以,事情不能随便赞美,好名声也不是随便流传的。”
材料二: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得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排斥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15. C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让人心生悲凉”错误。此画虽为短幅,但是笔致曲折,能于尺寸之间开拓出一派秋晚旷远景色,画面并无悲凉之感。
1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七、八两句为实写,从苏轼原作可知此画是一幅平远秋山图。从“外”字、“余”字可以看出这是远景,正合从近山望远山之意。近景处将霁未霁,所以雨点明晰可辨,而景深处渐远渐淡,叠峰江村正在烟岚之外若隐若现。 山峦的另一端上方,又有一行秋雁南向高飞。雨烟与叠的隐显变化,雁行与层峦的远近映衬,构成了“有明有晦”的色调、“冲融而缥缥渺渺”的意境。 虽然画面上并未致力于秋山形状的刻画,然而其荒远之致却从字里行间很好地表现了出来。遭际相同、气味相投的两位大诗人,在郭熙那种荒旷杳远的画意中又一次发生了共鸣。这是苏轼观画兴致勃发的原因。九、十句,诗人由观画而顿生思乡的情意,顿时联想到洞庭湖边经霜的黄柑,叹恨自身宦游京师,不能像鸿雁那样,随着阳气飞到江南,所以,这也为下文思归之情做了铺垫。
答案:描绘了一幅淡远、缥缈的秋山图。(2分)
作用:①交代苏轼观画兴致勃发的原因;(2分)
②为下文思归之情做辅垫。(2 分)
17.(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2)江娥啼竹素女愁 芙蓉泣露香兰笑
(3)(示例一)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示例二)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18.解析:第①空,根据前文的“起初”与后文的“近二十年过去”可知,此处描写柿子树的生长情况,由后文“她已长得粗壮,身高都越过房顶了”可知,“起初”的柿子树是低矮弱小的,故可填“弱不禁风”之类的成语。
第②空,根据前文的“好笑的故事”和后文的“努力憋着”可知,此处应表达忍不住发笑的意思,故可填“忍俊不禁”之类的成语。
第③空,根据前文的“指指点点”和后文的“众人评说”可知,这里说的应是一边观望着柿子,一边对其进行评说,故可填“评头论足”之类的成语。
参考答案:①弱不禁风 ②忍俊不禁
③评头论足(每空1分,全部正确给满分)
19.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先找出文段中描写柿子成熟过程时运用了比喻、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对其进行分析。 “小小的青柿子遇见阳光雨露就如同发酵的馒头”将青柿子比作“发酵的馒头”,突出了柿子在阳光雨露的照耀和滋润下迅速生长的特点,生动亲切、浅显易懂。“圆鼓鼓的样子又像小孩儿青涩的面庞……还要努力憋着”将青柿子比作“小孩儿青涩的面庞”,描写生动形象,神态毕现。“憋着劲的柿子,终于不胜众人评说,娇羞的脸蛋微微泛起橙红色的光”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柿子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它们慢慢泛红的过程,富有童趣。
参考答案:①以日常事物为喻体,如“发酵的馒头”,生动亲切,易引发读者共鸣。②将柿子当作孩子、称作“她们”,赋予其人的情态,富有童趣,又与“娇羞”契合。(每点 3分)
20. 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上班之前”与“下班回来”内容上形成对比,是两个分句,所以逗号应改为分号。
21. 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啧啧称奇”指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从语境“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看,该处强调鱼翅瓜的奇妙,宜用“啧啧称奇”,据此排除 A、B两项。再看第二空,“如痴如醉”形容处于神志不清的迷糊状态。“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从语境看,该处强调女儿对鱼翅瓜汤的思念,宜用“魂牵梦萦”,据此排除 D 项。 故选C。
22.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然后从语意重心、表达效果、语意连贯、语境等方面分析原句为何更好。首先在语意重心方面,改句重心在“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上,强调“汤的浓香”像一根细长、柔韧的线;原句重心在“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上,强调“汤的浓香”的作用,显然原句更符合原文的表意逻辑,“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在表达效果方面,原句用“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叠词形容“线”,突出了“线”的形象特征,且与本体“汤的浓香”具备相似性,形象生动,富于艺术魅力;改句“细长、柔韧的线”显得平淡,不如原句表达形象生动。在语意连贯方面,原句陈述主体“汤的浓香”与上文“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一致,语意贯通,衔接紧密;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此外,从语境方面看,作为文段的结尾,原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使文章主旨得到升华;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
答案:①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如同”上,强调“汤的浓香”像什么;原句重心在“牵动”上,强调“汤的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辑。②表达效果不同:改句用“细长”“柔韧”形容线,不如原句词语叠用更能突出该处比喻中汤的浓香的特点,不如原句表达形象生动。③语意连贯不同: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原句陈述主体“汤的浓香”与上文一致,语意贯通。④适用语境不同:改句 用 于 结 尾 ,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用于收束文段。(每 点 2 分 ,答对两点即可)
23 .[测训诊断]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主题可概括为“百年来中国青年的奉献 与 力 量 从 1840年鸦片战争到2020年已经180年 ;从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21年巳经整整百年「2020 2035 2050” 是决定中国未来的三大节点,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 2020年 到 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年 到 2050年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从鸦片战争到现在,“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有无数有志青年勇立时代潮头”,我国的青年交出了一份让祖国、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如今,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青年将迈出他们更加坚定的青春步伐。这则材料可以引发我们思考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我”或者“我们”与新时代的关系。写 作时,结合材料中不同时期青年的行为,有侧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参考立意:①担当和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②新时代,新青年,新责任;③发扬先辈精神 ,勇立世界潮头。
素材一 1911年 4 月 2 4 日,在 香 港 一 栋 不起眼的房子里,一 名 24岁的青年夜不能寐。
3 日后,他将和同志们一起,发动意惊中外、反 抗 清朝暴政的广州起义。抱抵辆牲的决心,翘望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神州大地,他无比思念家中美前文静的爱妻,在案头写下致爱斐的绝电书:“意映卿卿如唔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巳成为阴间一鬼……”如果生在政治清明的太平时代,他会是一个温情丈夫。然而在“遍 地 腥 云,满街狼犬”的封建王朝末期,他 却 成 了 为 天 下人蹈死不顾的“铁血丈夫”。他,便是“黄 花 岗 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与妻书》用故深情的文字,谙就一阕痛彻心扉的千古绝唱,向世界告白,向最挚爱的人告别。这凄美悲壮的音符,更饱含书者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穿越岁月风雨,涓涓流淌至今... 百年沧桑奋斗路,而今迈进新时代。《与妻书》中所倡的“为天下人谋永福”,今天正成为现实。
[素材二] 106年前,一本名叫《青年杂志》的书刊在上海创办,成为中国革命的明灯。发刊词《敬告青年》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硼,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春有为、奋发昂扬的气息,跃然纸上、扑面而来。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大声疾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当时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后来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这样谈到《新青年》:“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新声社”怪代英等人在给《新青年》的信中写道:“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新青年》杂志的文章及后来的“五四运动”,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新青年》崇尚的自由、进步、民主、科学等历史命题,让无数爱国青年迸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巨大能量,开始了救国复兴之路的艰辛探索。98年前,嘉兴南湖游船上的青年们,于黑夜点燃一盏明灯,在迷雾中照亮前进方向!青春不老、精神永存,百余年来,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人日夜兼程,用奋斗凝聚起一个活力四射的青春中国。恩格斯说,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一百多年前,民穷国弱,山河破碎。无数优秀青年饱怀爱国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而强大的中国,贡献者春与汗水,乃至抛头颅、洒热血。一百多年后,民富国强,山河无恙。万千青年仍接续前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奋勇向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