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CAACD 6-10:CACBC 11-15:ABAAD
16.(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17.(1)特点:地方实力派(统治阶级自上而下)主导,具有渐进性。
背景:外国列强侵略;革命浪潮冲击;西方文化的影响;国内新学堂已有一定规模;近代经济的发展。
(2)意义:有利于选拔近代化人才,普及新式教育,宣传自由平等观念。
18.(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19.特点:1949年到20也:纪50年代,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苏东剧变后新独立的国家。
原因: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国采用“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出现大量新独立的国家,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泸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英国《大宪章》规定:“不征得王国一致的同意不得征收兵役免除税或捐助”。后人将其解释成“不经过人民的同意不得征收一切税”。后来,这个原则又被引申成“代表机关(即会议)决定赋税”的原则。这种变化表明《大宪章》
A.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B.对英国的历史进程影响不大
C.其本质内涵后世得以弘扬 D.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
2、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体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定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
A.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转变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 D.“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结束
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有为意识到民众的重要作用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需要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4、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各科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凡博识高才、强学恃问、无失俊选者为秀才;通三经以上者为明经;明娴时务,精熟一经者为进士”。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
A.避免了家世出身对人才选拔的影响 B.分科细致、选官制度凸显等级森严
C.诸科并行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D.开启了分科取士的官员选拔方式
5、下列关于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政府工作效率最高 B.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C.杜绝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D.保持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
6、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 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 D.拥有极大的权威性
7、两汉皇权大多认可“亲亲相隐”,反对惩罚亲属间的相互包庇,如西汉宣帝曾下《子匿父母等罪勿坐诏》,东汉章帝一度设立《轻侮法》,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据此可知,汉代
A.法律彰显儒家伦理 B.司法缺乏公平正义 C.法律维护专制皇权 D.司法恶化社会治安
8、14世纪30—40年代,佛罗伦萨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对宗教裁判、对教会监督文化的作用实行限制。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政府与教会双方决裂 B.新兴资产阶级出现
C.新文化发展受到重视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9、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而战国时期的法家也主张“法治”。下列关于两个时期“法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立法理念都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内容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C.立法程序都体现民主的特点 D.司法实践都有有效的监督机制
10、有学者认为: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目的是说服乾隆皇帝,同意公使驻京,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以“敕书”拒绝了英国的一切请求。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该学者表达的主旨是
A.马戛尔尼使团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战争 B.中国早在1793年就已经进入近代
C.清朝丧失了近代西方国家与之交往的机会 D.英国对华的侵略意图并没有实现
11、如表为一国际组织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二、四次国际会议情况。该国际组织的发展
会议时间 与会国数量 会议通过的文件
1961年9月 25个 《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
1964年10月 42个 《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
1973年9月 75个 《经济合作行动纲领》
A.使联合国内力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B.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C.从经济合作为主转向经济政治合作 D.推动美苏关系不断走向缓和
12、2011年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1950年
13、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被写入中印、中缅双方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 这一变化
A.顺应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需要 B.推动新型区域国际组织建立
C.完全继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促进陸邻友好外交政策形成
14、1968年,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首次提出创立一种新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后来演变为特别提款权。特别提款权并非一种真实的货币,而是只用于成员国官方结算的一种单位。这表明
A.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受到了挑战 B.美元的世界主导地位丧失
C.欧洲联合增强了抗衡美国的实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
15、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在边区境内只准使用边区银行币,边币图案多为边区名胜,如中共中央办公楼、边区参议会会场、边区银行大楼等。自此,边币逐渐成为独立于法币之外的货币体系。边区政府这一做法
A.打破了日军的残酷“扫荡” B.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C.扭转了根据地面临的困境 D.有利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举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 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中国与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阶段 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
1949年一20世纪50年代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丹麦、芬兰、列支敦士登、瑞典、瑞士、挪威
20世纪70年代 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冰岛、圣马力诺、联邦德国、希腊、卢森堡、马耳他、荷兰、英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
20世纪90年代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北马其顿、安道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摩纳哥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特点,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