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期末综合练习(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moLCO和1molH2并吸收131.3kJ热量,则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2.某实验小组通过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与水的反应。已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②中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了水中的溶解度
B.实验②⑤均可证明实验①中有复分解反应发生
C.实验④证明了同温下
D.若⑤酸性溶液足量,则④⑤产生的总量与②产生的量相等
3.二氧化氯是国际上公认的绿色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有强氧化性。下面是用饱和NaCl溶液来制备一种重要的含氯消毒剂的工艺流程图:
已知:纯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槽中总的离子方程式:
B.发生器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氧化
C.吸收塔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D.过滤后的滤液中大量存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活化能的大小对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产生影响
B.lmolSO2、0.5molO2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98.3kJ,则2SO2(g)+O2(g)2SO3(g)△H=-196.6kJ/mol
C.HCl(aq)和NaOH(aq)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则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H=-114.6kJ/mol
D.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2CO(g)+O2(g)△H=+566.0kJ/mol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新键的形成
B.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说明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D.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6.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通入2molCO和1molO2。进行反应:2CO(g)+O2(g)2CO2(g) ΔH。在相同的时间段(5min)下,测得CO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v(O2)=0.07mol·L-1·min-1
B.该反应ΔH<0
C.a点和d点CO转化率相等,d点v正(CO)等于a点v正(CO)
D.50℃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160
7.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草酸:
B.与溶液反应,当时,
C.惰性电极电解溶液:
D.向溶液中滴入溶液至中性:
8.下列各种情况下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为
A.pH=7的溶液中:Fe3+、Cl-、Na+、NO
B.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mol/L的溶液中:Na+、CO、Cl-、K+
C.pH=1的溶液中:NH、Cl-、Mg2+、SO
D.无色溶液中:Al3+、HCO、I-、Ca2+
9.研究表明以为催化剂,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可实现常温电催化合成氨,其反应历程与相对能量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具有活性的分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种电解质溶液环境下的焓变相同
B.在溶液中对的活化效果好
C.的氢化是键断裂与N-H键形成的过程
D.在溶液环境中决定合成氨反应速率的步骤为
10.在三个相同容器中各充入1molN2和3molH2,在不同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氨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2>p1
B.图Ⅱ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1>p2
C.图Ⅲ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1>T2
D.图Ⅱ可能是同温同压下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催化剂性能1>2
二、填空题
11.人们应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以下各种电池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请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填空:
(1)铁、铜、铝是生活中使用广泛的金属,溶液常用于腐蚀印刷电路铜板,若将此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负极所用电极材料为 ,正极反应式为 。
(2)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中,一组插入烧碱溶液中,分别形成了原电池,在这两个原电池中,负极分别为 。
A.铝片、铜片 B.铜片、铝片
C.铝片、铝片 D.铜片、铜片
写出插入烧碱溶液中形成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 。
(3)某原电池装置如下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当电路中转移amol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 mol离子。交换膜右侧溶液中c(HCl) (填“>”“<”或“=”)1mol·L-1(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4)一种以肼(N2H4)为液体燃料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用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KOH溶液作电解质溶液。负极反应式为 ,正极反应式为 。
12.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
t/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
A.容器中物质的量不变
B.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
C.消耗nmolCO2的同时,生成了2nmolH2
D.c(CO2)=c(H2O)
13.如图表示1molNO2(g)和1molCO(g)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已知E1=134kJ mol-1、E2=368kJ mol-1。
(1)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H的变化是 。
(2)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3)当上述反应中放出46.8kJ的热量时,生成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体积 。
(4)已知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可能发生的反应如下:
①CO2(g)+3H2(g)=CH3OH(g)+H2O(g) △H1
②CO2(g)+H2(g)=CO(g)+H2O(g) △H2
③CH3OH(g)=CO(g)+2H2(g) △H3
已知反应②中相关化学键键能(断裂或形成1mol化学键吸收或放出的能量)数据如表所示:
化学键 H-H C=O C≡O H-O
E/kJ mol-1 436 803 1076 465
由此计算△H2= kJ mol-1。已知△H3=+99kJ mol-1,则△H1= kJ mol-1。
14.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①: 。
②: 。
(2)常温下,有下列2种溶液:盐酸、醋酸
①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镁条,开始时反应速率分别为、,其大小关系为 。
②等体积、等pH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与足量的等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分别为a、b,其大小关系为 。
(3)处理含CO、烟道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是将其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单质S。已知:与适量的反应生成和时,放出135 kJ的热量,则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4)已知在常温下溶液电离程度是百分之一,求其电离平衡常数为 。
15.在某容积为的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如图为某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在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下列哪些物理量不再变化时可以表明该反应已经到达平衡状态 填字母。
混合气体的压强
混合气体的密度
混合气体的总体积
与的比值
若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16.高纯活性氧化锌可用于光催化、光电极、彩色显影等领域。以工业级氧化锌(含Fe2+、Mn2+、Cu2+、Ni2+、Cd2+等)为原料,用硫酸浸出法生产高纯活性氧化锌的工艺流程如下:
加入KMnO4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c(Fe3+)=0.56mg·L-1,若溶液pH=3,则此时Fe3+ (填“能”或“不能”)生成沉淀。[已知:Ksp[Fe(OH)3]=4.0×10-38]
17.溶解平衡也存在溶解平衡常数,称为 或 ,通常用 表示。 PbI2溶液中溶解平衡式: 溶度积常数表达式:
18.工业中采用适当的催化剂利用反应CO(g)+2H2(g)CH3OH(g)来制取甲醇。温度为T℃时,在体积为2.0L的封闭容器内充入0.6molCO和0.4molH2,达到平衡时含有0.15molCH3OH(g),则该反应平衡常数K= (保留两位小数),此时向容器中再通入0.7molCO气体,则此平衡将 (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动。
19.利用CO和水蒸气可生产,反应方程式为:。将和分别通入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记录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起始量物质的量/mol 达平衡
CO 的物质的量/mol CO转化率 时间/min
650 3 2 1.5 x 10
900 2 2 y 40% 5
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x= ;y= 。
(2)650℃时,从开始反应到平衡,反应速率 。
(3)900℃时,用各物质的平衡浓度表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
(4)由以上信息可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 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原因是 。
20.化学反应过程伴随有热量的变化。
(1)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有 。
①金属与酸反应
②C与H2O(g)反应制取水煤气
③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
④碳酸氢钠与柠檬酸反应
⑤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2)一定条件下,由稳定单质反应生成1mol化合物的反应热叫该化合物的生成热(△H)。图为VIA族元素氢化物a、b、c、d的生成热数据示意图。
①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与氢化物的生成热△H的关系为 。
②硫化氢气体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利用CH4可制备乙烯及合成气(CO、H2)。有关化学键键能(E)的数据如表:
化学键 H-H C=C C-C C-H
E(kJ mol-1) 436 a 348 413
已知:甲烷的结构为,乙烯的结构为。
①已知2CH4(g)=C2H4(g)+2H2(g) △H=+167 kJ/mol,则a= 。
②已知5C2H4(g)+12MnO(aq)+36H+(aq)=12Mn2+(aq)+10CO2(g)+28H2O(l) △H=—m kJ/mol,当放出的热量为nkJ时,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4)一定条件下,不同量的CO2与不同量的NaOH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如表所示:
CO2的量 NaOH的量 放出的热量
22.0g 750mL1.0mol L-1 xkJ
1.0mol 2.0L1.0mol L-1 ykJ
已知:Na2CO3+CO2+H2O=2NaHCO3,写出该条件下,CO2(g)与NaOH(aq)反应生成NaHCO3(aq)的热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
21.生活中常用一定浓度的过氧乙酸溶液作消毒液。某化学小组对过氧乙酸的制备和性质进行如下探究(夹持、加热及搅拌装置均未画出)。
Ⅰ.在磁力搅拌作用下,向仪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冰醋酸和浓硫酸,打开开关,缓缓滴入适量30%的溶液,控制温度在20~30℃。已知:过氧乙酸的氧化性强于高锰酸钾的。
(1)仪器的名称为 。
(2)仪器与分液漏斗相比,其优点是 。
(3)温度不能超过30℃的原因是 。
Ⅱ.过氧乙酸样品中常含有残留的。样品中过氧乙酸的浓度为时,发生如下反应:①;
②;
③。
i.取待测液并用硫酸酸化,再用的标准溶液滴定待测液至溶液呈粉红色,消耗标准溶液。
ii.另取待测液,加入过量的溶液和几滴淀粉,并用硫酸酸化,再用的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
(4)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ii中用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时,达到滴定终点的标志是 ,过氧乙酸的浓度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5)当其他操作均正确时,下列实验操作可能使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填标号)。
A.配制标准溶液时,容量瓶中还有少量的水
B.盛装标准溶液的滴定管没有用标准液润洗
C.用标准溶液滴定完成后,俯视滴定管读数
D.用标准溶液滴定的过程中振荡锥形瓶的时间过长
22.碘被称为“智力元素”,科学合理地补充碘可防止碘缺乏病。碘酸钾(KIO3)是国家规定的食盐加碘剂,它的晶体为白色,可溶于水。碘酸钾在酸性介质中与过氧化氢或碘化物作用均生成单质碘。以碘为原料,通过电解制备碘酸钾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碘是 (填颜色)固体物质,实验室常用 方法来分离提纯含有少量杂质的固体碘。
(2)电解前,先将一定量的精制碘溶于过量氢氧化钾溶液,溶解时发生反应:3I2+6KOH=5KI+KIO3+3H2O,将该溶液加入阳极区。另将氢氧化钾溶液加入阴极区,电解槽用水冷却。电解时,阳极上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 ;阴极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电解过程中,为确定电解是否完成,需检验电解液中是否有I-。请设计一个检验电解液中是否有I-的实验方案,并按要求填写下表。
要求:所需药品只能从下列试剂中选择,实验仪器及相关用品自选。
试剂:淀粉溶液、碘化钾淀粉试纸、过氧化氢溶液、稀硫酸。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及结论
(4)电解完毕,从电解液中得到碘酸钾晶体的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②的操作名称是 ,步骤⑤的操作名称是 。步骤④洗涤晶体的目的是 。
23.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下0.1mol L-1NaA溶液的pH=8。则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 (填“>”、“<”或“=”)10-7mol L-1。HA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
(2)已知氢氟酸、次氯酸、碳酸在室温下的电离常数分别为:
HF Ka=6.8×10-4mol L-1
HClO Ka=2.9×10-8mol L-1
H2CO3 Ka1=4.4×10-7mol L-1 Ka2=6.7×10-11mol L-1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比较同浓度的NaF、NaClO溶液的pH值大小:NaF NaClO。
②少量的CO2通入NaClO溶液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用标准NaOH溶液对测定白醋中醋酸的浓度,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pH大致为9。
①该实验应选用 作指示剂:判断酸碱中和滴定反应到达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 。
②一共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所取白醋体积均为VmL,每次消耗cmol L-1NaOH标准液如表: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消耗NaOH溶液体积/mL 26.02 25.05 24.95
从表可以看出,第一次实验中记录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明显多于后两次,其原因可能是 。
A.实验结束时,俯视刻度线读取滴定终点时NaOH溶液的体积
B.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结束尖嘴部分充满溶液
C.盛装白醋溶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过,未用白醋溶液润洗
D.锥形瓶预先用食用白醋润洗过
E.滴加NaOH溶液时,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立刻停止滴定
③根据实验结果计算,该醋酸溶液的浓度为 mol L-1。
参考答案:
1.A
2.B
3.A
4.D
5.B
6.C
7.B
8.C
9.D
10.D
11.(1) Cu Fe3++e-=Fe2+
(2) B
(3) 2a >
(4) O2+2H2O+4e-=4OH-
12. 吸热 830℃ B
13.(1) 减小 不变
(2)NO2(g)+CO(g)=CO2(g)+NO(g) △H=-234kJ mol-1
(3)4.48L
(4) +36 -63
14.(1)
(2) > a(3)+=+2270 kJ/mol;
(4)
15. 降温
16.不能
17. 溶度积常数 溶度积 Ksp PbI2(s) Pb2+(aq) +2I-(aq) Ksp=c平(Pb2+) c平2(I-)
18. 133.33 正向
19.(1) 50% 0.8
(2)0.075
(3)
(4) 放热 650℃和900℃的平衡常数分别为3和,升高温度K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放热
20.(1)②③④
(2) 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强,其ΔH越小 H2S(g)=S(s)+H2(g) ΔH=+20kJ/mol
(3) 613
(4)NaOH(aq)+CO2(g)=NaHCO3(aq) ΔH=—(4x-y) kJ/mol
21.(1)三颈烧瓶
(2)平衡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滴下
(3)防止分解和冰醋酸挥发
(4) 当加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内不恢复原色
(5)BD
22. 紫黑色 升华 有气泡产生 取少量阳极区电解液于试管中,加稀硫酸酸化后,加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是否变蓝 如果变蓝,说明无I-(或如果变蓝,说明有I-) 冷却结晶 干燥 洗去吸附在碘酸钾晶体上的氢氧化钾等杂质
23.(1) >
(2) <
(3) 酚酞溶液 当滴入最后半滴NaOH标准液,锥形瓶中溶液从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B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