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鱼我所欲也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0 11:1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 《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3.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用法。 地 震洪 水冰 雪海 啸 当地震、洪水、冰雪、海啸等灾难突如其来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抉择?当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意外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面对?就象“汶川”地震发生时,你是做“范跑跑”还是做那些不畏生死、舍己救人的英雄?也许有一天,这个问题会摆在你的面前。生与死,利和义是自古以来人们议论的人生课题。那么,前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同学们看名人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 裴多菲)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一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鱼我所欲也
︽孟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孟子。《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与民同乐;事半功倍;
仁者无敌;
五十步笑百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缘木求鱼; 出尔反尔;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后人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亚圣”之称。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主张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论语》一样,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现存七篇,261章。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给人的感觉,就是智者的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作者简介请注意:课文范读1 、 听准字音 2 、分清句读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文朗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朗读停顿与节奏: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正音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一箪 食,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wùdānSícùxiànggēng3、通假字
(1)“辟”通“ ”,
(2)“辩”通“ ”,

(3)“得”通“ ”,
(4)“与”通“ ”,

(5)“乡”通“ ”,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欤 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4、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5、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下面我们疏通课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想要的同时得到 舍弃 表并列正义重要 比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厌恶的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假使假如 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什么手段不可用啊 那么凡是可用来避祸的手段(有的人)用这种办法能够生存却不使用这是因为(他们)所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不仅仅 丢失 一箪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小竹筐饭,一小碗汤 吆喝 给 (饥饿的)过路人不接受用脚踢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之谓失其本心。
(有的人)对优厚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只是)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 过去宁愿失去生命也不肯接受,现在(只是)为了住宅
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 这 停止叫做失掉了他们的本性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的 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思 考: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2、怎样理解“舍生取义”的“义”?请同学们选择:①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②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③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④ 孟子:舍生取义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善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D)(A)(C)(B)学有所获讨 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你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心灵广场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