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单元检测-浙教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科学
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 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排斥力
C. 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小科同学用托盘天平测一圆柱体铁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他用了50g、20g、5g砝码各一个,游码位置如图所示。测量完毕后才发现错误地将物体放在了右盘,而将砝码放在了左盘,则该圆柱体铁块的质量为( )
A.73.0g B.77.0g C.77.2g D.72.5g
3.下列测量会引起结果偏大的是 ( )
A. 称量时,发现右盘上砝码已部分磨损 B. 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 测量木板长度时皮尺拉得过紧 D. 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时,离开被测液体读数
4.如图1所示,桌面上放有三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甲、乙、丙,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2所示,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 )
A. 乙,丙,甲 B. 甲,丙,乙 C. 甲,乙,丙 D. 丙,乙,甲
5.一瓶啤酒放在冰箱冷冻室内,里面的啤酒结冰后把瓶子胀破了,这是因为( )
A.啤酒冻结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
B.啤酒冻结后质量和体积都变大
C.啤酒冻结后质量和体积均不变
D.啤酒冻结后质量和体积都变小
6.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是( )
A.能装1kg纯净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的酒精
B.能装下0.8kg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2kg纯净水
C.同体积的水和酒精质量之比是5∶4
D.同质量的水和酒精体积之比是2∶5
7.下列物体中质量是50kg的可能是 ( )
A.一名小学生 B.一台电脑 C.一个苹果 D.一个乒乓球
8.把一个实心铁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水的质量是5g,若把铁块放入盛满酒精的容器中,则溢出酒精的质量是(0.8×103kg/m3) ( )
A.5g B.4.5g C.4g D.3.6g
9.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铁球、铜球和铅球各一个,已知ρ铁=7.8 ×103千克/米3 , ρ铜=8.9 ×103千克/米3、ρ铅=11.3 ×103千克/米3 , 那么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可能铁球是实心的,铜球和铅球是空心的
B. 可能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铅球是空心的
C. 可能铅球是实心的,铜球和铁球是空心的
D. 三个球一定都是空心的
10.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B.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C. 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地熔化
D. 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
11.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一物体的质量,测量完毕后才发现错误地将物体放在了右盘,而将砝码放在了左盘。因无法重测,只能根据测量数据来定值。他记得当时用了50g、20g和10g三个砝码,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 )
A. 81.4g B. 78.6g C. 78.2g D. 81.8g
12. 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分析正确的是( )
A. 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B. 炎热的夏天,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升华吸热
C. 烧水时,壶嘴处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 窗花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13. 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A. 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 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窑里放几桶水
C. 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 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1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 )
A. 湿衣服晾干 B. 把白糖加水后化成糖水
C. 树叶上的露珠 D. 春天到来,江河中的冰化成水
15.如图所示,一块冰悬挂在支架上,冰的一部分浸没在浓盐水中,此时天平平衡.在冰块熔化为水的过程中( )
A. 杯中的盐水密度逐渐减小,天平的平衡破坏,左侧下降
B. 杯中的盐水密度逐渐减小,天平的平衡破坏,右侧下降
C. 杯中的盐水密度逐渐减小,天平仍平衡不动
D. 杯中的盐水密度保持不变,天平仍平衡不动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6.小科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一块橡皮的质量,调节天平平衡时,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后,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移动,天平平衡后,在左盘放橡皮,右盘添加砝码,向右移动游码后,指针停在分度盘中央,所加砝码数值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橡皮的质量是 g。如果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则他测量的橡皮质量比真实值偏 。
17.瓯柑是温州的特产水果,柔软多汁、清甜可口。
(1)图甲是瓯柑的横切面,由图可知瓯柑树属于子植物,其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小明想测量瓯柑果汁的密度,分别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杯瓯柑汁,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已知烧杯的质量为30克,请计算果汁的密度(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
(3)下列操作过程中会造成瓯柑果汁密度测量值偏小的是________。
A.测量之前有一部分果汁残留在榨汁机容器中
B.将烧杯中果汁倒入量筒时烧杯中残留了果汁
C.将烧杯中果汁倒入量筒时发现其原先残留水
D.用量筒测量瓯柑果汁的体积时俯视读取数值
18.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冰熔化”的实验装置图,烧杯和试管中分别放有适量的碎冰,A、B两支温度计分别测试管和烧杯中物质的温度。实验过程中,A、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______(选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第3min时,试管内物质的状态是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19.将一根棉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把框架浸入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现用烧热的针刺破棉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就会把棉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___________。
20.如图所示,图中曲线a、b、c分别为不同物质甲、乙、丙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由图可知密度最小的物质是___________,在一架已经调好平衡的天平上称10g 物质丙时(颗粒状),发现指针右偏,则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
21.如图用酒精灯给烧瓶里的水加热,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立即停止沸腾,如果马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会观察到瓶内的水_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
22.厨房中的科学:
(1)煮玉米棒子用水,炸油条用油,这样可以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达到的温度,这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不同。
(2)炒锅通常是用铁制成的,这主要利用了铁的导热性,这属于______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24分)
23.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37.4 g;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如图甲所示,则m1=________g;然后把烧杯中的酸奶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V奶=________mL;则酸奶的密度ρ=________g/cm3。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雨的实验方案: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
请你简要写出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小刚班的同学准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
(1)在此实验中,液体吸收的热量多少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_来判断的。
(2)其中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组别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
1 水 200 25 40 13 min 30 s
煤油 200 25 40 6 min 30 s
2 水 200 25 40 12 min 10 s
煤油 200 25 40 5 min 45 s
①使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却发现,第1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酒精灯火焰较小 B.烧杯口没有加盖
C.酒精灯中酒精量太少 D.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②某同学利用实验数据大致描绘出水和煤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则图线________应代表煤油。
25.盛夏季节,沙漠地区的人们有时会将食物存放在“双层陶罐”中,通过降温来延长食物保鲜期。双层陶罐即将一个较小的陶罐放在一个大的陶罐中间,并在两个陶罐之间装入沙子,然后在沙里加水, 通过湿沙层水蒸发吸热使食物降温,其结构如图所示。
(1)瓜果蔬菜在陶罐中低温储存,保鲜效果较好。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多选)。
A.降低温度,瓜果蔬菜中水分的蒸发减少
B.降低温度,瓜果蔬菜的呼吸作用增强
C.低温环境对微生物繁殖起抑制作用
D.降低温度,瓜果蔬菜细胞内酶的活性不变
(2)如果内陶罐改用铁罐,从物质性质的角度分析,铁罐的不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为了探究影响双层陶罐降温效果的因素,研究人员用相同的双层陶罐,分别在不同的风速、空气相对湿度(RH)条件下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在控制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测得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双层陶罐的降温效果指数(降温效果指数越大,表明降温效果越好),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写出不同因素对降温效果的影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用水代替双层陶罐的湿沙层,实验结果是用湿沙层降温速度更快。请解释其原因。
四.解答题(27题7分,28题9分,共16分)
26.小明同学尝试用纸做的盒子烧开水:本来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而酒精灯的火焰温度大约是400—500℃,他用纸盒盛些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过了一会儿水被烧开了,而纸盒却完好无损。
(1)为什么火焰的温度超过了纸的着火点,纸却不会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幅图中,图______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多不是100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小科在淀粉厂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他跟随师傅一起去采购一批淀粉含量不低于20%的马铃薯。下表是小科收集到的一些反映马铃薯相关信息的数据。在收购点,小科测出一只马铃薯质量为0.22kg,体积为200cm3 , 准备据此鉴定马铃薯是否符合厂里的采购要求。
马铃薯品种 1 2 3 4 5
密度/(g·cm-3) 1.08 1.10 1.12 1.14 1.15
淀粉含量/% 14 18 22.5 26.5 29
收购价(元·千克-1) 0.40 0.42 0.45 0.50 0.60
答案
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C
2.A
3.A
4.A
5.A
6.C
7.A
8.C
9.A
10.C
11.B
12. C
13.B
14. D
15.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6.左;33.2;大
17.(1)图甲中的瓯柑的横切面可知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瓯柑属于被子植物
(2)[2]由乙图可知烧杯和果汁的总质量是74g,又烧杯的质量30g,所以果汁的质量为
m=74g-30g=44g
果汁的体积
V=40mL=40cm3
果汁的密度
==1.1g/
(3) .CD。
18. 虚 固液共存
19.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20.甲 往左盘继续添加物质丙直至天平平衡
21.重新沸腾 气压减小,水的沸点将降低
22.沸点 物理性质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24分)
23.(1)①81.4 40 1.1
②将酸奶倒入量筒时会有部分酸奶残留在烧杯中,使测量的体积偏小
(2)①用天平测出小玻璃瓶(含盖)的质量m0′;②在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③将瓶内的水全部倒出,擦干瓶内残留的水,再在瓶内装满酸奶,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酸奶的总质量m2′
ρ奶=ρ水
24.(1)加热时间 (2)①ABD ②Ⅰ
25.(1)AC
(2)铁罐致密不透气(或铁罐易生锈等合理均可)
(3)①双层陶罐的降温效果与风速有关,空气相对湿度一定时,风速越大,双层陶罐的降温效果越好
②双层陶罐的降温效果与相对湿度有关,风速一定时,空气相对湿度越小,双层陶罐的降温效果越好
(4)湿沙层中水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蒸发更快;沙子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
四.解答题(27题7分,28题9分,共16分)
26.(1)纸盒盛有水,温度不会超过100℃,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不会燃烧。(2)a
(3)气压不是l标准大气压(或温度计不准确、读数有误差、水中含有杂质等)
27.(1)
(2)解:ρ= =1.1g/cm3
∵查表得:ρ=1.1g/cm3时,淀粉含量为18%<20%
∴不合格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