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跳崖的事迹,并能借助小标题复述故事。
3.品读重点语句,在涵泳细节中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
4.了解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场面。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学交流,揭故事背景
1通过课前预习,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着重围绕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交流)
(设计意图:预习其实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预习任务: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合作交流等方法理解生字词;3.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4.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炮火连天的狼牙山,去品读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板书课题,生齐读。)
3题目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 (“壮”)你觉得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壮士” (有雄心壮志英勇无畏的人)文中的五壮士分别是谁 (出示人物雕塑图: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带着崇敬与缅怀之情再读课题。
4.作者是怎样通过文字来表现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的 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课文。
(设计意图:围绕题眼“壮”字展开教学,从教学伊始,教师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激发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在读中涵泳进行自主探索。)
二、通读全文,知故事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读通课文。
2.交流自学。
(1)认读词语,自主解疑。
晋察冀、棋盘陀、手榴弹、抡一圈、悬崖绝壁、日寇、雹子、屹立、喜悦、壮烈、沉着、崎岖
重点指导:“抡一圈”动作演示,记住生字;棋盘陀是狼牙山的顶峰,高达985米;“沉着”的“着”是多音字,辨析读音“穿着zhuó、跟着zhe、着急zháo。
范写提醒:“寇”,书空“元”字包住的部件,不能写成“支”。
(2)对比读词,体会感彩。
英勇奋战、全神贯注、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居高临下,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横七竖八、粉身碎骨、叽里呱啦、滚落深谷、坠落山涧。
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第1、第2组词语和五壮士有关,第3组与日寇有关。)
对比着读这三组词,有什么体会 (五壮士痛击日寇,英勇无畏、不屈不挠。)
(设计意图:理解不同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感彩,为学生接下来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出“壮”,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文本高潮部分。)
3.梳理脉络,提炼标题。
(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1941年秋)、地点(狼牙山)、人物(七连六班五战士)、起因(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经过(诱敌上山,奋勇杀敌)、结果(壮烈跳崖),并且尝试分段。
(2)借助书后练习,概括各部分内容: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3)根据标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简要概述敌事内容。
三、涵泳细节,感英雄气概
1.小组合作,明确要求。
(1)一人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圈画表现五位壮士英雄气概的语句。
(2)独立涵泳,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3)组内交流,再读关键语句。
2.汇报交流,阅读提升。
(1)重点指导品读第2自然段。
①师指名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②分享感悟,品读体会。
预设:虽然敌众我寡,但从“沉着”“才”等词可以看出班长的从容镇定,指挥灵活机智(读出班长的沉着应战);“大吼一声”“喷不完”“满腔怒火”等词写出了葛振林的气势震慑敌人(读出对日军的无比仇恨);“抡”“浑身”可以看出宋学义有作战经验,在积蓄力量,要把敌人炸得粉碎(读出爆发的力量);胡德林和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看上去严肃认真,全身心地投入战斗(读出小战士的奋勇杀敌)。
③点拨写法:在诱敌上山的过程中,作者通过一组特写镜头,有动作、有语言、有神态,五个战士各有特点,他们勇猛的形象赫然在目。这在表达方式上叫“点”的描写。文中除了有每个人的细致描写,还有整体作战的场面,你能找到吗
④师指名读“为了拖住敌人....一边痛击....一边有计划地....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写法指导:“一边痛击....一边有计划地....”“一次又一次”可以看出战士们机智诱敌,有勇有谋,战斗场面非常激烈。这种表现群体的写法就是“面”的描写。
⑤涵泳写法,体会点面结合的妙用。如果删掉“面”的描写或是“点”的描写,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点”的描写犹如大镜头的特写,能够细致地刻画出五位战士的动作、表情等,让人印象深刻;“面”的描写表现出的是战斗场面紧张、激烈,很有气势。有点有面,既突出了个体的英勇无畏,又表现出了群体的非凡力量,痛击日寇,真是大快人心。
⑥男女生分别朗读点和面的描写,再次体会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点面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把握基本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写法。文中既有对群体形象的粗线勾勒,体现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有对个体动作、神态的具体刻画,特点鲜明。让学生体会到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层次感和画面感,更能突出五壮士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达成书后习题的训练目标。)
(2)指导品读第3-5自然段。分享感悟,引导提升(预设):
①五位战士胜利完成了掩护的任务,但他们没有选择与大部队会合,而是选择了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通过班长的神态、语言以及战士们的态度、动作,说明五位战士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走哪条路呢 ”面对生死抉择,班长坚决果断,一个“走”字铿锵有力,一个“!”态度坚定,毫不迟疑,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啊!师指名读。
②战士们深知班长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他们为了保全群众和连队主力,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仍紧跟其后,走上了绝路。
③为什么从第4自然段起,文中的“战士”成为了“壮士”呢 (结合故事情节涵泳,区别理解两个词语。)
“战士”是指战场上参与作战的普通士兵,只表明身份;“壮士”是指豪迈、勇敢的人,充满敬佩之情。五位壮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撤退时选择牺牲自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壮志壮举”啊!指名朗读,再次体会英雄们的献身精神。
(设计意图:紧扣“壮”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串联文中能体现“壮”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涵泳,分析探讨。)
④作者又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的呢 (关注写法,师指导交流。)
点——具体写班长马宝玉,边读边品:班长一系列杀敌的动作(抢、夺、插、举、喊、砸、拔、拧、扔)都充满了仇恨,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指导朗读:日本侵略者罪行滔天,五壮士怎能不愤怒!让我们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狠狠地还击日本侵略军,一起读“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面——概括写其他壮士,师读。
(设计意图:只有学生入情入境了,才会从文字中领悟到五壮士血战到底的决心,才会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为“猛地举起”石头的动作而感动,才会从“喜悦”“昂首挺胸”“像冲锋”“砸碎”等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五壮士壮丽的内心世界,英勇豪迈的壮士气概,同时也照应了文题。)
(3)指导品读第6-8自然段。
①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使人振奋;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今人敬佩;他们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壮举”更让人感动。
②让我们一睹壮士们当时英勇跳崖的画面。(播放视频)
③拓展表达:壮士们站在悬崖边上回头望时,会想些什么呢 你想对五位壮士说些什么呢
④跳崖前,英雄们的豪言壮语在整个山谷回荡,这是不屈的中国人的呐喊,齐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事件的逐层品味,步步深入,使学生深刻体会并领悟到五壮士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这样,学生对五壮士“壮”的光辉形象便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总结提升,涵课题深意
1.回顾课题,涵泳“壮”字。
此时你对“壮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想到了哪些词 (豪情壮志、豪言壮语、壮烈豪迈、气壮山河、伟大壮举)齐读词语,记住英雄。
2.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五位壮士,五座丰碑,永远屹立在狼牙山上,屹立在中华大地,也永远地屹立在我们的心中。
五、课后延展,尝写法迁移
1.推荐观看视频: 国家记忆《致敬英烈,狼牙山五壮士》。
2.观看一部战争影片,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次战斗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