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竞争是必要的,但并非凡事都要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竞争是必要的,但并非凡事都要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5 11:3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竞争是必要的,但并非凡事都要争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钢琴名家格拉夫曼曾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这样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就不自觉地强调如此观念。比方我看中文,常有‘某某是第一人’‘谁谁谁天下第一’,这样的说法。我读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书,也常看到作者写‘某人是某朝第一’,对此,我总是觉得很困惑。西方世界不常见到这样的表述,你可曾见到介绍法国19世纪后期绘画的书,上面写‘梵高是法国绘画第一人’‘莫奈是印象派首尊’或‘高更作品天下第一’这样的话吗?”
到底要不要争第一?人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赞同,认为第一是努力的见证,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对成功的市侩解读。请你从下列身份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朝会上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①学生 ②家长 ③教师 ④校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胡适: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将来你长大时,莫忘了我怎样教训你: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洛克菲勒:命运要由自己去开创,真心希望的东西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得到。成功与失败的间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仅仅是一念而已,那就是看谁有强烈的贪心,谁具有这种力量,谁就能焕发并施展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尽力而为,超越自己。我每一个前进的步伐都能让我感受到贪心的力量。
白岩松: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也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伤口,会让自己触目惊心。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杯!
上面是三位名人写给儿子的信,信中表达了他们不同的教育理念,你最认同谁的观点?请综合材料内容及立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做,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
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项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了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最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不是说凡事一定要站在最前面,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一生中,你们一定要勇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
请以“坐在生活的前排”为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1.例文:
有一种竞争叫急功近利
各位老师们、孩子们:
大家好!
我是一名高中生的家长,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有一种竞争叫急功近利”。
是的,国人太强调竞争,一个“太”字形象地描绘出国人急切的心态;“尤其要争第一”是这种心态的一种延续;以前,我们绝大多数的家长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强调竞争而让孩子苦不堪言;这种竞争的本质,其实还是急功近利。
毫无疑问,竞争是必要的,争做第一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又有几人能不卷入竞争呢?幼儿园的孩子与小伙伴竞争谁获得的小红星多,小学的孩子要比拼谁背的诗文多,初中的孩子要竞争谁的分数多,高中各校要竞争谁的升学率高……因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标语深入我们家长之心,所以各类培训班如过江之鲫;因为太多人相信“没有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所以“争第一”就甚嚣尘上进而让人疲于奔命。
毫不否认,在竞争中赢得第一的确可以暂时获得认可;然而,又有几人能够长期维持第一的位置?就算是我们的孩子在某个方面能维持较为长久的第一,但,孩子的内心深处真的就快乐吗?也不能否认,竞争中获得第一会让你光彩夺目,但这只能是我们追求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果;倘若我们把这样的结果当成目标来追求,那这种追求会让你精疲力竭苦不堪言,那这样的追求又有什么值得提倡的呢
陈鹤琴先生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作为家长来说,我认为这句话只能作为教师的自勉而不能作为我们对教师的要求;倘若,教师以此为自勉,我们应该对这类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倘若把这作为对教师的要求,那就是一把枷锁,会让教师喘不过气;同理,我们强调竞争的精神,也重视争第一;但,我们只能用“争第一”的精神来自勉;当这种精神用以自勉时,其难能可贵甚至相当崇高;倘若把“争第一”作为目的,那它同样会成为枷锁而让我们苦不堪言。
过分“争第一”是很可怕的,人不可能天天过着打鸡血的日子。从小以竞争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灌输也是很可怕的,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计算机的硬盘,进而破坏了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由此会养成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我了解到,德国对孩子的教育是很少强调竞争的,他们不主张孩子赢在起跑线,但他们拥有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国内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或者成凤,因此,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却引发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当我们“争第一”的理念成为日常生活的不自觉时,它就成为精神的枷锁,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甚至可能会丧失民族的未来!在此,我呼吁各位家长,也恳请学校的各位老师,培养孩子勇于拼搏的精神,而不是让孩子时时“争第一”。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格拉芙曼认为中国人太强调竞争,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在格拉芙曼眼里,“争第一”并没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在历史观念上更没有必要。在他眼里,一切都以平常心去对待,就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方式。
但试题写作任务中却并非一味赞同格拉芙曼的观点,而是以其为话题的切入点,针对“要不要争第一”展开讨论。赞同“争第一”的人认为,有一颗“争第一”的心,也就是有一颗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心,能争得“第一”,也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这种观点,从思想观点和结果的角度,指出了“竞争”的价值。而反对的人,则认为成功并非只有“争得第一”这种结果,若是只有“第一”才等同于成功,则显得过于功利。
其实,对于“争第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该竞争还得竞争,该“争第一”时得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民族谋求生存的选择,这是一个国家追求发展的必然,这也是每一个当代人、每一个有志者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社会现实。但若把“争第一”当成了全部,我们也有可能会错过路上的美景,也就失去了追求成功的丰富意义。
试题要求从学生、家长、教师、校长这几个身份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演讲稿,讲述自己对于是否有必要“争第一”的看法。写作时,可以认为“争第一”必要或不必要,也可以认为“不争第一”必要或不必要。最好采用辩证方法分析“争”与“不争”,即有的事情需要“争”,有的事情不必要“争”,或以“争第一”的态度去不断努力,但又不能把“争第一”当作唯一的目标,而是也要关注到自己在前进路上的一路努力、一路风景等。演讲时也可以针对自己的身份把“争第一”这件事具体化,如对于学生来说,“学而时习之”就是一种日常。吸取知识,提升自我,本无与他人争胜的必要。但现在学校教育的压力就在于把学习的目的设定在了“比别人考的好”上,一天不考一考比一比,就心慌慌,只要是看不出高下、比不出第一的科目,就会先放一放,甚至直接放弃。这种种庸人自扰,就在本题讨论的范围之内。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考生只要能进行合理的因果分析,对“争第一”与“不争第一”的利弊进行有说服力的比较分析即可。还要注意选择的身份不同,内容和语气也应不同。
立意:
1.竞争是必要的,但并非凡事都要争。
2.争第一是可贵的精神,但不应是最终的目的。
3.“争第一”,既是一种积极进取,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2.例文:
别迷失自己
曾经,我认为自己仅仅只是一个懵懂的小孩;曾经,我只是别人路上的行者;曾经,我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学生。但是,当社会的压力如暴风雨般袭来时,我开始明白:自己不仅是为自己而活,更是为了许多需要自己的人!
大城市的繁华与小乡村的破败,使人想起的或许只是穷与富之间的差别,但观望人生,我们发现的不仅仅是如此,还有许多背后的力量!当繁华的城市中存在着尔虞我诈、灯红酒绿的场景时,我们会发现乡村的朴实无华与宁静安详是那样的美好。或许社会中充斥的是一种不好的氛围,但我们依旧渴望那种团结向上、互尊互爱的世道!忘记了曾经的悲伤,那是由于自己的荒唐;痛哭自己曾经的历史,依旧渴望着明天的美好!正应为如此,我们才从深一层次的社交中不断地反省自己,希望自己不走入迷途,为的是那些需要我们的人!
人生是一段短暂的旅程,但金钱的社会或许会泯灭人性,让人不知所措。但渴望自己的坚持会为自己送来甘霖,为自己换来不迷失本性的人生!有人为了他人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有人为了他人甘愿做那无名的天使;有人为了他人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人生是短暂的,但不断的是人的作为!
或许现在还有人在社会中迷失自己人生的方向,在网吧、游戏厅等地方肆意的挥洒自己的激情,忘记了自己背后支撑着自己的父母、亲人!虽然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自己不去努力;虽然自己可以安慰父母更多,却不愿意向父母“示弱”。其实自己更本不行,却硬是死撑着!为什么自己就不可以安守本分,在这些事物面前不迷失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更多的是自己的克制力不够!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好,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做到全力!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极限。庄子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要考量自己做事情的后果!不能刻意的损害他人,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否则就会让自己走到痛苦的道路上,甚至会用一生来忏悔!可避免的时候,尽量将事情做得完美!不要再抉择中迷失自己!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是一个磨砺场。只有真正掌舵和知道自己人生所该去的方向的人,方能铸就成功,不迷失自己,获得一个完美人生!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分为三部分,阅读材料可确定立意。参考立意:①行独立自主事,做堂堂正正人②不要因为“孝顺”而失去自我③人生重要的是超越自己④永远不要放弃追求⑤结果不是最重要的。
点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题,是三位名人写给儿子的信,信中表达了他们不同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人的教育理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综合论述,但观点一定要明确,要有侧重点。
3.例文:1
不争的智慧
流水不争,恒自流长。冬梅不与百花争妍,风雪之中暗自流芳。
非说不争,社会需要竞争,各个行业才能互相促进,百花齐放。但是,做人做事,更需坚持自我,不改变初心,专注于事,不争虚荣。
中国竞争之风盛行,然本应清纯的竞争之风,似乎夹了些污浊之气。家长们不顾孩子喜爱,从幼儿园开始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生怕孩子落在了起跑线后。如此竞争,不仅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也压抑了孩子的天性。盲目的竞争,只是伤害了孩子。家长们如此紧张,也源于社会竞争太大。
贪官污吏,争钱财,争名利;研究学术之人,争关注,争名气。老辈科学家曾经感慨:“年轻学者肯坐冷板凳的人太少啊。”原本竞争应是一条相互牵连的绳子,彼此互相拉动着前进,攀越的是学术的巅峰;然而如今有些竞争,却成了名与利的笼子,人们在名利的笼子里互相争夺,在探索学术的路上脚步却被笼子禁锢了。这样的竞争需要摒弃。
做人做事,需要不争的智慧。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缘于她专注做事,不争虚名的精神。她并不是为了这项荣耀而去钻研青蒿素。她是与疾病斗争,与时间竞争。哈珀李写下一部轰动世界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却在她最当红时,退出该文坛,过着隐居生活,不与世争名争利。然而,几十年过去,她的名字依然铭记在我们心中。
难道争做第一真的有那么重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第一”只是一个虚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虚荣心。竞争带来的名与利,就像一个虚幻的梦境,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然而它对社会、对人类并无实质上的益处,并不能带来精神上的充实。
若只是为了“第一”去竞争,为了“名利”去竞争,那终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竞争,是和过去的自己竞争,让自己变得更好;是友好竞争,与他在专业上互相进步。做人做事,更需不争,在竞争之风中坚持自我,不改初心,在竞争中做到“不争”。
有一种竞争叫急功近利
钢琴大师格拉芙曼的话引发人深深思索……
是的,国人太强调竞争,一个“太”字形象地描绘出国人急切的心态;“尤其要争第一”是这种心态的一种延续;绝大多数的家长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强调竞争而让孩子苦不堪言;这种竞争的本质是急功近利。
毫无疑问,竞争是必要的,争做第一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又有几人能不卷入竞争呢?幼儿园的孩子与小伙伴竞争谁获得的小红星多,小学的孩子要比拼谁背的诗文多,初中的孩子要竞争谁的分数多,高中各校要竞争谁的升学率高……因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标语深入人心,所以各类培训班如过江之鲫;因为太多人相信“没有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所以“争第一”就甚嚣尘上进而让人疲于奔命。
毫不否认,在竞争中赢得第一的确可以暂时获得认可;然而,又有几人能够长期维持第一的位置?就算是你在某个方面能维持较为长久的第一,但,你的内心深处真的就快乐吗?也毫不否认竞争中获得第一会让你光彩夺目,但这只能是我们追求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果;倘若我们把这样的结果当成目标来追求,那这种追求会让你精疲力竭苦不堪言,那这样的追求又有什么值得提倡的呢?
陈鹤琴先生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这句话只能作为教师的自勉而不能作为对教师的要求;倘若,教师以此为自勉,我们应该对这类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倘若这作为对教师的要求,那这就是一把枷锁让教师喘不过气;同理,我们强调竞争的精神,也重视争第一;但,我们只能用“争第一”的精神来自勉;当这种精神用以自勉时,其难能可贵甚至相当崇高;倘若把“争第一”作为目的,那它同样会成为枷锁而让我们苦不堪言。
过分“争第一”是很可怕的,人不可能天天过着打鸡血的日子。从小以竞争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灌输也是很可怕的,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进而破坏了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德国对孩子的教育是很少强调竞争的,他们不主张孩子赢在起跑线,但他们拥有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国内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或者成凤,因此,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却引发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我们“争第一”的理念成为日常生活的不自觉时,它就成为精神的枷锁,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甚至丧失了民族的未来!
【详解】审题:
本次作为属于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的重点是格拉芙曼的话: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针对这句话,材料说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可见,材料的核心话题是“争第一”有无必要,好不好。对于“争第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该竞争还得竞争,该“争第一”时得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民族谋求生存的选择,这是一个国家追求发展的必然,这也是每一个当代人、每一个有志者必须要面对的社会现实,是必须面对的当今世界的严酷现实。审题立意时,考生可以认为“争第一”必要或不必要,也可以认为“不争第一”必要或不必要。最好采用辩证方法分析“争”与“不争”,即有的事情需要“争”,有的事情不必要“争”。考生只要能进行合理的因果分析,对“争第一”与“不争第一”的利弊进行有说服力的比较分析即可。
参考立意:
1.竞争是必要的,但并非凡事都要争;
2.争第一是可贵的精神,但不应是最终的目的;
3.国人崇尚竞争,热衷于“争第一”,既是一种积极进取,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做人做事,更需坚持自我,不改变初心,专注于事,不争虚荣”这一中心论点,接着指出中国竞争之风盛行的现状,然后论证盲目的竞争的危害,进而论述做人做事需要有不争的智慧,最后指出争第一并不是最重要的来总结全文。
参考素材:
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诚然,竞争是必要的,而且有些时候是非常必要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不竞争,就落后;不竞争,就死亡。在商场,商家要竞争,谁不争,谁掉队;在职场,同行要竞争,谁不争,谁落后;在战场,两个狭路相逢的敌手更要争,谁不争,谁死亡。这些可归为“不得不争”。选手参加规定了金、银、铜牌的体育比赛,必然奋力拼搏,勇争前列;国与国之间,涉及到政治、经济、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必然寸步不让,寸土必争。这些可归为“必须要争”。然而,也有“不必要争”。她家四岁的孩子学了美术、书法、珠心算、小提琴,我家的孩子只学了两样,不行我得让我家的孩子学五样,没有必要;他家的孩子读的是每年一万八的贵族学校,不行我家的孩子得读每年二万五的,没有必要;他开的是个十五万的福特,不行我得开个二十万以上的大众,没有必要。
并非竞争不必要,而是竞争分为有必要的和无必要的竞争。若国人在无必要的事情上也趋之若鹜地去盲目竞争,难免就会让格拉芙曼之类的外国朋友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了”。一个“太”字,就告诉我们,他也觉得,并非不需要竞争,并非不可以竞争,而是不要时时、处处、事事都去竞争,不要盲目地去进行不必要的竞争。
争第一难道有什么不好吗?的确,有的时候一定要争第一。一个单位招聘职员,只有一个职位,要想获得这个职位,一定要争第一;两个拳手,在决赛场上相遇,争夺拳王金腰带,要想得到金腰带,一定要争第一;出国留学,只有一个公派名额,一定要争第一;古罗马竞技场,只能活一个,一定要争第一……是的,当机会、名额只有一个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争第一。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是不需要争第一的。排队上火车,都有位置,有必要争第一吗?看完电影离场,都能出去,有必要争第一吗?给小孩报辅导课程,数量上有必要争第一吗?给孩子选学校,金钱上有必要争第一吗?去世后买墓地,位置上有必要争第一吗?因此,在不必要的时候,仍然什么都去争第一就显得急切甚至是愚昧。争第一并非不好,但什么都去争第一,急切地、盲目地、愚昧地去争第一就不好,要分清时、地、事,把握好度。
国人的竞争心态,争第一的心态,有其客观原因。中国人口众多或者说人口太多,没有竞争、争第一的心态,很容易落后甚至是被淘汰。民众显得急切甚至是不理智,源于他们潜意识里的不安与焦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冷静、理智,客观地分析,看明白并非竞争不必要,而是竞争分为有必要的和无必要的竞争;并非争第一不好,而是盲目地、愚昧地去争第一不好。愿国人平和心态,该争则争;并非不争,适时、适度竞争!愿几年以后格拉芙曼来到中国,他会说:“中国人已经摆脱了那种潜意识里的恐慌,学会了淡定从容,该争则争,不该争则不争,争亦有度了!”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4.例文:
坐在生活的前排
山再高,高不过人的头颅;海再宽,宽不过人的胸怀;风再烈,烈不过人的智慧。万物之灵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踏破荆棘路,坐在生活的最前排。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人无大志,难成大业。大浪淘沙,涤荡的是志存高远的仁者智者;风起云涌,传颂的是敢于争强的英雄豪杰。秦始皇立志伫立在历史的前沿,序八州而朝同列,履至尊而制六合,开天辟地;谭嗣同立志穿行在时代的前沿,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场百日维新,揭开了中华觉醒的序幕;徐本禹立志走在道德的前沿,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倾颓的教室,扛起求知的希望,扛起民族的精神行囊。
坐在立志的前排,就能成为感天动地的英雄,就能成为生活的勇士,就能赢得钦佩与尊敬!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生活不能一帆风顺,时时有风雨,处处有险阻。作气须自鼓,争雄必上游。人不能满足现有的条件和成就,只有不断奋斗,不断超越,才能达到人生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因为不懈的奋斗,铁杵成针,点破太白的迷惑,诗仙顿悟,从此开始,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由绣口吐出,让后人万代景仰那个曾经浪漫奔放过的盛唐。因为不懈的奋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赢得了后人的一把辛酸泪,成就了前无古人,恐怕也将后无来者的巅峰巨著。没有奋斗,哪来成功?因此,人应当坐在奋斗的前排。
岁月不待人
燕过,有再回的时候;树枯,有再青的时候;花谢,有再开的时候;人老,没有再年轻的时候。所以毛泽东留下一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匆忙上路。黄金易得,岁月无情。无所谓昨天的失意,无所谓暂时的快乐或迷惑,时间在手中流逝,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们犹豫和空虚,浑浑噩噩地抛弃时间,早晚会被时间抛弃,生无所息,人应该坐在时间的前排,尽量让每一分钟都有生命的意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路靠自己走,事靠自己做。大丈夫顶天立地,应当志存高远,奋斗不息,把握时间,坐在生活的前排。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本题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本题要求以“坐在生活的前排”为题写一篇作文。具体写作时,学生应针对题文中的故事内容,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如“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一生中,你们一定要勇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等。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写作时切口要小,要注意写得巧,写得新,不能泛泛而谈。本次作文写成议论文为最佳。文章可采用并列式或正反对照式等结构形式。
参考立意:
(1)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2)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3)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
(4)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
可用素材:
(1)纸醉金迷的宫殿耸入云霄,绮丽非凡的霓裳映入眼帘,你满怀抱负,满腹才华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你,本想着高官名爵,封妻荫子,受到众人的景仰,然而命运在和你开玩笑,你的才华得不到玄宗的重用,你的满腹经纶,只不过是权贵们消遣享乐的点缀。
你是青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被赐金放还,从此,你的才情得到洋溢,自此,一株青莲沐浴着春的和煦屹立于生命之巅,这才是你生命的高度,你人生的价值。
(2)三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一万多个日子的蚀气侵蚀,你为国捐躯的美梦化为了大海的泡沫。“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你找到了自己生命的高度,挥一挥衣袖,归去来兮,你走了,离开了那个烦杂尘世,过上了清雅的隐居生活。从此,官场上少了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官,文坛上却迎来了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从此,你过着“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的隐逸生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你脱口而出。自此,一株菊花吮吸着天地精华,这才是你生命的高度,人生的价值。
(3)当楚怀王的靡靡之音萦绕着郢时,你心急如焚;当郑袖巧施心计时,让你百口莫辩;当张仪巧舌如簧时,你心力交瘁。“哀民生之多艰”的你虽被流放,但还是忧国忧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你生命的高度;为了自身的贞洁,你披发行吟江畔,吟出了“无韵之离骚”,却纵身汨罗江,自此,一株香草,是你在汨罗江畔不散的清魂,是你人生价值的升华。
(4)如果没有“志存当高远”的豪言壮语,怎会成就一代蜀相诸葛亮;如果没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意气风发,怎会有滕王阁上的翩翩才子王勃;如果没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报复,怎么会有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如果没有“禾下乘凉梦”的奇思妙想,怎会有养活了数十亿人的水稻之父袁隆平。
参考结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题目是“坐在生活的前排”。文章娓娓而谈,正文部分开篇点题:“踏破荆棘路,坐在生活的最前排。”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小标题形式分别写“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岁月不待人”,以便证明观点:“用于坐在生活的前排。”文章结尾处进行总结:“大丈夫顶天立地,应当志存高远,奋斗不息,把握时间,坐在生活的前排。”文章文笔细腻,语言流畅厚重,文意连贯紧凑。语言犀利中有一股哲理意味,确实是一篇不错的范文。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