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歌四首》课堂实录
思来想去,最终选定后两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进行整合。抓住“景与情”这一共性,通过辨析景情——描绘景情——创写景情三个步骤,让学生先学会概念再运用,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的“绿色”发展。
一、导入
师:课前,我们完成了读准四首古诗字音和节奏的任务,前面第一节课我们重点赏析了前两首古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后两首。
二、初步感知,比较异同
师: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下面谁来说说《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 秋思》的异同。提示:可从作者及写作朝代、形式、内容、情感等方面。
生1:作者分别是王湾、马致远,朝代一个是唐朝,一个是元朝,一首是五言律诗,一首是散曲。所写景物,《次北固山下》写了青山、绿水、潮、岸、风、帆、海日、归雁等景物。《天净沙 秋思》写的是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等景物。
师:预习非常充分,接下来情感你能找得出来吗?
生较多齐声回答:思乡
师:思乡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第一首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传达出来对家乡的思念。
师:这两句诗直接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十分明显,找得很准。第二首又是抒发什么之情呢?
生1:第二首也是抒发思念之情。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以看出。
师:大家一起翻开书看一下注释,“断肠人”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回答:伤心到极点的人。
师:让我们在书上注释划一划。
三、深入品读,辨析景情
师:刚刚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比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首一首细读。
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朗读的节奏应该是怎样的?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生2按照二三的节奏朗读一遍)
师:大家给这首诗的偶句末字注音后发现了什么吗?
生齐声回答:押韵!
师:押什么韵?哪些地方押韵?谁来具体说说
生3:押“an”韵,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这是所有律诗的一个重要特点,讲究押韵。押韵的这个字就叫做“韵脚”,让我们尝试把韵脚拉长,读得响亮一点。如“行舟绿水前——”
生:行舟/绿水前qián—;风正/一帆悬xuán—;江春/入旧年nián—;归雁/洛阳边biān—。
师:押韵的好处是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五言律诗还有个特点,就是一般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中间两联还会固定运用一种修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
生齐读:“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师:“潮平”与“风正”,“两岸”与“一帆”,“阔”与“悬”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有几个大声回答:对偶
师:是的,“海日”与“江春”,“生”与“入”,“残夜”与“旧年”也是运用了对偶,形成对仗。律诗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颔联和颈联运用对偶。请做一下笔记。
生做笔记。
师:接下来让我们重点赏析颔联,结合注释,请你描述一下“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4:(站起来有些局促)
师:可以看看书上的注释。
生4: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持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师:非常好,有留意到书上的注释。“风正一帆悬”又该怎么描述呢?
(较多学生面露难色)
师:这句诗主要是“悬”该理解为什么好?“悬”我们现在组词有什么?
生5:悬挂
师:是啊,“悬挂”,那就好理解了。“风吹过,船上的帆像悬挂着一样。”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那这两句诗一起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江面由于潮水涨满了,看起来十分开阔,风吹得船帆很正,像悬挂着一样。是一幅开阔壮观的景象?
师:联想和概括非常准确,“开阔壮观”。接下来,我们看颈联。
师:书上已有这两句诗的解释,谁来说一说?
生6: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师:夜晚还没过完,新的一天太阳就出来了。旧的一年还没过完,新的一年春天已经到了。这提示我们什么?
生7:时间过得快。
师:是的。非常好!“时间飞逝,旧的还未去,新的就跟着来了”,这里还蕴含着哲理,是什么呢?(停顿几秒)
生8:新与旧的关系。
师:对啦,颈联这两句告诉了我们新旧交替的自然哲理,请大家做好笔记。
师:刚刚这句诗中的“旧年”,一般是什么时间?
生6:快过年的时候。
师:大家想想快过年的时候,一般人都回家团圆,但诗人还在外奔波漂泊,于是诗人自然就产生了什么感情?
生7:思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再读一遍诗歌。
生齐声再读《次北固山下》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天净沙 秋思》,这是元曲,谁来朗读一下?
生8朗读
师:这首诗写了这么多景,我们一起来试着加上形容词翻译一下。
生齐声回答
师:我来改一下,请大家来看看,这样改行不行?
生9:(马上举手)不行。
师:为什么?请你说明理由。
生9:改的词,“青藤茂树闹鸦”,“河道东风壮马”,这些都是比较有生机的景,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不同。
师:是啊。作者要抒发的是思乡之愁,思乡思到什么程度?文中哪两个字点明了?
生齐声:“断肠”
师:“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描绘的就是孤凄悲凉景象,与作者思乡到“断肠”之情就能吻合。这就叫做“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融入情感,再次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我们学完了这二首都是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小结一下。
(四)分类说读,描述景情
师:至此,四首诗我们都学完了,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四首诗有两首写于秋天,分别是?有两首写于春天,分别是?
生齐声回答。
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季节、诗句。
我喜欢春天(秋天)的诗,在诗人笔下,春天(秋天)既有……,也有……
示例:
我喜欢春天的诗,在诗人笔下,春天既有杨花和子规,也有青山与绿水。
生8:我喜欢春天的诗,在诗人笔下,春天既有潮平,又有海日。
生10:我喜欢秋天的诗,在诗人笔下,秋天既有枯藤,又有小桥。
生11:我喜欢春天的诗,在诗人笔下,春天既有杨花,又有子规。
生12:我喜欢秋天的诗,在诗人笔下,秋天既有干枯的藤,又有黄昏的乌鸦。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已经抢先进入我接下来的环节了。
生13:我喜欢春天的诗,春天的诗中既有飘零的杨花,又有啼叫的子规。
生14:我喜欢秋天的诗,秋天的诗中既有涌动的洪波,又有灿烂的星河。
(五)创写诗句,仿用景情
师: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喜欢春或秋,古诗中爱春悲秋居多,但也有一个诗人不同。请看
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一遍。
师:刘禹锡喜欢秋天,描绘了秋天哪些景?
生15:晴空、鹤,碧霄。
师:这些景物不像“枯藤老树昏鸦”,所以作者在秋天的情感不是悲凉的,而是充满豪情的。我们试想一下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曹操也用这样的形式写,他可能会说:
沧海浩渺草木茂,便引壮怀到碧霄。
那么李白、王湾、马致远也用这样的方式写,他们又会怎么说?
生16:李白说:杨花落尽子规啼,便引思念到明月。
生17:王湾说:潮平风正两岸阔,便引思乡到归雁。
生18:马致远说:枯藤老树有昏鸦,便引思乡到夕阳。
师:同学们真棒!时间关系,我们不展开了。四季轮回,本没有感情的,刘禹锡、马致远两位却在相同的季节有不一样的情怀,原因就在于用不同心境去看、去听,于是景物也就有了人的情感。这就是诗歌创作以及一切文学创作都遵循规律——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的作业,背诵并默写所学的古诗,课外搜集关于四季的古诗各2首。下课!
(六)教后反思:
一首五言律诗一首元散曲,情感不难,诗意本以为很简单,学生结合注释大体能看懂。谁知这一群刚上来的初一孩子,还不懂预习。竟然不会看注释来理解诗意!印给学生的学案,是周末发给孩子回家预习的,有几个学生还没写,甚少有学生留意到这两首诗的诗意(其实就附在了学案背面)。于是,课堂前半段,出现推进比较费劲的情况,公开课这个班学生基础弱以及相对腼腆,发言也是不够积极,最终拖堂了5分钟。但可喜的是,在创写景情环节,我看到了班上学习能力强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了。
小学阶段,语文老师时间相对充裕,课堂上注重诗歌的朗读。初中阶段,我们课堂要更深入,不能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默写上,还要带着学生品味诗歌、赏析艺术手法,课堂上以“品”为主。如何把握其中的度,让诗歌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有趣,还待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