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5 12:2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吟咏,因声求气。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意象,体悟诗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美,会意表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经典,欣赏诗意。
【教学重点】
诵读吟咏,品读意象。
【教学难点】
感悟诗美,会意表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初读:感知质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作品展开初步对话。】
预习要求:
1.朗读全诗 2-3 遍,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以“徐志摩”“新月诗派”“徐志摩与康桥” 为关键词,检索资料。
3. 这首诗的单行与双行错开排列,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4. 如果请你来朗读,你准备如何处理停顿、节奏、重音,语调、语气、语速?为什么?请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
5.阅读这首诗歌后,你还有哪些疑惑
【教学过程】
活动一:美读:达意通情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诗歌的必由之路,通过各种读得形式,入乎其内,去追寻诗人的心路历程。】
1.大声朗读,整体感知。要求: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读准字音,力求停顿、节奏、重音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统一。
2.试读诗歌,感受诗风。提问:这首诗的单行与双行错开排列,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请结合“新月诗派”的主张解答这个问题。
3. 欣赏范读,体会情感。请同学们说一说听读本诗后的感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议读:明象入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反之,作者对康桥的感情也会借助一定的“意象”表达出来。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议一议,哪些“意象”最能表达作者对康桥的深情?为什么?【设计意图:诗歌教学,不能忽略意象及其隐喻,诗言情,往往不是直白地抒发情感,而是借助一些优美的意象,把情感寄托其中,对它精心描绘。但老师一味解读“意象”,又势必影响学生的“体悟”,于是,我让学生围绕“情感与意象”展开议读,以期达到“明象入境”之效。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不违背文本本意即可。】
活动三:深读:知人论世
思考探究:徐志摩仅仅是在与母校告别吗?
小组合作讨论,结合资料,畅所欲言。可结合以下提示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要深刻感悟诗歌内容和情感,创作背景和人物遭遇不可忽略,知人论世是全面把握诗歌内涵的重要途径。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并不简单,这里是诗人的精神家园。】
①如果在徐志摩前加三个限定词或短语,你准备加哪三个 为什么
②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上一次告别是在什么时候
③为何“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
④“彩虹似的梦”指什么 为何要寻梦,寻什么梦
⑤诗人想“放歌”,什么歌,为什么连夏虫也为诗人沉默
⑥作者十分留恋康桥,为何又“不带走一片云彩”
活动四、写作:会意表情
请从下面三组题型中选择一种,创作展示!
【设计意图:初读,美读,议读,深读,只是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不一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安排 “写作”环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潜力,以期达到“会意表情”之效。】
1.选择一两个诗段,将诗歌内容转换为对联。
2.选择喜欢的一两个诗段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
3.以告别母校为主题,或者选取一个最感动你的生活瞬间或细节,写一首小诗。
【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与闻一多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与胡适等人发起并成立新月社。先后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人物年表: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
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二、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1923年,新月社的活动始于北京。1925 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三美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三、康桥情结
1.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吧》。
第二次是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看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吧》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的是流露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2.徐志摩写过很多赞美康桥的文字,康桥早就成为其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因子。
康桥!汝用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康桥再会罢》(1922年离开康桥时作)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我所知道的康桥》(1925年7月再次访问康桥后,1926年1月写此文。)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3.康桥:徐志摩、林徽因相识、相恋的地方。
在康桥,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林徽因女士,随之解除了和张幼仪的婚姻。1923年1月《致梁启超的信》中说得明明白白:“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2009 年,《南方人物周刊》选出“60年来中国最美12位女性”。中国第一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被列为60年最美女性之首,颁奖词为“美与智慧的绝唱”。
4.他的精神家园。
胡适《追悼志摩》中写道:“他(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在徐志摩看来,康桥的两年,他才真实地找到了爱、自由、美。
爱: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自由: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斯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
美: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四、1928年前后的徐志摩。
1.社会政治理想破灭。
(中国)“道德、政治、社会、宗教、文艺一切都破产了。”——徐志摩《落叶》
1928年,徐志摩在“五三惨案”当日的日记中对时事发表意见: “中央政府是昏庸老朽收容所,没有一件我们受人侮辱的事不可以追溯到我们自己的昏庸。”——徐志摩5月3日日记
1928 年7月,徐志摩谈国内形势:“虽然国民党是胜利了,但中国经历的灾难极为深重。”——邵华强:《徐志摩文学系年》
1928年12月23日:“我每当感情冲动时,每每自觉惭愧,总有一天,我也到苦难的人生中间去尝一份甘苦。”——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
2.甜蜜的爱情梦破灭。
1926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上,梁启超霍然站起,宣讲了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可自己以极大的勇气和热情艰难争取来的爱情(徐陆恋)并不如意,且由于陆小曼开销太大,为生计在北京、上海两地奔波,这一时期的徐志摩身心俱疲。
徐志摩《〈猛虎集》序》中提及1928后的生活状态:“且不说诗化生活一类的理想那是谈何容易实现,就说平常在实际生活的压迫中偶尔挣出八行十二行的诗句都是够艰难。——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
1928年3月21 日,灵魂伴侣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
3.1928年徐志摩重返康桥是为了重寻旧梦,排遣心中的苦闷。
这一年徐志摩在给英国友人恩济之的一封信中说:“我这一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