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导学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导学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10 20:14:07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野心。这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已被瓜分完毕,列强遂把瓜分矛头指向中国。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愿做亡国皇帝的光绪帝立志变法图强,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进行“百日维新”,那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又是怎样失败的?失败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聚焦课标】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学习重点
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交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3.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4.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学习难点
1.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3.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导学案
【自主学习】
1.1895年 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 为主转变为 。通过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政治特权。
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 和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 ”,分享其它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主义有了 ,但仍相当薄弱。一方面无力与 竞争,另一方面还面临 的压迫,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
【知识梳理】(A级)
1.简述《马关条约》的签订后列强侵华特点
(1)危害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
程度大大加深.
(2)列强多:侵华的国家增加了:日本侵略势力开始侵入中国,接着德国也来了.
(3)方式新:经济方面:由以商品输出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表现: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中国的铁路修筑、矿山开采权;开设工厂;开设银行。政治方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了民族资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思考探究】(B级)
1.分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
(1)从整个世界发展趋势看,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大势所趋。
(2)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再不变法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除旧布新,中国将走向灭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推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他们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的推行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2.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比较。
(1)相同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相同,都是为实现其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
(2)不同点:商品输出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向中国侵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除继续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外,还通过奴役性的贷款,在华开矿修路、在华开矿修路、投资建厂,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合作探究】(C级)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立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
(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索的特色及成因。
【典型例题】
【例1】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主要因为甲午战争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工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近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含义。近代社会指资产阶级式改革的出现及政治、经济要求,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潮流。A.B项是近代出现的原因,而D项出现在甲午战争前。故只有C项最能体现近代特征。答案C
【例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仍举步维艰的原因是( )
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②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③洋务派垄断中国近代工业 ④清政府官吏敲诈勒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分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洋务派无法垄断近代工业。D
【当堂检测】
1.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是( )
A.商品输出
B.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C.资本输出
D.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2.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有( )
①投资办厂 ②争做中国债主 ③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权利 ④在中国开设银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19世纪末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主要是通过( )
A.在中国投资办厂
B.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C.在中国开设银行
D.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权利
4.19世纪末在华争夺长江流域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英国与法国
B.德国与法国
C.美国与德国
D.日本与美国
5.19世纪末清政府放松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是因为( )
A.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
B.洋务派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
C.清政府财政严重困乏
D.爱国人士发出“实业救国”呼声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企业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商办 53 4704 22.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208 77.6%
合计 72 20912 100%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企业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合计 81 17810 100%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二,概述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反思】
你掌握的知识:
你存在的疑问: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甲午战争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 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2.强占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 门户开放 3.初步发展 外国在华资本和廉价商品 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合作探究】(C级)
【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材料和提炼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能力。第(1)问需从材料中直接归纳主张,而意图则需根据所学回答。第(2)问通过比较材料一、二得出结论。第(3)问的“主张”从材料中获取,“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实质是考查各政治派别向西方学习的层面的不同及其由于阶级立场不同而造成的学习内容不同。
【答案】(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
(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
(4)特色:材料一代表洋务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两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当堂检测】1.D 2.D 3.B 4.A 5.C
6.(1)状况: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中商办厂矿数增加,投资额及其在总资本额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官督商办或官办企业数量、投资额及其在总资本额中所占比重全部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2)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呼声,积极投资兴办企业;清政府被迫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课题 《戊戌政变》导学案
课标感悟 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2.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4.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 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习过程 示标、链接、探究、展示、拓展提高、测标、小结等 心得体会我有妙招
链接
引言是用富有感染的文字介绍了屠 ( http: / / www.21cnjy.com )杀戊戌六君子的悲凉场面,在此基础上点明“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运动悲壮失败”,并进一步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升华到新的层面: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和曲折。
整体结构(课题+子目标题)
戊戌政变新旧势力的交锋百日维新的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解题
探究与展示
第一目:新旧势力的交锋
探究1、分两组,分别代表新旧两势力,然后依照教材内容,对应填表新势力旧势力光绪帝(弱,受约束)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翁同龢(解除远离)荣禄(提升重用)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群众基础弱社会基础厚 阅读本目,红笔标记以下相关内容,并突出关键词和关键句。
第二目:百日维新的失败
探究2、小组讨论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慈禧太后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授 ( http: / / www.21cnjy.com )密谕──谭嗣同请求袁世凯起兵勤王──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慈禧“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袁世凯将密谕曝光──屠杀戊戌六君子──取消新政──百日维新失败。慈禧的强横、光绪帝的软弱、袁世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义,使维新变法运动一步步走向失败,首先是光绪帝失去政权,慈禧开始训政,随着袁世凯曝光了皇帝的密谕,慈禧的血腥镇压从康有为扩大到军机四卿以及其他维新人士,最终是血淋淋的戊戌六君子。【学思之窗】谭嗣同的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解题关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各国的变法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要流血的,如今中国变法还没有听说流血的,这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那么就由我第一个流血牺牲改变这种情况吧!”这段话。思路引领:文中的流血不能等同于武力斗争。且中国不昌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牺牲自我的动机是爱国。答案提示: 找出其言其行;肯定其浓烈的爱国情操;大无畏的精神;简单且偏颇的认识。 阅读本目,红笔标记以下相关内容,
第三目: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探究3、从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阶级、组织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构、群众基础、手段方式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必然性,说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中国进入近代化的艰难曲折。解题关键:分清失败的根本原因和重要原因。 思路引领:新势力的阶级力量和旧势力的阶级力量的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新势力自身的不足是失败的重要原因。答案: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因而,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而中国封建统治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掌握实权的慈禧有政治手腕,有雄厚的统治基础,所以,相比较而言,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由经济基础而引出的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再从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只是寄希望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有限改革,以上诸多方面暴露了维新派在维新运动中的问题,这是导致运动失败的主要因素。探究4、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爱国性;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进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尝试,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和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阅读本目,红笔标记以下相关内容
小结: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动的失败经过,教材对比说明了在戊戌变法中新旧势力的交锋情况,阐明了百日维新的失败结局,在史实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关于本节内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本单元以戊戌变法这一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件为中心,阐述了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4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从不断加深,直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侵略加剧、太平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运动打击的背景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科技来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向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边疆出现危机并不断加深。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运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终导致失败,中国又一次丧失了民族振兴的机会。
反思: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奠定基础。《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
课标要求
(1)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识目标
(A)1、识记 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政治主张及历史影响。
(B)2、理解 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C)3、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重点 康有为变法思想;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课前思考 维新变法的背景
学习过程
早期改良思潮(A)
时间
出现原因1、
2、
3、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代表人物
主张1、
反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危害,认为只有仿效西方,实行变法,才是维护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惟一出路。
2、
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3、
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作用
(B)局限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主要思想
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 ”、“ ”(小康)、“ ”(大同)的理论,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 “变”, 只是 “渐进”, 而不是 “骤变”, 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
著作
《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为怀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尽管康有为的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却引起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主”。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B)特点 结合129页的历史纵横回答
实践
(C)学思之窗 想一想 康有为借儒家学说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三、维新派其他主要代表(B)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表
材料一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二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三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代表人物 活动地点 主要著述 刊物 主要思想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康、梁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
课堂练习
一、基础链接(A)
1.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不包括( )
A.王韬
B.薛福成
C.郑观应
D.谭嗣同
2.康有为系统阐发变法理论的著作是( )
A.《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B.《中外纪闻》和《万国公报》
C.《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六书》
D.《变法通议》和《仁学》
3.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活动的标志是( )
A.《新学伪经考》的发表
B.“公车上书”
C.《定国是诏》的颁布
D.强学会成立
4.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是( )
A.把变法自强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
B.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C.主张人类社会的进化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D.借助达尔文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5.维新派宣传变法理论的主要方式有( )
①兴办学堂 ②成立学会③办报纸 ④著书立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尝试运用(B)
6.康有为改造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主要是因为( )
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与封建思想斗争的策略
C.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D.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
7.东南地区维新运动迅速开展的直接原因是( )
A.“公车上书”
B.《中外纪闻》等报刊创办
C.上海强学会成立
D.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8.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公车上书”中提出的主张不包括( )
A.拒和
B.迁都
C.变法
D.政变
9.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相同措施有( )
①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②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③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④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10.晚清有御史上奏折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11.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三、自主拓展(C)
12.材料一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百般恫喝,以致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二 洋货入中国,则输半税;土货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外洋,则加重征。资本纵相若,而市价则不相同。洋货可平沽,而土货必昂其值,颠倒错紊,华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丰?
——郑观应《盛世危言· 商务一》
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关税“洋人仅完厘半”的状况?
2.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3.这种现象产生了什么后果?
参考答案
一、1.A 2.D 3.D 4.B 5.D 6.A 7.A
二、ACDAC D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2洋务运动弊端明显,需要寻找新出路
3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或(托古改制)
实践活动 创办学堂,报纸中外纪闻 公车上书 组织学会 强学会
利: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减少改革阻力
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影响1、启发明智
2、组织力量
3、制造舆论
4、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答:(1)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在华获取关税特权。
(2)在内贸和外贸中,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3)外国商品倾销中国市场,中国民族经济受到双重冲击,在夹缝中求生,难以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百日维新》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光绪帝变法的内容。
理解:分析维新运动发展的原因和政治实践。
运用:结合维新变法的内容评价光绪帝变法。
重点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学前思考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
“胶州湾事件”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图强,遂采纳康有为建议,下诏“明定国是”,进行变法。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这一局势,光绪帝加紧推行新政。“百日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光绪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自主学习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的背景)
1.列强瓜分中国
时间 国别 强占租借地或割占领土
1897年 德国
1897年 俄国
1898年 法国
1898年 英国
2.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不断上书皇帝
①1897年, 上书光绪帝,光绪帝未看到这份奏疏,但是这份上书被传抄,并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李鸿章等奉旨在 对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为问话,并将康有为的新奏疏转呈光绪帝。在新的上书中,康有为主张学习 ,进行 。这份奏疏后来被称为《 》。
③康有为还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等书籍,帮助 进一步坚定他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2)维新团体的建立
①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会,以 . . 为宗旨。这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 的性质。
②在保国会的影响到下, 会. 会. 会等到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爱国官员的要求:面对 的严峻形势,爱国官员,甚至像 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 ,摆脱 。
思考:如何认识张之洞等人支持变法的行动?
二、百日维新
1.开端:在康有为等到人的推动下, 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宣布变法。历史上称为 ,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2.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
(1)政治方面:a告诫廷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 ,力行 ;b鼓励官绅士民 ,严禁官吏阻隔;c谕令各省督抚举荐 ;d精简机构,裁减 ;e取消 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2)经济方面:a设立 ,鼓励 ;b提倡私人 ,采用 ,奖励 ;c设立 . 总局,鼓励商办 . ;d改革财政,创办 ,编制 ;e兴办 ;裁撤驿站。
(3)文化教育方面:a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制度,废除 ;b在各地成立 ,在京师设立 ,筹设 . 等专门学堂;c鼓励 办学,选派学生到 ;d准许民间创办 . ;e设立 .组织翻译 。
(4)军事方面:建立 军队,装备 武器,按 练兵,还添造 ,增强海军实力。
3.历史意义
(1)进步意义: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 派的愿望和要求,这些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 的发展和 的传播,并给 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人先前提出的“ , ”.设立 等主张。
资料补充
1.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比较
明治维新 百日维新
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武装倒幕取得成功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维新派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实权 皇帝没有实权,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行之有效 未提建立君主立宪这个要害问题,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集中力量侵略中国 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爪分中国的狂潮
2.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合作探究
1.学思之窗: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2.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B)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活动和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
C.进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D.保国会,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2.(A)百日维新措施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C.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D.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工商业
3.(A)下列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被光绪帝在进日维新中采纳的有( )
①撤并政府机构 ②改革科举制度 ③实行君主立宪 ④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4.(A)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百日维新 D.进呈《上清帝第六书》
5.(B)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错误的是( )
A.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有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6.(B)1897年后,推动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
B.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宣传
C.光绪帝的支持
D.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7.(A)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 )
A.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B.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C.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D.提倡私人开办工厂
8.(A)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A.设京师大学堂
B.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
D.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9.(B)面临瓜分大祸的严重危机,康有为的活动有( )
①《上清帝第六书》 ②成立保国会
③帮助光绪帝推行变法 ④写了著名的《劝学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A)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 )
①裁汰冗员②废除八股取士
③设立农工商总局④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维持困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国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保国会章程》
材料二: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光绪帝为此说:“会为保国,岂不大善?”下令将文悌革职。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请回答:
(1)(B)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据材料归纳保国会的宗旨。
(2)(C)文悌代表哪一集团?其弹劾保国会理由有哪些?据材料二指出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
(3)(C)据材料二分析保国会夭折的原因。
(4)(C)据材料指出保国会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的背景)
1.列强瓜分中国
时间 国别 强占租借地或割占领土
1897年 德国 胶州湾
1897年 俄国 旅顺和大连
1898年 法国 广州湾
1898年 英国 “新界”和威海卫
2.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不断上书皇帝
①1897年,康有为上书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绪帝,②李鸿章等奉旨在总理衙门对康有为问话,并将康有为的新奏疏转呈光绪帝。在新的上书中,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这份奏疏后来被称为《上清帝第六书》。
③康有为还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他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2)维新团体的建立
①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这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②在保国会的影响到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到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爱国官员的要求: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爱国官员,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思考:如何认识张之洞等人支持变法的行动?
二、百日维新
1.开端:在康有为等到人的推动下,1 ( http: / / www.21cnjy.com )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2.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
(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 ( http: / / www.21cnjy.com )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到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的书刊。
(4)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3.历史意义
(1)进步意义:光绪帝的变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这些措施的推行,有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合作探究
1.学思之窗: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对光绪帝没有采纳措施的认识。
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3.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提示: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ACDCBAABDD
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据材料归纳保国会的宗旨。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保国.保种.保教。
(2)文悌代表哪一集团?其弹劾保国会理由有哪些?据材料二指出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
守旧势力。保国会“乱国”,保百姓不保清王朝。维护清王朝统治。
(3)据材料二分析保国会夭折的原因。
守旧势力的攻击和破坏。
(4)据材料指出保国会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
保国会是维新派发动和组织的爱国救亡团体。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