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5 18:4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自相矛盾
【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发挥评价的导向与发展作用。
【落实要点】
1.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教学中不能割裂,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在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中积累、建构和发展。
2.学习任务群的层次性。语文教学中要围绕特定主题,分三个层面设计学习任务群,按年段逐渐提升层次和要求,体现新课程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具体为,第一层次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次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次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3.作业设计的科学性。语文教师要不断完善作业观念,探索系统地从作业目标、作业科学性、作业难度、作业时间、作业差异等全方位思考作业设计,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控制作业难度,丰富作业类型,增加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探索选择性、长程性、跨学科作业,实现作业设计整体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作业设计与辅导在学业质量提升上的作用。
4.评价实施的多元性。语文教师们要按照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在“绿色指标”基础上,更加重视和凸显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组织开展自评、互评与他评,通过多元、过程性评价,考察、指导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过程、审美情趣与价值立场,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的魅力。编排本单元,意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内涵,即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本课教学,可以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自相矛盾》中的围观者听了卖者的话,发现其前后说法抵牾之处,从而提出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假设,使卖者无言以对。《田忌赛马》中孙膑通过观察,发现田忌和齐威王的马脚力相当,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从而推演出获胜把握较高的布阵方式,并向田忌献策,最终赢得了比赛。《跳水》中的船长看到孩子身在高高的横木上,随时可能摔倒甲板上,迅速通过海面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等有利条件,判断出孩子只有跳到海里才有机会获救,于是果断举枪逼孩子跳水。三篇课文都编排了有关了解人物思维的课后题。交流平台进一步强调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性,梳理了课文中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时,要先分析具体情况,再选择适合的办法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换的过程写具体”,习作话题是“神奇的探险之旅”。在此前学生中,学生已经有了“发挥想象写故事”“按自己的想法编故事”的经验,知道要根据所给的情境合理想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本次习作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换的过程写具体,引导学生根据探险的情境,围绕探险的目的,把遇到的困境和求生的方法写具体,丰富想象的内容,体会想象的乐趣。
本单元要重视指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具体把握思维过程。《自相矛盾》可以从卖者夸耀自己商品的语句中,发现他的话里有矛盾之处,从而推想出围观者质问卖者时的思维过程。《田忌赛马》结合描述客观条件的语句,也就是孙膑观察到的情况,揣摩孙膑的思维过程。《跳水》可以找出说明天气、人员等环境条件的语句,以及描写孩子当时处境的语句,从中推想船长的思维过程。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梳理的信息是否完整,推理是否合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形和故事的结局,找出能够合理阐释人物思维过程的依据,避免学生以偏概全或直奔结果。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结构】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对标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课文 自相矛盾 1-2 1.认识并书写课文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相矛盾》。
3.能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4.能说出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田忌赛马 2

跳水 2
习作 神奇的探险之旅 2 1.能根据提示,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
2.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2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4.初步了解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别称。
1.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9-10
【学情分析】
相对于低段学生,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明显的飞跃。他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及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该段学生正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折的过渡期,所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初步体会课文的人物的思维过程。但将思维过程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对大多数的同学来说,并非易事,个体间也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在教学环节花重力指导。
【单元资源来源】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2.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语文
3.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下册语文
4.上海空中课堂基础课程: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
【本课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感悟古人的智慧。
语言运用:深入理解 “其人弗能应也”的理由,领悟故事的寓意。
思维能力: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
审美创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本课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弗”“吾”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四个字。
2.掌握好停顿和节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弗”“誉”“立”等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理由,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弗”“誉”“立”等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
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深入理解 “其人弗能应也”的理由,领悟故事的寓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回顾寓言文体的特色。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寓言故事。
2.齐读课题
3.《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请生说说寓言故事的特点。
预设:寓言故事一般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4.师小结:在讲一个道理之前先讲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出示寓言故事图片)这些寓言故事大家熟悉吗?说说它们的名字。
[设计意图]
1.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自相矛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学生通过学习《自相矛盾》的故事,对古人的智慧产生深深的钦佩之情,对古代寓言故事产生兴趣,建立文化自信。
2.风尚课堂——激发兴趣
学生们对寓言故事比较熟悉,也感兴趣,从学生熟悉的寓言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一读,读白话文《自相矛盾》。
1.说明读法:读、演、议。
教师引导:今天的故事我们怎么来学?(板书:读)这个故事很简短,但是很有意思。读完,我们还想做一件事,(板书:讲)讲完了故事,还要明白道理(板书:议)
一起读读法:读、讲、议。
2.出示《自相矛盾》的白话文
自己读:这则寓言故事大家听到过吗?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
指名读:谁能自告奋勇试一试?
再请一生读: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也听听其他同学的朗读,你愿意试试吗?
3.指导朗读。
(1)大家觉得哪位同学读得好?要读得更好,可以怎么做?
预设:夸口的地方要读好。
教师指导:说通俗一点就是吹牛,把牛吹好就读好了。
(2)读楚人夸盾的话:你来读读楚人夸盾的部分。
(3)生齐读夸矛的地方。
(4)引导读观看者的话,重点指导突出“你的”。
教师指导:对于楚人的夸口,旁观的人有什么想法?他是怎么说的?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话?重音放在哪里?是呀,两样东西都是楚人夸下海口的,“你的”要强调。请你来读一读。
(5)齐读观看者的话。
(6)请生表演读全文。
[设计意图]
1.核心素养——语言运用
在学习文言文前先读通、理解白话文版故事的意思,为文言文的学习搭建梯子,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学会通顺地讲好这个故事。
2.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阅读白话文版故事时理清思路,理解文意,有利于后文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
三、二读,读文言文《自相矛盾》。
1.出示文言文的文本,请生自读。
教师引导:下面老师要增加难度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文言文,将短文读通顺,断句正确。
指名读。
指导鬻、夫读音。夫是文言文中表示将发表议论的发语词,读第二声。
2.根据前面的白话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教师引导:比较一下这个故事和前面的故事,有什么发现?两个故事是同一个故事,是先有这篇韩非子写的文言文故事,再有前面读的白话文故事,前面的故事是老师根据这个故事翻译的。
过渡: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二步就是疏通字词。
(1)曰:出示“日”和“曰”字,请生进行区别。
教师指名: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区别?
预设:曰较扁,中横不到头。
复习文言词语学习方法:可以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常能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相对应,有助于我们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
结合注释、组词,理解“坚”、“陷”、“或”的意思。
(2)鬻:结合注释,我们可以知道鬻的意思是——卖。
有个词语是卖官鬻爵,“卖”和“鬻”是同义,指当权者出卖官职、爵位以聚敛财富,形容政治腐败。
(3)誉。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下。——夸赞。
我们现在也经常用这个意思,赞誉。这里其实是指吹牛。
(4)理解了这些文言字词,连起来理解“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的意思。
预设点评:你每个字的意思都落实了,而且语句非常流畅,老师很惊喜!
(5)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楚人夸耀的矛和盾分别有什么特点?
预设:楚人的盾很坚固(板书:盾 坚),矛很锋利(板书:矛 利)。
相机指导:楚人夸耀自己的盾可不是一般的坚固,是怎样的?矛呢?
预设:楚人的盾很坚固,什么都不能刺穿它(板书:莫能陷),矛很锋利,什么都能刺穿(无不陷)。
预设点评:你很会理解,这是一个双重否定,直接翻成都能刺穿就可以,非常棒!
(6)联系上下文,根据前面的小文章理解两句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预设:用您的长矛刺您的盾牌,会怎样呢?那个人回答不上来。
那么 “以”是什么意思?——用。“何如”呢?——怎么样
教师指导:有时候,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结合翻译理解文言文词义,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7)于是“其人弗能应也”,楚人听到这个问题有什么反应?
预设:他回答不上来了。
提问“弗”的意思:所以句中的“弗”是什么意思?——不。
教师指导:很多时候,联系上下文,思考文中的逻辑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8)理解前面意思里没有的句子。
教师引导:有一句句子前面的白话文故事中没有翻译过,是哪句?一起朗读。
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教师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联系前文猜一猜。
预设:什么都戳不穿的盾和什么都能戳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板书:不可同世而立)
(9)再读全文:理解了词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再一齐朗读这篇文言文。
3.指导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现在我们要把这篇课文读得更有画面感一点。想象一下楚人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时是怎样的情绪?他一定是眉飞色舞地吹嘘自己的商品。谁来读一读?
预设点评:吹牛的样子出来了,但是还差一点点。
(2)再请一位学生读
(3)想象一下提出问题的人表情是什么样的,语气如何?
预设:提出问题的人脸上带着嘲讽的笑容。
师指导朗读,读出楚人的夸耀和路人的嘲讽。重读“吾盾”“吾矛”“莫能”“无不”“ 子之矛” “子之盾”
(4)请生再读。
(5)生齐读。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教师指导:现在我们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也能读出感情。现在我们试着把这个故事讲得再生动一点,可以加入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先自己练习一下。
(2)指名讲故事
预设点评:你的语气非常到位,我好像已经看到楚人得意洋洋的样子了。能不能把楚人的动作表现出来?
四、议一议,明白语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理解末句作用:通过朗读和讲故事,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意思,前面我们对比白话文和文言文,发现白话文版的《自相矛盾》已经把故事讲完了,但是文言文中多了这样一句话,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呢?
预设: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楚人前面夸耀矛和盾的话问题在哪里。
2.这个楚人错在哪里?
预设:这个楚国人把自己的盾和矛都夸得太满了,让盾和矛的功能相互冲突了。
3.他夸耀的话里哪几个字是相互冲突的,是他错误的关键?
预设:莫、无
教师指导:一个莫,一个无,就让他出现了对立的两个方面。于是面对路人的“灵魂拷问”,其人弗能应也。
4.现在我们试着帮帮他,我们要怎么说才能让他的话不相互冲突?请同学说说怎么来卖盾。
预设:我的盾十分坚固,一般的矛都戳不穿它。
师点拨:可以,没有把话说太满,说了很坚固的矛也戳不穿它,并不是所有的矛读戳不穿。卖矛也一样,可以说很坚固的盾都可以戳穿,但是不能说全部的盾都能戳穿。
[设计意图]
1.核心素养——语言运用
学习文言文时扫清字词障碍,学生在过程中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文言文词库。联系白话文与文言文,更有利于疏通理解文意。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应该如何卖矛和盾,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核心素养——审美创造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体现楚人的夸耀与路人的嘲讽,需要学生体会感情并表现出来。
3. 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学生将白话文版和文言文版故事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文言文版故事多了一句总结性的话语,在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上学生锻炼思维能力,总结楚人话语中的逻辑问题。在明白了楚人问题在哪后,学生要为楚人想想办法,在改进楚人话语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应该怎样说话才是符合逻辑的。
五、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1.过渡:生活中也是这样,你看见医药广告上写着包治百病,说明——这药是假的。
2.请生分享自己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故事
过渡:对,生活中你们有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吗?
预设1:我曾经说我从来都不穿棉毛裤,然后最近很很冷,上个星期穿了。这就是自相矛盾。
相机点拨:用树木做成的纸张打印呼吁保护树木的传单,这是不是自相矛盾?这件事中是不是包含了对社会中相互冲突的问题的思考?来谁再说一个。
预设2:在需要保持干净洁白的墙面上写“不要乱涂乱画”。
相机点评:这就相互冲突,自相矛盾了。你理解得很到位。
[设计意图]
1.核心素养——语言运用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完整表达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闻、所见、所经历的“自相矛盾”事例的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2. 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从课文中楚人的问题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发散思维,进行了迁移运用,也将课文中学习到的道理真正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冲突、不相应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的事情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了解作者及《韩非子》
过渡:这样一个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故事是谁写的呢?
介绍:韩非,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总集。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布置作业。
文言文语言言简意赅,但我们要将一个故事讲得生动吸引人,就要对人物特点进行更深入的刻画,将人物描写到位。课堂上时间有限,就请同学们课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加入想象,丰富人物性格,将课文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今天的作业如ppt所示,希望同学们勇于挑战自我,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选择几样选做作业完成。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5 自相矛盾
读 演 议
盾 坚 (莫能陷)
矛 利 (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