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1.通读课文,分析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能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
2.梳理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能品析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顾颉jié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奠基人。
个人著作主要有《汉代学术史略》《尚书通检》《古史辨》《当代中国史学》《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出编》等。
晓常识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顿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知背景
议论文
三要
素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识文体
程颐( ) 譬如( ) 颛顼( )
腐草为yíng( )大rú( ) 虚wàng( )
懒duò( ) shú师( ) 停zhì( )
yí
pì
惰
塾
儒
滞
妄
萤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zhuān xū
2.解释下列词语。
夯基础
腐草为萤:
辨伪去妄:
流俗:
盲从:
墨守:
停滞:
尽信书不如无书:
意思是腐草能化作萤火虫。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目地附和随从。
战国墨子善于守城,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1.通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并分析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的中心论点往往在课文的开头或是结尾,有些时候可能会是文章标题,甚至有时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概括。)
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作用: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中心论点
任务一:分析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联系,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
分论点二
2.细读文中第5-6段落,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并通过分析关键语句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继而分析其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者先要会疑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一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
证明
证明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过渡句)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3.同桌之间讨论,说一说文中的怀疑精神有什么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1.速读课文,根据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任务二: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等论证方法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并分析其作用。
作用: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①第4段举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 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
提示:
事实论据:指包括人们公认的事例、史料、统计数据等。
作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也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第6段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一步步追问怀疑的例子。
3.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试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②“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提示:
道理论据:指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作用:①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②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4.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
①A.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B.不信它,因为它“非”。
前两个句子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后两个句子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任务三:本文语言精准、严谨,结合文中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不能调换,因为“怀疑”是“辩论”的前提,“评判”是“修正”的前提,这四步逐层深入,是递进关系。如果调换,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这也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2.“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步骤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
学习目标回顾:
1.通读课文,分析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能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
2.梳理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能品析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1.下列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送孩子出国留学不该盲从,应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决策。
B.实际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这种说法非但没有夸大甚至还可能是打了折扣的。
C.好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更应该墨守成规保持下去。
D.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
C
解析:C.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含贬义。与语境不符。
解析:A.本文的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是本文的一个分论点。
2.下列有关课文《怀疑与学问》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B.本文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论述方式。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段到第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C.本文开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第五段中只引用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做了阐释,说明“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D.本文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