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5课 故乡
鲁迅
1.能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故事情节
2.掌握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赏析小说的语言艺术,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晓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知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农村的破败景象和农民的凄苦生活,以及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让他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秕谷( ) 獾( ) 弶( ) 脚踝( )
折本( ) 髀( ) 猹( ) 颧骨( )
恣睢( ) 黛( ) 廿( ) 潺潺( )
鹁鸪( ) 五行缺土( )
bǐ
huān
jiàng
huái
shé
bì
chá
quán
zì suī
dài
niàn
chán
bó gū
xínɡ
夯基础
阴 huì( ) líng dīng( ) è 然( )
chī 笑( ) xiāo suǒ ( ) wǎng然( )
祭 sì ( ) bǐ yí ( )
晦
伶仃
愕
嗤
萧索
惘
祀
鄙夷
2.解释下列词语。
阴晦:
萧索:
鄙夷:
惘然:
隔膜:
恣睢:
展转:
阴沉,昏暗。
缺乏生机,不热闹。
轻视,看不起。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思想感情不相通。
任意胡为。
生活不安定,四处奔波。
夯基础
(4)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两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人物塑造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顾小说的相关知识。
(2)小说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人物 情节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小说是以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完整的_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塑造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5)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长篇 中篇 短篇 微型小说
识文体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哪几部分,这些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
容?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回故乡。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在故乡。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离故乡。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1—5
6—77
78—88
任务一: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故事情节
3.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出这些变化。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故乡的环境
故乡的人物
豆腐西施 圆规
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
任务二:分析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1.文中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对闰土进行了刻画,试圈点批划出这些文字,并完成下表。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描写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一倍,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动作描写
手捏钢叉、捕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
显得迟钝麻木。
语言描写
说话脱口而出,有说不完的新鲜事。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喊我“老爷”,谦恭而又含糊。
角度
角度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 态度
人物形象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事。对“我”友好热情。
对“我”恭恭敬敬,喊“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热爱生活。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热情、纯真、质朴、懂得许多知识,有智有勇的小英雄形象。
善良忠厚、勤劳朴实、迟钝麻木、迷信、封建等级观念森严的木偶人。
2.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小说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她的?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外貌描写
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没有这么薄,年轻漂亮。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描写
终日坐着。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拿着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顺手牵羊,又偷又抢。
语言描写
终日坐着,不怎么说话。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
角度
角度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 态度
人物形象
抱过我。
对“我”说话尖酸刻薄。
虽靠姿色招揽顾客,但终日坐着较为安分守己。
顺手牵羊偷“我”母亲的手套,搬弄事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定说是闰土埋着的,贼喊捉贼。
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
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泼悍庸俗的“圆规”。
3.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原因使他们前后判若两人?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天灾。
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
人祸(帝、封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分析课文,思考“我”是鲁迅本人吗?如何理解 “我”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等于鲁迅本人,“我”是小说的一个线索性人物。
“我”为寻找新的生活,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看到故乡惨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这样生活下去,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所以说“我”是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任务三:赏析小说的语言艺术,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1.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创造静谧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开头景物:(第2、6段)
神异图画:(第12段)
离乡景物:(结尾部分)
描写农村的衰败和悲凉的景象,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
创造明朗、愉快、五彩缤纷的景象,烘托“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的情感。
2.品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含义。
①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故乡反差巨大,一个反问句,表现了作者不想承认又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的复杂而又沉重的心情。悲凉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也为下文写故乡今昔的对比做了铺垫和暗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这段话揭示了“我”对故乡的失望和悲哀之情。儿时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已被残酷的生活现实打得粉碎。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的贪婪市侩,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永别故土、漂泊异乡的孤苦,使“我”陷入“非常气闷”又“非常的悲哀”的心境之中。“我”相信故乡会好的,但总觉得美好的未来很渺茫,以至于眼前曾有的影像都模糊起来了。
③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里的“走”是行动的象征,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学习目标回顾:
1.能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故事情节
2.掌握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赏析小说的语言艺术,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下列对中年闰士的形象理解正确的项是( )
A.中年闰土受到多重压迫,生活艰辛,但他仍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中年润土的外表,但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中年闰土遵守社会的礼法,并以此处理与“我”的关系。
D.中年闰土见到“我”时虽然没有很多的言语,但他没有忘却儿时的记忆,他与“我”的心灵又融合在一处。
1.《故乡》选自《_________》,文章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_______故乡_______故乡_______故乡”的顺序来安排情节。文章主要运用_________手法来突出主题。
呐喊
“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回
在
离
对比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