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2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15 14: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中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主要通过学习以下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震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宏观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
学情分析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们思维比较活跃,在初中时也简单了解了地理这一门课程,但很多学生对地理的理论知识,特别是空间思维能力和基本的认图能力欠缺。在本章前三节的学习中,可以了解学生不够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本节通过宏观整体展现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虽然内容抽象,但为以后学习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这一节的学习,上课时需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利用实物模拟或图片进行教学,通俗易懂,更能激发地理基础差的学生有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主要特点和划分依据。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中,学会思考并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索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 3.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分横波与纵波;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分界点;岩石圈是属于内部圈层。 2.难点:区分地壳和岩石圈。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目前的科技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人类飞上太空已经成为现实,然而对于我们脚下 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对进入地心也在不懈努力,许多影片都能反应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下面给大家播放一段科幻片《地心旅行》。看书第一段,地球分为内部和外部圈层,今天我们来学习内部圈层。 【播放视频】+【板书】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提问】看完影片,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否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地球内部主要物质是钻石吗?第二个问题,人类真的可以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第三个问题,人类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者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呢
【学生分组探究】(钻探、挖井、火山喷发的岩浆)2~3min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总结】 显示地球半径数据,地球非常庞大,半径大约6371km(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个点距离的平均值)
【结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数据相对于地球的半径来说,非常渺小,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颗水煮蛋(ppt展示图片),这些方法所能研究到的深度相当于蛋壳的厚度,所以这些方法不能把地球最深处的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
我们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即人工释放地震波,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
【板书】1.地震波 定义(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收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书中所说的地震波是人工是释放的,不是由地震产生的。释放地震波后,地震波返回给地面的接收器,然后根据接受到的地震波曲线的变化,就可知道地球内部的大体的固液相的圈层结构 【看图1-4-1】能看出哪些数据?(传播速度)
【板书】 划分 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固液气都能通过 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仅能通过固体 他们的传播速度随着通过的介质的性质而发生变化,由此能够反映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形态
【思考】
1.发生地震时,陆地上的人是什么感觉?(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摇晃,为什么?) 2.在海洋上的感觉和陆地上的一样吗? 3.以上两种感觉的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纵波和横波哪个对地表的破坏程度大,为什么 )
公布答案(课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因为当地震发生时,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传播速度比较快,所以人们先感到下上颠簸。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教师补充:那在海上发生地震时,海洋中航行的渔民有什么感觉呢?答:海上的渔民只能感到上下颠簸,不能感到左右摇晃。是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 【过渡】虽然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地球结构。 【小组讨论】观察1-4-1地震波曲线图,看纵波和横波有几次速度的突然变化?这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物质有了怎样的变化? (从图1-4-1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速在两个地方突然发生了变化) (地幔-固态 地核: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引入概念】
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板书】2.不连续面
(1)定义:地震波速突然变化
地震波速在两个地方突然发生了变化,由此产生了两个不连续面
【生】找学生念书25页名词链接
【板书】
(2)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km处的不连续面(看图1-4-1 速度明显增加)
(3)古登堡面:地下平均2900km处
特征:S(横)波消失,p波速度突然下降
至少受这两个面的影响,地表到地心应分成3层 【师】(让学生看并在书中画出此段文字)地壳是处于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由岩石组成,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让学生在图上标出地壳的厚度17km),大洋地壳比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大陆地壳厚度达35千米。 【提问】陆壳最厚的地方在哪?(喜马拉雅山)在哪个地形区呢?(青藏高原) 【师】地壳还有一个特征,是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 【师】(让学生看并在书中画出此段文字)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处为上地幔,1000-2900km为下地幔(让学生在图上标出来2900km )。上地幔的顶部存在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熔融类似加热后的沥青,流动速度比较慢。下面给同学们看一段印尼海啸的视频。(播放结束下一页ppt)到10月10日,海啸已经造成了2045人死亡,这个数字远大于火山喷发导致的人员伤亡人数。这是因为火山喷发有预兆,并且岩浆流动慢,人们逃离速度快。 岩浆喷出后遇冷凝固,就形成了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即岩石圈(注意:不包括软流层)。 【师】(看书)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为地壳,它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的。古登堡面至地下5100km为外地核(让学生在图上标出来),外地核呈熔融状态,熔融不等于液态,内地核组成物质是铁和镍,是一个固态金属球。(让学生在图上标出地球半径6371km) 【师】到此地球内部圈层我们就讲完啦,所以地球内部真正分为5层,“打入18层地狱”的说法是不对的。 【总结】通过分析图表总结(投影-让学生回答完成),巩固知识点
【总结】带领学生画出地球圈层结构图
【巩固练习】习题
【作业】
板书设计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定义
(2)划分 纵波(P波):快,固液气 横波(S波):慢,固体 2.不连续面
(1)定义:地震波速突然变化
(2)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km处
(3)古登堡面:地下平均2900km处
特征:S(横)波消失,p波速度突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