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目 录
CONTENT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01 ·北宋集权
02 ·统治危机
03 ·变法求强
04 ·南宋偏安
北宋建立
北
南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杯酒释兵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控制
五代开国皇帝表
国号 开国皇帝 称帝前身份
梁 朱全忠 唐宣武节度使
唐 李存勗 唐河东节度使
晋 石敬瑭 后唐河东节度使
汉 刘知远 后晋河东节度使
周 郭威 后汉天雄节度使
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
(一)措施: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君臣围炉夜话,治安天下
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控制
四监司
——中央派到地方监控指挥地方
——文官担任
——与知州彼此制约
(一)措施: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控制
1、行政: A、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彼此制约)
B、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全面监控
2、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上交中央)
3、军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中央),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定期换防 ——更戍法
材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材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一)措施: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控制
2、专制主义:强化君权——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同平章事
(宰相)
行政
军政
财政
监察
枢密院
三司
台谏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副枢密使
盐铁司
度支司
户部司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皇帝
三衙
调兵
统兵
二府
御前会议
(一)措施: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控制
2、专制主义:强化君权——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行政 同平章事(宰相)
二府 参知政事(副宰相)
枢密院:军政
三司(户部、盐铁、度支):财政
(一)措施:
思考1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分散相权的方式:
唐:决策流程分权
宋:行政、经济、军事三大专业领域分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控制
2、专制主义:强化君权——二府三司制
3、抑制武将——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一)措施:
《退将诗》
(北宋)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问题: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初谚语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武将势大
杯酒释兵权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分割兵权、更戍法
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
961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饮。众人酒意正浓,太祖对他们说:“我依靠你们的力量才当上皇帝,可是当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由不得你们。”石守信等惊惶下跪,问该怎么办。太祖乘机劝他们解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石守信等领会了他的用意,次日都称病辞去兵权。宋朝从此改变了“长枪大剑”的重武轻文局面。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控制
2、专制主义:强化君权——二府三司制
3、抑制武将——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抑制武将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
分散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统调分离
(一)措施:
《劝学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宋名臣职位表(部分)
时期 姓名 出身 职位
仁宗 范仲淹 科举 参知政事
仁宗 欧阳修 科举 副枢密使
仁宗 曾巩 科举 知州
仁宗 文彦博 科举 副枢密使
神宗 王安石 科举 参知政事
哲宗 刘挚 科举 御史中丞
恭宗 文天祥 科举 参知政事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刑不上大夫)
---太祖誓碑
思考2
根据所学,并结合书中P50“史料阅读”及P53的“问题探究”分析宋初措施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分化权力,机构众多
③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三)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
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表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积弱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题:为什么会“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弟弟,
请笑纳零花钱!
宋
宋
夏国主,请笑纳
零花钱!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北宋与辽 : “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 “庆历和议”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
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知识拓展
北宋与辽 : “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 “庆历和议”
思考3
讨论 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不可取——屈辱求和,财政受损
有可取之处——受损有限;和平主流;互市繁荣;民族交融;中华发展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二)财政压力——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二积:积贫积弱
单位:万贯
冗官
冗兵
冗费
三、变法求强
(一)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范仲淹
岳阳楼
庆历改革虽然失败,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们对于政策法规的锐意改革,无不冲击着长期以来固守现状的循默政风......揭开了宋代历史上富于生气的篇章。”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变法求强
(一)庆历新政:
(二)王安石变法:宋神宗,1069年
1、背景:
①“三冗二积”,使北宋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社会危机加深
2、目的:
富国强兵
三、变法求强
(二)王安石变法:
3、措施: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三、变法求强
(二)王安石变法:
3、措施:
富国 青苗法 农民可向政府贷款,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增加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税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强兵 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强兵措施
培养人才 改革科举制度、择优录取
三、变法求强
(一)庆历新政:
(二)王安石变法:宋神宗,1069年
1、背景:
2、目的:
3、措施:
4、评价:
进步性:达到了富国目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局限性: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②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新旧党争)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变法中执行不善,加重了人民负担。
启示:改革者要注意改革的策略性,关注人民利益。
遭到大官僚贵族和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启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对各阶层利益统筹兼顾。
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
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王安石
宋神宗的动摇
启示:改革者要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1、执行不善,反加重人民负担
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3、宋神宗后期动摇,变法失去支持
4、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
5、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6、根本原因: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
小结: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南宋的偏安
4.1 北亡南渡
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4.2 武将风云
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年),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在杭州风波亭
韩世忠 绍兴十一年(1141年),剥夺其兵权。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张俊 首请纳兵权,被罢枢密使,参与促成岳飞冤狱
刘光世 绍兴七年(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
收兵权
4.3 议和偏安
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4.3 议和偏安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4.3 议和偏安
四、南宋的偏安
1、1127年,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960--1127)
——南宋建立(1127--1276)
2、岳飞抗金
3、南宋与金:从绍兴和议的君臣条约到“世为
侄国” ,维持南北对峙
——绍兴和议内容:
A、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B、南宋对金称臣
C、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
时空坐标
960
1069
1127
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1279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
1141
宋朝建立
南宋灭亡
王安石变法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宋金绍兴和议
1004
宋辽澶渊之盟
文人思,忧国忧民
《夏日绝句》
(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人思,忧国忧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集权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加强地方控制:行政、财政、军政
崇文抑武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南宋的建立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本课小结
分化宰相权力:二府三司、台谏
统治危机
变法求强
南宋偏安
防弊
新弊
解弊
循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