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5 17:0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3.2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柳宗元出身世家大族,后来家道中落。柳宗元才名早著,21岁就中了进士。为官后深入了解了很多朝政腐败的黑暗面,立志要肃清朝政,于是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33岁被贬永州,十年后又被贬到柳州,人生中最能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就断送在了穷山恶水之间,年仅47岁,就抑郁而终,客死柳州。
文如其人——品悲悯情怀
贬官永州:他写下了《捕蛇者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刻画了悍吏扰民的形象,发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感叹。
新知导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已是是危机四伏 ,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捐杂税,人民民不聊生。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扰民的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是它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
3.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故”等实词,归纳“虽”、“因”、“且”、“焉”等几个文言重点虚词的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核心素养
本文从内容上来看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从形式上看是一篇传记。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新知讲解




传记: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另一类是文学传记,它多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多。
新知讲解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柳宗元的政论文有:《封建论》、《夭对》。
文学性传记散文有:《捕蛇者说》、《童区寄传》
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
寓言散文有:《种树郭囊驼传》,《三戒》,著有《柳河东集》,他的散文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古文运动
文以明道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01
02
03
04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写 作
背 景
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
真正意图:
柳宗元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新知讲解
听读本文
合作探究竟
解 读 文 本
第一部分(1、2):
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
第二部分(3):
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
第三部分(4、5):
把种树之理移向政务。
新知讲解
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原文回答。
“病偻,隆然伏行“交代了“橐驼”这个诨号的来历,但他说“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憨厚、善良、质朴、随和、豁达的性格。
第一自然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新知讲解
郭橐驼有什么特殊技能,请结合原文回答。
第二自然段中”视驼所种之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正面叙述,写出了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合作探究
1.郭橐驼树种得好的关键是什么?
2.郭橐驼种树有怎样的方法?
3.郭橐驼对所种树的态度是什么?
思 考
合作探究
1.关键/种树原则: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这句话总括了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2.方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置也若弃”
从理论上说明“顺木之天”:让根舒展、把土培平、多带旧土、踩紧踩实
从实践上总结顺其自然的观点:完成了就不再去动它,离开了就不再看它。
合作探究
3.态度:谦虚。
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感叹“吾又何能为哉”,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
1、木之性 (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 (实践总结)
3、顺其自然 (议论)
4、他植者违反 (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
(自谦明理)
对比
映衬
第三段结构示意图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中用到什么论证方法呢?
对比/对举论证
他植者VS郭橐驼,突出了郭橐驼的种树技艺之高超和“顺性”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合作探究
“驼”如何描述官吏治民?又是如何评价的?
烦、祸——呼、鼓、聚、击、召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合作探究
橐驼是如何将种树之经验“移之官理”的呢?
他植者植树:“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的表现有:“旦暮来而呼”,“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并且还“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此处用一连串短促的排比句,把官吏大呼小叫、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种叫什么论证方法呢?
类比论证:以同类事物或相近性质为基础,而进行比较推理,以求了解新事物。
根拳而土易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
摇其本以观
勖尔植
督尔获
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促尔耕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
种 树
勤虑害树
治 民
繁政扰民
“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合作探究
此处运用类比论证的好处是?(提示与练习2)
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二为一,互相补充,含蓄地批评了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对人民遭遇的同情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二、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本文表面上是写树,实际上是为了写养人。最后一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直接点出了作者给郭橐驼立传的真正目的:警示上层统治者要顺应民心和老百姓的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安定的生活。
课文是一篇寓言纪传体散文,塑造了郭橐驼这样一位 身体残疾的种树能人。反复研读,说说课文的寓意。
提示与练习3
课文借“传”的形式寄寓事理,借其“种树之道”表达“养人之树”。寓意:统治者为证宜简,要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
课堂练习
下列“之”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能顺木之天 B.其培之也
C.虽曰爱之 D.其实仇之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