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3《萧红墓前口占》:为你写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3《萧红墓前口占》:为你写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14:5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萧红墓前口占》教学设计:为你写诗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
2、通过查阅背景资料,了解萧红、戴望舒往事,理解时代背景下的哲思;
3、通过替换比较诗歌中意象,揣摩诗中的作者真实情感和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通过替换、比诗歌的意象意象,揣摩诗歌中的情感与思考。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理解诗歌的三重意境。
教学课时:
0.5课时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诵读法、点拨法、小组合作研讨法、思考辩论法
课前准备:
查阅萧红生平和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
走六小时 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 放一束 红山茶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 海涛闲话。
(教师轻声诵读)
同学们,这是戴望舒写给好友萧红的一首悼念诗。口占指随口所作,往往情感强烈。戴望舒,以诗为桥梁,以花为媒介,凭吊友人。
有读者评价:这首诗自然、深沉、细腻且意蕴深远,不失为悼亡诗作的代表。但是也有读者对此十分反对:他们认为这虽然是一首悼亡诗,但是诗本身的悲痛情绪不够饱满;而且诗的篇幅太短,内涵不够,显得初浅。
那么这首诗为何有此争议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环节一:
真的是最妙的现代诗吗?
——写一首诗
教师:有一个同学大胆挑战了戴望舒的这首诗,根据悼念抒怀诗的特色,为了增加了本首诗的“凄凉,悲伤,哀婉”的成分,对原诗进行了修改。请对比学生的修改稿,说说两首诗有哪些不同的意象,你更支持哪一个?结合背景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结合材料解说
背景材料:戴望舒与萧红
1939年 萧红夫妇居重庆,为戴望舒所领的香港文学撰稿,时重庆频遭空袭;
1940年 萧红夫妇飞抵香港,与戴望舒会面,共同为民族发声,为抗日呐喊;
1941年 萧红病中撰文《呼兰河传》,后病逝;戴望舒帮助下葬;
1942年 戴望舒入狱,不失爱国正气,写《狱中题壁》;
同年 戴望舒出狱,哮喘病重,仍跋涉六七小时吊念萧红;
1944年 再次凭吊萧红,着诗《萧红墓前口占》,录入《灾难岁月》;
1945年 抗战胜利,再吊萧红。
同学修改稿:
走六小时 病痛疲惫的长途,
到你墓畔 敬一束 白山茶
我煎熬着 长夜漫漫,
你卧听着 海涛闲话。
教师解读:
先看第一处,“寂寞”和“病痛疲惫”,根据材料我们知道这首先是一句写实,戴望舒确实经过六个多小时才能到萧红的墓前凭吊,但是言说“寂寞”,则能表达出痛失好友的孤独的情感。
再看第二处,“墓畔”和“头边”,显然“墓畔”是真,“头边”是情,写“头边”,更能写出戴望舒对老友的真情,宛如活着一般。
第三处的“红茶花”历来是争议最大的一处,中国传统习惯,白色才是寄托哀思的颜色,但是诗人却带着红色的茶花来看望老友,却是另有深意。红色是鲜艳的色彩,也就不只是为了祭奠、怀念,而是一种抑制不住地赞美,对朋友才华的昂然、生命的灿烂和坚强表达了强烈的欣赏。
第四处,学生改的时候为了强化诗意,还可以改成对称句。但是煎熬只能写出失去友人的痛苦,但是“等待长夜漫漫”其实是一个省略的句子: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A我等待着长夜漫漫的结束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的来临
哪一个才是诗人的意思?很明显,诗人是要等待长夜漫漫的结束,等待光明的到来。结合背景,我们清楚,诗人在等待抗日战争的结束,等待被侵略被殖民的灾难岁月的结束。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痛苦,而且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痛苦。那么我们再扩句:
C我等待着祖国的长夜漫漫结束,我等待着我的长夜漫漫结束。
到这里,诗歌的境界已经拔高,从怀念老友上升为家国情怀。
最后一句,我们的同学去掉了一个“却”字。同学们跟我一起通过诵读品一品他的区别:
“你卧听着海涛闲话”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一个“却”字,竟然可以读出“羡慕”,究竟是经历了何种黑暗磨难,才让一个“生着的人”对“死去的人”发出羡慕的感慨。黎明前的黑暗是多么的漫长,诗人经过了许许多多的苦难,早就看淡了生死。大概只是在等待着国家胜利,民族重回光明的那一刻吧。
教师小结:
有比较,更能发现诗歌中的意象的真实情感——
长途——是人生的长途,是国家命运艰难的旅途,属于作者、萧红和所有同命运的中国人的长途;
长夜——是灾难岁月里受到侵略受到压榨的至暗时代;
红山茶——是礼赞绚烂的生命和灿烂,是欣赏和深切的怀念,是对友人灵魂的告慰。
过渡语:
解谜真相,拨开迷雾,终于从意象中读出了作者在经历民族苦难、个人牢狱之灾,以及朋友生离死别之后,内心的苍凉与平淡。戴望舒此时的诗歌创作已经十分成熟冷静,诗歌不仅自然细腻,更是深沉隽永的。这首诗歌从意象的运用上,从你我、生死、鲜艳与死寂的多处对比上来看,确实是最妙的古诗。
环节二:
理想的爱——献给萧红的花
教师:以花寄语,花如其人;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能否用其他花来替代,例如下面的玫瑰花、小花,请根据我们摘选的两首首现代诗,请结合萧红生平简介,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集合材料1和材料2,说说可否用其他花替代“山茶花”
材料1:萧红生平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萧红出生。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后分离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长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有人评价她的一生:短命、贫穷、奔波;她才情极高、细腻敏感,总在不断地叩问: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虽然不幸,但是她创作了文学的黄金时代。
材料2:花言花语
《玫瑰花》
玫瑰花的刺
是攀摘的人的嗔恨,
是她自己的慰乐。
《小花》
洞谷里的小花
无力的开了
又无力的谢了
便是未曾领略过春光呵
却也应晓得
教师依次诵读前面的现代诗。
教师:
玫瑰花是带刺的,对于采摘他的人带有报复的怨恨,但是萧红确是谦和的,对爱充满向往而不怨恨。她是宽容的。
洞谷中的小花始终没有见过春光,但是萧红创造过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勇敢地反抗着,也一直在为民族命运疾呼呐喊,萧红比洞中的小花更精彩,也更坚韧。
教师过渡语:
宋代郭印有诗云:严冬能独秀,浑不藉春风。叶自经霜碧,花应斗日红。赞叹山茶在严寒的冬天里,能够一树独秀的叶绿花红,根本不靠春风的眷顾那叶子经过霜风雨雪,却更加苍翠,而花朵之美,那是和太阳比绚烂。这首宋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萧红的一生,他不幸而灿烂,历经风霜而坚韧。戴望舒在仰望她的时候,大概也发出和宋代郭印一样的感悟:“望中几眩眼,高处欲燔空!”我仰头看见红茶花时,惊艳了我的眼睛,它高高枝头的花朵在晴天里燃烧。”,萧红正是在短暂的生命里燃烧着才情,留下惊艳的痕迹。红茶花啊,就是萧红。
环节三:
为你写诗——献给理想的爱
教师:从解谜到辨析,我们体会到戴望舒文学创作功底的老道和苍劲。山茶花的花语是:山茶花的花语有谦让、理想的爱、纯洁的、天生丽质、高洁的理性、含蓄、奋斗胜利、美好魅力等等。红山茶敬故人,是一份纯洁的友谊,是一场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悼念诗,是为了抒情而存在的,但是抒情的方式,抒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有人说这是现代诗歌中最有古典气息的作品,那我们再一次比较辨析,看一看《萧红墓前口占》与一首古典的悼念诗在主题上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看下面这首:
哭孟浩然
唐 · 王维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学生活动:比较两首诗,分析写法和主题上的异同。
教师解读:
《哭孟浩然》在写法上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借东流不复还的汉水,借一座寂寞的“空城”,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滔滔不绝的思念之情和无法排解的孤独之感;
《萧红墓前口占》在写法上主要使用象征和对比手法,运用大量的意象,在现实与想象的交错中构建了层次更深刻的情感:从钦佩、赞赏到思念、怀想、再到对自己的生命和时代的担忧与期盼。不得不说,戴望舒的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时空更为广阔。实在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怀着敬意,请一起再读一遍。
我想,萧红此刻不只是萧红,还是诗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吧。
教师总结:
诗人跋涉许久,献上的一束红山茶,是萧红精神的动人写照,也是诗人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寄托。在漫漫黑夜,诗人在等待,萧红在等待,等待是对民族解放事业必将曙光来临的、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随口而出的诗句其实经过了多少个日夜在心底不断酝酿,读一首诗,研究一个人,研读一个时代,同学们,让我们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去体会她们的芳华岁月吧。
作业
民国有四大才女,她们风格各异,但同样的才情卓越;请选择最欣赏的一位,充分收集与阅读其相关资料,选择一种花,为她精心设计一首短诗,表达对她的赞美和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