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2《台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2《台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01:26: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台阶》教学设计
01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细节,利用矛盾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读父亲形象,理解自己的父亲。
0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的父亲,六十不到.却早已头发稀疏,背影佝偻。年轻时,靠着做装卸工,扛起了我们村里第一座贴瓷砖的房子,建房子的艰辛我早已忘记。上房梁那天,父亲局促不安的样子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我一直想为父亲写点什么,却奈何文笔晦涩。今天终于在李森祥的笔下寻到父亲的影子,同学们请陪老师一起踏上台阶,寻找父亲的印记。
【情境设置】在学习《台阶》一课,为了帮助同学们更深入的品读人物,悟主题,有一个更直观的体验,语文老师准备将本课拍摄成短视频,请积极参与,帮助语文老师设计脚本。
【小贴士】脚本是指表演戏剧、拍摄电影等所依据的底本。
本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1.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典型事件。
2.品味细节,发现矛盾。
3.拟写片尾,致敬父亲。
二、自读课文,梳理内容
一个完整的短视频脚本,首先得让摄影师知道“拍什么”,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
预设:本文主要讲了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三、品味细节,发现矛盾
一个短视频的优秀与否主要取决与“怎么拍”,你觉得哪些典型事件或场面可以作为拍摄素材?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回到文本中,在1-20段,找到相关事件,圈点勾画,概括梳理。
预设:父亲坐在台阶上洗脚,父亲砍柴,捡砖瓦,父亲踏黄泥……
【过渡】
短视频时长有限,一般在几分钟以内。虽然可供选择的素材很多,但无法一一呈现,所以往往要靠细节之处打动人。那就需要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的动作、神态、语言语气或物的局部加以突出、强调,拍成特写镜头来打动观众的内心。你觉得可以将哪些典型场景进行细化处理,拍成特写可以更深刻的展现父亲的形象。
【小贴士】一般地说,对那些细微、具体可感并具有典型意义的东西,特别是能展示人物思想及其性格特征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我们称之为细节描写。人物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等,被作者敏锐地捕捉,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就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
作者从“宽大”“裂着许多干沟”“嵌着沙子和泥土”三个方面写父亲的脚板,语言洗练,却给读者展现了父亲常年在地里辛苦劳作的生存状况,然后用“去凼里洗(脚)”“拖着湿了的草鞋”的细节进一步突显农民父亲勤劳艰苦的形象。
所以拍摄的时候应该聚焦到父亲的脚上,干沟、沙子、泥土以及湿了的草鞋都应近距离拍摄。
请按照老师对于画面内容的详细设计,也去文中找到类似的细节,放声朗读,
思考如果你来拍摄的话,你会把镜头推向哪些细节呢?
【示例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解析:此段连用“捡”“捡”“塞”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准备之认真和为实现目的之执着,又借“一块砖”“一片瓦”“角票”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来体现父亲建造新屋的漫长和不易,从中刻画父亲坚持不懈,默默无闻,用点滴积累去实现梦想的形象。
【示例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解析: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将父亲的神态“专注的目光”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绿阴”“柳树”这些美好景物烘托了父亲对有高台阶人家的羡慕之情,渲染父亲心中朴素的愿望,赋予父亲形象以诗意化的美感。
【示例3】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
解析:此处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建造新屋时的难以克制的兴奋和激动,表现了农民父亲为即将实现的梦想而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示例4】(父亲)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解析:草鞋伴随父亲一生,更是成为父亲辛劳的见证者,彰显了父亲一生的勤俭及艰辛和性格的简单质朴
········
【过渡】父亲的勤劳倔强,朴实要强在一双脚,一只只草鞋,一个个凹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影视作品更是如此。有矛盾冲突,才更有看点。请小组合作在课文中找到“矛盾点”,在拍摄时合理运镜,形成反差,深入刻画人物,创造看点。
【示例1】
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矛盾:青石板台阶如此美好,和文章的第一段话是矛盾的。圈画“总”,从心理角度描写父亲对低台阶的不满,写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之情。因为第8段:“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修筑“高台阶”成为父亲的理想。我觉得,父亲是一个不安于现状,有理想的人。人有了理想,才会有奋斗的动力。
【示例2】
1.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2.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
矛盾:父亲明明是一个充满力量的人,却不敢放鞭炮,很矛盾。“三百来斤重”的石板,一口气背到家,“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父亲不是力量过人,而是心力支持他的外力。不敢放炮,是因为他的“习惯”,因为第9段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他融入在自己习惯中不可自拔,放炮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他怕被关注的目光。我虽然不能理解他的感受,但我知道这样的关注会令人感到局促不安,是来不及摆脱“习惯”而已。生活里的习惯,有时很难做到挥之则去。
【示例3】
1.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2.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矛盾:“磨破”一双草鞋都心疼的父亲,“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也没讲心疼。一是时间上,背石板时间短,而一堆草鞋则用了整整一个冬天,每天的耗时都很长;一是空间上,背石板距离短,砍柴出山的路应该很远。从侧面写出了父亲的劳动强度是巨大的,是难以想象的。这个矛盾让我突然心疼起他,也很佩服,不是因为他的辛苦,而是因为他能为自己的理想持续输出力量,这样的坚持不懈,是很难做到的,但是父亲做到了。
【示例4】
1.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
2.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3.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矛盾:新台阶修筑好了,父亲的理想实现了,按理说,他应该倍儿兴奋才对。“不敢磕烟斗”,写出父亲的手足无措;问题回答错,写出父亲的语无伦次。我就想父亲的理想是自己树立的,还是外界给他的压力。如果是自己的树立的,不是完全可以任性一下的吗?他现在的状态,除了刚才同学说的“习惯”,我认为还有他被迫营业的理想,如果他愉快地体验成就感,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想,这大概是文章中最矛盾的地方吧。
【示例5】
1.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2.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
3.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矛盾:以前的“石板台阶”多结实啊,尽管有“小凹凼”,也经得住“嘎嘎”。现在的“水泥台阶”多高啊,却经不住“磕”。刚才说,父亲戒不掉习惯,这里不就戒掉了“磕烟枪”的习惯,那是因为他付出的太多,他太珍惜新台阶了。台阶本应该是人坐在上面享受的,可我怎么感觉父亲被新台阶压在底下,腰也压弯了,年龄也压老了。这样的追求值得吗?另外,我感觉烟枪见证了父亲的物质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应该追求精神愿望吗?除了父亲本人,谁还能记得他为“九级台阶”的付出呢?
小结:父亲用十二月的汗雨和泥,用六月的血霜垒屋。为一草一木而拼搏,为一卵一石而奔命。屋盖成了,台阶垒起来了,而父亲却老了。他在得到,也在失去。
四、拟写片尾,致敬父亲
小说刻画的从来不是个体,而是群相。“建台阶”的何止李森祥笔下的父亲,请你在影片的最后用一句话向天下所有如此一样的父亲致敬。
仅以此篇献给天下所有…………的父亲
示例:谨以此片献给每一位终将老去,却依旧负重前行的父亲!
五、浅谈收获,学习写法
文学大师亦是摄影大师,他们通过捕捉一些画面,抓住特写镜头,在矛盾的反差中,将一位坚韧顽强,老实厚道却又依旧谦卑的父亲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这节课你向这些大师们学到了哪些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呢?
小结: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性格丰满,活灵活现;前后不一的矛盾冲突,使小说的主题深刻,扣人心弦。
六、结语
“父亲的一生虽然卑微,但他的伟大超过了他的卑微。”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形象,他在我的身边,在你的身边,他就是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父亲,他们卑微得像野草,自枯自荣,却又有着执着的“草根”精神。 孩子们,希望今天你能也能如作者一般好好看看父亲的双脚,鬓发,脊背······为父亲在“建台阶”的路上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