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附中2023—2024学年(上)期期中考试
高2026届 化学试题卷
化学试题卷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第1至14题为选择题,42分;第15至19题为非选择题,58分。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14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5至19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题3分,共4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古诗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 下列物质中含有氯气分子的是
A. B. 新制氯水 C. D. 盐酸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属氧化物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B. 不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可以与碱反应
C.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的分散系是胶体
D.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化合价升高必定有另一种元素化合价降低
4. 下列选项中物质的类别属于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A Na2SO4 B. K2SO4 C. KHSO4 D. KCl
5. 下列生活中的物质与其有效成分的化学式、用途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生活中物质 食盐 漂白粉 纯碱 过氧化钠
有效成分的化学式
用途 调味品 消毒、漂白剂 造纸或制皂 供氧剂
A. A B. B C. C D. D
6.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晚会上,最后的烟花表演用焰火点亮了北京的夜空,惊艳了无数国人。这与高中化学中“焰色试验”知识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焰色试验是化学变化
B. 用稀盐酸清洗做焰色试验的铂丝
C. 利用焰色试验可区分与固体
D. 观察到焰色为黄色,则待测液中一定含有钠元素没有钾元素
7. 关于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8. 在强酸性无色溶液中,可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 、、、 B. 、、、
C 、、、 D. 、、、
9. 下列各组中两个溶液间的反应,均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 和;与
B. 和;和
C. 和;与
D. 和;和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氯气、液氯、氯水是同一种物质,均可以储存在钢瓶中
②久置的氯水,因氯气几乎完全挥发掉,剩下的就是水
③金属钠着火不能用水扑灭
④和长期置于空气中,最终产物相同
⑤新制氯水可以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②③
11.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向悬浊液中滴加稀盐酸:
B. 小苏打溶液与溶液混合:
C. 氯气通入水中制氯水: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12. 除去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的最佳方法是
A. 加入适量盐酸 B. 加入NaOH溶液 C. 配成溶液后通入CO2 D. 置于坩埚中加热
13. 下列用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错误的是
A B.
C. D.
14. 溴及其化合物可被用来作为阻燃剂、净水剂、染料等,海水中含有大量的,从海水中提取溴的过程中涉及反应,下列关于这一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 生成物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 氧化性: D.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计量系数之比为
第Ⅱ卷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5个小题,共58分)
15. 现有以下物质:①溶液;②液态;③晶体;④熔融;⑤Na;⑥氯气;⑦淀粉胶体。
(1)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将淀粉溶于水,要判定得到的分散系是胶体还是溶液。判定的方法名称是________。
(3)写出③晶体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________________。
(4)写出③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
(5)⑤Na的其中一种氧化物可用作呼吸面具和潜艇的供氧剂,写出其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6)用⑥氯气和石灰乳可以制取漂白粉,漂白粉在空气中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16.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使人们认识到日常杀菌消毒的重要性。其中含氯消毒剂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制备含氯消毒剂原料氯气的实验室方法并验证氯气性质的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夹持装置已省略)。
(1)装置A中盛放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则装置C中Ⅲ处应放入的是__________(填“干燥的有色布条”或“湿润的有色布条”)。装置C中Ⅱ处应放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填标号)。
a.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b.五氧化二磷固体 c.浓硫酸
(4)装置D中盛放的是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此原理也用于制造“84”消毒液。有同学认为装置D中可选用澄清石灰水,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国际化学年的中国宣传口号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学习化学应该明白“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道理。请填空:
(1)若金属钠等活泼金属着火时,应该用__________来灭火。
A. 水 B. 泡沫灭火器 C. 干燥沙土 D. 煤油
(2)胃舒平(含有氢氧化铝)可治疗胃酸过多,其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
(3)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反应:,其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
(4)人体内的铁元素是以和的形式存在。易被人体吸收,服用维生素C,可使转化成,有利于人体吸收,说明维生素具有__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5)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并利用其产物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按如图装置图进行实验。
①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中收集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
18. 现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由、、、、中的三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Ⅰ.取少量白色固体粉末,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Ⅱ.向Ⅰ滤出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Ⅲ.取少量Ⅰ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做焰色试验火焰焰色为________。
(2)通过实验Ⅰ可确定原白色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3)通过实验Ⅱ可确定原白色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
(4)实验Ⅲ过程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通过实验Ⅲ可确定原白色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填化学式)。
(5)若需进一步确定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该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应该怎样进行操作,请用简要的文字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研究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易溶于水,外观和食盐相似,有咸味,人误食会中毒
(1)中氮元素化合价为________价。
(2)已知能发生反应:(未配平)。
①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
②请配平该反应__________。
(3)并用单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通常以还原性为主,具有氧化性。
(4)已知:①铁钉在氯气中被锈蚀成棕褐色含的物质,而在稀硫酸中生成浅绿色溶液(含);②。
则、、氧化性强弱关系为________(按由强到弱排序)。文理附中2023—2024学年(上)期期中考试
高2026届 化学试题卷
化学试题卷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第1至14题为选择题,42分;第15至19题为非选择题,58分。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14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5至19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题3分,共4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古诗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燃烧均为氧化还原反应,生物生长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为氧化还原反应,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涉及氧化还原反应,A不合题意;
B. 粉身碎骨浑不怕发生的反应为:CaO+H2O=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对应的反应为:Ca(OH)2+CO2=CaCO3↓+H2O,二者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B符合题意;
C. 燃烧均为氧化还原反应,动物生长中呼吸作用均为氧化还原反应,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不合题意;
D. 黑火药爆炸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S+2KNO3+3C=K2S+N2↑+3CO2↑,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 下列物质中含有氯气分子的是
A. B. 新制氯水 C. D. 盐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氯气分子的化学式为:Cl2,新制氯水中存在氯气,即Cl2,、和盐酸中只存在氯元素,没有氯气分子,答案选B。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属氧化物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B. 不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可以与碱反应
C.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的分散系是胶体
D.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化合价升高必定有另一种元素化合价降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CO既不可以与酸反应也不可以与碱反应,故B错误;
C.胶体是分散质粒子大小在 1nm~100nm 的分散系,故C正确;
D.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只有一种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如氯气和水的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4. 下列选项中物质类别属于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A. Na2SO4 B. K2SO4 C. KHSO4 D. KCl
【答案】B
【解析】
【详解】A.Na2SO4电离产生的金属阳离子是Na+,而不是K+,因此不属于钾盐,A不符合题意;
B.K2SO4电离产生的金属阳离子是K+,阴离子是,无其它离子产生,因此该盐属于正盐、硫酸盐、钾盐,B符合题意;
C.KHSO4电离产生的阳离子中,除了K+外,还有H+,因此属于酸式盐,而不属于正盐,C不符合题意;
D.KCl电离产生的阴离子是Cl-,而不是,因此不属于硫酸盐,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B。
5. 下列生活中的物质与其有效成分的化学式、用途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生活中的物质 食盐 漂白粉 纯碱 过氧化钠
有效成分的化学式
用途 调味品 消毒、漂白剂 造纸或制皂 供氧剂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食盐有效成分为氯化钠(NaCl),常用作调味品,故A正确;
B.漂白粉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Ca(ClO)2,常用作消毒、漂白剂,故B错误;
C.纯碱有效成分为碳酸钠(Na2CO3),常用作食用碱,故C正确;
D.过氧化钠(Na2O2),与CO2、H2O反应均能生成氧气,作供氧剂,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6.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晚会上,最后的烟花表演用焰火点亮了北京的夜空,惊艳了无数国人。这与高中化学中“焰色试验”知识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焰色试验是化学变化
B. 用稀盐酸清洗做焰色试验的铂丝
C. 利用焰色试验可区分与固体
D. 观察到焰色为黄色,则待测液中一定含有钠元素没有钾元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焰色试验是物理变化,A错误;
B.做完实验后要用盐酸清洗做焰色试验的铂丝,除去铂丝上的杂质,B正确;
C.焰色试验是元素的性质,含钠元素物质的焰色试验均为黄色,无法用焰色试验区分NaCl和Na2CO3,C错误;
D.焰色试验为黄色,一定含有钠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钾元素,因为黄光会掩盖紫光,用蓝色钴玻璃片滤去黄光,如果观察焰色不是紫色,才能证明没有钾元素,D错误;
故答案选B。
7. 关于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Fe(OH)3胶体是利用水解法制备,需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较高温度下促进Fe3+较多水解,且生成的Fe(OH)3颗粒直径在1~100纳米之间,与水形成胶体。
【详解】A.常温水中Fe3+水解程度小,无法形成胶体,描述错误,不符题意;
B.NaOH与FeCl3发生反应,生成大量Fe(OH)3且颗粒极大部分直径超过100纳米,直接形成沉淀(浊液状态),描述错误,不符题意;
C.根据分析,实验设计合理,符合题意;
D.同B选项,描述错误,不符题意;
综上,本题选C。
8. 在强酸性无色溶液中,可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酸性条件下,OH-不能共存,A不符合题意;
B.酸性条件下,各个离子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B符合题意;
C.碳酸氢根在酸性条件下不共存,C不符合题意;
D.Cu2+为蓝色,碳酸根在酸性条件下不共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 下列各组中两个溶液间的反应,均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 和;与
B. 和;和
C. 和;与
D. 和;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两组溶液的离子方程式均为,,A符合题意;
B.Na2CO3为可溶性强电解质:,CaCO3为难溶性电解质:,B不符合题意;
C.BaCl2和Na2SO4反应:,Ba(OH)2与H2SO4反应:,C不符合题意;
D.CH3COOH和Na2CO3:,CH3COOH和NaHCO3:,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氯气、液氯、氯水是同一种物质,均可以储存在钢瓶中
②久置的氯水,因氯气几乎完全挥发掉,剩下的就是水
③金属钠着火不能用水扑灭
④和长期置于空气中,最终产物相同
⑤新制氯水可以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氯气、液氯是同一种物质;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错误;
②久置的氯水中次氯酸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剩下的就是盐酸溶液,错误;
③金属钠着火不能用水扑灭,钠和水反应生成可燃性氢气,正确;
④和长期置于空气中,最终产物都转变为碳酸钠,正确;
⑤新制氯水中含有漂白性的次氯酸,可以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正确;
故选C。
11.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向悬浊液中滴加稀盐酸:
B. 小苏打溶液与溶液混合:
C. 氯气通入水中制氯水: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向悬浊液中滴加稀盐酸生成氯化铜和水:,故A正确;
B. 小苏打溶液与溶液混合生成碳酸钠和水:,故B错误;
C. 次氯酸弱酸,氯气通入水中制氯水:,故C错误;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不能生成沉淀、气体和水,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2. 除去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的最佳方法是
A. 加入适量盐酸 B. 加入NaOH溶液 C. 配成溶液后通入CO2 D. 置于坩埚中加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A.Na2CO3和NaHCO3均与盐酸反应,不能除去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A项错误;
B.加入NaOH溶液,NaOH与NaHCO3反应生成Na2CO3,但还需蒸发结晶得到Na2CO3固体,方法较麻烦,不是最佳方法,B项错误;
C.CO2与Na2CO3反应,不与NaHCO3反应,不能除去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C项错误;
D.置于坩埚中加热,NaHCO3直接分解成Na2CO3,方法简单,是最佳方法,D项正确;
故选D。
13. 下列用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Zn失电子成为Zn2+为还原剂,Cu2+得电子生成Cu为氧化剂,转移2e-,A正确;
B.Fe(OH)2中Fe为+2价,失去1个电子生成Fe(OH)3,4个Fe(OH)2共失去4个电子,O2转化为负二价氧,1个O原子得2个电子,O2转移4e-,B正确;
C.Cl由+5价降为-1价,1个KClO3得电子6个电子,2个KClO3得电子12个电子,O由-2价失电子升为0价,1个O原子失去2个电子,2个KClO3共转移转移12e-,C正确;
D.反应中氯元素价态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而碘元素价态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D错误;
故选D。
14. 溴及其化合物可被用来作为阻燃剂、净水剂、染料等,海水中含有大量的,从海水中提取溴的过程中涉及反应,下列关于这一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 生成物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 氧化性: D.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计量系数之比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反应中溴元素化合价反生改变,为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
B.中溴元素化合价由+5降低到0,反生还原反应,中溴元素化合价由-1升高到0,发生氧化反应,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B正确;
C.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Br2,已知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所以氧化性:,C正确;
D.是氧化剂,还原剂是,由离子方程式可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计量系数之比为,D错误;
故答案选D。
第Ⅱ卷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5个小题,共58分)
15. 现有以下物质:①溶液;②液态;③晶体;④熔融;⑤Na;⑥氯气;⑦淀粉胶体。
(1)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将淀粉溶于水,要判定得到的分散系是胶体还是溶液。判定的方法名称是________。
(3)写出③晶体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________________。
(4)写出③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
(5)⑤Na其中一种氧化物可用作呼吸面具和潜艇的供氧剂,写出其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6)用⑥氯气和石灰乳可以制取漂白粉,漂白粉在空气中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③④ (2)丁达尔效应
(3)中和胃酸(烘焙过程中作起酥剂)
(4)
(5)
(6)
【解析】
【分析】①NaOH溶液为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液态HCl属于电解质;
③NaHCO3晶体属于电解质;
④熔融KCl为电解质;
⑤Na为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⑥氯气为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⑦淀粉胶体为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电解质为②③④;
故答案为:②③④;
【小问2详解】
用一束光照淀粉溶于水后的液体,如果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属于胶体,这种现象属于丁达尔效应;
故答案:丁达尔效应;
【小问3详解】
碳酸氢钠有弱碱性,可以中和胃酸;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故可以在烘焙过程中作起酥剂;
故答案为:中和胃酸(烘焙过程中作起酥剂);
【小问4详解】
碳酸氢钠水溶液中电离,
故答案为:
【小问5详解】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作供氧剂;
故答案为:;
【小问6详解】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次氯酸钙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生成HClO和碳酸钙;
故答案为:。
16.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使人们认识到日常杀菌消毒的重要性。其中含氯消毒剂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制备含氯消毒剂原料氯气的实验室方法并验证氯气性质的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夹持装置已省略)。
(1)装置A中盛放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则装置C中Ⅲ处应放入的是__________(填“干燥的有色布条”或“湿润的有色布条”)。装置C中Ⅱ处应放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填标号)。
a.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b.五氧化二磷固体 c.浓硫酸
(4)装置D中盛放的是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此原理也用于制造“84”消毒液。有同学认为装置D中可选用澄清石灰水,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液漏斗
(2)除去氯气中氯化氢
(3) ①. 干燥的有色布条 ②. b
(4) ①. 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 ②. Cl2+2NaOH=NaCl+NaClO+H2O ③. 不可行,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浓度太低,不能将尾气全部吸收
【解析】
【分析】装置A中利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氯化钾、氯气、水,生成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装置B中的溶液为饱和食盐水,B用于除去氯气中氯化氢,长颈漏斗的作用是防止B中溶液倒吸入A中,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装置D中发生反应为:Cl2+2NaOH=NaCl+NaClO+H2O,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
【小问1详解】
装置A中盛放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小问2详解】
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氯化氢。故答案为:除去氯气中氯化氢;
【小问3详解】
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则装置C中Ⅲ处应放入的是干燥的有色布条。装置C中Ⅱ处应放入的试剂是五氧化二磷固体,用于干燥氯气。故答案为:干燥的有色布条;b;
【小问4详解】
装置D中盛放的是溶液,其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此原理也用于制造“84”消毒液。有同学认为装置D中可选用澄清石灰水,不可行,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浓度太低,不能将尾气全部吸收。故答案为: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Cl2+2NaOH=NaCl+NaClO+H2O;不可行,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浓度太低,不能将尾气全部吸收。
17. 国际化学年的中国宣传口号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学习化学应该明白“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道理。请填空:
(1)若金属钠等活泼金属着火时,应该用__________来灭火。
A. 水 B. 泡沫灭火器 C. 干燥沙土 D. 煤油
(2)胃舒平(含有氢氧化铝)可治疗胃酸过多,其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
(3)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反应:,其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
(4)人体内的铁元素是以和的形式存在。易被人体吸收,服用维生素C,可使转化成,有利于人体吸收,说明维生素具有__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5)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并利用其产物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按如图装置图进行实验。
①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中收集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
【答案】(1)C (2) (3)C (4)还原性
(5) ①. ②. 氧气
【解析】
【分析】碳酸氢钠受热不稳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中用浓硫酸吸水,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D中的澄清石灰水验证是否有二氧化碳,E中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氧气,以此分析;
【小问1详解】
A.钠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易发生爆炸,钠着火生成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氧气,不能用水灭火,A错误;
B.泡沐灭火器主要生成二氧化碳,钠着火生成过氧化钠,遇到二氧化碳生成氧气,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B错误;
C.故钠着火,需要用沙土灭火,隔绝氧气,C正确;
D.煤油能助燃,不能用煤油灭火,D错误;
故答案为:C;
【小问2详解】
胃舒平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铝生成水和氯化铝;
故答案为:;
【小问3详解】
KNO3中N为+5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2;S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K2S;C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
故答案为:C;
【小问4详解】
Fe3+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Fe3+具有氧化性性,则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故答案为:还原性;
【小问5详解】
①碳酸氢钠受热不稳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故答案为:;
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在E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
18. 现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由、、、、中的三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Ⅰ.取少量白色固体粉末,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Ⅱ.向Ⅰ滤出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Ⅲ.取少量Ⅰ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做焰色试验火焰焰色为________。
(2)通过实验Ⅰ可确定原白色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3)通过实验Ⅱ可确定原白色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
(4)实验Ⅲ过程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通过实验Ⅲ可确定原白色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填化学式)。
(5)若需进一步确定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该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应该怎样进行操作,请用简要的文字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黄色 (2)
(3)
(4) ①. CO+2H+=CO2↑+H2O ②.
(5)取少量Ⅰ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加入过量稀硝酸,至无气体生成,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氯化钠,否则不含氯化钠
【解析】
【分析】CuSO4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而本题中得到是无色的溶液和白色沉淀,所以在混合物中一定不含CuSO4;白色沉淀可能为BaSO4,也可能是Na2CO3和BaCl2反应生成的BaCO3,而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所以该沉淀为BaSO4,即原固体中一定含有BaSO4;取少量Ⅰ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说明含有,无;原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所以还一定含有NaCl。
【小问1详解】
其中做焰色试验火焰焰色为黄色。
【小问2详解】
CuSO4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而本题中得到是无色的溶液和白色沉淀,所以在混合物中一定不含。
【小问3详解】
白色沉淀可能为BaSO4,也可能是Na2CO3和BaCl2反应生成的BaCO3,而白色沉淀能不溶于稀盐酸,所以该沉淀为BaSO4,即原固体中一定含有。
【小问4详解】
实验Ⅲ过程中,取少量Ⅰ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说明含有,无,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CO+2H+=CO2↑+H2O。
【小问5详解】
若需进一步确定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该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应该进行操作:取少量Ⅰ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加入过量稀硝酸,至无气体生成,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NaCl,否则不含NaCl。
19. 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研究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易溶于水,外观和食盐相似,有咸味,人误食会中毒
(1)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价。
(2)已知能发生反应:(未配平)。
①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
②请配平该反应__________。
(3)并用单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通常以还原性为主,具有氧化性。
(4)已知:①铁钉在氯气中被锈蚀成棕褐色含的物质,而在稀硫酸中生成浅绿色溶液(含);②。
则、、氧化性强弱关系为________(按由强到弱排序)。
(5)工业废水中含有的重铬酸根离子有毒,必须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工业上常用绿矾作处理剂,能将中价转化为价。则反应中氧化剂(氧化性离子)与还原剂(还原性离子)的个数之比为________。
【答案】(1)+3 (2) ①. NaNO2 ②.
(3) (4)>Cl2>H+
(5)1∶6
【解析】
【分析】NaNO2为氧化剂,HI为还原剂,N元素化合价降低1价,部分HI中I元素化合价升高l生成碘单质,碘价生成,电子由HI中I元素转移2个电子给N元素,共转移2e-。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小问1详解】
中Na为+1价,O为-2价,根据化合价之和为0可知N为+3价,故答案为:+3;
【小问2详解】
①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是NaNO2。故答案为:NaNO2;
②配平该反应。故答案为:;
【小问3详解】
并用单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故答案为:;
Ⅱ、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通常以还原性为主,具有氧化性。
【小问4详解】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①中Fe被Cl2氧化为Fe3+,被H+氧化为Fe2+,可知Cl2的氧化性大于H+,②中氯离子被高锰酸钾氧化为Cl2,则氧化性>Cl2,综上所述氧化性:>Cl2>H+,故答案为:>Cl2>H+;
【小问5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