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12: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31分)
1.(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旁骛(wù) 固执(zhì) 迥异(jiǒng) 忐忑(tǎn′tè)
B.骈进(pián) 发颤(chàn) 伫立(chù) 媚上欺下(méi)
C.栈桥(zhàn) 糟蹋(tà) 呵斥(hē) 恪尽职守(kè)
D.撅断(jué) 嗤笑(chī) 旧茬(chá) 毛毛剌剌(cì)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天娇 笙萧 肆无忌惮 坦荡如砥
B.孤僻 辍泣 流连忘返 首当其冲
C.濡湿 涸辙 义愤填膺 寥寥可数
D.谛听 琐屑 水泻不通 悬崖绝壁
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成功不仅需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有变通的能力。
B.我们遭受挫折后,怨天尤人是徒劳的,认真总结教训,才是上策。
C.一年来,疼痛的折磨已使他形销骨立。
D.不法分子无视消费者的利益,只将牟取暴利作为他们的不二法门。
4.(2分)下面句中,有语病的一处是(  )
(A)历史,总会给人以无尽的智慧和继续前行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B)为了更好地激励同学们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学校开展了主题为“百年正青春,奋斗正当时”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了党的奋斗历史。(C)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启发,获得了力量。(D)全体同学决心传承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A.A B.B C.C D.D
5.(2分)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①这就是景物组合形成的不同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
②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
③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
④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6.(2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艾青作品的一项是 (  )
A.《光的赞歌》 B.《黎明的通知》
C.《礁石与灯标》 D.《鱼化石》
7.(6分)下面是《艾青诗选》相关内容的叙述,按要求填空。
(1)艾青,原名   (填写人物姓名),号海澄。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成名作《   》,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2)解放前,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   ”和“光明”,诗歌表达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像《北方》《向太阳》《火把》等成为了自由体诗的代表作。
8.(6分)综合性读写。
“和”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概念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国与国之间要“和”,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都要“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创造“和谐社会”。某校开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材料,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从立法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一个流域的专门法律国长江保护法》已实施,针对黄河的保护法正加快推进立法进程。最近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数目达8779亿元。
还青山以葱茏 复水以澄澈,国家掏出的是真金白银。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已实施,针对黄河的保护法正加快推进立法进程。最近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数目达8779亿元。
还青山以葱茏.复水以澄澈,国家掏出的是真金白银。
材料二
黑龙江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2021年计划完成营造林100万亩,近年来新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龙江大地的人们用汗水浇灌和培育着共同的绿色家园,为“修复我们的地球”贡献了一份龙江力量。
材料三
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当天,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在江滨公园设立宣传咨询台,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单,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工作人员还向群众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普及自然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导全社会增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
(1)请提炼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和”小篆写作。“和”在古代主要有如下几种解释:①“相应也”(《说文解字》);②“和,谐也”(《尔雅》);③“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④“顺也”“不坚不柔也”(《广韵》)。在“音声相和”中,“和”的意思对应上述解释中的    (填序号);在“春风和煦”中,“和”的意思对应上述解释中的    (填序号)。
(3)活动接近尾声,作为主持人,请你写一段结束语。
9.(7分)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 雪》)
(2)   ,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 雪》)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4)而现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毛泽东《沁园春 雪》)
(6)惜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毛泽东《沁园春 雪》)
二、现代文阅读(39分)
10.(12分)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被打成碎末,散开……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艾青说过:“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试比较分析《礁石》与《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表达观念、抒情方面的“形象”有何不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和情感?请简要作答。
(3)现代诗歌中,有的诗体很自由,既不讲求格律,也不追求押韵,但有的,如《礁石》则有较强的韵律感,试说明《礁石》的押韵规律。
(4)试分析“礁石”这一形象。
11.(15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给我妈尝尝
严明
①前年春天,父亲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回到家后,我问妈:“我能不能出去一段时间?”我妈说:“去吧,肯定没问题。”我打算跟合肥的张亮从定远出发,开车去甘肃拍照。走的时候我跟卧床的父亲辞行,妈帮我喊他:“严明要去甘肃了,过些天就回来!”“哦……”愣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带点好吃的。”话刚说完我妈就笑了,说:“你牙都没有了,能吃什么?”妈说的是实情,缺牙外加病重、爸已经只能吃我妈做的小馄饨了。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
②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
③几个月前,我在外地讲课,临走时收到礼品,一箱石榴。纸箱外印有硕大的彩色石榴图片,还有“怀远石榴”几个大字,看着亲切。我从小就知道,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不过没有吃过的印象,大概是因为没在它成熟的季节回去过。石榴花我是见过的,钟形的花裂为六瓣。蕊在其中,艳丽异常。它有个坚实的底托,那就是孕育果实的地方。
④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新疆也有石榴花?资料上说,石榴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我老家的地里就是那种土壤。
⑤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
⑥不多想,能在第三地见到怀远石榴也是意外,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
⑦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我也吃了,果真很甜,水分特别足,籽儿很小,一大把入得口中,稍一嘴,果粒即破。然后,就可以像喝饮料一般饮下那些汁水。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
⑧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很有可能是在她刚嫁过去的时候,或是在生我的时候。
⑨那时,她才二十多岁。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
(选自《读者》2021年第6期)
(1)分析文章以“给我妈尝尝”为题的好处。
(2)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在结构上有哪些作用?
(3)文章第⑦段使用“肃穆”词,有哪些原因?
(4)请你阅读全文,概括“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12.(12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如何阅读诗歌
材料一: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却很严峻。统编教材中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依裁和时代特殊对学生而言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一位初三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艾青诗选》,并填写调查问卷,结果是:班级人数62人,其中对诗歌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
材料二: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
材料三: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节选)
“还原”策略之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还原”策略之二: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此诗为了表达什么?
“还原”策略之三:美术表征,还原意象美
“意象主要提供的是事物的轮廓、状态、细节、色彩等视觉能观察把握到的东西。读者通过想象,调动自己的感受器官去感知它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它们……感受、了解和把握了诗歌所刻画的内容,就会引发读者对所刻画事物的浓厚兴趣。”诗歌中的有些意象有绘画的效果,能用美术方式表征,还原成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比如漫画、油画、照片等,这有助于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妙与神奇。
另外,还原的策略要灵活运用。比如,跨学科适合与哪些学科(如政治、音乐……)融合?以什么活动方式融合?……总之,通过跨学科融合,运用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多重编码形式,立体还原诗歌的美好,来突破诗歌阅读的障碍,学生读懂了,才会有阅读的兴趣。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3)阅读材料三中“美术表征,还原意象美”,以艾青的《树》为例,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歌意象的。
三、写作(50分)
13.(50分)请以“那一天,我与    相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1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31分)
1.(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旁骛(wù) 固执(zhì) 迥异(jiǒng) 忐忑(tǎn′tè)
B.骈进(pián) 发颤(chàn) 伫立(chù) 媚上欺下(méi)
C.栈桥(zhàn) 糟蹋(tà) 呵斥(hē) 恪尽职守(kè)
D.撅断(jué) 嗤笑(chī) 旧茬(chá) 毛毛剌剌(cì)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解答】A.有误,“固执”的“执”应读作“zhí”;
B.有误,“伫立”的“伫”应读作“zhù”,“媚上欺下”的“媚”应读作“mèi”;
C.全部正确;
D.有误“撅断”的“撅”应读作“juē”,“毛毛剌剌”的“剌”应读作“là”。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天娇 笙萧 肆无忌惮 坦荡如砥
B.孤僻 辍泣 流连忘返 首当其冲
C.濡湿 涸辙 义愤填膺 寥寥可数
D.谛听 琐屑 水泻不通 悬崖绝壁
【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时,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解答】A.有误,“天娇”的“娇”应为“骄”,“笙萧”的“萧”应为“箫”;
B.有误,“辍泣”的“辍”应为“啜”;
C.正确;
D.有误,“水泻不通”的“泻”应为“泄”。
故选:C。
【点评】错别字,大多是因为汉字中存在着许多形声字、形近字等造成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正确书写。
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成功不仅需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有变通的能力。
B.我们遭受挫折后,怨天尤人是徒劳的,认真总结教训,才是上策。
C.一年来,疼痛的折磨已使他形销骨立。
D.不法分子无视消费者的利益,只将牟取暴利作为他们的不二法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使用正确;
D.使用有误,不二法门: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该成语用错对象。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2分)下面句中,有语病的一处是(  )
(A)历史,总会给人以无尽的智慧和继续前行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B)为了更好地激励同学们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学校开展了主题为“百年正青春,奋斗正当时”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了党的奋斗历史。(C)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启发,获得了力量。(D)全体同学决心传承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因有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复多余等。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答案,就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对照着病因一一分析,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解答】ABD.正确;
C.成分残缺,去掉“使”或者“通过”。
故选: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以上病因来衡量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语感会逐渐增强,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5.(2分)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①这就是景物组合形成的不同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
②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
③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
④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阅读材料,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的是中国园林景物的布局安排。首先④句承接前文,介绍建筑物的巧妙安排;②句的“还“字承接④句进一步说明建筑物的巧妙安排;③句写人游园时所得到的感受;①句总结,说出人游园时所得到的感受的原因。据此,正确的句序是:④②③①。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句子顺序的排列。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6.(2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艾青作品的一项是 (  )
A.《光的赞歌》 B.《黎明的通知》
C.《礁石与灯标》 D.《鱼化石》
【分析】艾青(1910~1996),中国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有莪加、克阿、林壁等,生于浙江金华。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是他发表的第一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
【解答】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来作答。
ABD.属于艾青的作品;
C.不属于艾青的作品,《礁石与灯标》是舒婷的诗。
故选:C。
【点评】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7.(6分)下面是《艾青诗选》相关内容的叙述,按要求填空。
(1)艾青,原名 蒋正涵 (填写人物姓名),号海澄。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成名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 》,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2)解放前,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 土地 ”和“光明”,诗歌表达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像《北方》《向太阳》《火把》等成为了自由体诗的代表作。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艾青,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如《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解答】答案:
(1)蒋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
(2)土地
【点评】对中外名著的考查,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读,要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
8.(6分)综合性读写。
“和”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概念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国与国之间要“和”,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都要“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创造“和谐社会”。某校开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材料,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从立法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一个流域的专门法律国长江保护法》已实施,针对黄河的保护法正加快推进立法进程。最近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数目达8779亿元。
还青山以葱茏 复水以澄澈,国家掏出的是真金白银。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已实施,针对黄河的保护法正加快推进立法进程。最近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数目达8779亿元。
还青山以葱茏.复水以澄澈,国家掏出的是真金白银。
材料二
黑龙江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2021年计划完成营造林100万亩,近年来新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龙江大地的人们用汗水浇灌和培育着共同的绿色家园,为“修复我们的地球”贡献了一份龙江力量。
材料三
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当天,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在江滨公园设立宣传咨询台,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单,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工作人员还向群众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普及自然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导全社会增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
(1)请提炼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和”小篆写作。“和”在古代主要有如下几种解释:①“相应也”(《说文解字》);②“和,谐也”(《尔雅》);③“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④“顺也”“不坚不柔也”(《广韵》)。在“音声相和”中,“和”的意思对应上述解释中的  ② (填序号);在“春风和煦”中,“和”的意思对应上述解释中的  ④ (填序号)。
(3)活动接近尾声,作为主持人,请你写一段结束语。
【分析】(1)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概括。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归纳即可。材料一说的是近年来,我国从立法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材料二主要讲的是黑龙江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材料三说的是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全社会增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据此分析从中提炼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字词含义。“音声相和”的意思是:音与声互相谐和,“和”:谐和、契合、和谐。“春风和煦”形容温暖的春风,“和”:和顺。
(3)题考查拟写结束语。拟写结束语,首先要有称呼,然后简要总结活动开展的情况,最后提出期望。注意语言通顺、富有激情。
【解答】答案:
(1)①我国从立法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黑龙江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③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2)②④
(3)示例:同学们,这次“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开的非常非常成功,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了保护地球的重大意义。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而努力吧!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9.(7分)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 雪》)
(2)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 雪》)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4)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毛泽东《沁园春 雪》)
(6)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 雪》)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注意“竞”的书写)
(2)数风流人物
(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注意“峡”的书写)
(5)分外妖娆
(6)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注意“骚”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现代文阅读(39分)
10.(12分)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被打成碎末,散开……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艾青说过:“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试比较分析《礁石》与《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表达观念、抒情方面的“形象”有何不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和情感?请简要作答。
(3)现代诗歌中,有的诗体很自由,既不讲求格律,也不追求押韵,但有的,如《礁石》则有较强的韵律感,试说明《礁石》的押韵规律。
(4)试分析“礁石”这一形象。
【分析】《礁石》这首诗是写礁石,着重在写礁石的坚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说这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同时,礁石的形象,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形象,它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精神境界,是社会生活中呈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人生中最美的境界之一,不仅是诗人所倾心的,也是社会上正直善良的人们所倾心的。
【解答】(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诗歌。解答此题,应抓住题目中“在‘表达观念’和‘抒情’方面的‘形象’”一语对题目中的《礁石》和所学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进行分析。不难知道,在《礁石》中,诗人借助的物象是礁石,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诗借助的形象是保姆大堰河。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
(3)本题考查诗歌的韵律。押韵,是诗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第一节,“无休止地扑过来”“被打成碎末,散开”押“来”“开”;第二节,“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押“上”“样”“洋”。
(4)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礁石》的创作背景:1954年7月,当时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伊始之际,百事待兴。但中国面临的困难却难以消失,不说那“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单就经济建设来看,困难、打击就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在这样一个的新历史时期,与战争时期共同的是最需要精神上的鼓舞。在诗人的笔下,“礁石“具有无比坚定的意志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任凭“无休止“的狂风恶浪吹打,依然昂首挺胸;尽管“脸上和身上“留下了“像刀砍过“的累累伤痕,却毫无畏惧、决不退缩,照样岿然不动,并且还“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带着必胜的信心和无比乐观的精神,笑迎更猛烈的挑战,承受更严峻的冲击,是一个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显然,这“礁石“有着象征性。它可以是象征为智利的独立与发展而终生呼号的聂鲁达,也可以是象征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中华民族,还可以是象征“遇到连续的迫害”“要求生存的权利“(艾青:《艾青诗选 序》)而不畏强权、不息抗争的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
答案:
(1)《礁石》诗借助物象——礁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借塑造人物形象——大堰河来表达观念,抒发情感。
(2)诗人对于礁石这一形象和其具有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美和歌颂。
(3)第一节,二、四句押韵(来、开);第二节,一、二、四押韵(上、样、洋)。
(4)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拍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点评】要理解诗歌意象的多重象征性,本诗中“礁石”除了礁石自身之外,还兼具诗人自我写照和民族精神的多重象征意义。
11.(15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给我妈尝尝
严明
①前年春天,父亲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回到家后,我问妈:“我能不能出去一段时间?”我妈说:“去吧,肯定没问题。”我打算跟合肥的张亮从定远出发,开车去甘肃拍照。走的时候我跟卧床的父亲辞行,妈帮我喊他:“严明要去甘肃了,过些天就回来!”“哦……”愣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带点好吃的。”话刚说完我妈就笑了,说:“你牙都没有了,能吃什么?”妈说的是实情,缺牙外加病重、爸已经只能吃我妈做的小馄饨了。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
②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
③几个月前,我在外地讲课,临走时收到礼品,一箱石榴。纸箱外印有硕大的彩色石榴图片,还有“怀远石榴”几个大字,看着亲切。我从小就知道,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不过没有吃过的印象,大概是因为没在它成熟的季节回去过。石榴花我是见过的,钟形的花裂为六瓣。蕊在其中,艳丽异常。它有个坚实的底托,那就是孕育果实的地方。
④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新疆也有石榴花?资料上说,石榴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我老家的地里就是那种土壤。
⑤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
⑥不多想,能在第三地见到怀远石榴也是意外,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
⑦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我也吃了,果真很甜,水分特别足,籽儿很小,一大把入得口中,稍一嘴,果粒即破。然后,就可以像喝饮料一般饮下那些汁水。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
⑧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很有可能是在她刚嫁过去的时候,或是在生我的时候。
⑨那时,她才二十多岁。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
(选自《读者》2021年第6期)
(1)分析文章以“给我妈尝尝”为题的好处。
(2)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在结构上有哪些作用?
(3)文章第⑦段使用“肃穆”词,有哪些原因?
(4)请你阅读全文,概括“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分析】本文开篇写爸的那句话没说全,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记叙了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等事情。表现了母亲坚强和伟大,突出父亲和“我”对母亲的爱。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第六段中“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都出现了“给你妈尝尝”,倒数第二段中“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也是写妈妈吃东西的内容,所以文章以“给我妈尝尝”为题起到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结构完整。第一段中是父亲让“我”带点好吃的,实是带给母亲尝尝的;第六段中是“我”自己要带石榴回来给母亲尝尝的,所以以“给我妈尝尝”为题起到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父亲和“我”对母亲的爱。结合“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这两处的描写,可知母亲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为了家庭操劳了一生,父亲和儿子都想着带好吃的给母亲吃,所以以“给我妈尝尝”为题突出了母亲的坚强和伟大。
(2)本题考查段落结构的作用。“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五段中,用一个问句表现“我”对“石榴花一样的女子”的好奇,承接了上文中“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的描写。下文写到“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最后写到“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表现了母亲就是像石榴一样坚强的女子,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所以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本题要求分析使用“肃穆”一词的原因,原因在第七段中。由“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可知是因为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母子沉浸在对家乡的怀念之中。由“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可知怀远家乡的石榴引起了母子对父亲的思念,母子沉浸在对父亲的怀念之中。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由“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可概括为:勤俭节约。由“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可概括为:安于贫穷,坚强。由“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概括为:善良、热心。由“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可概括为:疼爱孩子。
答案:
(1)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衬托人物形象,突出父亲和儿子对母亲的爱;突出小说的主题,表现母亲的坚强和伟大。
(2)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对“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的好奇,引出下文母亲就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回答了上文的疑问。
(3)母子沉浸在对家乡的怀念之中;母子沉浸在对父亲的怀念之中。
(4)勤俭节约;安于贫穷,坚强;善良热心;疼爱孩子。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12.(12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如何阅读诗歌
材料一: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却很严峻。统编教材中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依裁和时代特殊对学生而言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一位初三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艾青诗选》,并填写调查问卷,结果是:班级人数62人,其中对诗歌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
材料二: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
材料三: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节选)
“还原”策略之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还原”策略之二: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此诗为了表达什么?
“还原”策略之三:美术表征,还原意象美
“意象主要提供的是事物的轮廓、状态、细节、色彩等视觉能观察把握到的东西。读者通过想象,调动自己的感受器官去感知它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它们……感受、了解和把握了诗歌所刻画的内容,就会引发读者对所刻画事物的浓厚兴趣。”诗歌中的有些意象有绘画的效果,能用美术方式表征,还原成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比如漫画、油画、照片等,这有助于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妙与神奇。
另外,还原的策略要灵活运用。比如,跨学科适合与哪些学科(如政治、音乐……)融合?以什么活动方式融合?……总之,通过跨学科融合,运用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多重编码形式,立体还原诗歌的美好,来突破诗歌阅读的障碍,学生读懂了,才会有阅读的兴趣。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3)阅读材料三中“美术表征,还原意象美”,以艾青的《树》为例,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歌意象的。
【分析】本文是以“诗歌”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第二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第三题考查阅读拓展。
【解答】(1)结合材料一“位初三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艾青诗选》,并填写调查问卷,结果是:班级人数62人,其中对诗歌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分析,接近半数的学生对诗歌有消极情绪,结合材料二“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诗歌使用抽象编码方式,学生难以读懂。
(2)首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原因。“有效”意思是能实现预期目的,这里作为副词修饰“走进”,表明通过朗诵品读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的方法是有效果的。如果删去“有效”,则句子只能表达“朗诵品读能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有没有效果不清楚。“有效”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3)《树》写于1940年春天,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艾青正是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创作了这首诗。诗歌以“树”为意象,赋予其象征意义。作者对“树”的描写,尤其是对“根须”的描写,象征着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共同的命运使他们团结起来,顽强抗争。
答案:
(1)接近半数的学生对诗歌有消极情绪,其主要原因是诗歌使用抽象编码方式,学生难以读懂。
(2)不能。“有效”意思是能实现预期目的,表明通过朗诵品读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的方法是有效果的。如果删去“有效”,有没有效果不清楚。“有效”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诗歌以“树”为意象,作者对“树”的描写,尤其是对“根须”的描写,象征着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共同的命运使他们团结起来,顽强抗争。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写作(50分)
13.(50分)请以“那一天,我与  最好的自己 相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与自己相遇的某个具体的对象。比如,那一天,我与幸福相遇;那一天,我与最好的自己相遇等等。创作本文,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相遇”上,表现的主旨是这次相遇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应是积极向上的。
【文体选择】记叙文。
【思路点拨】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那次相遇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与某某的一次相遇,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来开故事情节,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技法点拨】注意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尤其是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会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在选材上,要做到新颖性。在写法上,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比写法、侧面烘托的写法,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解答】【例文】
那一天,我与最好的自己相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当然,我也不例外。为此,爸爸妈妈没少批评过我。有时候,我也仔细想过,难道我就没有优点吗?今天,我终于发现了,我也有值得别人夸奖的一面,只是我以前没有发现罢了。
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我正在迫不及待的要回到家里。刺骨的寒风呼呼的吹在我的脸庞,呼啸而来的寒风吹得我瑟瑟发抖。“可真冷啊!”我不禁说道。
就在离我不远的一条街道上,一位瘦骨嶙峋的老爷爷正推着一辆三轮车,艰难的爬坡。老人双臂撑着车,双腿卖力的向前走去。老人穿的可真单薄:一件背心,一件针线粗糙的小褂,补丁过的裤子,带着破洞的鞋。寒冷的冬夜里,老人布满皱纹的脸拧在了一起,充满血丝的眼睛里流露出痛苦。“咳咳……”老人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寒风吹过老人黝黑的皮肤,冻得老人瑟瑟发抖。
要不要帮帮老人,这样一个想法掠过我的脑海。看着老人黄里带白的脸,瘦的叫人担心。“好,帮帮他。可是,天好冷,冷得让人害怕。”“走吧,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我想。“咳咳……”老人又咳嗽起来。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总是担心,算了,天气冷又算什么呢?
我在众人不解的目光里,朝老爷爷跑去。来到三轮车旁,我毫不犹豫的用手撑起三轮车的后面,使劲地推。好沉啊,老爷爷怎么推的动呢?过了一会,车子在我和老爷爷齐心协力下,终于把车推上了斜坡。
老爷爷松了一口气,蓦地,老爷爷注意到了车后满头大汗的我,既是惊讶,又是感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像一朵绽放的花朵,老人笑了,拉住我的手紧紧不放,“好孩子,好孩子,咳咳……”老人激动地对我说。“没什么,举手之劳……”在老人的感激之下,我脸红的说不出话来。这时,我听到了路人的赞扬声,我更是害羞了。在众人赞扬的目光下,我告别了老爷爷,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想起老人感动的笑容,我高兴的笑了。我的心里甜甜的,像吃了蜜糖一样。今天,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你们说呢?
【点评】是一篇叙事的文章,讲述了“我”帮助老爷爷推车的事。本文细节描写十分到位,“瘦骨嶙峋的”“卖力”“蓦地”等词使用得十分准确。开头的寒风刺骨与结尾“我”的满头大汗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作者的值得夸奖的一面。文章结尾点明题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