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12:5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
1.(2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对于这命运的筵   席,不要寄以贪婪的欲望;假如不付出千辛万苦,残羹剩饭都将是空想。chěng    强斗狠的做法,无法实现美好的憧憬。如无他人的相助,任何欲望都成泡影。
2.(2分)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威慑 吹嘘 尴尬 面面厮觑
B.砒霜 溺爱 嗔怒 不省人事
C.拜谒 倒坍 陨落 芳草凄凄
D.愧赧 亵渎 惬意 如雷贯耳
3.(2分)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细细______一盏清茶,里面有着说不尽的意蕴。清幽淡雅的绿茶,清澈透明,沁人心脾;雅俗共赏的花茶,齿颊留香,妙不可言;外刚内柔的乌龙茶,甘而不浓,回味无穷。文人喝茶,喝出的是茶外茶。郑板桥喝出了“汲来江水烹新茗”的______,杜耒喝出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______,梁启超喝出了“饮茶之乐乐无穷”的______。
A.品尝 绝妙意境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B.品赏 浓情厚谊 绝妙意境 无限乐趣
C.品赏 浓情厚谊 闲情逸致 无限趣味
D.品味 闲情逸致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4.(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唱三叹的京剧,婉转悠扬的黄梅戏,缠绵悠远的昆曲……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流传千年,经久不衰。
B.“十四五”是碳达峰关键期,要一手抓“减缓”,一手抓“适应”,打赢减污降碳这场硬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我国的普通话平均普及率虽然已超过70%,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西部与东部大约有20%左右的差距。
D.为提高广大师生拒毒、防毒、识毒的能力,眉山多所学校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5.(2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6.(6分)古诗文默写。
(1)   ,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2)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3)是日更定矣,   ,   ,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4)李商隐的《无题》中被后人赋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是:   ,   。
7.(4分)综合性学习。
为增强同学们厉行节约的意识,某学校开展以“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材料一《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我国仅餐饮业餐桌的粮食浪费每年就高达1800万吨,相当于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这其中人均浪费量每餐96克,浪费率高达11.3%。而浪费粮食的大军中最显著的人群就是中小学生,他们每年食物浪费的比例达到了供应量的三分之一,人均浪费食物量每餐高达130克。
材料二 学校就“浪费粮食后,你会产生负罪感吗?”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
选项 人数 比例
A.会 282 22%
B.不会 998 78%
(1)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各提取一条信息。
(2)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是中华美德。“俭”金文写作“”,左边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右边上部分是一张倒立的嘴,右边下部分是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张着嘴说话,表示人前人后言行一致。现多用其引申义。“俭,约也”中“俭”的意思为其本义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的“俭”则用其引申义:   。
(3)结合以上材料,拟写一条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标语。
二、阅读理解。
8.(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   (捏、抓、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缩、收、取)了回去,往腰里   (放、揣、摆),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1)从文中括号里选出最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上文横线上所填的动词,刻画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范进称呼他为“老爹”,这种称谓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上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试举例说明。
9.(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刘姥姥游大观园(节选)
①贾母众人都笑了。歇了歇,又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赾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跴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
②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2)文中第①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反映了怎样的内心活动?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10.(10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两个虞候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做大!”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吩咐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两个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一个客店里歇了。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1)探究选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2)品读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它在写作上有什么作用。
11.(15分)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每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 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 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
(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出现了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三、作文。
12.(50分) 重读一本老书,会发现新的感受;再游一次名胜,会发现别样的景致;回望走过的足迹,会发现自己的成熟;回味亲友的关爱,会发现被忽略的幸福……只要有心,只要留意,我们也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无数的不平凡。
请以“发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自主立意;(3)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但要文体明确;(4)不少于600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
1.(2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对于这命运的筵 yán 席,不要寄以贪婪的欲望;假如不付出千辛万苦,残羹剩饭都将是空想。chěng  逞 强斗狠的做法,无法实现美好的憧憬。如无他人的相助,任何欲望都成泡影。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答案:
yán 逞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2分)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威慑 吹嘘 尴尬 面面厮觑
B.砒霜 溺爱 嗔怒 不省人事
C.拜谒 倒坍 陨落 芳草凄凄
D.愧赧 亵渎 惬意 如雷贯耳
【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时,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芳草凄凄”的“凄凄”应为“萋萋”。
故选:C。
【点评】错别字,大多是因为汉字中存在着许多形声字、形近字等造成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正确书写。
3.(2分)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细细______一盏清茶,里面有着说不尽的意蕴。清幽淡雅的绿茶,清澈透明,沁人心脾;雅俗共赏的花茶,齿颊留香,妙不可言;外刚内柔的乌龙茶,甘而不浓,回味无穷。文人喝茶,喝出的是茶外茶。郑板桥喝出了“汲来江水烹新茗”的______,杜耒喝出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______,梁启超喝出了“饮茶之乐乐无穷”的______。
A.品尝 绝妙意境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B.品赏 浓情厚谊 绝妙意境 无限乐趣
C.品赏 浓情厚谊 闲情逸致 无限趣味
D.品味 闲情逸致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品味,有鉴赏、玩味的意思,品尝指,辨别味道,品赏,有品味、鉴赏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前者符合语境;结合语境中郑氏的行为的随意,可辨析“闲情逸致”恰当;结合“寒夜客来茶当酒”理解,“浓情厚谊”恰当;结合“饮茶之乐乐无穷”理解,“独特感受”恰当。
故选:D。
【点评】此题可结合语境理解,辨析相关的词语。
4.(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唱三叹的京剧,婉转悠扬的黄梅戏,缠绵悠远的昆曲……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流传千年,经久不衰。
B.“十四五”是碳达峰关键期,要一手抓“减缓”,一手抓“适应”,打赢减污降碳这场硬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我国的普通话平均普及率虽然已超过70%,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西部与东部大约有20%左右的差距。
D.为提高广大师生拒毒、防毒、识毒的能力,眉山多所学校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有误,缺少主语,可在“要一手抓”前面添加“我们”;
C.有误,表意重复,可将“大约”或“左右”删;
D.有误,语序不当,可将“拒毒”与“识毒”互换位置。
故选:A。
【点评】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2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本语段提出“循环往得阅读”这一中心论点,③可作为第一句;
⑤中有“这种”体现了与上句的衔接,可作为第二句;
①④句讲了“循环往复阅读”的意义及必要性,通过读可来确认其先后顺序;
②句有明显的总结的意思,可作为尾句。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⑤①④②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可依据逻辑顺序排序。
6.(6分)古诗文默写。
(1)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2)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3)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 ,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4)李商隐的《无题》中被后人赋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诗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答案:
(1)鸟下绿芜秦苑夕(注意“苑”的书写)
(2)却道“天凉好个秋”
(3)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注意“拏”的书写)
(4)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7.(4分)综合性学习。
为增强同学们厉行节约的意识,某学校开展以“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材料一《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我国仅餐饮业餐桌的粮食浪费每年就高达1800万吨,相当于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这其中人均浪费量每餐96克,浪费率高达11.3%。而浪费粮食的大军中最显著的人群就是中小学生,他们每年食物浪费的比例达到了供应量的三分之一,人均浪费食物量每餐高达130克。
材料二 学校就“浪费粮食后,你会产生负罪感吗?”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
选项 人数 比例
A.会 282 22%
B.不会 998 78%
(1)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各提取一条信息。
(2)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是中华美德。“俭”金文写作“”,左边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右边上部分是一张倒立的嘴,右边下部分是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张着嘴说话,表示人前人后言行一致。现多用其引申义。“俭,约也”中“俭”的意思为其本义  对自己加以约束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的“俭”则用其引申义: 节省、节约 。
(3)结合以上材料,拟写一条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标语。
【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一“我国仅餐饮业餐桌的粮食浪费每年就高达1800万吨,相当于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这其中人均浪费量每餐96克,浪费率高达11.3%。而浪费粮食的大军中最显著的人群就是中小学生,他们每年食物浪费的比例达到了供应量的三分之一,人均浪费食物量每餐高达130克”可概括为:我国餐饮业浪费粮食最为严重,其中浪费最显著的人群就是中小学生。
根据材料二学校就“浪费粮食后,你会产生负罪感吗?”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可知,“会”的占比22%,“不会”的占比78%。据此可概括为:浪费粮食后,大部分同学不会产生负罪感。
(2)本题考查汉字本义与引申义。
根据“‘俭’金文写作‘’,左边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右边上部分是一张倒立的嘴,右边下部分是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张着嘴说话,表示人前人后言行一致”可知,“俭”的本义是对自己加以约束;根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可知,这里的“俭”则用其引申义:节省、节约。
(3)本题考查拟写标语。
学生需根据活动主题“节约粮食,杜绝浪费”和标语的特点分析作答。如:节约粮食,你我同行。
【解答】答案:
(1)我国餐饮业浪费粮食最为严重,其中浪费最显著的人群就是中小学生。浪费粮食后,大部分同学不会产生负罪感。
(2)对自己加以约束 节省、节约
(3)示例:节约粮食,人人有责。
【点评】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阅读理解。
8.(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 攥 (捏、抓、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缩 (缩、收、取)了回去,往腰里 揣 (放、揣、摆),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1)从文中括号里选出最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上文横线上所填的动词,刻画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范进称呼他为“老爹”,这种称谓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上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阅读语段出自课文《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主要通过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事,给予封建读书者以有力的嘲讽,对封建科举制度以无情的鞭挞。选文内容主要描写了范进发疯的丑态,以及妻子和母亲的不同表现,读来令人发笑,又引人深思。
【解答】(1)本题考查动词的填写。阅读全文,可知胡屠户的势利,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第一空根据胡屠的性格,以及后面的“紧紧的”,应是“攥”最合适,写出他假意推辞,实则想拥有之态。所以第二空在听范进说用完再来讨时,赶紧的又把拳头“缩”了回来,“缩”字形象地写出他收回拳头的位置,生怕别人来抢或是丢失,而“收”则显得太随意,“取”字与“攥”不相呼应。第三空“放”“摆”都太随意,不能表现胡屠户对金钱的看重,所以应是“揣”。如果对课文内容很熟悉,可凭记忆直接填写。
(2)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上题填写的动词分别为“攥”“缩”“揣”,第一个动词,表现胡屠户拿银子的力度之大,可是他却又舒了过来,进行假意的推辞,可见他的虚伪;第二个动词“缩”,表现他在范进推说不要后,收回钱的动作之快,并生怕丢失或是范进又要了回去,所以“揣”在腰里,表现他的贪财。
(3)本题考查人物称谓的分析。在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可见他对长辈的尊敬,因为那时他地位低,有求于胡屠户。中举后,范进的地位发生的变化,而且开始有钱了,所以他不必再惧怕自己的丈人并有求于他,自然骄傲之态尽显,称他为“老爹”。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判断。第一题填写的三个动词,可以判定是对胡屠户的动作描写,中间又有范进与胡屠户的对话,是语言描写。找出相对应的例句即可。
答案:
(1)攥 缩 揣
(2)见钱眼开、虚伪做作。
(3)中举后,范进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改变,所以他便得意忘形,变得趾高气扬。
(4)①动作描写,如: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②语言描写,如:“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
【点评】人物描写方法的分类
1.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9.(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刘姥姥游大观园(节选)
①贾母众人都笑了。歇了歇,又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赾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跴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
②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2)文中第①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反映了怎样的内心活动?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分析】该选段主要描写了贾母领刘姥姥参观潇湘馆;写出了潇湘馆的清静,表现了林黛玉为人清高、喜欢幽静、不爱喧闹的性格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语段内容的基础上来概括。解答时按照“人+事”的模式来解答即可。本题中的人物主要是贾母,而事件则是贾母领刘姥姥游赏潇湘馆,可概括为:贾母领刘姥姥游赏潇湘馆。
(2)本题考查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需要先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通过阅读,第 ①段的第三句“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就是自然环境描写。根据自然环境常见的作用,可知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是突出黛玉这一人物特点的,“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从侧面表现了林黛玉为人清高、喜欢幽静、不爱喧闹的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内心活动,体会重要语句含义的基本能力。要仔细体会人物的想法心理,注意找到文中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用。“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可见主人的喜好,喜爱读书应该是封建社会中男子的特点,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刘姥姥也是很诧异林黛玉是女子的,所以才会错认是公子哥书房。划线语句是通过刘姥姥的语言表现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的。
答案:
(1)贾母领刘姥姥游赏潇湘馆。
(2)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林黛玉为人清高、喜欢幽静、不爱喧闹的性格特点。
(3)她不敢相信眼前的文弱小姐不喜欢脂粉却爱读书。既反映了封建家庭的富有,又从侧面表现了林黛玉爱读书的特点。
【点评】小说自然环境常见的作用有: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性格特点)、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10.(10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两个虞候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做大!”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吩咐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两个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一个客店里歇了。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1)探究选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2)品读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它在写作上有什么作用。
【分析】《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条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为,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评价。联系“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可知,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突出了杨志的粗俗和不讲道理。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分析。联系“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可知是环境描写。杨志明知天气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谨慎;好汉料知热则渴,施计于解暑,足见其料事如神。由于天热难走,因此激化了押送队的内部矛盾,使八条好汉有了可乘之机,就有了智取生辰纲情节。
答案:
(1)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突出了杨志的粗俗和不讲道理,为丢失生辰纲埋下伏笔。
(2)①烘托人物:杨志明知天气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谨慎;好汉料知热则渴,施计于解暑,足见其料事如神。②推动情节:由于天热难走,因此激化了押送队的内部矛盾,使八条好汉有了可乘之机,就有了智取生辰纲情节。
【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1.(15分)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每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 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 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
(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出现了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篇文章讲述了因病住院的岳老师在病房中和小病号成了一对师生。她们总在一输完液后就开始学习,岳老师也为自己能在病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而高兴。而小病号时常因诗歌的难背而生气,以自己的生命快结束背这些没用为借口不愿背诗,岳老师感到痛苦。当小病号有一天因病重要转院了,岳老师赶紧为他编写了一本教材,看着小病号的离去无比的伤感,而听到窗外小病号流利地背出了那首难背的诗句,她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泪水。文章写了两个病人,他们因病结识,又因病分离,这道伤感的离别诗更人让人无限伤感。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的“生命的抗争”指什么,然后再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加以概括。岳老师与小病号都因病住院,他们的生命受到了疾病的威胁,“抗争”指的就是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的不畏疾病的行为。纵观全文可见,主要表现在:二人不顾病重而成为师生,仔细的学习;岳老师日夜细心的关爱小病号并照顾他;小病号病重转院前夕,岳老师赶紧为小病号编写一本教材;在离别时,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首很难记住的诗。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事件来分析。第一次哭,是因为岳老师让小病号背的诗,他三天都没背下来,生气地说自己的生命快结束了,背这些没用。岳老师躲出去哭,一是为小病号年纪小却病情严重而伤心,另一方面是为孩子太小还不懂得生命的意义而伤心;第二次哭是因为小病号在离别时终于背出了那首难背的诗,岳老师感到无比的高兴,同时想到小病号病重转院,为他的病情而担忧。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分别按后面的要求,从人物描写及词语的运用角度来赏析即可。第一句,是对岳老师的神态描写,“苍白”表现了她身体很差;“一丝红晕”则形象地表现出岳老师为小病号讲课时的激动,她为自己能在病中继续发挥自己的生命价值而高兴。第二句是对岳老师的动作描写,“一输完、马上”表现了岳老师心情的急切,说明岳老师认为教小病号学习是她最幸福的事。
(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标题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主要有: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指明文章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本文的标题是一句诗,首先可以想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再结合全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主要围绕着这首难背的诗而展开,标题就是本文的线索,同时标题又暗示了别离,与结尾情节相符。
答案:
(1)①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病号上课。②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发问后,不仅教他更多,还给他喂饭,让他喝水,陪他采花。③岳老师听说小病号要转院,为小病号编写教材④岳老师听到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了诗,大哭起来。(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2)第一次大哭的原因:①小病号“反正活不了几年”的话深深刺痛了她。②为自己只顾教学,忽视了小病号的感受自责。(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第二次大哭的原因:①为小病号离别而伤感。②为小病号背出诗而欣慰、激动。(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3)【A】示例:从“终年苍白”到“一丝红晕”,抓住脸色变化这一细节,表现出了岳老师成为小病号老师后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
【B】示例:“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用,写出了岳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紧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一句(2分),共4分)
(4)①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这句诗。
②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③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
④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三、作文。
12.(50分) 重读一本老书,会发现新的感受;再游一次名胜,会发现别样的景致;回望走过的足迹,会发现自己的成熟;回味亲友的关爱,会发现被忽略的幸福……只要有心,只要留意,我们也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无数的不平凡。
请以“发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自主立意;(3)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但要文体明确;(4)不少于600字。
【分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要求以“发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提示语对话题“发现”进行了诠释。“发现”首先可以指发现生活中本来不曾留意的人或事,发现生活的美,春天萌发、夏天繁荣、秋天收获、冬天孕育,生命律动,需要发现;亲情醇厚、友情真挚、爱情甜蜜,弥足珍贵,需要发现;生命灵性、世事真相、人性善恶、人情冷暖,万象纷呈,需要发现.……学习上的有效的小技巧也需要我们自己总结发现,寻常小事间的大道理也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发现……我们可以选取学习生活中与“发现”有关的事例,把它们写下来,表达出你的思考。立意上,要积极向上,要写出正能量。本题适合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选取某一个或一组与“发现”相关的素材,可以以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件为线索,写出你的发现,写出你对所发现的人、事、物、现象的看法,写出它带给你的思考、感悟。作文宜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选材上,既可写生活中的景物美带给你的震撼,也可以写人性美带给你的思考,还可以写学习、生活中发现的一些小技巧和巧思……构思上,可以适当运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塑造人物性格、心理等,让人物的情感流露更细腻,更好体现中心主旨。
【解答】
发现平凡中的美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平凡的人,也许他们的工作岗位很低微,外表和着装不起眼,但是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做出奉献。
在我们的小区里就有一位这样的人,她是一位清洁工,姓张。我总是瞧不起她,嘲笑她,嫌她脏。
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一个星期六早上,我在小区下面散步,手里拿着一张准备送给妈妈的卡片。这时张阿姨经过了,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手里的卡片,我瞪了她一眼,心里嘀咕着:看什么看!
突然,一阵大风夹着沙子吹过,我连忙松开手护住眼睛,风停了,而卡片却不见了。顿时,我脑子一片空白,比油锅里的蚂蚁还要焦急:怎么办?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我赶紧朝着刚才刮风的方向寻找去,发现贺卡正好卡在面前一棵树的树枝上,树下还有一条臭水沟,要是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去。何况树上还有许多虫子和小刺呢,怎么办?怎么办?
这时,张阿姨悄悄地来了,笑眯眯地对我说:“孩子,让我来吧,我既不怕脏,也会爬树,力气也比你大。”说完,张阿姨用手抓住树枝,双脚夹住树干,吃力地爬上去,小心翼翼地把卡片放在口袋里。下来后,张阿姨把卡片递给我,这时我发现她的手擦伤出血了。我接了卡片,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以前总是瞧不起她,嫌她脏,说她坏话。可是,她一点也不计较,还很热心地帮我……想着想着,泪水湿透了我的双眼,我吞吞吐吐地对她说:“张阿姨,谢……谢您,我,我错了。”张阿姨不但不放在心上,还爽快地对我说:“没事了,下次要小心,有什么事就找我帮忙哦!”说完了便转身走了,看着她远去的背影,觉得越来越高大……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张阿姨这样平凡的人,他们都拥有着一颗朴素而高尚的心灵,做着平凡而让人感动的事情。只要我们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生活的美好处处可见。
【点评】本文开篇即点出主题:我们身边有一些平凡的人,总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做出奉献,体现出“美好”。文章用小区的一位平凡的女清洁工张阿姨为我爬树拿卡片的故事,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体现了张阿姨“美好”的品质。结尾再次点题,只要我们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生活的美好处处可见。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