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三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生物学学科二调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至第3章第2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甲中的③,图乙中蛋白质含量较多的是a
B. 若饮食过咸,摄入水分较少,则d的渗透压会升高
C. ②中产生的CO2进入④中至少要穿过8层磷脂分子
D.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d→b→肝脏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①表示淋巴,②表示细胞内液,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血浆。
分析图乙,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血浆。
【详解】A、据图分析,图甲中①是淋巴液,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①是血浆。图乙中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组织液为图甲中的③,图乙中蛋白质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即图中的a,A正确;
B、若饮食过咸,摄入水分较少,则d血浆中的水分会减少,血浆渗透压会升高,B正确;
C、②是细胞内液,②中产生的CO2进入④血浆中至少要穿过5层膜(线粒体双层膜、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膜2次),共10层磷脂分子,C错误;
D、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d血浆→b组织液→肝脏细胞,D正确。
故选C。
2. 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
B. 水杨酸通过体液运输的方式对位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
C. 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的酸碱性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
D. 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织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详解】A、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维持pH的相对稳定,A正确;
B、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水杨酸溶解在体液中,通过体液运输的方式,对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B正确;
C、正常血浆呈弱碱性,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的pH会增大,C错误;
D、CO2为酸性气体,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降低血浆的pH,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C。
3. 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此时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B. 排尿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产生“尿意”的具体部位是大脑皮层
D. 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而脊髓胸段损伤的患者却会出现“尿失禁”,这个现象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B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最简单的反射弧也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详解】A、当尿液充盈使膀胱内压升高时,就会刺激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此时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变为负,A正确;
B、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原因是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只能从感受器传到效应器,B错误;
C、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大脑皮层是产生“尿意”的具体部位,大脑皮层作为机体最高级的中枢,具有感知外部世界和控制机体反射的功能,C正确;
D、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进而使得排尿反射无法完成,而脊髓胸段损伤的患者由于无法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进而大脑皮层的指令也无法下达,导致“尿失禁”现象出现,D正确。
故选B。
4. 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I(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Ⅱ(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电表I的指针右偏幅度增大
B. 刺激P点,电表I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分别为图乙和图丙
C. 刺激P点,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 刺激P点,电表I和电表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K+外流减少,则电表Ⅰ的指针右偏幅度减小,A错误;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所以刺激P点,兴奋只能传到Q点、R点,不能传到S点,所以电表Ⅰ、Ⅱ的指针均只能发生1次偏转,电表Ⅰ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的④基本相同,不发生⑤,B错误;
C、刺激P点,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C错误;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所以刺激P点,兴奋只能传到Q点、R点,不能传到S点,所以电表Ⅰ、Ⅱ的指针均只能发生1次偏转,且方向相同,D正确。
故选D。
5. 开心和失落是情绪的两种相反表现,都是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影响到相关信号的传递,使5–羟色胺分泌异常,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含量偏低,导致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抑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它与体内激素水平有关
B. 5一羟色胺是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愉悦情绪神经递质
C. 压力可导致消极情绪增多使人抑郁,不可通过自我调适好转
D. 抗抑郁药一般是通过作用于突触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情绪是正常人的一种情绪表现,当人们的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情绪。抑郁持续下去得不到缓解时就会形成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抑郁情绪持续两周以上,就应咨询精神心理科医生,不能等到重度抑郁再进行干预。
【详解】A、情绪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影响到相关信号的传递,使5-羟色胺分泌异常,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含量偏低,导致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抑郁。因此情绪与体内激素水平有关,A正确;
B、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含量偏低,导致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抑郁,因此5–羟色胺是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B正确;
C、压力可导致消极情绪增多使人抑郁,但可通过自我调适好转,如听歌、跑步等,C错误;
D、抑郁形成原因是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含量偏低,因此抗抑郁药一般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6. 下列是促胰液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些实验操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
③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一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该实验的现象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②中“?”应为“胰腺不分泌胰液”
B. ①与②对比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
C. ①与③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神经,两组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受神经调节
D. 四个实验对比分析不能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分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①与③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神经,结果均能分泌胰液,说明胰液分泌可以不在神经调节下进行。
【详解】A、该实验的现象是胰液的有无,胰液属于消化液,故不能通过抽取血样的方法检测胰液的有无,A错误;
B、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B正确;
C、①与③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神经,结果均能分泌胰液,说明胰液分泌可以不在神经调节下进行,但不能说明胰液分泌过程不受神经调节,C错误;
D、对比①~④四个实验,可以说明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分泌的,D错误。
故选B。
7. 下图表示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内的部分生理变化过程,其中字母表示器官或细胞,数字表示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因寒冷而添加衣物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寒冷环境中,激素④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使机体产热量增加
C. 激素③增加可抑制A和C相关细胞的分泌作用,这种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
D. 图中的A为下丘脑,其分泌的激素①可直接作用于垂体和甲状腺
【答案】D
【解析】
【分析】寒冷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皮肤表面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到冷的刺激,沿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 ,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调节部分),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然后作用于甲状腺,导致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体液调节)。
【详解】A、人因寒冷而添加衣物是人对寒冷作出的反应,是后天学习来的,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肾上腺素(④)可以增加产热,促进代谢,因此寒冷环境中,④的分泌量增加,B正确;
C、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只有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增加,对A(下丘脑)和C(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
D、图中的A为下丘脑,其分泌的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不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D错误。
故选D。
8. 如图表示某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与该模型所示相符的是( )
A. 若E代表抗原,F代表B淋巴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B. 若E代表下丘脑,F代表垂体,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H甲状腺
C. 若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并产生冷觉
D. 若E代表下丘脑,F代表抗利尿激素,则G、H可分别代表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图可知:E作用于F,而F又分别作用于G、H,据此为依据进行选项判断。
【详解】A、若该模型表示抗原,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E可表示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或抗原直接刺激的过程,即图中可表示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的过程,A错误;
B、下丘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和肾上腺,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共同调节血糖,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胰岛细胞不受垂体调控,B错误;
C、若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但冷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C错误;
D、若E表示下丘脑,F代表抗利尿激素,GH可分别代表肾小管、集合管,D抗利尿激素可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D正确。
故选D。
9. PD-1蛋白是存在于许多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是免疫中的一种“分子刹车”,人体正常组织细胞膜上的PD-L1与PD-1结合会促进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凋亡,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平衡机制,但当癌细胞产生的PD-L1与PD-1结合时,能迫使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过早进入凋亡阶段,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通过这种方式癌细胞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可作为APC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B. 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以阻断PD-1与癌细胞表面的PD-L1的结合,从而使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效对付癌细胞
C. 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 正常细胞膜上的PD-L1与PD-1结合可以防止因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PD-1抑制剂作用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PD-L1抑制剂作用于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使癌细胞失去“伪装”,使T细胞最终通过细胞免疫使癌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APC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一些B细胞等,可以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A正确;
B、癌症免疫疗法是通过PD-1抑制剂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不能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使细胞毒性T细胞能重新识别癌细胞,最终通过细胞免疫使癌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
C、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错误;
D、正常细胞膜上的PD-L1与PD-1结合,能够使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凋亡,所以可以防止因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而引发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C。
10. 某些人对柳树花粉过敏,他们接触柳树花粉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红肿等现象。柳树花粉引起的过敏反应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PC和细胞1处理柳树花粉是激活细胞2的两个信号途径
B. 细胞3不具备识别、处理柳树花粉的能力
C. M是柳树花粉,其能与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
D. 避免再次接触柳树花粉等过敏原,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柳树花粉与细胞2(B细胞)接触是激活细胞2的第一个信号,细胞1(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细胞2结合是激活细胞2的第二个信号,A错误;
B、细胞3是浆细胞,浆细胞不具备识别、处理柳树花粉的能力,B正确;
C、M是柳树花粉,可作为过敏原 (再次接触),能与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过敏反应,C正确;
D、预防过敏反应的措施主要是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故避免再次接触柳树花粉等过敏原,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D正确。
故选A。
11. 卡介苗是对毒性强烈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培养获得的减毒活疫苗,发现其对所有的试验动物都没有致病力,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
B. 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抗体的记忆
C. 卡介苗对接种者一般无致病力,但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
D. 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
【答案】B
【解析】
【分析】疫苗属于抗原,能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详解】A、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A正确;
B、根据题意“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可知,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相应抗原的记忆,B错误;
C、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免疫力较低,给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疫苗,特别是减毒活疫苗(卡介苗是减毒活疫苗),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该疫苗,C正确;
D、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提高免疫功能,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D正确。
故选B。
12. 图1表示将培养在琼脂培养基内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入四个暗箱中的情况,其中②、④两个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射入;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装置②中蚕豆幼苗的弯曲生长受单侧光和重力的影响,其弯曲角度比装置④中的蚕豆幼苗大
B. 图1装置①根的生长情况是向地生长,若将装置④匀速旋转,茎尖生长情况是竖直向上
C. 若图2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幼苗的关系,当其出现向光性时,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0,小于m
D. 若图2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芽的关系,在顶端优势中,测得顶芽生长素浓度为m,则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c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可知:由于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最终导致①植株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②植株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③植株直立生长,④植株向光生长;
图2表示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曲线。
【详解】A、由图可知,装置②蚕豆幼苗的弯曲生长同时受单侧光和重力的影响,装置④蚕豆幼苗的弯曲生长只受单侧光的影响,所以装置②蚕豆幼苗的弯曲角度比装置④大,A正确;
B、由于重力的影响,导致装置①根的生长情况是向地生长,若装置④匀速旋转,植株与暗箱一起转动,则茎尖生长情况是弯向小孔一侧生长,B错误;
C、当植物幼苗表现向光性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0,小于m,以保证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和生长效应低于背光侧,C正确;
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会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其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m,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m且表现出抑制生长的效应,所以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c,D正确。
故选B。
13. 在拟南芥中,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用赤霉素处理野生型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后,分别进行蓝光照射和黑暗处理,检测R蛋白的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 )
A. 蓝光受体被激活后,R蛋白的降解量减少
B 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拟南芥植株增高被抑制
C. 赤霉素合成缺陷,题中相关基因表达正常
D. 推测蓝光受体可能会加强赤霉素受体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芽。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详解】A、由图可知,野生型+黑暗组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蓝光处理组的曲线差异不明显,R蛋白降解较快,而野生型+蓝光处理组,R蛋白的含量较高,说明R蛋白降解受阻,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蓝光处理组与野生型+蓝光处理组唯一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蓝光受体,所以据此图可以得出结论,在蓝光处理下,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抑制R蛋白的降解,A正确;
B、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而据图分析在蓝光处理下,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抑制R蛋白的降解,因此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拟南芥植株增高被抑制,B正确;
C、由于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那么赤霉素合成缺陷,不影响题中相关基因表达正常,C正确;
D、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抑制R蛋白的降解,而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因此推测蓝光受体可能会抑制赤霉素受体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14. 科研人员选用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配制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适浓度,选取不同地点的单株能结有5kg以上果实的油茶植株,在其叶面进行喷施,1周后摘取鲜果并测定果实产油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相比植物激素,具有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容易合成、随意使用等优点
B. 选择单株能结5kg以上果实的植株作为实验对象的目的是便于快速测量鲜果产油率
C. 由题图分析可知,B-9、GA能够显著提高油茶鲜果的含油量,而多效唑对油茶鲜果含油量的提高有抑制作用
D. NAA、GA、B-9和多效唑应该使用油茶植株的营养液作为溶剂配制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干和图表内容分析可知,自变量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因变量为鲜果产油率。
【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相似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容易合成的特点,但不能够随意使用,A错误;
B、本实验因变量为鲜果产油率,测定果实产油率是1周后摘取鲜果后提取测量,如果单株结实太轻,提取的量较少,不容易比较,所以要选取单株能结5kg以上果实的植株作为实验对象,B错误;
C、从图上可以看出GA和B-9组都比清水组产油率高,NAA组和清水组产油率相差不大,多效唑组比清水组产油率低,由此可知B-9、GA能够显著提高油茶鲜果的含油量,而多效唑对油茶鲜果含油量的提高有抑制作用,C正确;
D、因为对照组为清水,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应该使用清水作为溶剂配制溶液,D错误。
故选C。
15. 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赤霉素(GA)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蒸馏水 GA IAA十GA IAA
茎芽长度(cm) 4. 0 6. 5 13. 0 4. 5
A. IAA和G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分子
B. 环境因素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C. 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培养液中
D. 表格数据说明,GA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1、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传递给靶细胞相关信息,调节靶细胞代谢。
2、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至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IAA和GA是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分子,A正确;
B、环境因素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例如植物可以通过光敏色素作为受体感知光信号,B正确;
C、用激素处理时,应用IAA处理茎芽顶端而不是加在培养液中,原因是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C错误;
D、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GA和IAA的离体茎芽生长较快,说明二者均能促进生长,实验中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13-4.0=9cm,GA、IAA单独处理促进伸长作用分别是6.5-4=2.5cm、4.5-4=0.5cm,因此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单独处理的9÷2.5=3.6倍,是IAA单独处理的9÷0.5=18倍,D正确。
故选C。
16. 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 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 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D. 调查红豆杉的种群密度时,确定样方面积是保证调查结果更精确的关键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当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
【详解】A、河岸两侧通常为长方形,因此调查沿河岸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宜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
B、濒临灭绝的动物数量极少而且是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
C、抽样检测法可用于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的种群密度,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乔木一般是100m2、灌木一般是16m2、草本一般是1m2,D错误。
故选C。
17. 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点时种群Y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B. 曲线X的λ是逐渐增大的
C. 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选择单子叶植物
D. 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A、c点时种群Y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A正确;
B、曲线X的λ(该值的含义是年末的数量是年初数量的倍数)是不变的,B错误;
C、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选择双子叶植物,C错误;
D、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D错误。
故选A。
18. 某生物兴趣小组采用黑腹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具体方法为选用容量为500mL的宽口饮料瓶,在瓶底垫上两层纱布,纱布上放100g熟透的香蕉,用橡皮筋和双层医用纱布密封,放入初代果蝇,连续14d对果蝇种群数量计数并绘制种群增长速率变化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便于计数,实验开始时宽口饮料瓶中放入1对初代黑腹果蝇即可
B. 实验初期,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第8d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C. 实验培养10d后,黑腹果蝇种群数目增多,种群的出生率升高,但死亡率也升高
D. 实验中香蕉的量、饮料瓶体积以及培养环境都会影响黑腹果蝇种群数量的增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1、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个体对空间和资源的争夺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2、题图分析:由图可知,图象横坐标是培养时间,纵坐标是种群增长速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且减小为负值。当增长速率减小到小于0时,种群数量下降了。
【详解】A、放入1对初代黑腹果蝇有可能因为偶然因素导致亲本死亡,使实验失败,A错误;
B、实验初期,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11d左右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B错误;
C、实验培养10 d后,黑腹果蝇种群数目增多,种内个体对空间和资源的争夺会加剧,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C错误;
D、实验中香蕉为果蝇提供食物、饮料瓶体积大小决定果蝇生活的空间大小,培养的氧气含量、温度等条件都会影响黑腹果蝇种群数量的增长,D正确。
故选D。
19. 下图表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B. 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 火灾后三类植物在b~f段的种群增长方式近似于S形曲线
D. 该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主要是因为灌木寿命较短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示意图,首先先出现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最后是乔木。
【详解】A、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都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它们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等,因此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A正确;
B、图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B正确;
C、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呈现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其方式近似于“S"形曲线,C正确;
D、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主要是因为乔木在争夺阳光等资源的过程中占优势,D错误。
故选D。
20.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类型和去向(d表示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方式不相同
B. 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
C. 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1)能量流动是单向的;(2)能量逐级递减。
【详解】A、生产者通过自养的方式获得物质和能量,初级消费者通过异养获得物质和能量,A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b1 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 ,B正确;
C、b1 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是同化量,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 ,C错误;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没有被初级消费者同化,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如图为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射弧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反射弧中的位点,Ⅰ、Ⅱ、Ⅲ表示三个电流表(实验开始时,只连接电流表Ⅰ、Ⅱ),甲、乙表示缩手反射高级和低级神经中枢,据图回答问题:
(1)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可先刺激A点,发现电流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选择刺激______(填“B”、“C”、“D”)点,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2)为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点所处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联接电流表Ⅲ,此时电流表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刺激N点,若发生______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发生______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3)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相应的变化,研究发现“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引起突触后膜通透性增强,导致神经细胞涨破,其原因是______。
(4)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脂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_。
【答案】(1) ①. C ②. D点所在肌肉收缩,电流表II指针发生偏转,而电流表I指针不发生偏转
(2) ①. 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 ②. 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
(3)突触后膜通透性增强引起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使细胞内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大量吸水涨破
(4)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解析】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C是传出神经,D是效应器。
【小问1详解】
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可先刺激A点,因为A点在传入神经上,兴奋可以由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经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后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所以电流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选择刺激C点,因为C位于传出神经,兴奋只能传到电流表Ⅱ和效应器,无法传到电流表Ⅰ,所以出现的实验现象是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电流表Ⅱ指针发生偏转,而电流表Ⅰ不发生偏转。
小问2详解】
由于大脑皮层发出的某些神经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促进突触后膜发生钠离子的内流;而另一些神经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促进突触后膜发生氯离子的内流。因此为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点所处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联接电流表Ⅲ,此时电流表发生如图所示的向左偏转(静息电位);刺激N点,若发生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现象(钠离子的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发生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现象(氯离子的内流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小问3详解】
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过度堆积,使突触后膜通透性增强引起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使细胞内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大量吸水涨破。
【小问4详解】
毒扁豆碱可以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导致乙酰胆碱不能被释放出来,突触后膜上的肌肉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使得钠离子不能内流,无法产生兴奋而导致肌肉松弛。
22.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范围广,严重时可致死。流感病毒表面具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多种蛋白质。回答以下问题:
(1)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作为____被免疫系统识别,并被____细胞摄取处理,启动体液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它除了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还能____。
(2)研究表明流感病毒的NA可以诱导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为探究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否有效预防流感病毒,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NA溶液、流感病毒、易感细胞(容易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没有感染过流感病毒且体重、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60只。
实验方法:把小鼠分为两组,每组30只。两组均接种____。接种后,其中一组培养21天,另一组培养63天,培养后从小鼠体内提取抗体。把两组小鼠产生的抗体与对照抗体分为三组进行实验,选用的对照抗体不能与____特异性结合。请把以下主要的实验步骤进行合理排序:③→____→____→____。
①将甲组抗体(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乙组抗体(由培养63天的小鼠产生)和丙组抗体(对照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②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③培养易感细胞
④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
结果分析:若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且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的,则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是____。
【答案】22. ①. 抗原 ②. 抗原呈递 ③. 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23. ①. 等量的NA溶液 ②. 流感病毒 ③. ① ④. ④ ⑤. ② ⑥. 甲组的病毒含量最少,乙组病毒较少,丙组病毒数量最多
【解析】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简单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基本相似,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在免疫反应中,病毒作为抗原可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小问1详解】
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作为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启动体液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它除了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还能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否有效预防流感病毒,则实验的自变量是NA的有无,因变量是流感病毒的数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等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实验方法:把小鼠分为两组,每组30只。两组均接种等量NA溶液,接种后,其中一组培养21天,另一组培养63天,培养后从小鼠体内提取抗体,把两组小鼠产生的抗体与对照抗体分为三组进行实验,为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选用的对照抗体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主要实验步骤为:③培养易感细胞→①将甲组抗体(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乙组抗体(由培养63天的小鼠产生)和丙组抗体(对照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④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②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结果分析:若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且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的,则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是甲组抗体能较好的与流感病毒结合,则甲组的病毒含量最少,乙组病毒较少,丙组病毒数量最多。
23. 生长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使细胞壁酸化增强细胞壁的可塑性。生长素作用于相应细胞会导致细胞膜上H+-ATP酶数量增多,从而促进细胞质中的H+分泌到细胞壁,造成细胞壁环境酸化。细胞壁的酸性环境可使某些蛋白质活化,导致多糖之间的氢键被破坏,细胞壁松弛,可塑性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在这些部位中,生长素由___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2)生长素发挥作用时,首先与细胞内的某种蛋白质——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效应。细胞膜上的H+-ATP酶的作用有____________,植物细胞壁中的多糖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和果胶。
(3)为了验证生长素以酸化细胞壁的方式促进细胞生长,研究人员将生理状态、长度均相同的燕麦胚芽鞘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置于适量中性溶液中,乙组置于等量弱酸性溶液中,丙组置于等量中性溶液中并添加适量的生长素,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燕麦胚芽鞘测量其长度并检测细胞壁附近的pH。预期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
【答案】23. ①. 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②. 色氨酸
24. ①. 生长素受体 ②. 特定基因的表达 ③. 催化ATP水解、运输H+ ④. 纤维素
25. 乙组和丙组胚芽鞘的长度、细胞壁附近的pH大致相等,且两组胚芽鞘的长度都大于甲组,细胞壁附近的pH都小于甲组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小问1详解】
植物体合成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前体物质是色氨酸,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小问2详解】
生长素发挥作用时,首先与细胞内的某种蛋白质—生长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根据题意分析,细胞膜上的H+-ATP酶可以协助氢离子运输,同时能够催化ATP水解,故同时具有催化ATP水解和运输H+的作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中纤维素属于多糖。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生长素以酸化细胞壁的方式促进细胞生长,则实验的自变量是酸化程度,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根据三组胚芽鞘的处理(甲组置于适量中性溶液中,乙组置于等量弱酸性溶液中,丙组置于等量中性溶液中并添加适量的生长素)可知:乙组和丙组胚芽鞘的长度、细胞壁附近的pH大致相等,且两组胚芽鞘的长度都大于甲组,细胞壁附近的pH都小于甲组。
24. 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现存约1000多只,其中90%左右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我国于1982年在广西建立了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白头叶猴及其生活的生态环境。回答下列问题:
(1)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为准确掌握白头叶猴种群的数量,最好采用逐个计数法对其进行调查,原因是______。研究人员在调查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的同时,还对种群中的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进行了统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2)推测影响白头叶猴种群环境容纳量(K值)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内还生活着黑叶猴等其他4种灵长类动物,研究人员认为白头叶猴和黑叶猴不是同一物种,判断的理由是_____。
(3)经调查,该区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6kJ/a)如表所示(净同化量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营养级 同化量 净同化量 呼吸散失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传给分解者 未利用
A 913 76 380
B 36 9 无 4
C 246 100 13 51
由表分析,营养级A的净同化量为_____kJ/a,生态系统中第一、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数量一般较植食性数量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种群数量少 ②. 判断其年龄结构类型,并预测其种群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变化趋势
(2) ①. 食物和空间等资源有限 ②. 白头叶猴和黑叶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3) ①. 7.02×108 ②. 15.2% ③. 肉食性动物较植食性动物营养级高,能量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流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
【解析】
【分析】同化量=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同化量=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
【小问1详解】
为准确掌握白头叶猴种群的数量,最好采用逐个计数法对其进行调查,原因是种群数量少,分布范围小,采用逐个计数的结果更准确,研究人员在调查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的同时,还对种群中的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进行了统计,这样做的目的是判断其年龄结构类型,因为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小问2详解】
影响白头叶猴种群环境容纳量(K值)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就是两个物种。如果白头叶猴和黑叶猴不是同一物种,可能是白头叶猴和黑叶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小问3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区域的食物链:ACB。再根据公式“同化量=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可计算出营养级A的同化量=913+246+76+380=1615 x 106kJ/a,再根据公式“同化量=呼吸作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净同化量)”,可计算出营养级A的净同化量=1615 - 913=7.02×108kJ/a,生态系统中第一、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246/1615=15.2%,该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数量一般较植食性数量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肉食性动物较植食性动物营养级高,能量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流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
25. 某学校的科研小组发现,给雄性小白鼠注射促性腺激素,会使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基于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认识,同学们对此现象提出了假说并设计了相关的实验。请帮他们完善相关的实验。
(1)设计实验前,同学们就此现象提出了两个假说:
假说一:促性腺激素直接_______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假说二:促性腺激素通过_______性腺分泌睾酮,再由睾酮_______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2)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①选取_______的雄性小白鼠若干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②用手术器械将甲组小白鼠的垂体切除,适量注射_______,测定血液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将乙组小白鼠摘除睾丸,适量注射_______,测定血液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3)预测结果:
①若_______,则说明假说一成立;
②若_______,则说明假说二成立:
③若_______,则说明假说一和假说二均成立。
【答案】25. ①. 抑制 ②. 促进 ③. 抑制
26. ①. 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正常 ②. 睾酮(或“雄性激素”) ③. 促性腺激素
27. ①. 若只有乙组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明显减少(甲组变化不明显) ②. 若只有甲组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明显减少(乙组变化不明显) ③. 若甲组和乙组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均明显减少
【解析】
【分析】在性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性腺,促进性激素的分泌;但是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中科研小组发现,给雄性小白鼠注射促性腺激素,会使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就此现象提出了两个假说:假说一:促性腺激素直接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假说二:促性腺激素通过促进性腺分泌睾酮,再由睾酮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小问2详解】
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因此实验步骤①中要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正常的雄性小白鼠若干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实验步骤②用手术器械将甲组小白鼠的垂体切除,适量注射睾酮(或雄性激素),这样可以排除促性腺激素的作用,单独观察睾酮对下丘脑的作用;将乙组小白鼠摘除睾丸,适量注射促性腺激素,这样可以排除睾酮的作用,单独观察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的作用。
【小问3详解】
预测结果:
①若假说一成立(即促性腺激素直接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导致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甲组切除了垂体,不能产生促性腺激素,而乙组摘除了睾丸,保留了垂体,能产生促性腺激素,能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可预测只有乙组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明显减少;
②若假说二成立(即促性腺激素通过促进性腺分泌睾酮,再由睾酮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导致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甲组只切除了垂体,保留了睾丸,能产生睾酮,能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而乙组摘除了睾丸,不能产生睾酮,可预测只有甲组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明显减少;阜阳三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生物学学科二调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至第3章第2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环境是图甲中的③,图乙中蛋白质含量较多的是a
B. 若饮食过咸,摄入水分较少,则d的渗透压会升高
C. ②中产生的CO2进入④中至少要穿过8层磷脂分子
D.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d→b→肝脏细胞
2. 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
B. 水杨酸通过体液运输的方式对位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
C. 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的酸碱性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
D. 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
3. 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此时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B. 排尿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产生“尿意”的具体部位是大脑皮层
D. 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而脊髓胸段损伤的患者却会出现“尿失禁”,这个现象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4. 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I(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Ⅱ(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电表I的指针右偏幅度增大
B. 刺激P点,电表I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分别为图乙和图丙
C. 刺激P点,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 刺激P点,电表I和电表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
5. 开心和失落是情绪的两种相反表现,都是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影响到相关信号的传递,使5–羟色胺分泌异常,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含量偏低,导致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抑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它与体内激素水平有关
B. 5一羟色胺是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
C. 压力可导致消极情绪增多使人抑郁,不可通过自我调适好转
D. 抗抑郁药一般是通过作用于突触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6. 下列是促胰液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些实验操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
③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一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该实验的现象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②中“?”应为“胰腺不分泌胰液”
B. ①与②对比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
C. ①与③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神经,两组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受神经调节
D. 四个实验对比分析不能说明小肠黏膜产生某种化学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分泌的
7. 下图表示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内的部分生理变化过程,其中字母表示器官或细胞,数字表示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因寒冷而添加衣物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寒冷环境中,激素④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使机体产热量增加
C. 激素③增加可抑制A和C相关细胞的分泌作用,这种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
D. 图中的A为下丘脑,其分泌的激素①可直接作用于垂体和甲状腺
8. 如图表示某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与该模型所示相符的是( )
A. 若E代表抗原,F代表B淋巴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B. 若E代表下丘脑,F代表垂体,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H甲状腺
C. 若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并产生冷觉
D. 若E代表下丘脑,F代表抗利尿激素,则G、H可分别代表肾小管和集合管
9. PD-1蛋白是存在于许多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是免疫中的一种“分子刹车”,人体正常组织细胞膜上的PD-L1与PD-1结合会促进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凋亡,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平衡机制,但当癌细胞产生的PD-L1与PD-1结合时,能迫使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过早进入凋亡阶段,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通过这种方式癌细胞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可作为APC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B. 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以阻断PD-1与癌细胞表面的PD-L1的结合,从而使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效对付癌细胞
C. 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功能
D. 正常细胞膜上的PD-L1与PD-1结合可以防止因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10. 某些人对柳树花粉过敏,他们接触柳树花粉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红肿等现象。柳树花粉引起的过敏反应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PC和细胞1处理柳树花粉是激活细胞2的两个信号途径
B. 细胞3不具备识别、处理柳树花粉的能力
C. M是柳树花粉,其能与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
D. 避免再次接触柳树花粉等过敏原,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
11. 卡介苗是对毒性强烈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培养获得的减毒活疫苗,发现其对所有的试验动物都没有致病力,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
B. 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抗体的记忆
C. 卡介苗对接种者一般无致病力,但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
D. 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
12. 图1表示将培养在琼脂培养基内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入四个暗箱中的情况,其中②、④两个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射入;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装置②中蚕豆幼苗的弯曲生长受单侧光和重力的影响,其弯曲角度比装置④中的蚕豆幼苗大
B. 图1装置①根的生长情况是向地生长,若将装置④匀速旋转,茎尖生长情况是竖直向上
C. 若图2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幼苗的关系,当其出现向光性时,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0,小于m
D. 若图2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芽的关系,在顶端优势中,测得顶芽生长素浓度为m,则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c
13. 在拟南芥中,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用赤霉素处理野生型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后,分别进行蓝光照射和黑暗处理,检测R蛋白的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 )
A. 蓝光受体被激活后,R蛋白的降解量减少
B. 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拟南芥植株增高被抑制
C. 赤霉素合成缺陷,题中相关基因表达正常
D. 推测蓝光受体可能会加强赤霉素受体的作用
14. 科研人员选用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配制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适浓度,选取不同地点的单株能结有5kg以上果实的油茶植株,在其叶面进行喷施,1周后摘取鲜果并测定果实产油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相比植物激素,具有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容易合成、随意使用等优点
B. 选择单株能结5kg以上果实的植株作为实验对象的目的是便于快速测量鲜果产油率
C. 由题图分析可知,B-9、GA能够显著提高油茶鲜果的含油量,而多效唑对油茶鲜果含油量的提高有抑制作用
D. NAA、GA、B-9和多效唑应该使用油茶植株的营养液作为溶剂配制溶液
15. 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赤霉素(GA)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蒸馏水 GA IAA十GA IAA
茎芽长度(cm) 4. 0 6. 5 13. 0 4. 5
A. IAA和G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分子
B. 环境因素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C. 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培养液中
D. 表格数据说明,GA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
16. 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 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 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D. 调查红豆杉的种群密度时,确定样方面积是保证调查结果更精确的关键因素
17. 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点时种群Y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B. 曲线X的λ是逐渐增大的
C. 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选择单子叶植物
D. 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18. 某生物兴趣小组采用黑腹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具体方法为选用容量为500mL的宽口饮料瓶,在瓶底垫上两层纱布,纱布上放100g熟透的香蕉,用橡皮筋和双层医用纱布密封,放入初代果蝇,连续14d对果蝇种群数量计数并绘制种群增长速率变化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便于计数,实验开始时宽口饮料瓶中放入1对初代黑腹果蝇即可
B. 实验初期,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第8d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C. 实验培养10d后,黑腹果蝇种群数目增多,种群的出生率升高,但死亡率也升高
D. 实验中香蕉的量、饮料瓶体积以及培养环境都会影响黑腹果蝇种群数量的增长
19. 下图表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B. 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 火灾后三类植物在b~f段的种群增长方式近似于S形曲线
D. 该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主要是因为灌木寿命较短
20.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类型和去向(d表示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方式不相同
B. 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
C. 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如图为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射弧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反射弧中的位点,Ⅰ、Ⅱ、Ⅲ表示三个电流表(实验开始时,只连接电流表Ⅰ、Ⅱ),甲、乙表示缩手反射高级和低级神经中枢,据图回答问题:
(1)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可先刺激A点,发现电流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选择刺激______(填“B”、“C”、“D”)点,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2)为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点所处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联接电流表Ⅲ,此时电流表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刺激N点,若发生______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发生______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3)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相应的变化,研究发现“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引起突触后膜通透性增强,导致神经细胞涨破,其原因是______。
(4)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脂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_。
22.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范围广,严重时可致死流感病毒表面具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多种蛋白质。回答以下问题:
(1)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作为____被免疫系统识别,并被____细胞摄取处理,启动体液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它除了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还能____。
(2)研究表明流感病毒的NA可以诱导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为探究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否有效预防流感病毒,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NA溶液、流感病毒、易感细胞(容易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没有感染过流感病毒且体重、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60只。
实验方法:把小鼠分为两组,每组30只。两组均接种____。接种后,其中一组培养21天,另一组培养63天,培养后从小鼠体内提取抗体。把两组小鼠产生的抗体与对照抗体分为三组进行实验,选用的对照抗体不能与____特异性结合。请把以下主要的实验步骤进行合理排序:③→____→____→____。
①将甲组抗体(由培养21天小鼠产生)、乙组抗体(由培养63天的小鼠产生)和丙组抗体(对照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②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③培养易感细胞
④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
结果分析:若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且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的,则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是____。
23. 生长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使细胞壁酸化增强细胞壁的可塑性。生长素作用于相应细胞会导致细胞膜上H+-ATP酶数量增多,从而促进细胞质中的H+分泌到细胞壁,造成细胞壁环境酸化。细胞壁的酸性环境可使某些蛋白质活化,导致多糖之间的氢键被破坏,细胞壁松弛,可塑性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在这些部位中,生长素由___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2)生长素发挥作用时,首先与细胞内的某种蛋白质——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效应。细胞膜上的H+-ATP酶的作用有____________,植物细胞壁中的多糖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和果胶。
(3)为了验证生长素以酸化细胞壁的方式促进细胞生长,研究人员将生理状态、长度均相同的燕麦胚芽鞘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置于适量中性溶液中,乙组置于等量弱酸性溶液中,丙组置于等量中性溶液中并添加适量的生长素,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燕麦胚芽鞘测量其长度并检测细胞壁附近的pH。预期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
24. 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现存约1000多只,其中90%左右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我国于1982年在广西建立了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白头叶猴及其生活的生态环境。回答下列问题:
(1)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为准确掌握白头叶猴种群的数量,最好采用逐个计数法对其进行调查,原因是______。研究人员在调查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的同时,还对种群中的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进行了统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2)推测影响白头叶猴种群环境容纳量(K值)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内还生活着黑叶猴等其他4种灵长类动物,研究人员认为白头叶猴和黑叶猴不是同一物种,判断的理由是_____。
(3)经调查,该区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6kJ/a)如表所示(净同化量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营养级 同化量 净同化量 呼吸散失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传给分解者 未利用
A 913 76 380
B 36 9 无 4
C 246 100 13 51
由表分析,营养级A的净同化量为_____kJ/a,生态系统中第一、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数量一般较植食性数量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
25. 某学校的科研小组发现,给雄性小白鼠注射促性腺激素,会使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基于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认识,同学们对此现象提出了假说并设计了相关的实验。请帮他们完善相关的实验。
(1)设计实验前,同学们就此现象提出了两个假说:
假说一:促性腺激素直接_______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假说二:促性腺激素通过_______性腺分泌睾酮,再由睾酮_______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2)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①选取_______的雄性小白鼠若干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②用手术器械将甲组小白鼠的垂体切除,适量注射_______,测定血液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将乙组小白鼠摘除睾丸,适量注射_______,测定血液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3)预测结果:
①若_______,则说明假说一成立;
②若_______,则说明假说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