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B卷训练
一、积累运用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呼 唤 七 八 到底
(2)写出两个带近义词的词语: 、 。
(3)写出两个带有数字的词语: 、 。
(4)写出两个带反义词的词语: 、 。
【答案】(1)风;雨;横;竖;归;根
(2)腾云驾雾;争分夺秒
(3)七上八下;五光十色
(4)大惊小怪;异口同声
【知识点】词形;成语;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呼风唤雨”:原神话小说中指神仙道士能使风和雨都听他的使唤的法术。多比喻具有能够支配自然或社会的力量。“ 横七竖八”:形容杂乱无章的样子,“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2)要求写出两个带近义词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有很多,如:左邻右舍、惊天动地、和颜悦色、左顾右盼
(3)要求写出两个带有数字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有很多,如:一心一意、一分为二、不三不四、三心二意、四面八方、四通八达
(4)要求写出两个带反义词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有很多,如:无中生有、前呼后 拥、半信半疑、先人后己
故答案为:(1)风、雨、横、竖、归根;(2)腾云驾雾、争分夺秒;(3)七上八下、五光十色;(4)大惊小怪、异口同声
【点评】(1)考查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2.选字填空。
(1)[枪 抢 舱 苍] 暮色 茫,我走出船 ,来到岸上。只见岸边有几个孩子在玩水 ,为了争 位置面打闹,笑声回荡在江面上。
(2)[堵 赌 睹 绪] 小伟在楼梯口 住我,要和我打 ,在100米短跑上一决雄雄。后来,我们准备就 ,开始比赛。同学们目 了这次比赛。
【答案】(1)苍;舱;枪;抢
(2)堵;赌;绪;睹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结合语境填空。
故答案为:(1)苍、舱、枪、抢(2)堵、赌、绪、睹
【点评】给出的都是形近字,要看清字形,弄清字义,然后再组词。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学习,多掌握一些汉字,多积累一些词语。
3.给下列句子排序。
太阳出来了。湖里的睡莲迎着太阳笑着。
傍晚,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
湖里的睡莲就张开花瓣,面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欣喜地等待着。
湖里的睡莲都躲到荷叶下乘凉去了。
中午,太阳火辣辣的。
湖里的睡莲都慢吞吞地合拢了花瓣,似乎睡觉去了。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
【答案】1;3;6;2;5;4;7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
【解析】【分析】词语排序有一定的规律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能训练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有条理表达能力和构段能力。解答此类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仔细地读,根据其意知道这段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一般的顺序有:时间先后顺序;空间转换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顺序: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仔细地寻找句子中相关的词语来确定顺序。此题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故答案为:1、3、6、2、5、4、7
【点评】该题考查对句子进行排序的能力,此外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作者是 (国家)的 。他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
(2)李菁气量小,什么都自以为是,我想用《尚书》中的一句名言劝告她:“ 则裕, 则小。”
(3)“ ,审问之,慎思之, ,笃行之。”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深入地追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切实地力行。
(4)世上并没有天生的智者,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疑惑都是很正常的,就像韩愈说的:“ ,孰能无惑?”
【答案】(1)丹麦;安徒生
(2)好问;自用
(3)博学之;明辨之
(4)人非生而知之者
【知识点】格言、名言;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他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 通过描写五粒豆子的经历,来赞叹生活,描写了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第五粒豆子的事情,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
(3)从“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深入地追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切实地力行。 ”可知答案。书写时要注意“博学之”的“博”不要写成同音字“博”。“明辨之”的“辨”不要写成同音字“辩”。
(4)从下句“ 孰能无惑 ”可知上句答案。
故答案为:(1)丹麦、安徒生;(2)好问、自用;(3)博学之、明辨之;(4)人非生而知之者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4)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名句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5.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既…又… 不是…而是… 即使…也… 一边…一边…
如果…就…
(1)它 飞, 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2) 你能捉住我, 请你来吧!
(3)我们 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不能骄傲自满。
(4)失败 人生的绊脚石, 人生的垫脚石。
(5)这里 温暖, 舒适。
【答案】(1)一边;一边
(2)如果;就
(3)即使;也
(4)不是;而是
(5)既;又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1)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一边…一边…”;(2)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故选“如果……就……”(3)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故选“即使……也……”(4)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不是……而是……”;(5)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既…又… ”;
故答案为:(1)一边、一边(2)如果、就(3)即使、也(4) 不是、而是(5)既、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6.句子天地。
(1)给下列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我们到了哪儿 就在哪儿住下来 接下来的两粒说 不过 我们还得向前滚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汽车。
(3)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用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答案】(1)“;,;。”;,“;,;。”
(2)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3)即使;也
【知识点】标点符号;句式转换;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使用。通过分析句子可知,“接下来的两粒说”是提示语,且在引语的中间,因此它的后面用逗号隔开。提示语左右两边都是它说的话,分别用双引号引起来,句子中间停顿用逗号,结尾用句号。
(2)通过分析例句可知,例句是由原句改写成排比句,顿号改为逗号,据此改写即可。用上“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选用。仔细读前两空,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用“即使……也……”相连。
故答案为:(1)“ , 。”,“ , 。 ”(2)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3)即使;也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仿写和关联词的使用。要掌握做题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二、阅读理解
7.课内阅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短文选自《 》。
(2)用“ ”画出科学家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句子,用“﹏﹏”画出科学家由这块琥珀产生的推测、想象的句子。
(3)用“‖”给这一自然段分层,写出层意。
(4)“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句中“它们”指 ,“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是因为 。
(5)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研究价值是 。
(6)那么对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你又有什么新的推测呢?
【答案】(1)琥珀
(2)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奎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 色的圆环。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3)第一层:从在那块透明的玻.....到"黑色的圆环",写了这块琥珀的样子。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写了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4)苍蝇和蜘蛛;苍蝇和蜘蛛挣扎时在松脂里划动留下了痕迹
(5)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
(6)一个炎热的夏天,太阳热辣辣地照在一片松树林上大滴大滴的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有一只苍蝇从此路过,正好又有一滴松脂从上面落下来,正好落在它的身上,一只蜘蛛正好想把苍蝇当作美餐,正急匆匆地往这里赶,快到苍蝇跟前,又有一滴松脂滴落下来,把蜘蛛罩住了,一滴、两滴、三滴...把它俩重重包裹在里面了。苍蝇和蜘蛛在几千万年前是一对好朋友,相会的时候被包裹在松脂里了。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对内容的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前两句话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其余是由这块琥珀产生的推测、想象的句子。(3)分层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层,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层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5)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6)本题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的能力。推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阅读内容的预测、拓展。也就是故事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1)琥珀(2)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奎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 色的圆环。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3)第一层:从在那块透明的玻.....到"黑色的圆环",写了这块琥珀的样子。第二层:最后一句话,写了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4)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5)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6)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预测的能力。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猪嘴防毒面具
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比利时伊泊尔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半年之久。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气的铜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约180吨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黄绿色烟雾弥漫,并以三米每秒左右的速度向对方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深约25千米处,致使几千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死亡,战场上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奇怪的是,这一地区的野猪竞意外地生存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吸附作用,从而过滤掉空气中的有毒气体。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英国军事科学家深受启发。科学家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活性炭。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大,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
(1)把下面的问题进行分类,并回答针对短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A.针对短文的写法 B.针对短文内容 C.联系生活经验
①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吗?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
②用“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的说法来代替猪嘴有什么好处?( )
③猪嘴防毒面具能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 )
回答问题 : 。
(2)读了这篇短文,你能提出什么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
(3)关于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引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
B.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C.特意点出防毒面具和猪嘴外形相似,提问“为什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4)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
(5)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B.第②段的故事既引出了制造防毒面具的原因,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过滤有毒气体
D.第一批防毒面具采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
(6)“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活性炭”一句中“较多的”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案】(1)B;A;C。有关。;因为防毒面具的形状很像猪嘴。
(2)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作为吸附剂?
(3)D
(4)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吸附作用,从而过滤掉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5)C
(6)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活性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依据短文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
(3)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在结合选项判断。
(4)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A、B、D正确,C错误,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吸附作用,从而过滤掉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6)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故答案为:(1)1、B;A;C。有关。2、因为防毒面具的形状很像猪嘴。
(2)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作为吸附剂?
(3)D
(4)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吸附作用,从而过滤掉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5)C
(6)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活性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此题考查对有无此词语的辨析能力。
三、习作天地
9.习作表达。
你一定很了解班里的同学吧,性格温和的就像一只绵羊,脾气暴躁的就像一头狮子……如果把你的班级想象成一个“动物园”,你周围的同学和哪些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
题目:班级“动物园”
要求:选择两三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写出人物某个方面的特点。
【答案】班级“动物园”
现在就由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班的这个小小“动物园”。
课间休息时,总在那里蹦蹦跳跳的就是人称“猴子”的浩浩。有一次语文课,老师提议玩做动作猜词语的游戏,邀请了浩浩上台做动作,刚好他抽到的词语是“猴子”。他就开始模仿猴子在那里抓耳挠腮,蹦蹦跳跳,活脱脱得像一只猴子。看到他的动作,全班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出“猴子”。从此,浩浩就有了外号“猴子”。“猴子”浩浩最喜欢到操场上玩,因为操场有足够大的地方让他跑来跑去。
说到跑步,当然要介绍一下我们班出了名的“骏马”东东。上体育课时,跑步时就像一匹骏马尽力奔跑的同学就是东东了。东东是我们班实至名归的“骏马”。“骏马”东东不只是班级跑步最快的,还在校运会得到两块金牌呢!东东和我说过,他小时候总是生病,他爸爸就决定每天和他练习跑步锻炼身体。后来,东东身体越来越好,跑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我们班的同学有时也会看到东东和爸爸在公园那里跑步。
我们班当然不止有“猴子”和“骏马”,还有很多其他小动物呢。敏敏温顺可爱,就像一只听话的小兔子;大军爱发脾气,总在吼叫,就像是一只爱发火的大老虎;还有最爱打扮的欣欣,每次都会戴上各种花样的头花,就像一只艳丽的孔雀。
这就是我们班的“动物园”,一个独一无二的“动物园”。
【知识点】写人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本题为全命题的写人作为。要求把自己的班级想象成一个“动物园”并以平时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写一篇作文。同学们先联想一下自己的同学与哪些动物相像,思考两者的相似点,再根据特点详细描写。注意要选出2-3位同学,通过动作、语言、神态、行为等描写来表现与动物的相似点。【立意角度】开头:开门见山,交代班级就如“动物园”,写出“动物园”的特点。中间:分段写一写谁像什么动物,哪里像,说说具体表现。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恰当运用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找出同学和动物之间的相似点,比喻要形象、恰当;语言可以诙谐、幽默有趣一些,充满童趣。结尾:写一写生活在“动物园”中的感受,表达出自己对班级的感受。
【点评】作者通过具体的生活的事例介绍班级里“猴子”浩浩和“骏马”东东,属于详写。“兔子”敏敏、“老虎”大军、“孔雀”欣欣属于略写。整篇文章详略得当,结构完整,是一篇佳作。
1 / 1【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B卷训练
一、积累运用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呼 唤 七 八 到底
(2)写出两个带近义词的词语: 、 。
(3)写出两个带有数字的词语: 、 。
(4)写出两个带反义词的词语: 、 。
2.选字填空。
(1)[枪 抢 舱 苍] 暮色 茫,我走出船 ,来到岸上。只见岸边有几个孩子在玩水 ,为了争 位置面打闹,笑声回荡在江面上。
(2)[堵 赌 睹 绪] 小伟在楼梯口 住我,要和我打 ,在100米短跑上一决雄雄。后来,我们准备就 ,开始比赛。同学们目 了这次比赛。
3.给下列句子排序。
太阳出来了。湖里的睡莲迎着太阳笑着。
傍晚,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
湖里的睡莲就张开花瓣,面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欣喜地等待着。
湖里的睡莲都躲到荷叶下乘凉去了。
中午,太阳火辣辣的。
湖里的睡莲都慢吞吞地合拢了花瓣,似乎睡觉去了。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
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作者是 (国家)的 。他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
(2)李菁气量小,什么都自以为是,我想用《尚书》中的一句名言劝告她:“ 则裕, 则小。”
(3)“ ,审问之,慎思之, ,笃行之。”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深入地追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切实地力行。
(4)世上并没有天生的智者,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疑惑都是很正常的,就像韩愈说的:“ ,孰能无惑?”
5.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既…又… 不是…而是… 即使…也… 一边…一边…
如果…就…
(1)它 飞, 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2) 你能捉住我, 请你来吧!
(3)我们 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不能骄傲自满。
(4)失败 人生的绊脚石, 人生的垫脚石。
(5)这里 温暖, 舒适。
6.句子天地。
(1)给下列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我们到了哪儿 就在哪儿住下来 接下来的两粒说 不过 我们还得向前滚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汽车。
(3)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用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二、阅读理解
7.课内阅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短文选自《 》。
(2)用“ ”画出科学家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句子,用“﹏﹏”画出科学家由这块琥珀产生的推测、想象的句子。
(3)用“‖”给这一自然段分层,写出层意。
(4)“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句中“它们”指 ,“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是因为 。
(5)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研究价值是 。
(6)那么对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你又有什么新的推测呢?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猪嘴防毒面具
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比利时伊泊尔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半年之久。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气的铜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约180吨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黄绿色烟雾弥漫,并以三米每秒左右的速度向对方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深约25千米处,致使几千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死亡,战场上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奇怪的是,这一地区的野猪竞意外地生存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吸附作用,从而过滤掉空气中的有毒气体。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英国军事科学家深受启发。科学家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活性炭。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大,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
(1)把下面的问题进行分类,并回答针对短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A.针对短文的写法 B.针对短文内容 C.联系生活经验
①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吗?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
②用“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的说法来代替猪嘴有什么好处?( )
③猪嘴防毒面具能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 )
回答问题 : 。
(2)读了这篇短文,你能提出什么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
(3)关于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引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
B.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C.特意点出防毒面具和猪嘴外形相似,提问“为什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4)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
(5)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B.第②段的故事既引出了制造防毒面具的原因,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过滤有毒气体
D.第一批防毒面具采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
(6)“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活性炭”一句中“较多的”能删去吗?为什么?
三、习作天地
9.习作表达。
你一定很了解班里的同学吧,性格温和的就像一只绵羊,脾气暴躁的就像一头狮子……如果把你的班级想象成一个“动物园”,你周围的同学和哪些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
题目:班级“动物园”
要求:选择两三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写出人物某个方面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风;雨;横;竖;归;根
(2)腾云驾雾;争分夺秒
(3)七上八下;五光十色
(4)大惊小怪;异口同声
【知识点】词形;成语;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呼风唤雨”:原神话小说中指神仙道士能使风和雨都听他的使唤的法术。多比喻具有能够支配自然或社会的力量。“ 横七竖八”:形容杂乱无章的样子,“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2)要求写出两个带近义词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有很多,如:左邻右舍、惊天动地、和颜悦色、左顾右盼
(3)要求写出两个带有数字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有很多,如:一心一意、一分为二、不三不四、三心二意、四面八方、四通八达
(4)要求写出两个带反义词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有很多,如:无中生有、前呼后 拥、半信半疑、先人后己
故答案为:(1)风、雨、横、竖、归根;(2)腾云驾雾、争分夺秒;(3)七上八下、五光十色;(4)大惊小怪、异口同声
【点评】(1)考查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2.【答案】(1)苍;舱;枪;抢
(2)堵;赌;绪;睹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结合语境填空。
故答案为:(1)苍、舱、枪、抢(2)堵、赌、绪、睹
【点评】给出的都是形近字,要看清字形,弄清字义,然后再组词。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学习,多掌握一些汉字,多积累一些词语。
3.【答案】1;3;6;2;5;4;7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
【解析】【分析】词语排序有一定的规律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能训练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有条理表达能力和构段能力。解答此类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仔细地读,根据其意知道这段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一般的顺序有:时间先后顺序;空间转换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顺序: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仔细地寻找句子中相关的词语来确定顺序。此题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故答案为:1、3、6、2、5、4、7
【点评】该题考查对句子进行排序的能力,此外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答案】(1)丹麦;安徒生
(2)好问;自用
(3)博学之;明辨之
(4)人非生而知之者
【知识点】格言、名言;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他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 通过描写五粒豆子的经历,来赞叹生活,描写了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第五粒豆子的事情,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
(3)从“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深入地追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切实地力行。 ”可知答案。书写时要注意“博学之”的“博”不要写成同音字“博”。“明辨之”的“辨”不要写成同音字“辩”。
(4)从下句“ 孰能无惑 ”可知上句答案。
故答案为:(1)丹麦、安徒生;(2)好问、自用;(3)博学之、明辨之;(4)人非生而知之者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4)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名句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5.【答案】(1)一边;一边
(2)如果;就
(3)即使;也
(4)不是;而是
(5)既;又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1)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一边…一边…”;(2)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故选“如果……就……”(3)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故选“即使……也……”(4)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不是……而是……”;(5)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既…又… ”;
故答案为:(1)一边、一边(2)如果、就(3)即使、也(4) 不是、而是(5)既、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6.【答案】(1)“;,;。”;,“;,;。”
(2)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3)即使;也
【知识点】标点符号;句式转换;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使用。通过分析句子可知,“接下来的两粒说”是提示语,且在引语的中间,因此它的后面用逗号隔开。提示语左右两边都是它说的话,分别用双引号引起来,句子中间停顿用逗号,结尾用句号。
(2)通过分析例句可知,例句是由原句改写成排比句,顿号改为逗号,据此改写即可。用上“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选用。仔细读前两空,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用“即使……也……”相连。
故答案为:(1)“ , 。”,“ , 。 ”(2)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3)即使;也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仿写和关联词的使用。要掌握做题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7.【答案】(1)琥珀
(2)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奎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 色的圆环。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3)第一层:从在那块透明的玻.....到"黑色的圆环",写了这块琥珀的样子。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写了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4)苍蝇和蜘蛛;苍蝇和蜘蛛挣扎时在松脂里划动留下了痕迹
(5)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
(6)一个炎热的夏天,太阳热辣辣地照在一片松树林上大滴大滴的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有一只苍蝇从此路过,正好又有一滴松脂从上面落下来,正好落在它的身上,一只蜘蛛正好想把苍蝇当作美餐,正急匆匆地往这里赶,快到苍蝇跟前,又有一滴松脂滴落下来,把蜘蛛罩住了,一滴、两滴、三滴...把它俩重重包裹在里面了。苍蝇和蜘蛛在几千万年前是一对好朋友,相会的时候被包裹在松脂里了。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对内容的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前两句话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其余是由这块琥珀产生的推测、想象的句子。(3)分层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层,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层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5)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6)本题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的能力。推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阅读内容的预测、拓展。也就是故事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1)琥珀(2)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奎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 色的圆环。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3)第一层:从在那块透明的玻.....到"黑色的圆环",写了这块琥珀的样子。第二层:最后一句话,写了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4)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5)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6)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预测的能力。
8.【答案】(1)B;A;C。有关。;因为防毒面具的形状很像猪嘴。
(2)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作为吸附剂?
(3)D
(4)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吸附作用,从而过滤掉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5)C
(6)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活性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依据短文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
(3)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在结合选项判断。
(4)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A、B、D正确,C错误,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吸附作用,从而过滤掉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6)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故答案为:(1)1、B;A;C。有关。2、因为防毒面具的形状很像猪嘴。
(2)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作为吸附剂?
(3)D
(4)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吸附作用,从而过滤掉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5)C
(6)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活性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此题考查对有无此词语的辨析能力。
9.【答案】班级“动物园”
现在就由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班的这个小小“动物园”。
课间休息时,总在那里蹦蹦跳跳的就是人称“猴子”的浩浩。有一次语文课,老师提议玩做动作猜词语的游戏,邀请了浩浩上台做动作,刚好他抽到的词语是“猴子”。他就开始模仿猴子在那里抓耳挠腮,蹦蹦跳跳,活脱脱得像一只猴子。看到他的动作,全班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出“猴子”。从此,浩浩就有了外号“猴子”。“猴子”浩浩最喜欢到操场上玩,因为操场有足够大的地方让他跑来跑去。
说到跑步,当然要介绍一下我们班出了名的“骏马”东东。上体育课时,跑步时就像一匹骏马尽力奔跑的同学就是东东了。东东是我们班实至名归的“骏马”。“骏马”东东不只是班级跑步最快的,还在校运会得到两块金牌呢!东东和我说过,他小时候总是生病,他爸爸就决定每天和他练习跑步锻炼身体。后来,东东身体越来越好,跑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我们班的同学有时也会看到东东和爸爸在公园那里跑步。
我们班当然不止有“猴子”和“骏马”,还有很多其他小动物呢。敏敏温顺可爱,就像一只听话的小兔子;大军爱发脾气,总在吼叫,就像是一只爱发火的大老虎;还有最爱打扮的欣欣,每次都会戴上各种花样的头花,就像一只艳丽的孔雀。
这就是我们班的“动物园”,一个独一无二的“动物园”。
【知识点】写人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本题为全命题的写人作为。要求把自己的班级想象成一个“动物园”并以平时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写一篇作文。同学们先联想一下自己的同学与哪些动物相像,思考两者的相似点,再根据特点详细描写。注意要选出2-3位同学,通过动作、语言、神态、行为等描写来表现与动物的相似点。【立意角度】开头:开门见山,交代班级就如“动物园”,写出“动物园”的特点。中间:分段写一写谁像什么动物,哪里像,说说具体表现。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恰当运用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找出同学和动物之间的相似点,比喻要形象、恰当;语言可以诙谐、幽默有趣一些,充满童趣。结尾:写一写生活在“动物园”中的感受,表达出自己对班级的感受。
【点评】作者通过具体的生活的事例介绍班级里“猴子”浩浩和“骏马”东东,属于详写。“兔子”敏敏、“老虎”大军、“孔雀”欣欣属于略写。整篇文章详略得当,结构完整,是一篇佳作。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