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秦皇岛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5 18:4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秦皇岛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年,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C.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B.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这对诗歌发展不利。
C.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D.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何有:有何困难)
B.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C.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D.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二、小说文本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7小题。
望远镜
次仁罗布
“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村子里的许多人在背后这样说他。当然,这些风凉话也传到了普次仁的耳朵里,但他全当成耳边风,从不跟他们进行解释。
初中一毕业,同普次仁一样没有考上高中的几个同学,曾劝导他跟着他们去拉萨打工,挣到的钱会比务农多很多。这个提议被普次仁给拒绝了。
每天天刚亮时,普次仁就赶着一百多只羊,在民房逼仄的黄色土墙间穿行。他身后的村子里,屋顶一面面红色的国旗在轻轻飘荡。他顺着一条陡峭的盘山路而下,沟底是一个宽敞的谷地,有清激的河水和油润的草坝。村里的牧人喜欢在这一带放牧,普次仁却要再多走一个多小时,进入山谷里,再走到边界的界碑跟前,在我方的一侧放羊。牧人们对他的这一举动很不理解,一致说他脑袋里缺一根筋。
普次仁背的双肩包里除了中午的口粮,还放着一本《西藏文化历史通述》和一把小铁锹。他在这里放牧已经有两年多了,这期间他认识了王连长、罗排长、丘班长等许多个解放军士兵。有一次,普次仁看到界碑往我们这边推过来十多米,他用手刨土,指头上划出了好多个口子,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界碑重新竖立在原来的位置上。后来,罗排长给他送了这把草绿色的小铁锹,每次他都装在双肩包里,以备派上用场。
“你怎么跑这么远的地方来放牧 ”罗排长问他。
“这里是我们祖辈放牧的地方,要是没人在这放牧,别人就会偷偷侵占过去的。”
罗排长眼眶一阵湿润,干裂的嘴唇抿紧,被暴晒的颧骨上开出了两坨紫黑色的花:“需要我们给你什么帮助 ”
普次仁从没有想过需要有人帮助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但他看到罗排长胸前挂着的望远镜时,突然想到自己要是有个望远镜那该有多好,拿着望远镜追寻羊的踪迹,还能观察边界那一头的动静,于是他开口说:“我想要个望远镜!”
罗排长和其他士兵都愣住了,他们相互对视,一脸的疑惑。
普次仁看到他们神情的变化,赶忙解释说:“我用它来找走散的羊。”
罗排长立马答应给他送个望远镜,但要等到部队里有人去日喀则市时才能给他弄到。
现在三个月都快过去了,普次仁却没有得到望远镜,这让他心里有些不悦,想着罗排长当时只是对他随口说说而已。
普次仁环顾四周,这片绿色的山谷里就他和羊群。他把两只手的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并拢成一个圆圈,再把两个圆圈扣在眼睛上,向着界碑方向缓慢移动。
绿油油的草地、岩石山、木屋、墨绿的树木、雪峰、蓝天,渐次映入他的眼睛。他又从蓝天依次慢慢地回到草地上。突然,普次仁发现对面山脚下有个人向界碑这头走来,他的心头一阵紧张。
那个人东张西望,停停走走,还不时吹个口哨。
慢慢看清那人穿了一身暗红氆氌藏装,一只袖子脱下后牵拉在身后,脚上是黑色的高帮靴,右手里操着一根树枝条,向界碑这头走来,仿佛根本看不见前面写有红色“中国”二字的界碑一样。
普次仁急速向界碑走去,他要阻止这个人跨过界碑。
迎面的人也看到了他,脸上立马现出喜悦来。
普次仁看清这人跟他年龄相仿,稚气还没有从脸上脱尽。
“你不能越过界线!”普次仁停在界碑前说。
“我的牛走丢了,是来寻牛的。”对方一脸真诚地解释。
“你的牛没有到我们的国界里来,太阳没有出来之前,我就在这边放牧着。”普次仁说。
“我在那边到处都寻遍了,就是找不见。”少年的脸有些苍白,眼神里全是焦急。
普次仁再次把两手并拢,搭到眼睛上,往山坡上一点一点地仔细搜寻。界碑那边的少年,不解地看着他。
“我们这边的山上没有你的牛,我刚才用望远镜搜查过了。”普次仁把手放下来说。
“是个花白相间的奶牛,它真的没有从这儿过吗?”少年的眼睛里含着泪水问。
普次仁的心一下软了,头脑里闪现少年的父亲训斥他的情景,再说自己闷头看书时,也不知道牛会不会闯到这边来。他说:“我帮你在我们这一头再找找。”
“我是藏族人。我的曾祖母还是你们村子里的。”少年赶忙这样解释。
“这样你也不能越过这个界碑!我知道一百多年前,我们是一家人,只是后来你们的地方被那些人给霸占了过去。”普次仁跟少年说。
普次仁接着又说:“我们是好兄弟,我会帮你找的。”
少年盘腿坐在了界碑的那一头,他眼神里的那份焦躁化成了期待。
普次仁撇下他,再次向自己的羊群方向走去,还时不时地回头看一下那个少年。那少年安静地坐在界碑的另一头。
普次仁继续往前走,他听到了低低的声息,看到河水边的草在晃动,一个牛角从草尖顶了出来……
少年看到自家的奶牛,兴奋地站了起来,但他不敢越过界碑,站在那头等待。
普次仁看在眼里,他有点喜欢这个少年。
牛穿过了界碑,从少年的身旁走过去。少年脸上一片灿烂。
“你的牛越境了,还吃了我们这边的草!”普次仁说完,自己也无缘由地笑了起来。
“我们是同胞!”少年轻声对普次仁说。
两人相视笑了起来,露出一口白花花的牙齿来。
少年轻声对他说:“我走了!”
普次仁目送少年离开,望着他渐渐变小的背影,心里莫名地伤感了起来。
当普次仁赶着羊群爬到黄土坡上时,夕阳已从西边的山头落下去。
他看到前方的国旗杆下聚了一群人。他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了自己的父亲。平时他的父亲组织村里的民兵,到各山口去查巡,看界碑在不在,看有没有可疑的人出现在各山口,特殊时期还要在每个山口日夜蹲守,有时一个月都回不了家。普次仁父亲付出的辛劳也得到了回报,他几次到北京和拉萨去领奖,还跟国家领导人合过影,父亲成了村民们羡慕和敬重的对象。普次仁放羊就是要像他的父亲一样。
只见其他人争相拿只望远镜在看前方。“罗排长巡逻时突然接到任务,没法到你待的山口去,他让我把望远镜转交给你。”父亲对他说。
普次仁从人群中一把抢过望远镜,举到眼睛前仔细看前方的雪山,一切近在咫尺,清晰可辨,自己仿佛置身在那里面一般。
突然,面前的雪山消隐了,他看到少年生活的村子,那边的屋顶经幡飘荡,灰白色的炊烟徐徐升腾。进入村庄路口的少年和那只黑白相间的奶牛,缓缓前行,迎面一群穿着藏装的小孩闹哄哄地跑过来……
有人从普次仁的手中抢走望远镜。他呆呆地伫立在那里,沉浸在刚刚看到的场景里。
“普次仁脑子真有问题!”有人禁不住说。普次仁父亲狠狠地瞪了那人一眼。
一行泪水从普次仁的脸颊上滑落,又从他的下巴滴落进这干枯的黄土里,一切悄无声息。
(选自《雨花》2022年第10期,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小说中出现的国旗、界碑、解放军巡逻队等都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是具象化的国家符号。
B.罗排长“干裂的嘴唇”“被暴晒的颧骨”等外貌描写,暗示边境气候恶劣,戍边工作艰辛。
C.普次仁想要望远镜,不仅是因为能观察边界那头的动静,更重要的是可以追寻羊的踪迹。
D.普次仁把两手拢成望远镜状替少年寻牛,然后告诉少年牛不在这边,是想让少年尽快离开。
5.关于“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小说以“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一句开篇,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普次仁听到村民们说自己“脑子有点问题”的风凉话时,从不做解释,因为他不在乎。
C.村里的人认为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普次仁的内心。
D.“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在文中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的叙事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6.请简要分析“望远镜”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7.小说结尾处“一行泪水从普次仁的脸颊上滑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誓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yì,埋葬)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时杨素、苏威用事,纲据正不诡迎随,素等多憾。会大将军刘方讨林邑,素言林邑多珍赀,非纲不可任,遂署行军司马。方揣素指,数危辱之,几殆。军还,不得调。稍除齐王府司马。复诏出南海,应接林邑。久不召,乃身入奏。威劾纲擅去所部,以属吏。会赦免,屏居鄂。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B.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C.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D.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受禅(禅让制),中国上古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由部落各人表决。
B.乞骸骨,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回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下车、致仕同。
C.顿首,中国古代的一种交际礼节,即拜跪于地,以头叩地再举而不停留。
D.印绶,官印和系印的绶带,亦作官印的统称,古时治事命官须颁有印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李纲为人刚正,重视情义,曾担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想要宇文宪的僚属编造罪名杀害宇文宪,李纲誓死不屈从。
B.隋时,李纲任太子洗马,尽职尽责教导太子。他劝太子不要沉溺于靡靡之音,并请求太子将进献倡优的左庶子唐令则治罪。
C.齐王李元吉使并州沦陷这一件事,让高祖大怒,于是准备在军前杀了宇文歆,经过李纲的劝说,最后,高祖释放了宇文歆。
D.李纲拒绝逢迎,遭到打击。他不肯曲意逢迎当权者杨素等人,被派任行军司马,刘方迎合杨素,多次加害侮辱李纲。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5分)
(2)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5分)
12.李纲做了太子詹事并得到太子赏识,为什么要“乞骸骨”?请简要说明。(4分)
四、诗歌鉴赏(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14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14.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五、古诗文默写(共7分)
15.(1)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赤壁赋》)
(2)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
(3) 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4)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_____,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劝学》)
(7)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① 。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然而,这些新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 ② ,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必须充分重视和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 ③ 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绝不手软,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6.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B.你一条,他一条,一共提出了五六十条建议。
C.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
D.你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参与抽奖活动。
17.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七、课内文言文(共8分)
18.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4分)
A.举酒属客 属:劝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参:检验
B.虽有槁暴 槁:枯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应
C.假舟楫者 假:借助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D.正襟危坐 危:正,端正 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19.下列关于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破荆州,下江陵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孔子师郯子 ⑥东望武昌 ⑦圣益圣,愚益愚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⑨顺流而东也
A.①③\\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⑨\\②④⑤\\⑥⑧\\⑦
C.①③⑨\\②⑤\\④\\⑥⑧\\⑦ D.①③\\②⑤\\⑥⑨\\④\\⑦⑧
八、写作(共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被军阀追捕,在磨难中,成长为中国革命的领袖;苏轼作诗讽刺变法,被贬黄州,正是这个遭遇,使苏轼来到赤壁,写就了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丈夫病逝,国家危亡,南渡一路坎坷,这些苦难擦拭了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让她的词作更上一层楼。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错误。原文“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大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
2.D.“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任务,并无说这样就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集团的利益。
3.C[解析]A.是孔子对冉有的评价,认为他多才多艺,从政没有困难。此句在说从政的条件。B.讲诗歌富有表现力,突出其抒情功能。此句没有提及诗与政治的联系。C.讲元结的诗歌改革主张,认为诗要有资于治道,要恢复古人“风雅”传统。此句最适合做论据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的观点。D.讲陆游老年时超然物外,信笔写诗,清新秀丽。此句在说诗人年老时超然看世界的态度。
4.C 5.D
6①丰富人物形象,守护边界的责任感使普次仁选择了望远镜,望远镜寄托了他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②反映了军民团结守护边境的精神。当罗排长了解普次仁的心理后,想办法也要送给他一副望远镜。③深化主题,普次仁透过望远镜看到了边界外同胞的村庄,想到了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心情格外沉重。
7.①透过望远镜,普次仁看到了少年生活的村庄,仿佛就是自己生活的村庄的投影,那是曾经属于我们的土地,却“被那些人给霸占了过去”;②少年和自己是同胞,却由于历史原因,两个年龄相仿的少年被一块界碑阻隔;③透过望远镜看到的景象触动了普次仁的内心,他流泪是由于无奈和伤感,也暗示他坚定守护界碑的决心。
8.D本句意思是: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
9.B B项中的“下车”指官员到任。
10.B B项“进献倡优”错,原文为“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
11.(1)太子的资质如一般人,(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就能变好,(如果让)不正派的人引导就会变坏,为什么只是太子的罪过呢?(“中人”“不肖”“特”各1分,语句流畅2分)
(2)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四处掠夺,百姓忧愁苦恼,宇文歆劝谏,李元吉不听从。(“左右”“攘夺”“不听”补充主语“李元吉”,各1分,语句流畅2分)
12.①太子亲近无赖,与朝廷有隔阂。(2分)②不听从李纲劝谏。(2分)根据“太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可知,其请辞的原因有二:一是太子与无赖之徒亲近,二是太子不肯听从李纲的劝谏。
[参考译文]:
李纲,字文纪。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是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当时杨素、苏威把持朝政,李钢坚持正义不愿巧言逢迎,杨素等人产生了怨恨。恰逢大将军刘方讨伐林邑,杨素对文帝说林邑有很多珍宝财物,不是李纲这样廉正的人不能担任司马,于是任命李纲为代理行军司马。刘方秉承杨素的吩咐,多次冤屈侮辱李纲,差一点儿整死。部队回朝后,他不被任用。后来任命为齐王府司马。又派他到南海县,同林邑周旋。长时间不调他回京城,他就自己回京城汇报情况。苏威又弹劾他擅离职守,交主管官吏处理。恰逢遇到赦免隐居到鄂县。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四处掠夺,百姓忧愁苦恼,宇文歆劝谏,李元吉不听从。刘武周攻入太原,李元吉害怕,扔下军队逃回京城,并州陷落。皇帝发怒,对李纲说:“齐王年龄小,不熟悉政事,因此我派宇文歆和窦诞辅助他。太原,是我大唐王朝兴起的地方,陈兵十万,粟米可支付十年,为什么这么快就丢了?宇文歆建议齐王丢下军队逃跑,我应当在军中杀了他。”李纲说:“齐王有罪过,是窦诞一手造成的。宇文歆侍奉齐王的时间很短,齐王有过失他必定直言规劝。如今幸亏字文歆这个计策,才使陛下没有失去爱子,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怎么能加罪呢?”第二天,皇帝醒悟过来了,于是释放了宇文歆。太子建成渐渐开始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进谏不被听从,于是请求退休。皇帝骂道:“你能担任何潘仁的长史,却羞于担任朕的尚书郎吗?”李纲叩头说:“何潘仁,是贼帅,志在残杀,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杀戮,任他的长史,所以心中无愧。陛下大功告成,常常自以为是,臣说的话就好像拿石头扔进水里,我敢长期担任尚书郎吗?而且臣侍奉太子,太子又不听臣的劝告,所以要上交官印。”皇帝道歉说:“朕知道你是个正直的人,希望你能自始至终辅助我的儿子。”于是授予李纲太子少保之职,让他仍旧担任尚书郎、太子詹事。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
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
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为自己上寿”理解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14.答案①这首诗紧扣题中“新岁”发出感慨,感叹人事无常,欣喜春去复来,表达了作者对新的一年到来的喜悦之情;②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暗示了诗人仕途不顺,饱含着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又体现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③新春之际,举杯敬皇上,表达诗人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15.(1)歌窈窕之章(2)青青子衿(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4)一尊还酹江月(5)可堪回首(6)故不积跬步(7)恍惊起而长嗟
16.D[解析]:文中的“你”和D项中的“你”意义相同,泛指任何一个人。A和C两项中的“你”是第二人称代词,用来称呼说话的对方。B项中的“你”是指团体中的某一个个体。
17.①生活中的“刷脸”应用越来越常见②如果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③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18.答案:B[解析]B项“适”:享有。
19.答案:C[解析]①③⑨项名作动。“水”,游水;“下”:攻占,攻下。“东”向东进军:②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侣”“友”:以……为伴,以……为友。④“舞”使动用法“使……舞动”。⑥⑧项名词作状语。“东”向东;“日”:一天天地。⑦第一个“圣”:形作名,圣人。
20.材料先介绍毛泽东在磨难中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苏轼被贬成就《赤壁赋》等名篇;李清照因磨难,词作更上一层楼。从材料来看,磨难可以成就人。上面提到的这些人都经历了挫折和磨难,但最后都成功地战胜挫折和磨难,获得了事业或人生的成功。究其原因,是磨难让他们学会乐观、坚毅,从而开拓出更洒脱的人生境界。比如张桂梅出身农耕之家,并非卓尔不群,一生历经磨难,死神多次敲门,但她从尘埃中抬起头来,不屈不挠,最终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了倔强,抒写了一曲感人的生命之歌。人生难免会经历各种挫折和磨难,如何看待它们,如何面对它们,如何战胜它们,这些都属于“感悟”,应当有所体现。尤其写作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一谈如何面对磨难和挫折等。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深度思考,如写对待挫折的态度,首先是不畏惧,不退缩:其次是要用平常心看待,不要放大其影响;最后应当用洒脱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它们,能改变时尽力改变,不能改变时坦然对待。也可以综合思考,整体感悟,如用层进式结构,先说挫折和磨难是人生的常态,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接着写挫折和磨难也有其价值,此处可以举例论证;最后阐述面对挫折和磨难可以怎么去做,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立意:1.磨难也是一笔财富。2.磨难孕育成功。3.用积极的勇气去面对挫折。4.直面苦难,笑对苦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