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大概念单元主题突破大单元四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 素材(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大概念单元主题突破大单元四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 素材(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15 19:30:31

文档简介

主题9 沙丘
典题导悟
[2022·海南卷]在治理吐鲁番风沙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建设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和收集荒漠区的植物,开展繁殖培育工作。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气候等原因引种失败外,目前已成功引种栽培500多种植物。据此完成1~3题。
1.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
A.大风  B.严寒  C.干旱  D.雨雪
2.引种栽培失败的荒漠植物最有可能源于(  )
A.哈萨克斯坦B.沙特阿拉伯
C.阿根廷D.蒙古
3.建设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  )
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进荒漠化防治
②繁殖培育观赏植物,发展沙漠旅游业
③繁殖培育药用植物,发展沙漠产业
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丰富青藏地区作物品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主干精讲
1.沙丘的形成
(1)沙源丰富
(2)动力搬运
(3)沙粒堆积
2.流动沙丘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倒作物、摧毁电线杆等)。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3.沙丘的治理
培优演练
[2023·山东省淄博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普若岗日冰原(图甲)海拔多在5500米以上,随着冰川退缩,普若岗日冰原边缘发育了新月形沙丘群,沙丘表面水分条件较好。冬季时沙丘个体规模增长快,但是移动速度慢。图乙示意该地区新月形沙丘的发展及结构。


(1)在图甲方框中用→画出当地的盛行风向,并指出该区域沙丘沙源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分析冬季时该区域沙丘个体规模增长快、移动速度慢的原因。(6分)
(3)依据图乙信息,推测该区域沙丘发育过程中气候的变化特点并指出判断依据。(4分)
主题9
[典题导悟]
1~3.解析:第1题,吐鲁番风沙危害严重,尤其是春季,逢春季,吐鲁番便风沙肆虐,给农业造成严重危害,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大风天气,A正确;严寒、干旱、雨雪不容易在春季出现,B、C、D错误。故选A。第2题,由材料“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气候等原因引种失败外”可知,如果引种气候相似地区的作物,则不会因气候因子失败,哈萨克斯坦、阿根廷、蒙古与吐鲁番地区有相似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沙特阿拉伯是热带沙漠气候,与吐鲁番气候差异较大,引种不易成功,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3题,建设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进荒漠化防治,繁殖培育药用植物,发展沙漠产业,①③正确;发展沙漠旅游业主要是针对沙漠景观,不需要大力培育观赏植物,②错误;提取抗病耐寒基因,丰富青藏地区作物品种不适合在该沙漠种植园进行,该种植园引种和收集荒漠区的植物,开展繁殖培育工作,④错误。故选A。
答案:1.A 2.B 3.A
[培优演练]
解析:第(1)题,结合图甲可知,沙丘主要分布在东湖的东北方位,由于沙丘的沙源是湖泊在枯水期时河床裸露提供,且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在遇到普若岗日冰原地形阻挡时风力变缓的情况下逐渐堆积形成的,因此可以判断该地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如下图
结合图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沙丘沙源主要来自河湖底部(流水堆积)和冰川退缩之后,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作用和冰川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第(2)题,冬季青藏高原降水较少,冰川融化量少,河流和湖泊进入枯水期,河床裸露,沙源丰富。根据所学知识,冬季青藏高原多大风天气,对沙源的搬运能力较强,易在风力小的地方形成沙丘。结合材料可知沙丘表面水分条件较好,冬季沙丘表面冻结,不易遭受外力侵蚀,因此沙丘移动缓慢。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腐殖质层为动植物死亡之后演变而来,因此有腐殖质层存在,即意味着该地气候暖湿;砂层的存在则意味着当时气候恶劣,植被稀疏,气候应该为干冷的气候。
答案:(1)箭头指向东北(西南风)。
主要外力作用:流水沉积、冰川沉积、风化作用。
(2)冬季河床裸露(或者植被稀疏),沙源丰富;风力强劲,沉积作用强;冬季温度低,(沙丘表面水分好)沙丘表面冻结,不易被侵蚀。
(3)变化特点:暖湿与干冷交替。
判断依据:腐殖质层与砂层交替分布。主题8 风蚀地貌
典题导悟
[2023·浙江1月卷,3~4]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沉积、搬运B.搬运、风化
C.风化、侵蚀D.侵蚀、沉积
2.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有(  )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主干精讲
1.影响风蚀强弱的因素
2.雅丹地貌的形成
3.根据雅丹地貌的垄脊走向判断风向
垄脊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迎风坡一侧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如下图。
培优演练
[2023·全国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1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2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6分)
(2)指出图2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8分)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6分)
(4)提出图2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4分)
主题8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雅丹地貌是典型的风蚀地貌。图示景观出现在新疆东部,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昼夜温差大,风力较大。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最可能是由于该地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而形成的;同时,该地区风力较大,风力侵蚀作用明显,加上岩壁表面岩性不一,岩石表面易被侵蚀的部分被侵蚀掉,而较坚硬的部分较少被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小蘑菇”,C正确。在陡峭的崖壁上,搬运和沉积作用较弱,A、B、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雅丹地貌区位于新疆东部,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而空气稀薄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的典型特点,①错误;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表沙质沉积物多,植被稀少,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风力较大,因此风沙强劲,②正确;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极度干旱,③正确;滑坡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雅丹地貌区气候干旱,滑坡分布不广,④错误。B正确。
答案:1.C 2.B
[培优演练]
解析:第(1)题,从图1所示风蚀粗化过程可以看出,风蚀过程初期,地表松散层的表层(最靠近地表的薄层,实际厚度1~2厘米)和浅层粗细颗粒物的组成是一致的(图1左);随着风蚀过程的进行,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在表层聚集(图1中),表层细颗粒物含量的降低导致在同等风力条件下,地表可被风蚀的物质(细颗粒物)减少,风蚀强度下降;在风蚀的后期,地表基本被粗颗粒物覆盖(图1右),风力对这些粗颗粒物已经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风蚀强度就非常小了。第(2)题,根据图2可看出,风化指数西部大、东部小,北部大、南部小。(如果答“西北部大,东南部小”也是正确的。)风蚀粗化指数大,表示表层与浅层粗颗粒物的差异大,也就是改变大,换句话说,已经发生的风蚀强烈。风蚀量的绝对大小与风力大小、地表物质组成和地表覆盖度有关,风力大、地表组成物质细、覆盖差者,风蚀强。地表组成物质本身的差异也有可能导致粗化指数的差异,但材料并没有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而且粗化指数比较的是表层和浅层的差值,所以地表物质组成的差异可以不考虑。这样,西部、北部粗化指数大的原因就是风力大、植被覆盖小。图2南部标有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受地形干扰,风力分散。第(3)题,图示区域冬季风力强劲,地表干燥,耕作导致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因此风蚀强度大。而风蚀粗化指数是表层和浅层粗、细颗粒含量之比,由于耕作导致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两层粗、细颗粒的含量差别极小,因此耕作的结果是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第(4)题,要求提出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应特别关注“因地制宜”。本小题其实是开放的,回答也应该比较宏观,无法特别具体。西部、北部粗化指数大,也就意味着地表已经形成了粗颗粒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这些地区海拔高、降水量小、风力大、人口密度低,因此这些地区保持自然状况就是最好的因地制宜措施。南部和东部粗化指数较小,其风蚀强度可能比较大。这是西藏主要的粮食产区,为保护耕地减少风蚀,可采用留茬(增加风蚀季节的地表覆盖)、免耕等措施。在图示区域的东部,还有大量的草场,可通过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
答案:(1)早期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大,地表松散层风蚀强;随着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减少,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分布特征:西部大,东部小;北部大,南部小。
原因:西部、北部风力强劲、植被覆盖度小。
(3)耕作使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表层细颗粒物增多),疏松,强风蚀季节植被覆盖度小,风蚀强度大;表层和浅层粗颗粒物含量基本一致,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
(4)东部、南部:可因地制宜采用砾石覆盖、耕地留茬、免耕、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
西部、北部:地表砾石覆盖度高,风蚀强度小,可维持自然状态。主题7 喀斯特地貌
典题导悟
[2023·新课标卷,7~8]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如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D.丰富的泥沙
主干精讲
1.喀斯特地貌类型
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峰林、峰丛、溶蚀洼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等。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石条件 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气候条件 温暖湿润
地下水条件 地下水循环通畅
培优演练
[2023·山东烟台三模]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例如洞壁)进行碳酸钙沉积,形成的边石坝的生长发育程度可反映洞内古环境水文迁移状况。下图为贵州丹寨金瓜洞某一边石坝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  )
A.残丘B.石林
C.石钟乳D.角峰
2.关于图中边石坝的形成条件错误的是(  )
A.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
B.空气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促进其形成
C.池水的补给以滴水为主
D.池水排泄主要是靠径流外泄
[2023·广东珠海高三期末]施秉喀斯特地貌区位于贵州省东部的施秉县北部,该区域内没有大型的溶洞,地下喀斯特地貌也不发育,仅在陡崖上分布有一些岩层和直径小于1m的溶蚀小洞。该区域植被繁茂,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4%。下图为施秉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推测该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①③④②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D.②①④③
4.导致该地区地下喀斯特地貌不发育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热条件好B.表层土壤浅薄
C.岩层可溶性弱D.植被稀疏
主题7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由材料“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含有碳酸氢钙的滴水不断滴到洞穴池塘中,导致池水自滴点向四周外溢,从而形成盆状,故①正确,②错误;由材料“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如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故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故平坦的河床可以提供大量符合条件的平坦的地形,从而形成薄层水环境,有利于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B正确;曲折的河道不能说明流速缓慢,故A错误;充足的水汽和丰富的泥沙对形成喀斯特地貌没有什么直接作用,C、D错误。故选B。
点睛:莲花盆发育的最主要条件是: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洞顶有流量较大的滴水;池水位和莲花盆便于同步地从洞底向上生长。
答案:1.B 2.B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进行碳酸钙沉积,属于流水沉积地貌。图中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随着溶解于水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石钟乳。所以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石钟乳,C正确。残丘是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受外力侵蚀形成,A错。石林属于流水侵蚀地貌,B错。角峰属于冰川侵蚀地貌,D错。故选C。第2题,图中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砸向洞壁,沿洞壁向池中流动补给池水,沿洞壁流动的水在流动过程中,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边石坝,所以空气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也促进其形成,而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避免水位变化大对洞壁边石坝沉积处的侵蚀,促进了边石坝的形成,A、B、C均不符合题意。边石坝的形成与池水排泄方式关系不大,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1.C 2.D
3~4.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在四个阶段中②区域的峰林不太明显,可知②为该区域喀斯特地貌的初期阶段,即②是最先形成的,④中的峰林相对于②来说较为典型,相对于①③来说又不太典型,可知④形成在②之后。读图可知,①出现了堆积物,而③既有碎石堆,也有峡谷发育,可知③是四个阶段中发育最成熟的,因此③是最后形成的。该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②④①③,B项正确。第4题,水热条件越好,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越典型,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喀斯特地貌区地下可溶性岩层的厚度越大,地下可溶性岩石被溶蚀的力度越大,即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强度越大,因此导致该地区地下喀斯特地貌不发育的主要原因是岩层可溶性比较弱,C正确。表层土壤浅薄、森林覆盖率高低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几乎没有关系,B、D错误。
答案:3.B 4.C主题6 辫状水系
典题导悟
[全国Ⅰ卷]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主干精讲
1.河道特点
河槽断面宽浅,江心多沙洲,水流散乱,沙洲迅速移动和变形,主流位置迁徙不定的河道称游荡性河道,这种河道平面上水流散乱、形似发辫,称为“辫状水系”,特点是多分支、宽深比大、弯曲度小、散乱无章、变化迅速。
2.形成
形成条件 ①河道相对平直、地形平坦开阔;②河床较浅,水位低;③上游来水含沙量大;④流量不稳定,暴涨暴落,如旱涝频发,河流改道频繁
过程 洪水期 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枯水期 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时分时合,交织如辫
下个洪水期 有些沙岛不被淹没继续露出水面,有些被淹没的沙岛则可能被流水斜切而过,沙岛上形成新的河道
3.对人类的影响
不利影响 ①防洪:游荡型河道常处于淤积堆高状态,洪水上涨时易使大堤溃决,泛滥成灾。②航运:枯水期时航道易淤积,水浅不利航行
有利影响 辫状水系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可作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培优演练
[2023·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明代以来,珠江口两岸地区的人们因地制宜,开发了促淤造田的农业生产模式:先修筑堤坝,后种植耐盐的咸小草,经过多年淤成沙田,用以种植水稻。
清朝时期,珠江口只有虎门、蕉门、横门、磨刀门、虎跳门和崖门“六门入海”,1900年前后洪奇门形成,1959年堵海工程完成后出现鸡啼门,至此“三江汇集、八门入海”的格局形成。下图示意珠江口八大门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环境。
(1)从气候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河道分汊多的原因。(4分)
(2)有专家反对在珠三角城市建设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淤地方式,请说明理由。(4分)
(3)沧海桑田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简述要保证珠江流域“八门入海”格局不变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主题6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主要是河道不同部位冲淤状况存在差异,导致河槽中的水流散乱,从而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与黄河下游河段相比,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的水量并不大,排除A、B;黄河小北干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大,加上该地区地势落差较小,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黄河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受大气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该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综上,可排除C、D正确。故选D。第2题,由上题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顺直、宽浅、落差较小的河道中,易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河流水量的大小与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关系较小,但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与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有关,①错误;有支流汇入的河段,受干流顶托作用的影响,支流挟带的泥沙容易在干支流交汇处淤积,易使河道摆动,但黄河小北干流中段与南北两段相比,无主要支流汇入,②错误;受沿岸地形地貌及岩石抗侵蚀能力的影响,黄河小北干流中段河道较窄,从而导致该河段河道摆动范围较小,③④正确。故选C。
答案:1.D 2.C
[培优演练]
答案:(1)珠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多暴雨,易引发洪水,溢流分汊。
(2)传统淤地方式淤积速度过慢,耗时过长,无法及时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的需求。
(3)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等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来源;兴修水库等,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疏通河道等,减少泥沙沉积。主题5 冲积扇
典题导悟
[2023·海南卷,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流域河谷深切,相对高差约6000米,有些山谷出口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冲(洪)积扇。当地居民因地制宜,依山而居,开垦农田、饲养牲畜(如图)。
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居民在该地定居生活的原因。(10分)
主干精讲
1.冲积扇形成过程与特征
2.冲积扇应用
(1)地下水的开发
冲积扇顶部地下水位较高,埋藏较深。越往扇缘,地下水位越低,埋藏越浅,直到在扇缘外围涌出形成泉。如建设“坎儿井”进行自流引水。
(2)交通建设
遵循山区交通线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原则,因冲积扇上的等高线大致呈以扇顶为圆心的同心圆状,故途经冲积扇的交通线,大致是与扇缘平行的圆弧状。
(3)农业生产
冲积扇虽然面积不大,但从扇顶到扇缘的水、土差异明显,发展农业的条件差异性较大,可以按照立体农业开发模式充分利用冲积扇。
地形部位 农业生产
山地 扇顶之上的山区,地形崎岖,坡度大,土壤发育程度低,不宜开垦,原生林较多,可以栽种用材林、生态林
扇顶 沉积物颗粒粗大,多砾石粗砂,土壤发育程度极低;缺少水分,难以发展农业,多任由耐旱灌木丛、野草生长
扇中 地下水较深,比较干燥,农作物难以成活,多发展根系发达的林果业
扇缘 地势低,土质细,是聚落、工矿业主要的用地。地下水埋藏较浅,可以发展种植业
(4)聚落选址
冲积扇地区由于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比周边山区好,所以发展农业的区位相对优越,成为山区人口分布和聚落布局的理想区域。一些古村落、城镇就分布在冲积扇上。
培优演练
[2023·重庆模拟]发育于大青山的河流由北向南跨过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流入呼包盆地,之后形成冲(洪)积扇。全新世以来,大青山山前发育了三期冲(洪)积扇,分别对应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期和全新世晚期。冲(洪)积扇的形成、演化受构造活动、气候作用等的影响,但构造活动对冲(洪)积扇形成、演化的影响更大。据此完成1~2题。
1.与Ⅰ、Ⅱ期相比,Ⅲ期冲(洪)积扇(  )
A.面积仍将扩大B.规模最大
C.沉积年代最早D.连接成冲积扇群
2.全新世以来,大青山山前三期冲(洪)积扇规模依次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山地降水减少
B.大青山抬升幅度减小
C.全球气候变暖
D.上游植被覆盖率提高
3.[2023·浙江6月卷,28(1)(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 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1)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说出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的分布特点。(4分)
(3)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6分)
(4)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6分)
主题5
[典题导悟]
解析: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但该地的深切河谷地势相对较低,气候较温暖,适宜人类居住;山谷出口冲(洪)积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种植业发展;山坡与山麓草地广布,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优越;河流为沿岸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利于生产建设活动的开展。
答案:相对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较温暖;山谷出口冲(洪)积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种植业发展;山坡与山麓有良好的天然牧场,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优越;河流为沿岸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利于生产建设活动的开展。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读题可知,材料中Ⅲ期冲(洪)积扇对应的是全新世晚期,且其上的河流为现今存在的河流,因此河流的沉积作用仍在继续,冲(洪)积扇的面积仍将扩大,A正确;Ⅲ期冲(洪)积扇是沉积年代最晚的,规模较小,B、C错误;读图可知,Ⅲ期冲(洪)积扇是独立存在的,未在山前相互连接,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构造活动对冲(洪)积扇的形成、演化影响更大,该地冲(洪)积扇的规模依次减小,意味着构造活动减弱,即山前断裂活动减弱,山体抬升速率减小,河床与平原区的相对高度减小,水动力条件减弱,造成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规模较小,B正确。
答案:1.A 2.B
3.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天然绿洲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形成,因此主要制约因素为水源,且其在山前倾斜平原上的分布特点是沿河流分布。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前倾斜平原上部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埋藏深,不适合发展农业,但靠近河流,水源较充足,可建设灌渠,填入客土来发展农业;中部颗粒较细,地下水埋藏较浅,加上地形平坦,适合进行农业开垦;下部地下水埋藏浅,加上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表盐碱化程度较高,不适宜农业种植,但可选择耐盐牧草,发展畜牧业。第(4)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绿洲的扩展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是农田等的灌溉,农用地的不断增加,将会增大人工绿洲的面积,影响扩展的速度和方向;区域内城镇化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以及建设的方向,将影响城镇的方向,从而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区域内水源是限制性因素,因此灌溉工程建设的方向和速度,将大大影响人口和农业用地的方向,从而影响绿洲的扩展方向;人工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方向。
答案:(1)水源 位于倾斜平原的中下部;沿河流(地下水出露地表处)分布;呈点状、块状或条带状。
(3)①上部以砾石为主,不适宜开垦,但水源充足,可横向挖沟或填入客土发展种植业;②中部地形平坦,土质疏松,地下水丰富,适宜进行开垦;③下部土地盐碱化严重,不适宜开垦,可种植耐盐牧草发展畜牧业。
(4)鼓励移民等政策促进人口增长、聚落形成与发展,产业活动等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渠道等水利工程影响人工绿洲扩展方向。主题4 河流阶地
典题导悟
[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
C.T2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主干精讲
1.概念: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如下:
①多级阶地中,位置越高的形成时间越早,反之越晚。
②在多级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地壳作间歇性上升运动。
③阶地面上沉积物粒径越大,说明河漫滩形成时河流流速越快,反之越慢。
2.研究河流阶地的意义
(1)阶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
(2)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发展农业。
(3)阶地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
(4)阶地往往与河流堆积作用有关,河流从上游挟带的泥沙,含有多种重金属砂矿,如金、锡在阶地堆积富集形成矿床。
(5)通过对河床两岸阶地岩层的研究,可以推测该地的地质运动,如褶皱、断层等。
培优演练
[2023·湖南湘潭市高三期末]地质时期,新疆喀什河中游发育了4级阶地(如图T1、T2、T3和T4),呈两侧不对称分布。2015年在河谷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下图为喀什河谷断面与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布。据此回答1~2题。
1.推测T3时期,古人类选择该遗址生存主要是由于(  )
A.沿河而居,便于捕鱼
B.水草丰茂,宜于放牧
C.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D.地势较高,气候凉爽
2.喀什河谷两侧阶地的不对称发育,反映本区经历了(  )
A.大规模的岩浆活动B.基岩差异性风化
C.人类翻耕表层土地D.地壳差异性升降
主题4
[典题导悟]
1~3.解析:第1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挟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故选A。第2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第3题,由于构造抬升,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为河流下切侵蚀提供了动力,因此该平坦面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原因在于构造抬升引起的河流下切;图中提供的信息显示河流在不同高度具有平坦面,表明河流在不同时期一定经过一段时间的侧向侵蚀期,得以有时间形成宽度不同的平坦面,因此河流不是持续下切,而是通过间歇性的抬升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坦面,故选D。
答案:1.A 2.A 3.D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2015年在河谷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说明T3时期该遗址所在位置水草丰茂,能为牲畜提供大量的饲料,B正确。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河流的左岸没有T1阶地,右岸有T1阶地,说明两岸地壳差异性升降,D正确。
答案:1.B 2.D主题3 冲淤平衡
典题导悟
[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如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题。
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滑坡、泥石流作用
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D.持续不断侵蚀
主干精讲
1.原理
在任一时段内,某河段泥沙的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额等于该时段泥沙的冲淤变化量,即冲淤变化量=淤积量-冲刷量,根据冲淤变化量可以研判该河段的冲淤状态及河流地貌的变化。
(1)
(2)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河段 冲淤关系 流水作用 地貌
上游 淤积量<冲刷量 冲刷、侵蚀为主 河床加深,形成峡谷等侵蚀地貌;侧蚀加强,河床加宽;溯源侵蚀加强,河流加长
中游 淤积量=冲刷量 侧蚀、搬运为主 河道摆动、游荡,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下游 淤积量>冲刷量 淤积为主 河床抬高、变浅、改道;河口形成三角洲、沙洲、沙坝等堆积地貌
2.影响冲淤的因素
其他因素如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工程建设等多通过影响上述因素进而影响冲淤关系。
3.冲淤关系的时间变化
同一河段可能在洪水期与枯水期之间存在冲淤交替。
时间段 冲淤关系 流水作用 地貌 示意图
洪水期 淤积量<冲刷量 冲刷、下蚀为主 河床加深、展宽
枯水期 淤积量>冲刷量 淤积为主 河床抬高
培优演练
[2023·辽宁校联考一模]江心洲,江河中的沙洲岛,由河漫滩相和河床相沉积形成的。江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湖岛”是指拥有与河道隔离的独立水体的江心洲。图1示意亚马孙河支流内格罗河某典型“湖岛”的发育过程,图2示意“湖岛”剖面形态,“湖岛”上覆盖着季节性被洪水淹没的洪泛森林。据此完成1~2题。
 
1.与一般的江心洲相比,“湖岛”的形成反映出当地(  )
A.降水量少B.适宜森林生长
C.沙源不足D.河流常年泛滥
2.形成“湖岛”的河段(  )
A.落差大B.水流缩窄
C.基岩裸露D.流速较慢
[2023·广州市一模]新桥水道是长江口崇明岛南侧河道中的深水沟槽,其冲淤变化受入海径流、涨潮流等因素影响。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发电都对新桥水道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图反映1984~2020年新桥水道年平均冲淤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1984~1992年,新桥水道(  )
A.冲淤平衡B.淤积为主
C.先冲后淤D.冲刷为主
4.1998年,引起新桥水道冲淤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涨潮流动力增强,冲刷增强
B.长江输沙量减小,淤积减少
C.长江径流量增多,冲刷增强
D.水利工程建成后,淤积增多
5.2003~2020年期间,新桥水道整体(  )
①变浅 ②变宽 ③向海移动 ④向上游移动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①③
主题3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第2题,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
答案:1.D 2.A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亚马孙河流域,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较大,A错误;不能反映湖岛适宜森林生长的信息,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江心洲是江心滩不断增大淤高形成的,说明江心洲形成的河道泥沙含量较高,沙源丰富,而湖岛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积形成,泥沙沉积较少,说明沙源不足,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上覆盖着季节性被洪水淹没的洪泛森林”可知,河流为季节性泛滥,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岛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积形成,说明河流流速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D正确;河流落差大、水流缩窄,都会导致河流流速加快,不利于泥沙沉积,A、B错误;未反映基岩的相关信息,C错误。故选D。
答案:1.C 2.D
3~5.解析:第3题,读1984~2020年年均冲淤量变化曲线并结合图示可知,在1984~1992年间,新桥水道在1984~1990年年均冲淤量为正值,表示以淤积为主;1990~1992年年均冲淤量为负值,表示以冲刷为主,所以1984~1992年,新桥水道淤积大于冲刷,先淤积后冲刷,以淤积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4题,由材料可知,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长江径流量增多,冲刷增强,输沙量增加,B错误,C正确;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于2003年,D错误;长江径流量增多,涨潮流动力的影响相对减弱,A错误。故选C。第5题,读1984~2020年年均冲淤量变化曲线并结合图示可知,2003~2020年期间,年均冲淤量主要为正值,新桥水道整体以淤积为主,则随着水道淤积加重,水道会变浅、向海移动,①③对,④错;当水道以冲刷为主时,水道才会变深、变宽,②错。综上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3.B 4.C 5.D主题2 河流水系的演变
典题导悟
[2023·全国甲卷,6]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第1题。
 
1.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A.淡水湖、下渗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D.咸水湖、蒸发
2.[2023·湖南卷,19(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如图)。某科研小组调研发现,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
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6分)
主干精讲
1.河流侵蚀
河流=河水+河道,河流侵蚀作用,体现了河水对地表的塑造。这个过程中,河水是作用力,河道是作用对象。分析时,先找到与河水、河道的相关变量,如流速、水量、岩性等,然后再把每一个变量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整理出来,这样分析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
2.河流水系的演变
3.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分水岭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从成因上有两种主要类型:
类型 形成过程
主动式袭夺 主要由外力作用(溯源侵蚀)造成。不对称的分水岭两坡分别发育有河流,低位河溯源侵蚀一般较强,一旦切穿分水岭,就可能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河水,完成了河流的袭夺
被动式袭夺 由内力作用(局部构造隆起)造成。通常是河流流经谷地的某一段,由于构造隆起,当河流下切侵蚀量小于抬升量时,河流被迫改道或倒流,注入另一河流中去
培优演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下图示意某流域河流袭夺模式及地层剖面。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河流变迁模式中(  )
A.纵向河袭夺横向河
B.纵向河流向与谷地走向垂直
C.横向河袭夺纵向河
D.横向河流向与山地走向一致
2.有利于图中河流袭夺的地质过程是(  )
A.背斜山隆升B.向斜谷凹陷
C.背斜山凹陷D.向斜谷隆升
3.河流袭夺发生后(  )
A.纵向河河道变长B.横向河成为断头河
C.纵向河水量增大D.横向河流域扩大
4.[2022·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如图)。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3分)
(2)说明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8分)
主题2
[典题导悟]
1.解析:根据材料“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可知,湖水无法通过河道直接流出,随着盐分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该地为地中海北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湖水主要输出方式为蒸发,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答案:D
2.解析: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袭夺关系为甲河袭夺乙河。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几个观测结果:在距河源5km内,甲河的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甲河流域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岩石的抗侵蚀能力较弱。甲河的源头海拔更高,可能会率先切开分水岭,袭夺乙河,形成袭夺关系。
答案:甲河袭夺乙河。理由:距河源5km内甲河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甲河流域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弱,岩石抗侵蚀能力弱;甲河源头海拔更高,易率先切开分水岭,袭夺乙河。
[培优演练]
1~3.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图中纵向河流向与谷地走向和山地走向平行;横向河流向与山地走向垂直,溯源侵蚀严重,将加速切穿分水岭,有利于横向河袭夺纵向河,最终形成横向水系,C正确,A、B、D错误。第2题,河流袭夺是地势较低袭夺地势较高的,侵蚀力强的袭夺侵蚀力弱的。背斜山的隆升使横向河的落差增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增强,加快袭夺形成,A正确。向斜谷的变化对横向河源头的溯源侵蚀影响不大,B、D错误。背斜山凹陷,横向河落差减小,溯源侵蚀减弱,不利于河流袭夺的形成,C错误。第3题,河流袭夺发生后,纵向河河道变短,水量减少,其下游成为断头河,A、B、C错误。横向河河道变长,水量增大,流域扩大,D正确。
答案:1.C 2.A 3.D
4.解析:第(1)题,大分水岭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岭向西流动;从图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垒,说明该地曾在地质时期受断层运动影响,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图中河流自大分水岭向西流动,该河段为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地表受流水向下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河谷地貌;根据材料可知,该段古河道河底有大量沉积物,说明其还存在流水沉积作用。第(2)题,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由于澳大利亚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汇集,形成雅斯河;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的支流无法注入雅斯河,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逐渐汇集形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原有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
答案:(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断裂抬升。
外力作用:流水(河流)侵蚀、流水(河流)沉积。
(2)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大分水岭,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汇集;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汇集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和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大单元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大概念认知体系
体系重构
问题导思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主要岩石类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侵入岩,E________。
2.主要地质作用
①________,②________作用,③________作用,④________。
3.绘图
在下图实线上标注箭头,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
二、内力作用与地貌
1.读图,在图中填出甲、乙两处地质构造名称,并据图分析甲、乙两处构造地貌的成因。
2.断裂和断层有什么区别?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
2.喀斯特地貌
3.河流阶地
大单元主题突破
主题1 内力作用与地貌
 
典题导悟
[2023·浙江1月卷,13~14]下图为某地地质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主干精讲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板块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安第斯山脉
3.地质构造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4.岩层新老关系判读
培优演练
[2023·浙江6月卷,3~4]如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  )
A.砂砾岩B.石灰岩
C.石英岩D.花岗岩
2.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  )
A.冷湿  B.暖湿C.冷干  D.暖干
3.[2022·上海卷]图中甲为印度洋板块(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甲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
A.甲、乙板块间B.甲、丙板块间
C.甲、丁板块间D.甲、戊板块间
[2023·青岛模拟]柴达木盆地东缘构造运动活跃。早期,随着板块挤压,现今乌兰盆地地区由北向南流动的辫状河道沉积开始广泛发育,水系向东流入现今共和盆地的低洼地带。之后因鄂拉山的隆升,水系逐渐分离。中新世晚期,牦牛山剧烈隆起,山南的查查盆地构造形成。下图示意柴达木盆地东缘地质构造。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区域下列地理景观中最早形成的是(  )
A.宗务隆山 B.茶卡盐湖
C.牦牛大断裂 D.乌兰盆地
5.对柯柯盐湖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是(  )
A.牦牛大断裂活动 B.牦牛山隆升
C.宗务隆山的隆起 D.鄂拉山隆升
大单元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大概念认知体系
问题导思
一、
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喷出岩
2.冷却凝固 外力 变质 重熔再生
3.提示:
二、
1.提示:地质构造:甲处为背斜,乙处为向斜。地貌类型:甲处为谷地,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乙处为山岭,形成原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2.提示:断裂是物体受力变形,当应力达到破裂强度时,物体就会断开,使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而断层属于断裂的一种,断层是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三、
1.风化 堆积
2.崎岖 地质 缺乏 贫瘠 少
3.稳定 沉积 抬升 下蚀 稳定 沉积
大单元主题突破
主题1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线延伸区域,且两侧岩层发生错位,可判断岩浆岩沿断层F侵入,①正确;从图例中读取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图中区域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说明岩浆岩切穿的是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沿断层F侵入,由背斜轴部切穿所有岩层,侵入了寒武纪岩层,因此岩浆岩形成时间晚于寒武纪,④错误。A正确。第2题,该地区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多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岩层受到挤压,褶皱隆升出现背斜构造;图中的断层穿过背斜轴部,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晚于褶皱形成时间。因此,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
答案:1.A 2.C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貌景观地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排除C、D;图中岩石有颗粒度较大的砾石夹杂在砂岩当中,属于砂砾岩,石灰岩没有粗大的砾石,A正确,B错误。故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气候应为暖干,D正确。故选D。
答案:1.A 2.D
3.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若甲为印度洋板块,则乙为亚欧板块,丙为太平洋板块,丁为南极洲板块,戊为非洲板块。故甲(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应位于甲、乙板块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A
4~5.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早期,随着板块挤压,现今乌兰盆地地区由北向南流动的辫状河道沉积开始广泛发育,说明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可能发育于北侧的宗务隆山,此时宗务隆山已经形成;水系向东流入现今共和盆地的低洼地带,此时独立的乌兰盆地还未形成;乌兰盆地形成后,因鄂拉山的抬升,形成柯柯盐湖和茶卡盐湖;中新世晚期,牦牛山剧烈隆起,山南的查查盆地构造形成,说明此时受到板块挤压影响,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牦牛大断裂。第5题,因鄂拉山的隆升导致独立的乌兰盆地形成,水系逐渐分离,无法东流逐渐积水成湖,盐分富集形成柯柯盐湖,因此鄂拉山的隆升起到关键作用;牦牛大断裂活动与牦牛山隆升在中新世晚期发生,晚于柯柯盐湖的形成;宗务隆山的隆起时间最早,此时乌兰盆地还未形成,因此对柯柯盐湖的形成作用较小。
答案:4.A 5.D(共144张PPT)
大单元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大概念认知体系
大单元主题突破
大概念认知体系
问题导思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主要岩石类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侵入岩,E________。
2.主要地质作用
①________,②________作用,③________作用,④________。
3.绘图
在下图实线上标注箭头,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喷出岩
冷却凝固
外力
变质
重熔再生
二、内力作用与地貌
1.读图,在图中填出甲、乙两处地质构造名称,并据图分析甲、乙两处构造地貌的成因。


2.断裂和断层有什么区别?
提示:地质构造:甲处为背斜,乙处为向斜。地貌类型:甲处为谷地,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乙处为山岭,形成原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提示:断裂是物体受力变形,当应力达到破裂强度时,物体就会断开,使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而断层属于断裂的一种,断层是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
风化
堆积
2.喀斯特地貌
崎岖
地质
缺乏
贫瘠

3.河流阶地
稳定
沉积
抬升
下蚀
稳定
沉积
大单元主题突破
主题1 内力作用与地貌
 
典题导悟
[2023·浙江1月卷,13~14]下图为某地地质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线延伸区域,且两侧岩层发生错位,可判断岩浆岩沿断层F侵入,①正确;从图例中读取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图中区域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说明岩浆岩切穿的是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沿断层F侵入,由背斜轴部切穿所有岩层,侵入了寒武纪岩层,因此岩浆岩形成时间晚于寒武纪,④错误。A正确。
2.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答案:C
解析:该地区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多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岩层受到挤压,褶皱隆升出现背斜构造;图中的断层穿过背斜轴部,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晚于褶皱形成时间。因此,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
主干精讲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 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板块 挤压 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安第斯山脉 3.地质构造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4.岩层新老关系判读
培优演练
[2023·浙江6月卷,3~4]如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  )
A.砂砾岩 B.石灰岩 C.石英岩 D.花岗岩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貌景观地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排除C、D;图中岩石有颗粒度较大的砾石夹杂在砂岩当中,属于砂砾岩,石灰岩没有粗大的砾石,A正确,B错误。故选A。
2.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  )
A.冷湿  B.暖湿 C.冷干  D.暖干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气候应为暖干,D正确。故选D。
3.[2022·上海卷]图中甲为印度洋板块(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甲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
A.甲、乙板块间
B.甲、丙板块间
C.甲、丁板块间
D.甲、戊板块间
答案:A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若甲为印度洋板块,则乙为亚欧板块,丙为太平洋板块,丁为南极洲板块,戊为非洲板块。故甲(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应位于甲、乙板块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3·青岛模拟]柴达木盆地东缘构造运动活跃。早期,随着板块挤压,现今乌兰盆地地区由北向南流动的辫状河道沉积开始广泛发育,水系向东流入现今共和盆地的低洼地带。之后因鄂拉山的隆升,水系逐渐分离。中新世晚期,牦牛山剧烈隆起,山南的查查盆地构造形成。下图示意柴达木盆地东缘地质构造。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区域下列地理景观中最早形成的是(  )
A.宗务隆山  B.茶卡盐湖
C.牦牛大断裂  D.乌兰盆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早期,随着板块挤压,现今乌兰盆地地区由北向南流动的辫状河道沉积开始广泛发育,说明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可能发育于北侧的宗务隆山,此时宗务隆山已经形成;水系向东流入现今共和盆地的低洼地带,此时独立的乌兰盆地还未形成;乌兰盆地形成后,因鄂拉山的抬升,形成柯柯盐湖和茶卡盐湖;中新世晚期,牦牛山剧烈隆起,山南的查查盆地构造形成,说明此时受到板块挤压影响,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牦牛大断裂。
5.对柯柯盐湖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是(  )
A.牦牛大断裂活动  B.牦牛山隆升
C.宗务隆山的隆起  D.鄂拉山隆升
答案:D
解析:因鄂拉山的隆升导致独立的乌兰盆地形成,水系逐渐分离,无法东流逐渐积水成湖,盐分富集形成柯柯盐湖,因此鄂拉山的隆升起到关键作用;牦牛大断裂活动与牦牛山隆升在中新世晚期发生,晚于柯柯盐湖的形成;宗务隆山的隆起时间最早,此时乌兰盆地还未形成,因此对柯柯盐湖的形成作用较小。
主题2 河流水系的演变
典题导悟
[2023·全国甲卷,6]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第1题。
1.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可知,湖水无法通过河道直接流出,随着盐分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该地为地中海北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湖水主要输出方式为蒸发,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2023·湖南卷,19(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如图)。某科研小组调研发现,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
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甲河袭夺乙河。理由:距河源5 km内甲河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甲河流域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弱,岩石抗侵蚀能力弱;甲河源头海拔更高,易率先切开分水岭,袭夺乙河。
解析: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袭夺关系为甲河袭夺乙河。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几个观测结果:在距河源5 km内,甲河的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甲河流域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岩石的抗侵蚀能力较弱。甲河的源头海拔更高,可能会率先切开分水岭,袭夺乙河,形成袭夺关系。
主干精讲
1.河流侵蚀
河流=河水+河道,河流侵蚀作用,体现了河水对地表的塑造。这个过程中,河水是作用力,河道是作用对象。分析时,先找到与河水、河道的相关变量,如流速、水量、岩性等,然后再把每一个变量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整理出来,这样分析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
2.河流水系的演变
3.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分水岭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从成因上有两种主要类型:
类型 形成过程
主动式袭夺 主要由外力作用(溯源侵蚀)造成。不对称的分水岭两坡分别发育有河流,低位河溯源侵蚀一般较强,一旦切穿分水岭,就可能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河水,完成了河流的袭夺
被动式袭夺 由内力作用(局部构造隆起)造成。通常是河流流经谷地的某一段,由于构造隆起,当河流下切侵蚀量小于抬升量时,河流被迫改道或倒流,注入另一河流中去
培优演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下图示意某流域河流袭夺模式及地层剖面。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河流变迁模式中(  )
A.纵向河袭夺横向河
B.纵向河流向与谷地走向垂直
C.横向河袭夺纵向河
D.横向河流向与山地走向一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图中纵向河流向与谷地走向和山地走向平行;横向河流向与山地走向垂直,溯源侵蚀严重,将加速切穿分水岭,有利于横向河袭夺纵向河,最终形成横向水系,C正确,A、B、D错误。
2.有利于图中河流袭夺的地质过程是(  )
A.背斜山隆升 B.向斜谷凹陷
C.背斜山凹陷 D.向斜谷隆升
答案:A 
解析:河流袭夺是地势较低袭夺地势较高的,侵蚀力强的袭夺侵蚀力弱的。背斜山的隆升使横向河的落差增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增强,加快袭夺形成,A正确。向斜谷的变化对横向河源头的溯源侵蚀影响不大,B、D错误。背斜山凹陷,横向河落差减小,溯源侵蚀减弱,不利于河流袭夺的形成,C错误。
3.河流袭夺发生后(  )
A.纵向河河道变长 B.横向河成为断头河
C.纵向河水量增大 D.横向河流域扩大
答案:D
解析:河流袭夺发生后,纵向河河道变短,水量减少,其下游成为断头河,A、B、C错误。横向河河道变长,水量增大,流域扩大,D正确。
4.[2022·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如图)。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3分)
答案: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断裂抬升。
外力作用:流水(河流)侵蚀、流水(河流)沉积。
解析:大分水岭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岭向西流动;从图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垒,说明该地曾在地质时期受断层运动影响,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图中河流自大分水岭向西流动,该河段为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地表受流水向下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河谷地貌;根据材料可知,该段古河道河底有大量沉积物,说明其还存在流水沉积作用。
(2)说明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8分)
答案: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大分水岭,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汇集;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汇集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和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
解析: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由于澳大利亚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汇集,形成雅斯河;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的支流无法注入雅斯河,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逐渐汇集形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原有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
主题3 冲淤平衡
典题导悟
[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如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题。
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答案:D 
解析: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
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
主干精讲
1.原理
在任一时段内,某河段泥沙的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额等于该时段泥沙的冲淤变化量,即冲淤变化量=淤积量-冲刷量,根据冲淤变化量可以研判该河段的冲淤状态及河流地貌的变化。
(1)
(2)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河段 冲淤关系 流水作用 地貌
上游 淤积量< 冲刷量 冲刷、侵 蚀为主 河床加深,形成峡谷等侵蚀地貌;侧蚀加强,河床加宽;溯源侵蚀加强,河流加长
中游 淤积量= 冲刷量 侧蚀、搬 运为主 河道摆动、游荡,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下游 淤积量> 冲刷量 淤积为主 河床抬高、变浅、改道;河口形成三角洲、沙洲、沙坝等堆积地貌
2.影响冲淤的因素
其他因素如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工程建设等多通过影响上述因素进而影响冲淤关系。
3.冲淤关系的时间变化
同一河段可能在洪水期与枯水期之间存在冲淤交替。
时间段 冲淤关系 流水作用 地貌 示意图
洪水期 淤积量< 冲刷量 冲刷、下 蚀为主 河床加 深、展宽
枯水期 淤积量> 冲刷量 淤积为主 河床抬高
培优演练
[2023·辽宁校联考一模]江心洲,江河中的沙洲岛,由河漫滩相和河床相沉积形成的。江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湖岛”是指拥有与河道隔离的独立水体的江心洲。图1示意亚马孙河支流内格罗河某典型“湖岛”的发育过程,图2示意“湖岛”剖面形态,“湖岛”上覆盖着季节性被洪水淹没的洪泛森林。据此完成1~2题。
1.与一般的江心洲相比,“湖岛”的形成反映出当地(  )
A.降水量少 B.适宜森林生长
C.沙源不足 D.河流常年泛滥
答案:C 
解析:该地位于亚马孙河流域,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较大,A错误;不能反映湖岛适宜森林生长的信息,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江心洲是江心滩不断增大淤高形成的,说明江心洲形成的河道泥沙含量较高,沙源丰富,而湖岛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积形成,泥沙沉积较少,说明沙源不足,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上覆盖着季节性被洪水淹没的洪泛森林”可知,河流为季节性泛滥,D错误。故选C。
2.形成“湖岛”的河段(  )
A.落差大 B.水流缩窄
C.基岩裸露 D.流速较慢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岛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积形成,说明河流流速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D正确;河流落差大、水流缩窄,都会导致河流流速加快,不利于泥沙沉积,A、B错误;未反映基岩的相关信息,C错误。故选D。
[2023·广州市一模]新桥水道是长江口崇明岛南侧河道中的深水沟槽,其冲淤变化受入海径流、涨潮流等因素影响。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发电都对新桥水道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图反映1984~2020年新桥水道年平均冲淤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1984~1992年,新桥水道(  )
A.冲淤平衡 B.淤积为主
C.先冲后淤 D.冲刷为主
答案:B 
解析:读1984~2020年年均冲淤量变化曲线并结合图示可知,在1984~1992年间,新桥水道在1984~1990年年均冲淤量为正值,表示以淤积为主;1990~1992年年均冲淤量为负值,表示以冲刷为主,所以1984~1992年,新桥水道淤积大于冲刷,先淤积后冲刷,以淤积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1998年,引起新桥水道冲淤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涨潮流动力增强,冲刷增强
B.长江输沙量减小,淤积减少
C.长江径流量增多,冲刷增强
D.水利工程建成后,淤积增多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长江径流量增多,冲刷增强,输沙量增加,B错误,C正确;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于2003年,D错误;长江径流量增多,涨潮流动力的影响相对减弱,A错误。故选C。
5.2003~2020年期间,新桥水道整体(  )
①变浅 ②变宽 ③向海移动 ④向上游移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读1984~2020年年均冲淤量变化曲线并结合图示可知,2003~2020年期间,年均冲淤量主要为正值,新桥水道整体以淤积为主,则随着水道淤积加重,水道会变浅、向海移动,①③对,④错;当水道以冲刷为主时,水道才会变深、变宽,②错。综上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主题4 河流阶地
典题导悟
[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答案:A 
解析: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挟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故选A。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答案:A 
解析: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D
解析:由于构造抬升,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为河流下切侵蚀提供了动力,因此该平坦面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原因在于构造抬升引起的河流下切;图中提供的信息显示河流在不同高度具有平坦面,表明河流在不同时期一定经过一段时间的侧向侵蚀期,得以有时间形成宽度不同的平坦面,因此河流不是持续下切,而是通过间歇性的抬升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坦面,故选D。
主干精讲
1.概念: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如下:
①多级阶地中,位置越高的形成时间越早,反之越晚。
②在多级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地壳作间歇性上升运动。
③阶地面上沉积物粒径越大,说明河漫滩形成时河流流速越快,反之越慢。
2.研究河流阶地的意义
(1)阶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
(2)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发展农业。
(3)阶地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
(4)阶地往往与河流堆积作用有关,河流从上游挟带的泥沙,含有多种重金属砂矿,如金、锡在阶地堆积富集形成矿床。
(5)通过对河床两岸阶地岩层的研究,可以推测该地的地质运动,如褶皱、断层等。
培优演练
[2023·湖南湘潭市高三期末]地质时期,新疆喀什河中游发育了4级阶地(如图T1、T2、T3和T4),呈两侧不对称分布。2015年在河谷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下图为喀什河谷断面与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布。据此回答1~2题。
1.推测T3时期,古人类选择该遗址生存主要是由于(  )
A.沿河而居,便于捕鱼
B.水草丰茂,宜于放牧
C.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D.地势较高,气候凉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15年在河谷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说明T3时期该遗址所在位置水草丰茂,能为牲畜提供大量的饲料,B正确。
2.喀什河谷两侧阶地的不对称发育,反映本区经历了(  )
A.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B.基岩差异性风化
C.人类翻耕表层土地 D.地壳差异性升降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河流的左岸没有T1阶地,右岸有T1阶地,说明两岸地壳差异性升降,D正确。
主题5 冲积扇
典题导悟
[2023·海南卷,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流域河谷深切,相对高差约6 000米,有些山谷出口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冲(洪)积扇。当地居民因地制宜,依山而居,开垦农田、饲养牲畜(如图)。
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居民在该地定居生活的原因。(10分)
答案:相对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较温暖;山谷出口冲(洪)积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种植业发展;山坡与山麓有良好的天然牧场,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优越;河流为沿岸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利于生产建设活动的开展。
解析: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但该地的深切河谷地势相对较低,气候较温暖,适宜人类居住;山谷出口冲(洪)积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种植业发展;山坡与山麓草地广布,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优越;河流为沿岸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利于生产建设活动的开展。
主干精讲
1.冲积扇形成过程与特征
2.冲积扇应用
(1)地下水的开发
冲积扇顶部地下水位较高,埋藏较深。越往扇缘,地下水位越低,埋藏越浅,直到在扇缘外围涌出形成泉。如建设“坎儿井”进行自流引水。
(2)交通建设
遵循山区交通线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原则,因冲积扇上的等高线大致呈以扇顶为圆心的同心圆状,故途经冲积扇的交通线,大致是与扇缘平行的圆弧状。
(3)农业生产
冲积扇虽然面积不大,但从扇顶到扇缘的水、土差异明显,发展农业的条件差异性较大,可以按照立体农业开发模式充分利用冲积扇。
地形部位 农业生产
山地 扇顶之上的山区,地形崎岖,坡度大,土壤发育程度低,不宜开垦,原生林较多,可以栽种用材林、生态林
扇顶 沉积物颗粒粗大,多砾石粗砂,土壤发育程度极低;缺少水分,难以发展农业,多任由耐旱灌木丛、野草生长
扇中 地下水较深,比较干燥,农作物难以成活,多发展根系发达的林果业
扇缘 地势低,土质细,是聚落、工矿业主要的用地。地下水埋藏较浅,可以发展种植业
(4)聚落选址
冲积扇地区由于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比周边山区好,所以发展农业的区位相对优越,成为山区人口分布和聚落布局的理想区域。一些古村落、城镇就分布在冲积扇上。
培优演练
[2023·重庆模拟]发育于大青山的河流由北向南跨过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流入呼包盆地,之后形成冲(洪)积扇。全新世以来,大青山山前发育了三期冲(洪)积扇,分别对应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期和全新世晚期。冲(洪)积扇的形成、演化受构造活动、气候作用等的影响,但构造活动对冲(洪)积扇形成、演化的影响更大。据此完成1~2题。
1.与Ⅰ、Ⅱ期相比,Ⅲ期冲(洪)积扇(  )
A.面积仍将扩大 B.规模最大
C.沉积年代最早 D.连接成冲积扇群
答案:A 
解析:读题可知,材料中Ⅲ期冲(洪)积扇对应的是全新世晚期,且其上的河流为现今存在的河流,因此河流的沉积作用仍在继续,冲(洪)积扇的面积仍将扩大,A正确;Ⅲ期冲(洪)积扇是沉积年代最晚的,规模较小,B、C错误;读图可知,Ⅲ期冲(洪)积扇是独立存在的,未在山前相互连接,D错误。
2.全新世以来,大青山山前三期冲(洪)积扇规模依次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山地降水减少
B.大青山抬升幅度减小
C.全球气候变暖
D.上游植被覆盖率提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构造活动对冲(洪)积扇的形成、演化影响更大,该地冲(洪)积扇的规模依次减小,意味着构造活动减弱,即山前断裂活动减弱,山体抬升速率减小,河床与平原区的相对高度减小,水动力条件减弱,造成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规模较小,B正确。
3.[2023·浙江6月卷,28(1)(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 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1)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说出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的分布特点。(4分)
水源
答案:位于倾斜平原的中下部;沿河流(地下水出露地表处)分布;呈点状、块状或条带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天然绿洲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形成,因此主要制约因素为水源,且其在山前倾斜平原上的分布特点是沿河流分布。
(3)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6分)
答案:①上部以砾石为主,不适宜开垦,但水源充足,可横向挖沟或填入客土发展种植业;②中部地形平坦,土质疏松,地下水丰富,适宜进行开垦;③下部土地盐碱化严重,不适宜开垦,可种植耐盐牧草发展畜牧业。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前倾斜平原上部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埋藏深,不适合发展农业,但靠近河流,水源较充足,可建设灌渠,填入客土来发展农业;中部颗粒较细,地下水埋藏较浅,加上地形平坦,适合进行农业开垦;下部地下水埋藏浅,加上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表盐碱化程度较高,不适宜农业种植,但可选择耐盐牧草,发展畜牧业。
(4)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6分)

答案:鼓励移民等政策促进人口增长、聚落形成与发展,产业活动等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渠道等水利工程影响人工绿洲扩展方向。
解析: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绿洲的扩展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是农田等的灌溉,农用地的不断增加,将会增大人工绿洲的面积,影响扩展的速度和方向;区域内城镇化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以及建设的方向,将影响城镇的方向,从而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区域内水源是限制性因素,因此灌溉工程建设的方向和速度,将大大影响人口和农业用地的方向,从而影响绿洲的扩展方向;人工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方向。
主题6 辫状水系
典题导悟
[全国Ⅰ卷]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主要是河道不同部位冲淤状况存在差异,导致河槽中的水流散乱,从而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与黄河下游河段相比,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的水量并不大,排除A、B;黄河小北干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大,加上该地区地势落差较小,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黄河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受大气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该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综上,可排除C、D正确。故选D。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由上题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顺直、宽浅、落差较小的河道中,易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河流水量的大小与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关系较小,但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与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有关,①错误;有支流汇入的河段,受干流顶托作用的影响,支流挟带的泥沙容易在干支流交汇处淤积,易使河道摆动,但黄河小北干流中段与南北两段相比,无主要支流汇入,②错误;受沿岸地形地貌及岩石抗侵蚀能力的影响,黄河小北干流中段河道较窄,从而导致该河段河道摆动范围较小,③④正确。故选C。
主干精讲
1.河道特点
河槽断面宽浅,江心多沙洲,水流散乱,沙洲迅速移动和变形,主流位置迁徙不定的河道称游荡性河道,这种河道平面上水流散乱、形似发辫,称为“辫状水系”,特点是多分支、宽深比大、弯曲度小、散乱无章、变化迅速。

2.形成
形成 条件 ①河道相对平直、地形平坦开阔;②河床较浅,水位低;③上游来水含沙量大;④流量不稳定,暴涨暴落,如旱涝频发,河流改道频繁
过程 洪水期 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枯水期 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时分时合,交织如辫
下个洪 水期 有些沙岛不被淹没继续露出水面,有些被淹没的沙岛则可能被流水斜切而过,沙岛上形成新的河道
3.对人类的影响
不利 影响 ①防洪:游荡型河道常处于淤积堆高状态,洪水上涨时易使大堤溃决,泛滥成灾。②航运:枯水期时航道易淤积,水浅不利航行
有利 影响 辫状水系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可作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培优演练
[2023·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明代以来,珠江口两岸地区的人们因地制宜,开发了促淤造田的农业生产模式:先修筑堤坝,后种植耐盐的咸小草,经过多年淤成沙田,用以种植水稻。
清朝时期,珠江口只有虎门、蕉门、横门、磨刀门、虎跳门和崖门“六门入海”,1900年前后洪奇门形成,1959年堵海工程完成后出现鸡啼门,至此“三江汇集、八门入海”的格局形成。下图示意珠江口八大门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环境。
(1)从气候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河道分汊多的原因。(4分)
答案:珠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多暴雨,易引发洪水,溢流分汊。
答案:传统淤地方式淤积速度过慢,耗时过长,无法及时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的需求。
答案: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等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来源;兴修水库等,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疏通河道等,减少泥沙沉积。
(2)有专家反对在珠三角城市建设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淤地方式,请说明理由。(4分)
(3)沧海桑田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简述要保证珠江流域“八门入海”格局不变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主题7 喀斯特地貌
典题导悟
[2023·新课标卷,7~8]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如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含有碳酸氢钙的滴水不断滴到洞穴池塘中,导致池水自滴点向四周外溢,从而形成盆状,故①正确,②错误;由材料“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如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故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答案:B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故平坦的河床可以提供大量符合条件的平坦的地形,从而形成薄层水环境,有利于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B正确;曲折的河道不能说明流速缓慢,故A错误;充足的水汽和丰富的泥沙对形成喀斯特地貌没有什么直接作用,C、D错误。故选B。
点睛:莲花盆发育的最主要条件是: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洞顶有流量较大的滴水;池水位和莲花盆便于同步地从洞底向上生长。
主干精讲
1.喀斯特地貌类型
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峰林、峰丛、溶蚀洼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等。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石条件 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气候条件 温暖湿润
地下水条件 地下水循环通畅
培优演练
[2023·山东烟台三模]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例如洞壁)进行碳酸钙沉积,形成的边石坝的生长发育程度可反映洞内古环境水文迁移状况。下图为贵州丹寨金瓜洞某一边石坝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  )
A.残丘 B.石林
C.石钟乳 D.角峰
答案:C 
解析: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进行碳酸钙沉积,属于流水沉积地貌。图中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随着溶解于水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石钟乳。所以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石钟乳,C正确。残丘是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受外力侵蚀形成,A错。石林属于流水侵蚀地貌,B错。角峰属于冰川侵蚀地貌,D错。故选C。
2.关于图中边石坝的形成条件错误的是(  )
A.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
B.空气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促进其形成
C.池水的补给以滴水为主
D.池水排泄主要是靠径流外泄
答案:D
解析:图中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砸向洞壁,沿洞壁向池中流动补给池水,沿洞壁流动的水在流动过程中,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边石坝,所以空气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也促进其形成,而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避免水位变化大对洞壁边石坝沉积处的侵蚀,促进了边石坝的形成,A、B、C均不符合题意。边石坝的形成与池水排泄方式关系不大,D符合题意。故选D。
[2023·广东珠海高三期末]施秉喀斯特地貌区位于贵州省东部的施秉县北部,该区域内没有大型的溶洞,地下喀斯特地貌也不发育,仅在陡崖上分布有一些岩层和直径小于1 m的溶蚀小洞。该区域植被繁茂,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4%。下图为施秉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推测该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在四个阶段中②区域的峰林不太明显,可知②为该区域喀斯特地貌的初期阶段,即②是最先形成的,④中的峰林相对于②来说较为典型,相对于①③来说又不太典型,可知④形成在②之后。读图可知,①出现了堆积物,而③既有碎石堆,也有峡谷发育,可知③是四个阶段中发育最成熟的,因此③是最后形成的。该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②④①③,B项正确。
4.导致该地区地下喀斯特地貌不发育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热条件好 B.表层土壤浅薄
C.岩层可溶性弱 D.植被稀疏
答案:C
解析:水热条件越好,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越典型,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喀斯特地貌区地下可溶性岩层的厚度越大,地下可溶性岩石被溶蚀的力度越大,即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强度越大,因此导致该地区地下喀斯特地貌不发育的主要原因是岩层可溶性比较弱,C正确。表层土壤浅薄、森林覆盖率高低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几乎没有关系,B、D错误。
主题8 风蚀地貌
典题导悟
[2023·浙江1月卷,3~4]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沉积、搬运 B.搬运、风化
C.风化、侵蚀 D.侵蚀、沉积
答案:C 
解析:雅丹地貌是典型的风蚀地貌。图示景观出现在新疆东部,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昼夜温差大,风力较大。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最可能是由于该地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而形成的;同时,该地区风力较大,风力侵蚀作用明显,加上岩壁表面岩性不一,岩石表面易被侵蚀的部分被侵蚀掉,而较坚硬的部分较少被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小蘑菇”,C正确。在陡峭的崖壁上,搬运和沉积作用较弱,A、B、D错误。
2.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有(  )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雅丹地貌区位于新疆东部,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而空气稀薄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的典型特点,①错误;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表沙质沉积物多,植被稀少,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风力较大,因此风沙强劲,②正确;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极度干旱,③正确;滑坡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雅丹地貌区气候干旱,滑坡分布不广,④错误。B正确。
主干精讲
1.影响风蚀强弱的因素
2.雅丹地貌的形成
3.根据雅丹地貌的垄脊走向判断风向
垄脊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迎风坡一侧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如下图。
培优演练
[2023·全国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1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2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6分)
答案:早期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大,地表松散层风蚀强;随着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减少,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解析:从图1所示风蚀粗化过程可以看出,风蚀过程初期,地表松散层的表层(最靠近地表的薄层,实际厚度1~2厘米)和浅层粗细颗粒物的组成是一致的(图1左);随着风蚀过程的进行,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在表层聚集(图1中),表层细颗粒物含量的降低导致在同等风力条件下,地表可被风蚀的物质(细颗粒物)减少,风蚀强度下降;在风蚀的后期,地表基本被粗颗粒物覆盖(图1右),风力对这些粗颗粒物已经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风蚀强度就非常小了。
(2)指出图2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8分)
答案:分布特征:西部大,东部小;北部大,南部小。
原因:西部、北部风力强劲、植被覆盖度小。
解析:根据图2可看出,风化指数西部大、东部小,北部大、南部小。(如果答“西北部大,东南部小”也是正确的。)风蚀粗化指数大,表示表层与浅层粗颗粒物的差异大,也就是改变大,换句话说,已经发生的风蚀强烈。风蚀量的绝对大小与风力大小、地表物质组成和地表覆盖度有关,风力大、地表组成物质细、覆盖差者,风蚀强。地表组成物质本身的差异也有可能导致粗化指数的差异,但材料并没有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而且粗化指数比较的是表层和浅层的差值,所以地表物质组成的差异可以不考虑。这样,西部、北部粗化指数大的原因就是风力大、植被覆盖小。图2南部标有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受地形干扰,风力分散。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6分)
答案:耕作使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表层细颗粒物增多),疏松,强风蚀季节植被覆盖度小,风蚀强度大;表层和浅层粗颗粒物含量基本一致,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
解析:图示区域冬季风力强劲,地表干燥,耕作导致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因此风蚀强度大。而风蚀粗化指数是表层和浅层粗、细颗粒含量之比,由于耕作导致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两层粗、细颗粒的含量差别极小,因此耕作的结果是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
(4)提出图2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4分)
答案:东部、南部:可因地制宜采用砾石覆盖、耕地留茬、免耕、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
西部、北部:地表砾石覆盖度高,风蚀强度小,可维持自然状态。
解析:要求提出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应特别关注“因地制宜”。本小题其实是开放的,回答也应该比较宏观,无法特别具体。西部、北部粗化指数大,也就意味着地表已经形成了粗颗粒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这些地区海拔高、降水量小、风力大、人口密度低,因此这些地区保持自然状况就是最好的因地制宜措施。南部和东部粗化指数较小,其风蚀强度可能比较大。这是西藏主要的粮食产区,为保护耕地减少风蚀,可采用留茬(增加风蚀季节的地表覆盖)、免耕等措施。在图示区域的东部,还有大量的草场,可通过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
主题9 沙丘
典题导悟
[2022·海南卷]在治理吐鲁番风沙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建设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和收集荒漠区的植物,开展繁殖培育工作。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气候等原因引种失败外,目前已成功引种栽培500多种植物。据此完成1~3题。
1.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
A.大风  B.严寒  C.干旱  D.雨雪
答案:A 
解析:吐鲁番风沙危害严重,尤其是春季,逢春季,吐鲁番便风沙肆虐,给农业造成严重危害,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大风天气,A正确;严寒、干旱、雨雪不容易在春季出现,B、C、D错误。故选A。
2.引种栽培失败的荒漠植物最有可能源于(  )
A.哈萨克斯坦 B.沙特阿拉伯
C.阿根廷 D.蒙古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气候等原因引种失败外”可知,如果引种气候相似地区的作物,则不会因气候因子失败,哈萨克斯坦、阿根廷、蒙古与吐鲁番地区有相似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沙特阿拉伯是热带沙漠气候,与吐鲁番气候差异较大,引种不易成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建设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  )
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进荒漠化防治
②繁殖培育观赏植物,发展沙漠旅游业
③繁殖培育药用植物,发展沙漠产业
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丰富青藏地区作物品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建设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进荒漠化防治,繁殖培育药用植物,发展沙漠产业,①③正确;发展沙漠旅游业主要是针对沙漠景观,不需要大力培育观赏植物,②错误;提取抗病耐寒基因,丰富青藏地区作物品种不适合在该沙漠种植园进行,该种植园引种和收集荒漠区的植物,开展繁殖培育工作,④错误。故选A。
主干精讲
1.沙丘的形成
(1)沙源丰富
(2)动力搬运 (3)沙粒堆积
2.流动沙丘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倒作物、摧毁电线杆等)。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3.沙丘的治理
培优演练
[2023·山东省淄博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普若岗日冰原(图甲)海拔多在5 500米以上,随着冰川退缩,普若岗日冰原边缘发育了新月形沙丘群,沙丘表面水分条件较好。冬季时沙丘个体规模增长快,但是移动速度慢。图乙示意该地区新月形沙丘的发展及结构。


(1)在图甲方框中用→画出当地的盛行风向,并指出该区域沙丘沙源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答案:箭头指向东北(西南风)。
主要外力作用:流水沉积、冰川沉积、风化作用。
解析:结合图甲可知,沙丘主要分布在东湖的东北方位,由于沙丘的沙源是湖泊在枯水期时河床裸露提供,且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在遇到普若岗日冰原地形阻挡时风力变缓的情况下逐渐堆积形成的,因此可以判断该地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如下图
结合图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沙丘沙源主要来自河湖底部(流水堆积)和冰川退缩之后,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作用和冰川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
(2)分析冬季时该区域沙丘个体规模增长快、移动速度慢的原因。(6分)
答案:冬季河床裸露(或者植被稀疏),沙源丰富;风力强劲,沉积作用强;冬季温度低,(沙丘表面水分好)沙丘表面冻结,不易被侵蚀。
解析:冬季青藏高原降水较少,冰川融化量少,河流和湖泊进入枯水期,河床裸露,沙源丰富。根据所学知识,冬季青藏高原多大风天气,对沙源的搬运能力较强,易在风力小的地方形成沙丘。结合材料可知沙丘表面水分条件较好,冬季沙丘表面冻结,不易遭受外力侵蚀,因此沙丘移动缓慢。
(3)依据图乙信息,推测该区域沙丘发育过程中气候的变化特点并指出判断依据。(4分)
答案:变化特点:暖湿与干冷交替。
判断依据:腐殖质层与砂层交替分布。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腐殖质层为动植物死亡之后演变而来,因此有腐殖质层存在,即意味着该地气候暖湿;砂层的存在则意味着当时气候恶劣,植被稀疏,气候应该为干冷的气候。
主题10 海岸线
典题导悟
[2023·湖南卷,20(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请作出合理解释。(6分)
答案:1~3月为南半球夏季,易受飓风影响,风暴潮多发,搬运能力强,将低潮线附近的含锆重砂矿物向上搬运到高潮线以上堆积;该时段该区域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搬运的含锆重砂矿物多,向海搬运的物质多。
解析: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的原因,主要与海水搬运能力和含锆重砂矿物量有关。南半球沿海夏季受飓风影响较多,经常出现风暴潮,风暴潮具有强大的搬运能力,可以将低潮线附近的含锆重砂矿物搬运到高潮线以上堆积。1~3月该区域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较大,河流径流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含锆重砂矿物更多地被搬运至沿海地区。
主干精讲
海岸线是指海洋与陆地的界线,形态不一,有的平直,有的曲折,并且在不断变化中。
1.海岸线形态
海岸线有的平直(如非洲大陆),有的弯曲、破碎(如欧洲)。其形成因素及影响如下:
2.海进与海退
海进(海侵) 海退
海陆 变迁 陆→滨海→浅海→深海 深海→浅海→滨海→陆
主要 原因 ①构造运动:陆地下沉(海平面上升); ②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海浪侵蚀:入海河流挟带的泥沙减少、河口泥沙淤积减弱或者失去泥沙来源,海岸会被海浪侵蚀而后退 ①陆地上升(海平面下降);
②冰期时,陆上冰川不能回归海洋,海平面下降;
③入海河流挟带大量泥沙物质,在河口因地势平坦、海水顶托等作用,流速降低,大量泥沙淤积,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
沉 积 物 ①海进期间的海水由浅变深; ②陆相沉积(如砂砾岩)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沉积和海相沉积(如石灰岩); ③沉积物下粗上细(一般下部为砂砾岩,上部为石灰岩) ①海退期间的海水由深变浅;
②海相沉积逐渐演变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和陆相沉积;
③地层沉积物下细上粗(一般下部为石灰岩,上部为碎屑岩)
3.海岸线变化的原因
其他因素一般通过影响上述因素而发生作用。
4.海岸线地貌描述思路
(1)海岸线前进:海岸线向海洋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
(2)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向陆地后退,陆地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3)入海泥沙变化与泥沙堆积、海水侵蚀的关系:
①入海泥沙多,流水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弱;海底变浅。
②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蚀强,流水堆积作用弱;海底变深。
培优演练
[2022·全国乙卷,37(1)(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答案:海平面上升,消融区陆面上升。冰盖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冰盖消融后,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解析:本题以海岸线的变化为背景,涉及海岸线位置变化方向、幅度及原因、陆面变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盖消融,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随着海面和陆面的变化而变化,当冰盖消融较快时,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则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当冰盖消融后,冰川融水减少,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答案: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水拦沙,导致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解析:由图可知,乙站所在区域海平面上升,从人类活动角度入手分析,如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内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河口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6分)
答案:甲站区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解析:由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由图可知,甲地海平面下降,可推测甲地海岸线向南移动,基岩海岸较陡峭,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由图可知,乙地海平面上升,故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缓,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主题11 地质作用过程分析
典题导悟
[2023·福建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古生物化石、环境沉积对于研究地质变迁历史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沉积物中常含有古生物化石。距今约135万年前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内形成巨大古湖,古湖经由P处入海。后因气候变化,古湖萎缩,至现代形成墨累—达令河。该地气候一直呈现干湿交替的状况。甲、乙两处分别有沉积层,其中黏土层一般在淡水环境中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在咸水环境中形成,风成砂岩形成时气候较干旱。
(1)根据自然条件(岩层特点)分析,推测古河干旱化,和古河干涸过程中甲处比乙处先露出海面的依据。(8分)
解析:由图示结合材料可知,自下往上,由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黏土层一般在淡水环境中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在咸水环境中形成,说明湖水减少变咸;再到风砂层,而风成砂岩形成时气候较干旱,说明湖水变干,由湖相沉积变成风砂相沉积。由图可知,甲地石灰岩层顶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地海拔高于乙地,且甲地石灰岩层厚度小于乙地,表明甲地先于乙地停止咸水沉积。综合上面分析可推知古河干涸过程中甲处比乙处先露出海面。
答案:自下往上,由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说明湖水减少(变咸);再到风砂层,说明湖水变干(由湖相沉积变成风砂相沉积)。
甲地石灰岩层顶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地海拔高于乙地。(或甲地石灰岩层厚度小于乙地,表明甲地先于乙地停止沉积。)
(2)由于P处海拔较高,古湖曾无排泄口,后来古湖冲破P处排泄入海,请从内外力角度,分别分析对古湖南流入海的原因。(6分)

答案:P处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受内力作用影响,P处以上河段地壳上升,以下河段地壳下降,地势落差变大,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增强,P处河段变深,使得古湖外泄入海。
解析:P处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由于受内力作用的构造活动,如地壳运动,导致P处以上河段地壳上升,P处以下河段地壳下降,地势落差变大,流水侵蚀,下切加剧,使P处河段变深,使得古湖外泄出海。
(3)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的痕迹,现作为野外科考队,欲寻找证据证明,请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证说明。(6分)

答案:化石:在P处北侧附近寻找海洋生物化石,均为陆地生物化石(没有海洋生物化石、遗迹或遗骸)。
古海岸线:在P处南侧(北侧)寻找古海岸线(或替代海岸线的事物,如贝壳堤等),南侧海岸线海拔低于北侧(或北侧没有海岸线)。
沉积特征:在P处北侧寻找海洋沉积剖面,没有海相沉积(沉积岩层没有海水作用的痕迹)。
解析:从化石角度看:在P处北侧附近可以寻找化石,均为陆地生物化石,寻找不到海洋生物化石;从古海岸线角度看:在P处附近寻找古海岸线,寻找能够代表古海岸线的地理事物,如贝壳堤等,进一步对比P处南侧海岸线海拔与北侧湖相沉积层的海拔,南侧海岸线海拔低于北侧;从湖相沉积层角度看:在P处北侧寻找沉积剖面,没有海相沉积物,沉积岩层没有海水作用的痕迹,就表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
主干精讲
1.地质作用过程判读 2.地质作用过程形成解题答题思路主线
(1)判断地貌类型大框架:侵蚀?堆积?物质运动迁移(明框架)
(2)总结物质来源:内力?原有?(说源头)
(3)哪些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结合材料看要素)
(4)主要动力是谁?怎么“修饰”地表(谁带动,怎么带)
(5)有运动说运动尽头(带到哪)
(6)下结论:形成了什么地表形态(有头有尾说好结论)
培优演练
[2023·福建宁德市质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要求。
若尔盖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断陷盆地,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湿地广布。若尔盖盆地地质历史时期曾为湖泊,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东昆仑大断裂和距今3.7万年前温暖湿润的气候综合影响下,古湖外泄与黄河干流贯通,形成了现代黄河水系格局。下图示意若尔盖盆地地理位置及水系分布。
描述黄河与若尔盖古湖贯通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断裂带;古黄河沿断裂带发育,不断溯源侵蚀和下蚀,切开若尔盖湖盆;若尔盖古湖上游正处于温暖湿润时期,来水量增多,湖泊水位上升,湖水沿断裂带下泄。
解析:黄河与若尔盖古湖贯通的形成过程:地壳抬升运动,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断裂带;古黄河河水沿断裂带发育,河流上游侵蚀作用强,流水不断进行溯源侵蚀和下蚀,切开若尔盖湖盆;若尔盖古湖上游正处于温暖湿润时期,来水量增多,水量大,湖泊水位上升,湖水沿断裂带下泄,使得黄河与若尔盖古湖贯通。
主题12 地质灾害
典题导悟
[2023·福建卷,15~16]沟口的冲出量与沟内残留物有关,2013、2019、2020年分别发生三次泥石流,其降水依次下降,泥石流量分别为11.50、11.91、11.02平方米。据此回答1~2题。
1.2013年冲出量较少是由于泥石流爆发前(  )
A.雨水冲刷作用较强 B.河道弯曲程度减弱
C.沟口内空间较大 D.土壤含水量较低
答案:C 
解析: 2013年为第一次泥石流,泥石流爆发前,沟口内空间较大,可容纳的残留物较多,因而冲出量较少,C正确;雨水冲刷作用强,径流的搬运能力也强,冲出量大,A错误;河道弯曲程度弱,洪水排泄畅通,流水搬运能力强,挟带的泥沙多,冲出量大,B错误;土壤含水量低,不易形成泥石流,D错误。故选C。
2.PQ切面堆积物为(  )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沟口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沟口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沉积岸,泥石流形成的沉积物在沟口的东西并不是对称分布的,C错误;泥石流形成的冲积物在沟口的东侧沉积多,故最高点偏东,B错误;由于沟口的西侧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以侵蚀为主,沉积物的层面较平直,东侧以沉积为主,沉积面凹凸不平,A正确,D错误。故选A。
主干精讲
1.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1)概念
①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②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③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2)三者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爆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触发因素。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固体碎屑物来源丰富
①地形地质: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坡体堆积物、崩塌物、冰碛物、滑坡松散物、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等。
②人类活动:滥伐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堆放的尾矿、工程渣土等。
(2)突发性巨大水流
①暴雨:泥石流爆发的主要动力。
②快速融水:增温迅速,冰川融水或积雪融水短时期增加,是高海拔地区泥石流的主要动力。
③堤坝溃决:堰塞湖或水库溃决,水量集中挟带着松散的堰塞体很容易形成泥石流。
(3)坡度较大的沟谷
沟谷上、中、下游地区的形态分别影响了泥石流的贮集、运动和停淤,如下表所示:
沟谷 部位 形态特点 对泥石流的影响
沟谷 上游 山高坡陡,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地形,容易崩塌 是泥石流的贮集区:水和固体碎屑物质汇集处,为泥石流提供物质基础
沟谷 中游 狭窄、陡深、顺直的峡谷 泥石流的运动区:有利于泥石流快速通过
沟谷 下游 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 泥石流的停淤区:有利于泥石流物质堆积
3.滑坡的形成条件
(1)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较陡的坡面。
(2)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3)触发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人工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培优演练
[2023·济南市一模]八字门滑坡(下图)是三峡库区重点监测滑坡之一,由于每年受强降雨或持续性降雨影响,目前该滑坡仍处于位移变形状态。据此完成1~3题。
1.八字门滑坡体滑动方向是(  )
A.由东北向西南 B.由西北向东南
C.由西南向东北 D.由东南向西北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滑坡体运动的方向一般是由高处向低处,结合等高线和图中指向标可知,该滑坡的滑动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目前八字门滑坡发生位移变形的主要海拔范围在(  )
A.145 m以下 B.145 m~156 m
C.156 m~175 m D.175 m以上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175 m以上的区域等高线由高值凸向低值,说明该处为谷地,受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影响,滑坡物质不断被流水所侵蚀,导致滑坡体物质发生位移变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推测八字门滑坡积累位移变化特征大致为(  )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滑坡受到降水影响较大,由此可知,第一年的5~9月为雨季,降水较为集中,滑坡体移动范围应该较大;而后9月~第二年的6月,长江流域降水较少,滑坡体移动较为缓慢;第二年6~8月为雨季,在降水的影响下,滑坡体开始较快移动;11月~第三年5月,此时降水较少,滑坡体移动较为缓慢;最后第三年5月后雨季再次到来,滑坡体又开始较快移动。由此可知,C选项能够反映该滑坡积累位移变化特征;A、B选项无法反映冬夏季节降水变化对滑坡体的影响,A、B错误;D选项与冬夏季节该地区降水变化特征不符,D错误。故选C。
4.[2022·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图。图2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气候资料图。
两地所在区域均位于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据图分析其自然原因。(6分)

答案:那波利和蒙特雷所在区域地处板块交界附近,有地势起伏较大的沟谷地形;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山地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强度大。
解析:设问要求从自然原因分析泥石流灾害。一般从板块位置、地形、降水、泥沙、石块物质来源等方面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