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理解全诗,能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诗句的意思。
思维发展与提升
归纳本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会诗文描绘的大自然之美以及诗句本身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交流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清代爱国主义志士梁启超在读陆游诗集时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热烈赞赏了陆游诗歌中渴望建功立业、为国驱驰之志至老不衰的高昂格调,高度评价了陆游千古难遇的奇男子气概。
我们学过陆游哪些诗歌?请谈谈你心目中的陆游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可概括为: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作者身处杏花春雨的杭州,面对江南美景却是一肚子的牢骚和郁闷。
3.写作背景
展示学生搜集资料,交流发言。
《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六十二岁的作品,此时他已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二、文本研读
学习活动一:诵读
1.诵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诵读时一般读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诗歌朗读小组赛和个人赛。
学习活动二:披文入情,鉴赏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1.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直抒胸臆,诗歌开头就用了一个生动巧妙的譬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接着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的伤感。
2.有人说,阅读《临安春雨初霁》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
明确:“一夜”意为“整夜”。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
3.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哪些?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明确:“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可当时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多么无聊而可悲,“闲”“细”二字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满腹牢骚。
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明确:用典。素衣,白衣。这句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意思是“不久即可回家,不必慨叹京城官场中的风气会污染了自已。”表明诗人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三、总结提升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2.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
明确: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营造了闲适恬静的境界,实际上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
四、比较鉴赏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的异同。
同:二者都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情。
异:《书愤》的主旨是抒发不能收复中原的忧愤之情,《临安春雨初霁》描写的是闲适生活的背后是消磨时光、志不得伸的无聊与可悲。《书愤》以“愤”为意脉,整首诗句句是愤,内容上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风格严肃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写明媚春光下客居京华的现实生活,格调明艳恬静,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能上前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悲愤心情,风格含蓄婉深,轻松诙谐之中蕴含惆怅沉郁。《书愤》的表达技巧之一是虚实相济,前四句回忆往事为虚,后四句着眼现实为实;《临安春雨初要》是用典,作者以诸葛亮自勉,同时古讽今,借用对诸葛亮的高度扬,表达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恨。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