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5 22:3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青山处处埋忠骨
【预习检测】
1、落实字词:
①根据文中的注音读准下列词语:
勋鉴 殉职 奔赴 踌躇 黯然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勋鉴: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殉职:因公事去世。
踌躇: 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三封电报”的内容,用横线画出来。
自主阅读一:
主席勋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第一封电报:
默读课文4、5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毛主席收到电报后反应的相关句子,并试着走进主席的内心,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主席听闻噩耗后的心情。
第一封电报: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主席有三个儿子,五岁的岸青流浪街头的时候被警察打伤头部,一直治疗,岸龙在战争中不幸失踪,再无信息。长子岸英,受尽了苦难才回到主席身边。毛岸英牺牲的时候年仅28岁,而毛泽东主席当时已年近六旬,老年丧子,生离死别,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呀?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第几封电报 谁发来的 电报内容
第二封
第三封
彭老总
朝鲜
金日成首相
说岸英是主席的儿子,
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
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
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后两封电报: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请同学们默读第七自然段,画出打动你的句子,圈出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作上批注,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
自主阅读二: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的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资料补充】
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
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有一叠整整齐齐的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
——常人情怀
——伟人胸怀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的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知识补充】
毛泽东的六位亲人为国捐躯:
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1896—1943),经过长征后到达陕北,任财政部长,在新疆被敌人杀害。
小弟弟毛泽覃(1905—1935),任红军师长、军政委,在瑞金作战时牺牲。
堂妹毛泽莲(1906—1929),任游击队队长,在掩护同志们撤退时,被敌人杀害。
侄子毛楚雄(1927—1946),毛泽覃之子,随部队打游击,不幸牺牲,年仅19岁。
妻子杨开慧(1901—1930),在长沙做地方党的工作,被反动派逮捕,壮烈就义。
大儿子毛岸英(1922—1950),幼年同母亲一起坐过牢,解放后到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光荣牺牲。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单列一段作为
文章的结尾。透过这句话,
我仿佛看到了 ,
我仿佛听到了 ,
我感受到了 。
【拓展升华,我手写我心】
透过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想着什么,在说着什么,在做着什么……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打湿的枕巾”背后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