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搭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搭石》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5 22:2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搭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认识“汛、谴”等 7 个生字,会写“汛、挽”等 10 个生字,会写“汛期、山洪”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难点:
1. 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石头?你们知道石头有什么作用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说的就是石头。不过,它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搭石。什么是搭石呢?它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寻找答案吧。
这样的导入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生字学习,我会读:
汛(xùn):汛期、汛情。造句:进入汛期后,这个地区的降雨量明显增加。
挽(wǎn):挽留、挽救。造句:他试图挽救他们的关系,但已经太晚了。
间(jiān):时间、中间。造句:在中间的书架上,我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书。
惰(duò):懒惰、惰性。造句:他的懒惰导致他错过了很多机会。
衡(héng):平衡、衡量。造句: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需要平衡不同的利益和需求。
协(xié):协调、协作。造句:他们协作完成了这个复杂的项目。
绰(chuò):绰号、绰约。造句:他的绰号在学校里广为流传。
三、详细书写指导:
“汛”: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讯”字,要注意右边“讯”的笔顺,先写横折弯钩,再写竖。
“访”: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方”字,要注意“方”的笔顺,先写横,再写横折钩,最后写撇。
“鞋”:左边是革字旁,右边是“圭”和“夭”,要注意“圭”的笔顺,先写横,再写横折,最后写竖。
“挽”: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免”字,要注意“免”的笔顺,先写撇,再写横撇,最后写竖弯钩。
“隔”:外面是门字框,里面是“鬲”字,要注意“鬲”的笔顺,先写横,再写竖,最后写横折。
“懒”: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赖”字,要注意“赖”的笔顺,先写横,再写竖,最后写撇。
“惰”: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隋”字,要注意“隋”的笔顺,先写横,再写竖,最后写撇。
“稳”: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急”字,要注意“急”的笔顺,先写撇,再写横撇,最后写横折弯钩。
“衡”:中间是“鱼”字,下面是“大”字,要注意“鱼”的笔顺,先写撇,再写横撇,最后写竖。
四、作者简介
《搭石》的作者是刘章,原名刘玺,字尔玉,笔名东旭,别号雾灵山人,燕山痴子。他是当代著名诗人,生于1939年,河北省兴隆县人。
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等诗文集。其作品一半以上是写家乡风物和亲人的。组诗《北山恋》获全国首届新诗奖,诗文多篇被选入大、中、小学教材。
五、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作者家乡的一条无名小溪,以及人们如何在溪水中摆放搭石以便于生活。
1.作者描述了小溪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它流经多个小村庄,溪水常年不断。在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需要脱鞋挽裤才能过河。这表明了小溪在汛期具有很大的水流量,对于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出行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作者提到进入秋天后,天气变凉,当地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这是当地人们为了方便过河而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搭石可以方便人们在不需要脱鞋挽裤的情况下安全地过河,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
本段描述了小溪和搭石,展现了作者家乡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2自然段讲解】
进一步描述了搭石在作者家乡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搭石的态度和行为。
1.作者提到秋凉以后,人们会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这表明搭石对于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需要提前准备好搭石以便于过河。
2.作者提到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这表明在当地人们的观念中,搭建搭石是一种必要的生活行为,如果不这样做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或者懒惰的。
3.作者描述了上了点年岁的人在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表明当地人们对于搭石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视,只有确保搭石的稳固才能放心过河。同时,这也体现了当地人们对于生活细节的关注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本段描述了搭石和人们对搭石的态度和行为,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家乡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第3自然段讲解】
描述了作者家乡关于搭石的俗语和人们走搭石时的情景。
1.作者引用了家乡的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俗语的含义是,在走搭石时要快速通过,以保持身体的平衡,而在过桥时则要放慢脚步。这是因为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有些活动,如果走得太慢,就更容易失去平衡。因此,人们在走搭石时需要特别小心,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2.作者描述了人们走搭石时的情景。当一群人一起走搭石时,他们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配合默契。这种声音和画面,作者用诗意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不仅描绘出了走搭石的声音和动态美,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热爱和怀念。
通过引入家乡的俗语和描绘人们走搭石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家乡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同时,通过诗意的描绘,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搭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韵律美和动态美。
【第4自然段讲解】
人们在走搭石时的礼貌和尊重,以及对于老年人的关爱。
1.作者提到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他们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这表明在走搭石时,人们非常注重互相礼让和尊重。他们不会抢路或者突然止步,而是会互相示意让对方先走,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礼貌。
2.作者提到如果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这表明在当地社会中,年轻人非常尊重老年人,愿意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支持。这种行为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是人们应该做的事情。
本段描述了人们在走搭石时的礼貌和尊重,以及对于老年人的关爱,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家乡独特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和谐、尊重和关爱等价值观的重视和追求。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总结了搭石在作者家乡的重要性和意义。
1.作者提到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是故乡小路的联结点。这表明搭石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人们通向其他地方、完成日常任务的基础设施。
2.作者进一步指出,搭石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表明除了实际的功能性作用外,搭石还承载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区精神。乡亲们通过走搭石、维护搭石,展示了对彼此的尊重、关心和团结,这些情感通过搭石得以传递和维系。
强调搭石的实用性和情感联结作用,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家乡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家乡和社区的深深眷恋和情感联系。
六、总结:
《搭石》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家乡搭石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乡亲们无私奉献、互帮互助精神的赞美。
作者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同时,通过对搭石的描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们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此外,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